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能叫「儒教」嗎?儒家和佛教、猶太教的關係哪個更近?

2021-01-18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有人認為,儒家文化沒走向宗教是一種幸運,這使得中國文化更加務實、更有實用性,少了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如上帝、皇天。對於這個問題,應當辨證來看。

一,儒家文化不是沒有宗教因素。

如果把宗教視為一種高度結構化的社會現象,如有宗教經典和宗教機構,有專門的儀式和神職人員,則儒家文化不能算是宗教。

如果把宗教視為一種精神理念和道德信仰,則儒家文化包含宗教元素,可以稱作「儒教。

如孔子說的「命」、中庸說的「天」、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論、漢代的「讖緯之學」,都包含豐富的宗教思想。

只不過儒家信仰的「天」或「天命」不是人格神,而是自然界意義上的「理性」。用現代法律術語說,叫「自然法」。

所謂「理性」或「自然法」是一種先天存在的自然規律或自然秩序,如儒家信奉的集體價值、尊卑秩序,羅馬人信奉的公民權利和個體自由,等等。

儒家說的「天命」、「天理」被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稱為「儒教」——一種由天命、天理引申出來的諸多道德訓條,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

這裡有一點需要區分開來:孔子本人的思想更加務實和理性,從倫理上排除了宗教因素。

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仁心不是源自天命或天理,而是來自人的思想覺悟,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不想要的東西,別人也不想要;我想要的東西,別人同樣想要,這叫將心比心;如果一個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並且身體力行,他就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儒家稱之為的「中庸之道」,又叫「忠恕之道」。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做到「忠恕」,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心念一轉就可以做到。所以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說,只要一個人想做到仁,就可以做到,不需要任何中介,也不需要其他力量。

從思想方法上說,孔子的思想更接近佛教,不同於猶太教或基督教倫理。

佛教主張,一人心即眾人心,眾人心即一人心;由一人心至眾人心是佛,執著於一人心是凡人,這個過程叫做「明心見性」,又叫「頓悟成佛」。

換言之,修道之人如果能明白「一人心」和「眾人心」的辨證法,並且落實於行動,勤加修煉,即可達到「涅槃」之境——一種超越個體存在的局限性、並且超越生死的超時空狀態。

佛教修道理論近於孔子講的修身之道:從個人自我做起,從修煉人的內心做起,這叫「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和儒家、佛教相比,猶太教、基督教有不同看法。

根據《聖經》觀點,人的道德來自上帝,如著名的摩西十誡、耶穌「登山寶訓」等等,人的道德行為來自上帝的引導。

重要的是,人的道德力量非常有限,難以憑藉一己之力成全德性,需要藉助上帝的幫助(恩典),這叫「因信稱義」。

所以基督教有一句流行禱告語:上帝啊,請賜予我力量吧。這說明,個人的道德力量極其有限,需要信靠上帝才能擺脫罪孽。

正是在這一點上,猶太教、基督教和儒家、佛教區別開來。從認識方法上說,猶太教、基督教思想更接近《中庸》、董仲舒儒學以及漢代「讖緯之學」。

如《中庸》、董仲舒把道德來源歸結為「天命」或「天理」,歸結為外在的客觀世界;這種思路不同於孔子的心理學認識或佛教邏輯,更近於猶太教、基督教的客觀主義信仰。這是儒家思想的內在差異。

就孔子思想的連貫性而言,孟子和王明陽的看法屬於孔子道德的正統衣缽。

孟子強調「惻隱之心」,看重人的先天善性,明代王陽明倡導「致良知」,這種看法和孔子是一個路數,和董仲舒或荀子距離較遠。所以後人常把孔孟和王陽明相提並論,原因就在這裡——他們都立足人的本心尋找道德來源。

二,應當辨證看待儒家道德和宗教的關係。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知道,儒家倫理和宗教元素有關聯,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對於其中利弊,應辨證、綜合看待。

比如儒家文化沒有走向宗教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

儒家文化更務實,更強調人的心理,更看重生活的世俗價值,比如吃穿住行。這種道德源於生活經驗,更符合人們的生活實際。所以儒家文化是實踐理性文化,不喜歡抽象的理論思辨和邏輯推理。

但儒家道德也有弊端,比如這種道德更看重個人的感覺和體驗,更強調個人的自覺性和自律精神;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儒家倫理缺乏外在力量的監督和制約作用,缺乏強制性的道德權威。這是儒家道德的特色,也是其局限性和弱點。

關於這一點可以和猶太教道德做一下對比。

猶太教道德源自上帝誡命,上帝誡命是普遍意志,所有猶太人必須無條件遵守,這叫猶太教律法。

比如信奉唯一的神——上帝耶和華;遵守安息日;不可流無辜人的血;孝敬父母;不偷盜、不破壞別人家庭;不做偽證傷害他人;同情弱者(如孤兒寡婦)等等。

猶太律法是猶太民族生活的唯一和最高原則,是猶太人生活的精神權威。這種權威來自上帝和猶太人所立的契約;此契約精神對所有猶太人都適用,沒有人例外,其中包括以色列君主和猶太貴族。

比如以色列歷史上的大衛、所羅門都曾經犯過錯誤,但他們都受到了相應的懲罰,要麼是先知的事先警告,要麼是上帝意志的懲罰。

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監督力量,猶太教律法維繫著猶太民眾的生活秩序,是所有猶太人的精神信仰。從法律意義上說,這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西方學者把猶太教及基督教文化視為歐美憲政制的重要來源即是這個原因(另一來源是羅馬的法律)。

和猶太教律法及其道德相比,儒家道德要靈活許多:其中既沒有上帝的外在監督,也沒有客觀的強制力量,如律法。有學者認為,儒家文化缺乏社會公德——所有人們共同遵循的社會道德,原因也在這裡。

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是君主專制之等級社會,支配社會關係的道德思想是封建禮教,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長幼等各種不平等的關係。

這些人倫道德的秩序並不一樣,如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夫有夫道,妻有妻道,等等;換句話說,也可以稱為君莊臣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等等。

所以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只有人倫「私德」,缺少社會公德——為所有民眾共同遵守的沒有差別的道德秩序,其社會文化原因就在這裡。

總之,宗教和道德的關係非常複雜,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歷史傳統,有不同的道德信仰。一個總的原則是,人們應該用現代生活的標準衡量宗教和道德關係的利弊,這叫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相關焦點

  • 【學術】儒教釋義:儒學、儒家與儒教的分際 林安梧
    在座的朋友對儒學、儒教、儒家都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躬行實踐,像趙法生教授推行了鄉村儒學,基本上回到了以前儒學教化的傳統,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整個中國文化儒學要復興的非常重要的起點。 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在座諸位朋友一起請教相關的議題,題目是 「儒教釋義:儒學、儒家與儒教的分際」。其實儒學、儒教、儒家也可以說沒有分際,他們是相通的。
  • 淺談儒教與儒家(三)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專求"內聖"的經世路線以及"尚禮義不尚權謀"的致思趨向,將傳統儒學的先義後利發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應該看到,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 我們應該為孔子平反,還孔子和儒家一個公道,儒生的儒教不是儒家
    儒家什麼地方誤國?請舉例說明。很多人說的根本就不是儒家思想、孔子思想,那是後來儒生如董仲舒、朱熹的思想,和孔子和儒家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拿很多人以為的三綱五常來說,三綱五常的第一次出現,記住是第一次出現,是在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當中,一個西漢人董仲舒只不過是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發展成了自己的三綱五常,為漢武帝服務,卻被很多人說是孔子的三綱五常,請問這關孔子什麼事?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長期以來,我們佛道兩門之間,總有很多的修學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佛家和道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有很多大德高人做出過許多的開示。諸如佛道是一家之說;還有佛道接近之說;甚至歷史上還有所謂的「老子化胡」之說;……還有明清之際的「三教一家」之說。歷史流延到這裡,人們就不止拉扯佛道兩家了,大家把孔夫子也「提溜」出來,捆綁一處。
  • 佛教:初學佛者,最好要明白佛教和儒教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中庸與中道,看上去都在中,但不是一回事,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它的目標是在處理不同的人事關係當中,使之達到修齊治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完成儒家社會理想的方式、基本原則,而佛教它不注重於眼前的人事關係,而注重於對生命最長久的、最終極的問題關懷。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基督教是挑戰猶太教的信仰,基督教本身就是從猶太教中產出的,所以你想在猶太教的背景下,該如何對待基督教呢?這一點大家熟悉歷史也都知道,耶穌受難記。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任何具有建設性文化壓抑結構體系的文化,它一定需要一個對衝文化體系以使之緩和。佛教由此發生」我舉個例子中國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教講尊卑有序,人分等級,然後建立有序的階級社會。因此儒教極具建設性,因此儒學始終是中國的國學、國教,但對應的就是老莊文化。
  • 儒家文化為什麼是中國的精粹國學文化,看看此文就懂了
    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
  • 【專訪】陳明:中華民族建構尚未完成,儒家在其中位置重要
    港臺新儒學之所以應該叫現代新儒學,是因為它不僅時間上屬於現代區段,所處理的問題主要是五四時期形成的儒學與民主和科學的關係問題。 我覺得,簡單說儒家文化是一種宗教會遇到比較多的麻煩,但從公民宗教的角度去講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地位和社會作用,似乎很容易形成共識。 在一開始,我提儒教的公民宗教說,主要是為了論證儒家思想從宗教角度可以比從哲學角度更好地描述它的文化意義和知識屬性。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談談自己學習儒家文化的心得和體會
    比如佛教,或者基督教,就能引發我的強烈的精神共鳴。比如說,我的專欄中還有一個系列專欄《為什麼佛學是真的?》,就是那個時候的學習積累的知識。因為那個時候我迷茫,而且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過好這一生,而且我也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上求生,那個時候我只有一種強烈的體會,那就是在這個社會上掙扎著求存真的太痛苦了。
  • 儒家有「三禮」
    《三禮》是古代中國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宋儒和漢儒的差異也比較大,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
  • 猶太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比較研究
    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在內在邏輯上,與猶太文化的承接關係尤為明顯。在從事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如果忽視對猶太文化的研究,將使很多問題變得模糊不清。同時,研究猶太文化,也會為研究中國文化提供一個新的窗口。      文化的比較必然涉及異與同兩個方面,即莊子所謂:「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用今天的話說,異即是特殊性,同即是普遍性。
  • 龔鵬程|儒家如何以寺廟推行教化?
    綜合以上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碧霞宮的社會功能非常明顯,團結民族感情、申張忠孝精神、宣講善德、鼓勵善行、提倡儒學、發揚傳統道德、教化民眾、救賑濟災、以及傳承中華文化等等都是。其「門生」現今喜以「嶽家軍」自稱,亦令人印象深刻。其佾舞,顯然是仿擬孔廟的祭儀,鸞堂又是與儒家關係密切的勸善組織。因此,它屬於儒家之一支,決無疑義。
  • 儒教國家?基督教國家?韓國到底是以和宗教為主?
    在其中有專門為外國人準備的座席,那裡裝有同聲傳譯系統,可以同時放送中、英、日等外國語言。每當禮拜天,該教會從早到晚連續舉行7次禮拜,來此參加禮拜的信徒成千上萬,絡繹不絕,把道路擠得水洩不通。  作為遠東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的韓國,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基督國家呢?  韓國的憲法規定信仰自由,因此充分保障了韓國公民擁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宗教信仰的權利。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西方人看來,不同的學說,不同的宗教由於立場不同,其關係往往對立,不可調和,甚至是水火不容。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
  • 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什麼?
    「儒」指的是儒家,儒家尊孔子為祖師爺,儒家的學生成之為「儒生」,儒家的思想長期作為中國古代官方主流思想「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由此,如何使中華文化三大主幹之一的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真正能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一起,使優秀的精華更好地轉化為對中華民族有益的文化資源,為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和全體中國人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並更好地參與到全球文明對話交流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這成為本人最早構思 「三教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這一課題的基本切入點。
  • 與韓炳哲商榷: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因為韓炳哲本身具有亞洲及歐洲的雙重的文化身份,對韓國及東亞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了解,使得他的觀點對雙方來說都很具有「在地性」,因此也更能引起國人及東亞國家的人們的共鳴。但是,他從儒家文化的「服從」與「集體主義」等方面切入抗疫中的國民的行為方式等問題,雖然頗具「新冠感」,讓人覺得頗為新奇,但是卻讓人難以信服。難道除了口罩之外,真的是「儒家服從」和代表大數據的「攝像頭」從新冠中拯救了中國及東亞嗎?
  •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