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小手真靈巧,拿起可愛小剪刀,
剪只公雞喔喔叫,剪只小鵝擺擺搖。
快瞧,快瞧,剪個娃娃哈哈笑......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這首歌謠,而孫立榮也是從小聽著母親哼唱、伴著剪紙歌謠而長大。
今年68歲的孫立榮,是燻樣剪紙的第五代傳人,她繼承了祖輩燻樣剪紙的技藝,並將傳統文化傳遞、弘揚。孫立榮說她從小就看著姥姥燻畫、跟著母親剪紙,有時候看到表演節目的演員擺出的造型或者一些形態各異的物品,她都會在紙上勾勒線條燻制出各種好玩的花樣,對於一些經典突出的形象,完全無需繪製,只需較短時間便可剪出形象逼真的作品。
中國吉林網記者問道:「什麼是燻樣剪紙?如何操作的呢?」孫立榮立刻拿出樣本細細地講與記者聽,「首先需要手繪出樣子,將紙樣放置在薄木板上噴水,用乾淨的抹布擦淨水漬之後用煤油燈燻制。燻制的手法很有講究,需要手速穩並且準,太快可能有的地方燻不到,太慢了紙張就燃了,導致整個作品浪費。」孫立榮還介紹道:「在時代迅速發展的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用電腦畫出圖樣,並通過印表機列印出來,也可以用噴壺代替嘴做到均勻噴水製作作品。可就是在沒有印表機、彩色紙張的年代,老一輩人用自己的智慧製作了這些新奇又好玩的東西來娛樂生活,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為燻樣剪紙的傳承人,孫立榮並沒有一直將其作為主業,她21歲時走進公主嶺市毛城子村小,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孫立榮回憶著自己從教的經歷,每年各年級開班會的時候,她總會展現自己的手藝,用秸稈做軸卷上彩色的紙,再一段一段地剪開製作成好看的小花貼到牆上。那個年代條件艱苦、物資匱乏,學校的教室不僅說不上乾淨明亮,甚至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可孫立榮為了給學生們營造不一樣的教學環境,便帶領著學生們一起動手「裝扮」教室,各種顏色的小花朵和栩栩如生的小燕子貼在牆上,頓時讓教室與眾不同,學生們都興奮得拍手叫好,因此還引來了其他班級老師和學生的圍觀。但由於自己教師的身份,孫立榮沒有過多將精力投入到燻樣剪紙上,而是專心致力於教育工作。直到2007年孫立榮退休了,才有了大量的時間,這時的她全力以赴鑽研剪紙藝術,要將燻樣剪紙傳統文化弘揚發展。
2007年,孫立榮通過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家關雲德老師的推薦參加了長春市舉辦的剪紙大賽,並榮獲三等獎,至此也被圈內人士熟知。隨後,孫立榮又被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邀請參加中國與朝鮮文化交流會。一把剪刀、一張宣紙、一盞煤油燈,孫立榮用嫻熟精湛的燻樣剪紙技藝徵服了國外友人的目光,得到了極大的認可。孫立榮說,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都讓她難以忘懷,而最重要的是她整理資料著手準備將這門傳統藝術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2010年,時隔三年後的燻樣剪紙藝術,正式被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的孫立榮已經被多所高校聘請為傳統文化藝術的講師,授課內容就是燻樣剪紙藝術。孫立榮告訴記者:「我授課的對象有很多都是外國留學生,他們有時候將我的作品拍照拿回國後,都會受到當地學生的驚嘆與讚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名英國留學生剛來中國一個月左右,用我教的剪紙手法製作出一個心形並雙手捧著送給了我,還特別可愛地用剛學的中文說道:『我愛您老師,我喜歡中國!』這讓我太感動了。」
步入了2021年,孫立榮也許下了新年願望,她希望能將自己所學的燻樣剪紙藝術製作成教科書進行出版,可以讓這項中國文化傳統藝術有教材進行傳承,她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並愛上傳統文化藝術。臨近採訪的尾聲,孫立榮留住了記者,拿起了自己精緻的金色剪刀在紅色的紙上熟練地揮舞,不時地還調轉紙張方向,不一會一張惟妙惟肖的三聯卡通牛頭就展示在記者眼前,孫立榮將這個剪紙送給記者,並預祝中國吉林網在2021年牛氣沖天,越辦越好!
形象生動的藝術手法,精巧細緻的鏤刻技藝,燻樣剪紙不斷表現著它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民俗風情,相信大家也能透過剪紙的鏤空,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璐宜 文/圖(圖中部分圖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