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物丨透過剪紙的鏤空,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

2021-01-11 中國吉林網

小手小手真靈巧,拿起可愛小剪刀,

剪只公雞喔喔叫,剪只小鵝擺擺搖。

快瞧,快瞧,剪個娃娃哈哈笑......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這首歌謠,而孫立榮也是從小聽著母親哼唱、伴著剪紙歌謠而長大。

今年68歲的孫立榮,是燻樣剪紙的第五代傳人,她繼承了祖輩燻樣剪紙的技藝,並將傳統文化傳遞、弘揚。孫立榮說她從小就看著姥姥燻畫、跟著母親剪紙,有時候看到表演節目的演員擺出的造型或者一些形態各異的物品,她都會在紙上勾勒線條燻制出各種好玩的花樣,對於一些經典突出的形象,完全無需繪製,只需較短時間便可剪出形象逼真的作品。

中國吉林網記者問道:「什麼是燻樣剪紙?如何操作的呢?」孫立榮立刻拿出樣本細細地講與記者聽,「首先需要手繪出樣子,將紙樣放置在薄木板上噴水,用乾淨的抹布擦淨水漬之後用煤油燈燻制。燻制的手法很有講究,需要手速穩並且準,太快可能有的地方燻不到,太慢了紙張就燃了,導致整個作品浪費。」孫立榮還介紹道:「在時代迅速發展的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用電腦畫出圖樣,並通過印表機列印出來,也可以用噴壺代替嘴做到均勻噴水製作作品。可就是在沒有印表機、彩色紙張的年代,老一輩人用自己的智慧製作了這些新奇又好玩的東西來娛樂生活,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為燻樣剪紙的傳承人,孫立榮並沒有一直將其作為主業,她21歲時走進公主嶺市毛城子村小,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孫立榮回憶著自己從教的經歷,每年各年級開班會的時候,她總會展現自己的手藝,用秸稈做軸卷上彩色的紙,再一段一段地剪開製作成好看的小花貼到牆上。那個年代條件艱苦、物資匱乏,學校的教室不僅說不上乾淨明亮,甚至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可孫立榮為了給學生們營造不一樣的教學環境,便帶領著學生們一起動手「裝扮」教室,各種顏色的小花朵和栩栩如生的小燕子貼在牆上,頓時讓教室與眾不同,學生們都興奮得拍手叫好,因此還引來了其他班級老師和學生的圍觀。但由於自己教師的身份,孫立榮沒有過多將精力投入到燻樣剪紙上,而是專心致力於教育工作。直到2007年孫立榮退休了,才有了大量的時間,這時的她全力以赴鑽研剪紙藝術,要將燻樣剪紙傳統文化弘揚發展。

2007年,孫立榮通過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家關雲德老師的推薦參加了長春市舉辦的剪紙大賽,並榮獲三等獎,至此也被圈內人士熟知。隨後,孫立榮又被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邀請參加中國與朝鮮文化交流會。一把剪刀、一張宣紙、一盞煤油燈,孫立榮用嫻熟精湛的燻樣剪紙技藝徵服了國外友人的目光,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孫立榮說,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都讓她難以忘懷,而最重要的是她整理資料著手準備將這門傳統藝術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2010年,時隔三年後的燻樣剪紙藝術,正式被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的孫立榮已經被多所高校聘請為傳統文化藝術的講師,授課內容就是燻樣剪紙藝術。孫立榮告訴記者:「我授課的對象有很多都是外國留學生,他們有時候將我的作品拍照拿回國後,都會受到當地學生的驚嘆與讚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名英國留學生剛來中國一個月左右,用我教的剪紙手法製作出一個心形並雙手捧著送給了我,還特別可愛地用剛學的中文說道:『我愛您老師,我喜歡中國!』這讓我太感動了。」

步入了2021年,孫立榮也許下了新年願望,她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的燻樣剪紙藝術製作成教科書進行出版,可以讓這項中國文化傳統藝術有教材進行傳承,她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並愛上傳統文化藝術。臨近採訪的尾聲,孫立榮留住了記者,拿起了自己精緻的金色剪刀在紅色的紙上熟練地揮舞,不時地還調轉紙張方向,不一會一張惟妙惟肖的三聯卡通牛頭就展示在記者眼前,孫立榮將這個剪紙送給記者,並預祝中國吉林網在2021年牛氣沖天,越辦越好!

形象生動的藝術手法,精巧細緻的鏤刻技藝,燻樣剪紙不斷表現著它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民俗風情,相信大家也能透過剪紙的鏤空,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璐宜 文/圖(圖中部分圖片由本人提供)

相關焦點

  • 一把剪刀,剪出鏤空之美
    紅紙配合鏤空,就能勾勒出一人的樣貌與神色,這便是洪志標最擅長的人物剪紙。美術教育家朱鳴岡教授曾稱讚他的作品「純樸、洗鍊、優美,既繼承傳統又求索出新,富有生活氣息,表現時代精神,因而為世所重。」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徐裡也題寫「巧奪天工,形神兼備」贊之。
  • 世界剪紙藝術 | 法國剪紙藝術歷史初探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世界最早的剪紙就產生於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寶雞隴縣、敦煌、新疆吐魯番三地考古發現的剪紙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剪紙悠久的歷史,以及至今仍活態傳承的現實,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獨特的紙文明現象。
  • 旬邑彩貼剪紙:鏤空光影中的文化傳承
    提到旬邑彩貼剪紙,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庫淑蘭,她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旬邑彩貼剪紙的創立者和開拓者。她出神入化的剪紙技藝,不僅讓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弘揚和傳承,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了中國剪紙藝術,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 世界剪紙藝術 | 安徒生的剪紙世界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世界最早的剪紙就產生於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寶雞隴縣、敦煌、新疆吐魯番三地考古發現的剪紙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剪紙悠久的歷史,以及至今仍活態傳承的現實,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獨特的紙文明現象。
  • 世界剪紙藝術 | 波蘭民間剪紙
    中國古代剪紙的傳播、交流與融合是如何開展的,這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但剪紙的文化傳播與融合不會是孤立發生的,也不會簡單依託於造紙術傳播的路徑去進行。絲綢之路考古發現的剪紙,以及這個區域今天仍然活態的剪紙遺存,都呈現出中外多元文化影響的痕跡。中國的傳統剪紙是區域性民俗生活的產物,依託於區域文化信仰與民間節日、祭祀活動的需求,並有其約定俗成的紋飾譜系和具體的民俗使用功能。
  • 美時美刻|剪紙的前世與今生
    2009年,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意味著中國剪紙已經成為了世界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珍寶。 新潮演變 隨著時代發展,剪紙藝術也有了一些新的改變:從靜到動,從單一到多元,從中國到世界。 1、動畫 當剪紙與動畫融為一體,會是怎樣的畫風呢?1958年,萬古蟾導演的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問世,標誌著中國剪紙開闢了新的天地。
  • 極剪藝術剪紙:十二生肖「春」
    中華傳統文化光輝燦爛,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不清。十二生肖就是這群星閃耀中最亮的一顆「生肖文化」星。十二生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剪紙是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剪紙用剪刀把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福字、壽字、喜字、人物、燈花等。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都會的手工藝術。隨著生肖的出現,剪紙的生肖也逐漸活躍於剪紙造型中,幾乎每個剪紙藝人都對生肖剪紙情有獨鍾。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剪紙
    剪紙,是遍布於我國傳統民間社會的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中華名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者和功能之多,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價值之大,都是其他藝術種類無法相比的。剪紙是一門極簡藝術,紙張在剪刀的每一次接觸中改變自身的形態。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廣西中南、西南一帶的壯族剪紙,有「出騎打獵」或「擊鼓高歌」等為題材的剪紙,壯族剪紙形象簡潔生動,多為形態各異的小紅紙人,從中可以看出「花山崖壁畫」的風格特徵。壯族的剪紙藝術與巫術緊密相連巫是指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巫術是指巫師作法所用的手段,這些手段發展成人類最早的文化形式。
  • 飛舞的中國紅――剪紙
    剪紙是我們光彩學校的美術特色課程,我們一直在努力學習和探索。今天能和大家在這裡一起學習、探討剪紙藝術,我倍感榮幸!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裝飾藝術的一種。
  • 西安閻良區:小剪紙「剪」出社區大溫情
    一幅幅載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剪紙作品在大家的妙剪之下誕生。為傳承民族文化,了解民間藝術之美,同時提升婦女技能,培養轄區居民興趣愛好,豐富轄區居民業餘文化生活,近日,閻良區鳳凰路街道藍天路社區婦女兒童之家開展了「巧手慧心 剪出精彩」手工剪紙活動。「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
  • 美在民間永不朽 傳統藝術放光彩——商丘市實驗學校美育大課堂美術...
    葉逐金刀出 花隨玉指新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剪紙藝術在北朝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因技法和地域的差異,南北各地的剪紙也各具特色。真可謂「地域不同,大同中存小異;風格各異,共性中含個性。」王老師生動的講授,精美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們興奮不已,一飽眼福。
  • 國粹之美 讓我們一起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孩子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的?是濃墨重彩的京劇臉譜,是空靈超然的中國書畫,還是壯碩威武的金毛獅王?我們欣慰地看到,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很多孩子年紀雖小,但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傳統藝術,並努力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領略形神兼具的國粹之美。
  •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所依存的傳統文化理念及意義
    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是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積澱,是民眾智慧的創造,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
  • 【剪紙人物】剪紙藝術家劉蘭英
    12歲開始剪紙,未上過學,但生活的艱辛磨礪了她深沉的人生感悟,濃厚的黃土文化孕育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70年代她的300多件剪紙在延安辦過個人展覽之後,部分作品在法國展出。劉蘭英的剪紙題材廣泛,囊括了民俗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擅長剪對稱人、魚、蛙、鳥等,表達了她對艱辛生活的傾訴和對未來生活的期盼。
  • 非遺線上課堂|中國傳統文化之 剪紙 彩色雪花
    庚子新春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春節假期「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聲音響徹神州停課不停學,讓我們在特殊時期,用微課程方式領略博大精深的的中國傳統文化吧中國兒童中心非遺學堂:非遺課程項目組旨在以實體「中華元素」為課程主題,入選「聯合國、國家級、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項目為載體,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
  • 寧鄉市玉潭街道種子志願服務中心開展農耕文化展及剪紙指尖藝術活動
    2021年1月3日,寧鄉市玉潭街道種子志願服務中心組織源之少年·少年公益小記者和家長們,在寧鄉市大成橋鎮,開始了新年第一趟公益旅程——「農耕文化展及剪紙指尖藝術」公益課。70餘人來到大成橋鎮,大手牽小手,參觀農耕文化展和學習剪紙藝術活動。第一站參觀鵲山村農耕文化博物館。
  • 「對鏡貼花黃」,喜氣的剪紙太有意思
    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剪紙就已經比較精美了。剪紙藝術最早發現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但考古實物表明早在紙出現以前,中國就產生了利用薄片材料刻制鏤花的藝術,商代的金銀薄片鏤花即剪紙藝術的雛形。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藝術紙彩色印刷,裸脊彩線裝訂封面採用鏤空工藝搭配插畫元素,裝幀精美特邀設計師為每一篇文章繪製了插畫,既生動活潑,又不失傳統特色新聞體的寫作模式使得篇幅也相較一致頗具新意的中西方對比,為讀者提供新的視角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剪紙非遺傳承人劉秀華:精於剪藝 紙影傳承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手藝人使用剪刀或刻刀,在片紙上進行巧妙地剪切或鏤刻,呈現出蔚然可觀的大千世界。剪紙承載了我國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與綿延不絕的祝福,深受地域文化影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民間生活中扮演著渲染喜慶氛圍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