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美食這麼多,吃全了嗎?
來遵義,如果沒吃到一半,算是白來了。
米飯油亮清香,臘肉煙香濃鬱,配菜美味爽口。
絲娃娃是一種遵義街頭最常見的小吃,此菜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健脾。猛一看頗似產房裡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襁褓」是用大米麵粉烙成的薄餅,薄薄如紙卻有—只手掌那麼大。再捲入蘿蔔絲、折耳根(魚腥草)、海帶絲、炸黃豆、糊辣椒等。又名素春卷。吃時當然少不了注入酸酸辣辣的汁液。這蘸水就是絲娃娃的精髓。遵義市眾多絲娃娃小食攤多沿街而擺,頗具特色,有一二十個品種。菜絲切得極細,紅、白、黃、黑等各種色彩相間,十分漂亮。遵義雞蛋糕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漢族傳統名小吃,100多年來成為遵義的一大名點,凡到遵義的人都要買上幾包帶回家。在遵義眾多小吃中,名字最具有詩意的要算「戀愛豆腐」了。相傳很久以前,因為遵義娛樂不發達,青年男女晚上談情說愛沒地方可去,於是就一起坐在路邊的豆腐攤吃這種用鋸木灰烤出來的豆腐。因此得名「戀愛豆腐」。
劉二媽米皮是遵義的老字號名小吃,它起源於90年代,已遍布遵義各個地方。
豆花面。遵義豆花面迄今已近百年之久,今天的遵義市豆花麵館遍及大街小巷,生意火紅。眾多的豆花麵館以老城一帶的最負盛名。1958年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視察遵義時,還特地到老城品嘗了豆花面。外地到遵義來的旅客也總要尋找豆花麵館嘗新。
醋羊肉是一味冬令佳餚,以燙皮全羊連內臟一起下鍋烹製,即俗稱「全鍋湯」者為最佳。也可用三、四斤不拘任何部位的小塊羊肉和少許雜碎烹製。
南白黃糕粑為遵義縣南白鎮特產,原料普通,製法獨特,兼具「糕」、「粑」的特點,富有傳統風味。
綏陽空心面纖細如髮,卻中間有孔,貫通上下,入鍋久煮,不爛,綿軟有勁。湄潭米豆腐色澤紅亮,酸辣可口,清涼解署,榮獲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稱號!
湄潭豌豆粉在清朝末年已有出售,民國時期遍及全縣。湄潭豌豆粉青黑髮亮、韌性好、豆香味濃,加入調料後,香辣酸鹹適中,色彩誘人,刺激食慾。入口後有辣鹹爽口,酸香回味之感。
金家豆腐丸為居民金士廉在縣城獨家經營的風味小吃,30年代在縣城十字街雞市巷口已有出售,至今已歷四代。金家豆腐丸外形美觀,形如松球,聞之則油香撲鼻,入口外脆內嫩,嫩滑爽口,調料獨特,麻、辣、香、鮮俱全。既可作街頭小吃,也可上宴席增加花色。
蛋裹輝煌是湄潭的一道特殊小吃。將火腿、蔬菜等一起炒香之後,放入糯米飯,炒至均勻,加入鹽、胡椒粉等調味。將打好的雞蛋,加一點點鹽,用筷子弄成蛋餅狀。將炒好的糯米飯撲在蛋皮上,包起來呈金黃色,美味可佳。
湄潭永興板鴨產自百年商業古鎮永興鎮,選用優質的永興土鴨、運用獨特的手法烹飪而成,口感豐富細膩,色彩紅潤。
油茶湯又稱「幹勁湯」,主要原料系茶葉、花生、黃豆、糯米、豬油。其味香甜可口,具有飽腹,提神等功能。同類美食有油茶稀飯、油茶湯圓等。炸辣蟹非常有特色,初看紅色的糯米一塊一塊的,還以為是酒糟,據大廚介紹才知,原來是用糯米粉磨成面,混著遵義的辣椒一起泡在醋罈子裡,醃製2個星期左右才製成的辣椒。用這種辣椒和螃蟹一起炒,炒出來的味道更香,而且清淡之中暗香縈繞,豐腴處盈潤有韌性,相當有嚼勁。湯色鮮紅,酸香可口,質地爽滑,餡心鮮嫩,為黔東南地區名小吃,獲全國第四屆烹飪大賽銀獎。
赤水的高山臘肉,農家自養豬肉醃製而成,掛在燒柴草的灶臺上,長期煙薰火燎,不知者一看:漆黑的一塊,有時還長有黴斑,如何吃得?待得主人將臘肉加工好,但見一塊塊臘肉晶瑩透亮,不由得食慾大動,一口下去,香而不膩,油而不亮,那種特殊的香味讓你無法忘懷。此等臘肉,以赤水高山之上所出最為有味,赤水本地人,也以吃上一頓真正的高山臘肉為美事。 道真灰豆腐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膽固醇。據西南農學院測定,含有17種胺基酸,其營養成分易於人體吸收,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為筵席中的一味佳餚。到鳳岡不吃綠豆粉,那是種遺憾,綠豆粉是當地民間最受百姓喜愛的小吃之一。在鳳岡縣的農村,每逢春節,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要做粑粑推綠豆粉,萬戶一片磨漿聲,把新年的氣氛烘託得濃濃的。綠豆粉的吃法多種多樣,不加湯的綠豆粉,取名「乾餾綠豆粉」的吃法是鳳岡縣獨有的,品嘗到乾餾綠豆粉後,便感到這種綠豆粉的筋絲好,軟而綿扎,又香又好吃,味道獨特。罐罐雞起源於清代末年,因用筆筒形瓦罐盛雞蒸製而得名。罐罐雞的選料、用料、製作工藝很講究,風味別具一格,頗受四方賓客的讚揚。成為遵義地區的漢族特色名菜,也是宴請客人席中常用的座湯菜。
蜂巖麻餅口感極佳,營養豐富,運用較廣。是農村事務場中夜霄的主要副食,是各種祭祀活動的主要供品,是請客送禮的主要禮品。是村民致富的又一道門路。
赤水臘豬腳火鍋是赤水最具盛名的小吃之一。赤水河國家級旅遊區由茅臺酒鄉、瀑布群、桫欏群和竹海等組成。氣候溫溼、每年出產鮮筍、幹筍、臘筍上萬噸。有一種別出心裁的吃法,用燉臘腳與筍子燉來,配上蘸水、蔬菜作為特色招待客人。
蜂巖黃餃色澤金黃,光亮度好。性脆、酥,味甜、香。營養豐富,口感極佳,深受消費者歡迎,這種黃餃既脆、酥,又香、甜,口感極好,老幼皆宜。
三把雞是仁懷傳統名菜,廚師能三把拔去一隻雞的全部大羽毛,故此得名。三把雞不僅拔毛快,烹製也快,只要3分鐘的時間,就可把一隻拍翅撲騰的活雞,變成一盤熱氣騰騰,香鮮可口的辣子雞丁。
豬兒粑是黔北一帶的傳統名小吃,因它蒸熟出籠後形似潔白滾圓的小豬而得名。以前豬兒粑只是在農村開春後插秧時,主人給在田間插秧的幫工們打中夥(午飯後到晚飯中間的一次加餐)的一種食品。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逐漸形成了今天黔北川南的一種著名小吃。其中赤水市的「陳記豬兒粑」更是以其獨特的口感贏得了廣大食客的一致好評。
正安新州、楊興、安場、碧豐、廟塘等地群眾都有飯後或傍晚飲食油茶的習慣,每日兩三次,每次一大碗。油茶能充飢解渴,提神醒腦,幫助消化,增進食慾,尤其是在勞作大汗之後或疲乏睏倦之時,吃上一碗,會使人疲勞頓消,精神倍增,迅速恢復精力和體力。因此,正安群眾呼之「幹勁湯」。在正安縣城以及安場、新州、廟塘等集鎮,當地群眾、外地商客均可在小吃攤點品嘗到正安油茶的獨特風味。
血粑,是仁懷市特有的民族食品。血粑呈紫紅色,食用時蒸、煮、烤、煎均可,鮮美可口、色、香、味俱佳,放入口中又軟又不沾牙。據說,血粑是明朝萬曆年間蘇州遷入仁懷,苗族人民殺豬祭祖時,有一個姓陶的婦女,誤將玉米面粉掉進豬血中。她將就煮來吃,發覺味道鮮美,便用糧食麵粉和豬血做成血粑祭祖和給在家吃。從此苗家便有了這種獨特的食品。從部分苗族人民仍有用血粑祭祖的風俗來看,應該說此說是比較可信的。張家牛肉燒臘又名生肉脯,具有紫紅透亮,鮮美可口,滷香獨特,餘味悠長,久負盛名的品質特點,並是回民每年「古爾邦」「爾代」「聖祭」三大節日的必備祭品。張家牛肉燒臘加工選料精良,加工工藝考究,製作精細,高溫消毒嚴密,絕不添加任何對消費者身體有害的物質。牛打滾因其做法中最後一道工序是在裝有黃豆面的盤中滾一遍,與牛在田間打滾有形似之處,故取其名。以此說明牛的勤勞和對勞動人民的忠實。坪營鹽菜產於茅臺酒有機原料基地,歷史悠久,採地之精髓、日月之精華,用坪營無汙染源的優質青菜作原料,沿用古老的加工方法,配以現代科學技術,去粗取精,不使用化學試劑,經特殊發酵精製而形成特有的獨特風味,其天然的香味淳厚,清香可口,質地嫩脆,營養豐富,有食之鮮美而不膩之感。麵粉加清水揉成子麵團放案板上餳10分鐘。搓成小細條,用刀切成小丁,每個小丁在專用小木梳平面上用大拇指壓搓一下,即成一面有紋路並捲起的薄面片,放入用酸菜等佐料調好的湯裡面煮,煮好後連湯舀入碗中即酸菜孜耳面。鴨溪涼粉是遵義地區最具特色的夏季休閒消暑漢族風味小吃,男女老少皆宜,因產自遵義縣鴨溪鎮而得名,是黔北涼粉的代表。它採用優質豌豆為原料,經過水泡、細磨、濾渣、煮製和冷卻之後,切為薄薄的長條狀。看上去色澤嫩黃,質地細膩,吃的時候放上特製的油辣椒,風味獨特。
湄潭豌豆糯米飯是湄潭縣的一道特色小吃,工藝簡單,但與其它小吃相比卻不輸底氣。用豌豆加大骨熬製成湯,浸泡在飽滿的糯米飯裡,美味十足。採用長條狀豬肉泡上獨門醬料,裹上優質白米飯和繽紛內餡成圓筒狀,放入烤箱烤成金黃色之後就可出爐,風味獨具,營養豐富,新鮮感十足。經過十七道工序秘制的肉卷飯糰燒醬汁,能夠全面增添肉卷表皮的味道,絕妙口感更誘人,鮮美體驗,奇香四溢,讓你吃一口便欲罷不能!湄潭羊肉粉是湄潭名小吃,羊肉嫩而不爛,米粉雪白,湯汁鮮淳紅亮,辣香味濃,油而不膩。獲第二屆「中華名小吃」稱號。紅油炸糕是遵義餘慶縣的一道有名小吃,其製作工藝簡單,材料易收集,是餘慶縣人民餐桌上的佳品。
用綠豆和大米製作的綠豆粉,在湄潭縣歷史頗久,清末民初已遍及境內各場鎮。60年代初,永興合作飯店(俗稱婆婆店)的素綠豆粉尤為著名。現在的綠豆粉已成為全縣人民的常用小食,頗受群眾喜愛。在困難時期,農家逢年過節均有做綠豆粉的習俗。
習水土城葉記苕湯圓是赤水河畔傳統名小吃的一絕,具有典型的黔北地方風味恃色,皮溥嫩滑,味道鮮美,食之難捨。在土城眾多苕湯圓小店中,葉記苕湯圓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專門選用本地優質紅苕澱粉、紅苕、鮮肉等為原料,經傳統工藝精製加工而成。注重天然、講究營養,具有百吃不厭的獨特魅力。
三坡豆腐乾可煎、炸、滷、醃等方法食用,也可作做菜輔料及配菜,這一工藝一直代代相傳,特別是在清朝時期則作為貢品供當時皇帝食用,延續至今而揚名川黔。
桐梓縣兩姐妹松花皮蛋經祖傳秘方泡製放養鴨蛋加工而成,生產的松花皮蛋以營養豐富、價廉物美、風味獨特、回味清香悠長而聞名於省內外。桐梓兩姐妹松花皮蛋歷史悠久,抗戰時期和紅軍長徵時期,外地人來到桐梓都會吃該松花皮蛋。
松花皮蛋剝去殼皮,可見色澤金黃烏亮、蛋白表面呈現栩栩如生的朵朵銀色松花,切開蛋體,橫斷面呈現出5層不同色道的彩環。若輔之以佐料食用,則清香撲鼻,濃鬱可口,令人食慾大增。
「整理編輯/小銳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