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肺結節患者!衡陽市中心醫院率先利用三維重建技術精準切除肺小...

2020-12-16 紅網

紅網時刻衡陽8月12日訊(記者 譚倩)62歲的羅大爺,因長期咳嗽、氣喘於今年元月來到衡陽市中心醫院就醫,CT檢查顯示肺雙側多髮結節,經該院肺病診療中心診斷為早期肺癌,肺氣腫,肺功能不全,須手術治療。但是考慮到羅大爺肺功能低下,又面臨疫情壓力,如馬上手術,風險較大。

今年3月,羅大爺在衡陽市中心醫院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在三維重建技術下成功切除了左側肺結節,又於7月進行了右側肺結節切除手術及肺減容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肺癌是我國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們健康。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胸部CT檢查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早期肺部小結節被發現,可提前進行手術切除。」衡陽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廖承輝介紹,惡性肺部小結節必須要進行手術切除,但手術方式的選擇比較尷尬。如果肺葉切除過大,則健康組織損失過多,但如果切除範圍不足,往往會導致腫瘤切除不徹底,達不到治癒的效果。

而此次為羅大爺採用的三維重建軟體精準重建,可以根據三維影像指導,在術中準確快速尋找到靶段血管及支氣管,從而進行精準肺段及聯合亞段切除手術,既能儘可能多地切除病灶,又儘可能多地保留正常健康組織,它也使得患者住院周期縮短、住院費用大大降低,是目前國際上領先的一種較為安全高效的手術方案。

據悉,手術者在術前詳細了解結節的部位、大小、其血供來源以及其與周邊臟器及重要血管的關係是確定手術入路、制定各種應急預案、確保手術安全的重要基礎。為制定有效可行的手術方案,化解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手術風險,心胸外科與影像科緊密配合,獲得了完整的術前CT影像資料,數據經計算機三維虛擬重建圖像技術處理後獲得了結節及其周邊結構的完好三維虛擬仿真模型。根據患者的CT資料及結節的三維仿真模型,手術者可設計了安全的手術入路及步驟,減少了探查的解剖操作和時間,並針對可能的意外製定了一系列的手術應對預案,確保了手術的安全、精準實施。

記者了解到,去年11月以來,衡陽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微創手術團隊在衡陽率先應用三維重建技術成功完成上百臺肺結節切除手術。醫院前期得到上海市長徵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武漢同濟醫院等醫院胸外科領域的諸多知名專家教授的技術指導,現已熟練掌握該項技術。

衡陽市中心醫院專家提醒,有以下臨床表現的患者要引起注意:年齡≥45歲,有痰中帶血、乾咳、發熱、胸痛等症狀。此外,有吸菸史、慢性肺病史、腫瘤家族史(特別肺癌病史)等患者需提高警惕,須定期進行肺癌篩查。總體上結節越小,良性的可能性越大,然而小結節不能排除肺癌。目前肺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12%~15%,而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70%~80%,對肺結節的早期診斷對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醫務人員及患者應該對肺結節引起足夠的重視。

相關焦點

  • 早診早治肺結節 CT三維重建技術帶來診治新突破
    果然,在改變體位後,之前可疑的「小東西」在CT中清晰顯現出來,大小約1.5釐米,再加上薄層+三維重建的精準化CT檢查技術,360度無死角清晰顯示病灶細節,兩位專家很快診斷為「左下肺浸潤性腺癌」,建議儘快住院手術。曹捍波說:「在我眼裡,每個結節都是有『靈魂』的,我們要根據肺結節特點去選擇個性化掃描技術,做到早查、早知、早治。」
  • 5分鐘完成血管三維重建 上海胸科醫院智慧冠脈CT造福患者
    上海市胸科醫院從推廣冠心病「早發現、早診治」理念出發,發揮專科特長,在去年5月率先引入人工智慧AI技術,從效率、便捷、安全等多維度提升冠脈CT檢查能級,患者等候排隊時間縮短90%,輻射劑量減少80%,大幅提升冠心病篩查的普及性。
  • 挑戰半骨盆腫瘤切除及個體化精準重建成功!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楊吉龍主任手術團隊在軟組織腫瘤組負責人邢汝維主任的帶領下,為一例骨盆區域巨大滑膜肉瘤患者順利實現了骨盆腫瘤的關節外切除,並完成了骨盆的精準個性化重建,堪稱精彩。
  • 重慶最早的肺結節專病門診,專注於肺結節精準診療五年記
    近年來,重慶新橋醫院胸外科在主任戴紀剛教授的帶領下,專注於肺結節診治,在大重慶地區最早成立肺結節專病門診,並成立「中國胸外科聯盟重慶肺結節診療中心」與「新橋醫院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擁有獨立的門診手術室、手術病房、日間病房、隨訪門診、基礎實驗室等多個臨床與科研工作平臺,其強大的醫療團隊及護理團隊能更好的為肺結節患者排憂解難。
  • 42萬人次中80%有肺結節,平均每人3個!「肺結節焦慮」在增加,查出肺...
    去年末,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肺結節精準診斷中心,在原來放射科、呼吸內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胸外科、病理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等科室,多專家共同會診,從就診、檢查、篩查、診斷到治療,為前來諮詢的肺結節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優質服務,打造精準醫療新模式。
  • 貴州省人民醫院實施貴州首例利用3D列印模型完成精準切除肺段手術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王子茜)近日,貴州首例利用3D列印技術精準切除肺段的手術在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完成。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實體模型,省醫為一名早期肺癌的中年女性精準實施了右肺上葉尖段切除。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梅宏、許川主任團隊利用軟體技術製作出患者肺血管、支氣管三維圖像,並創新性地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實體模型,在術前提前識別出變異結構,規劃手術方案。在術中,通過實體模型直觀的複習解剖結構,隨後為該患者實現了精準的右肺上葉尖段切除,術後病理為肺微小浸潤腺癌。患者恢復迅速,術後3天即康復出院。
  • 【新聞速遞】呼吸內鏡又添新「利器」,可診可治可輔助,讓肺結節無...
    其中,經支氣管鏡引導技術,不但能為那些無法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治療希望,還能夠與多學科協作,輔助外科手術定位,實現肺部病灶更精準地切除。自我院新雜交手術室近期啟用以來,呼吸內鏡中心主任孫加源帶領團隊,與多學科積極協作,運用先進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結合術中錐形束CT(CB-CT),成功開展了多例肺部磨玻璃結節診斷、消融治療與輔助定位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我院肺結節精準診治的綜合實力。
  • AI判斷肺結節有望實現!兩大革命性突破讓晚期肺癌變成「慢性病」
    國內頂尖胸外科中心專家們匯聚一堂,為如何改善中國肺癌患者的生存獲益探討交流,廣東衛生在線與你一起了解肺癌防治最新進展。本次會議由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廣東省人民醫院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CTONG)主席吳一龍教授擔任主席。他指出,肺癌的治療依賴於現代技術的進步,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兩大革命性的突破使晚期肺癌變成了慢性病。
  • 利用3D列印技術,醫院「拆除」患者體內「炸彈」
    12月22日上午,在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醫專一附院),該院普外二科(血管外科亞專業)主任劉清泉告訴記者,相較於以前開展的此類手術,運用3D列印技術具備了降低風險、降低花費、精準定位、提高成功率等優點。經過組織討論,劉清泉團隊想到了運用3D列印體外模擬輔助手術治療,利用3D列印輔助體外開窗技術,將胸主動脈覆膜支架植入。【2小時完成,成功率驟增】據介紹,這臺手術對開窗位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需要在胸主動脈覆膜支架上開兩個窗口,一個保證大腦的供血,一個保證胳膊的供血。」
  • 男子患肝內膽管結石,3D列印技術導航,完美實施精準肝切除
    11月16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採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複雜肝膽管結石患者的肝臟仿真立體模型,並在這個仿真立體模型的指導下完成精準肝臟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囊切除手術。標誌著團隊在肝膽外科數位化微創水平邁上了新臺階,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鍾文昭:臨床給科研以靈感,科研給患者以希望
    這類小結節更考驗醫生精細操作的技術,如何精準定位這些「彈珠腫瘤」,選取最精準的手術切除範圍,成為手術醫生最大的挑戰。目前,已有多種精準定位這些隱藏在肺葉深處的小結節的方法,例如準確度較高的CT引導下染色劑定位技術。但是,由於該患者心臟功能不好,傳統的CT定位會有出現氣胸、血胸的風險,需要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實現定位。
  • 泰安市中心醫院3D列印技術成功應用於骨腫瘤患者手術
    (通訊員 耿志偉 卓峰)3D列印技術應用到骨科手術是近幾年的一門新興醫療技術。近日,泰安市中心醫院關節運動醫學科運用3D列印技術,對一名肱骨骨巨細胞瘤並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進行手術切除並重建肱骨近端獲得成功,這標誌著該項技術在省市同級醫院已達到領先水平。
  • 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西門子Force 開源CT給你診斷
    52歲的紀女士也發現左肺上葉一混雜密度磨玻璃結節,為求進一步診治到城陽區人民醫院通過西門子SOMATOM Force開源CT做肺小結節三維成像,經綜合評估影像學徵象考慮肺癌的可能性較大,患者選擇胸腔鏡手術治療,術後病理示浸潤性腺癌,與影像學結果對比一致。肺癌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仍然是目前提高肺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 救治藏胞,25斤肝腫瘤精準切除!天津專家傳經授技,IQQA科技賦能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與EDDA科技合作成立「數位化區域手術中心」,引進IQQA精準手術規劃智能雲平臺輔助臨床醫生術前精準評估及手術規劃,目前已成功應用於肝癌、肝門膽管癌、胰頭癌、肝包蟲病等普外科高難手術。
  • 哈醫大四院成立肺結節多學科診療(MDT)中心
    根據最新統計,中國人40歲以上的5.5億人中,肺結節患病率大約有1億人!哪些是良性結節?是否會癌變?小結節問題常常成了困擾患者的心病,奔波於多家醫院,輾轉於多個科室,患者挨個科室掛號,看病過程好煎熬。哈醫大四院12月17日成立的的"肺結節多學科(MDT)診療中心",打破傳統就診模式,搭建多學科診療平臺、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解決患者看病奔波困擾,提高診治質量和效率,大大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 生命至上,肺肝膽胰脾胃腎,治癌救命無段不精準!
    隨著現代精準外科範式的建立,利用術前和術中的多種影像全面助力外科手術是大勢所趨。今日,分享來自北京頂級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省會三甲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地市級三甲醫院——濰坊市人民醫院的精選病例及臨床學術論文,各專家團隊運用IQQA全定量三維重建技術於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術、聯合肝臟分割和門靜脈結紮的分階段肝切除術、多發肺磨玻璃樣結節肺段切除術等各類精準外科手術,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專家團隊連續8年支援青海紅十字醫院工作紀實
    手足外科百餘例新技術造福患者  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手足外科專家韓清鑾帶領下,青海紅十字醫院成立了手足外科專業組,組織召開了青海省第一屆手足外科高峰論壇。  根據青海患者發病機理和畸形程度以及患者需求,韓清鑾開展了手外傷皮膚缺損多部位皮瓣修復術、前臂骨間背動脈逆行島狀皮瓣修復術、小腿巨大血管瘤切除+血管移植重建術等100餘例新手術。
  • 南充市中心醫院完成首例骨盆惡性腫瘤切除+半骨盆重建置換術
    何女士今年45歲,三年前在南充市中心醫院接受了宮頸癌根治術。今年4月,何女士出現右側髖部疼痛伴活動受限,診斷為宮頸癌伴骨盆轉移,在醫院進行了6周期的化療治療,但疼痛仍未得到解決。為求進一步治療,今年11月,何女士來到南充市中心醫院骨科——骨與軟組織腫瘤專病門診就診,副主任醫師劉躍輝詳細了解了她的病情,並為其完善相關檢查。
  • 3D可視化技術首次助力北大醫院密雲院區泌尿外科手術
    數年前,有人預言未來的科學技術可以製作患者的病情模型,醫生可以在模型中為患者手術治療,可以在術前無限次手術,尋找最為合適的方法。模型可以三維立體顯示腫瘤、正常器官、血管、神經等組織。日前,在國家泌尿男生殖腫瘤中心、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學松教授的指導下,北大醫院密雲院區首次將3D可視化技術應用於泌尿外科患者手術中,該技術的影像數據來自於患者的高精度CT及MRI結果,經過專業的技術處理,可為醫生和患者呈現高清晰三維立體的影像,根據需要可旋轉、平移、放大、增減顯示組織、剖面展示、測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