談起儒家,我們想起儒家的代表人物是誰?孔子和孟子。對,我們稱為孔孟之道。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孔子到孟子正好是五代人,孔子與孟子的思想學說具有一脈相承的特徵。
孔子到孟子相去一百多年,社會環境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因此孔子與孟子也不盡相同,這種不同就是: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就是說孔子強調仁的觀念,孟子更側重於強調義的觀念。如果我們讀《論語》這本書就會發現,仁字在論語中前後出現了一百多次,可以說仁字貫穿了《論語》的全書,「仁」是孔學最重要的思想內核之一。
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弟子有一次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就是說愛人就是仁,「仁者愛人」就是這麼來的。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我們接著追問下去,什麼是愛人?愛是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來體現出來的。
也就是說,愛人體現在我如何對待他人的具體行動中。其實不僅僅是愛人,善良也好、寬厚也好、誠信也好、忠信也好,像是這樣的觀點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體現出來的。空洞的談這些,都沒有意義。
愛人的具體行為一定是基於兩點而展開的,一個是我想得到什麼,一個是我不想得到什麼?首先要問自己兩個什麼:不想得到什麼,想得到什麼。愛人的行為一定是:我不想得到的,一定不勉強他人去得到,我想得到的一定也要考慮讓他人得到。我不想得到的就不勉強他人得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想得到什麼也要考慮讓別人得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翻譯過來就是說:我自己想立得起來,也要讓他人立得起來,我自己想過的通達,就要考慮到讓他人也過的通達。
做到了這兩點,就是愛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仁者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份同理心。有的人不希望排隊的時候插隊的事發生到自己身上,卻老是插別人的隊,自己不喜歡別人大聲喧譁,自己上個樓卻咚咚弄得整個樓都響,這都是自己不願意得到的,卻施予他人,這就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立得起來,還能想到讓他人也立得起來,自己過得通達,還能幫助提攜他人過得通達,這是什麼情懷?是仁者情懷,是利他精神。我們古人有一句話:窮者獨善其身,達者濟善天下。立人達人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利他心。
這兩句話,一句告訴你要有同理心,一句告訴你要有利他心。其實同理心也好,利他心也好,他的思想起點是平等意識,就是平等心。就是首先把他人與自己放在一個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來,如果沒有人格的平等,就不會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不會有有立人達人。
一個人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就一定覺得他人是低賤的,自己想當爺爺,勢必會把他人踩在腳下當孫子使喚。有了平等意識,然後才生發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同理心,然後有了立人達人的利他心。這個邏輯一定是這樣的:平等心——同理心——利他心。擁有了這些,就是一個仁者。
其實這個仁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左邊一個人字旁,右邊一個二,這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二,就是說自己是人,他人也是人,人人平等,將心比心去對待他人,這就是這個仁字的思想內涵。從這種思想內涵去看儒家,就能較為清楚的發現,同理心和利他心,是先秦儒家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