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杭州灣溼地夏候鳥的遷徙回歸,一年一度寧波杭州灣國家溼地公園觀鳥季活動準時開啟。每年此時都是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焦盛武博士最忙碌的時候,除了欣賞那些美麗的溼地精靈,他還要觀察鷺鳥築巢孵卵、研究它們的生活狀態。與往年不同,今年焦盛武迫切等待的一隻名叫「小星雲」的白鷺,但截至目前,它依然沒有回來。
「小星雲」是誰?它又去哪裡了?
強壯機敏的「小星雲」在海選中脫穎而出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節點,寧波杭州灣國家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途中極為重要的中轉與休憩場所。每年五六月份,成千上萬的候鳥遠道而來,在這裡棲息、繁衍。
「為了進行生態學研究,了解候鳥的行為習慣,比如它們喜歡待在什麼地方,幾點起床幾點睡覺,最後飛往哪裡等。」去年4月份,焦盛武選擇了3隻白鷺,在它們身上加裝了「追蹤器」,藉助衛星定位來實現,「追蹤器就像白鷺『身份證』,將追蹤器安放在白鷺的身上,通過傳回來的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它的一生。它或許有過『環球之旅』,經歷過驚心動魄的冒險。」
安裝在鳥身上的衛星追蹤器重量,一般應在鳥體重的3%以下,才能不影響鳥的遷徙,所以當時挑選白鷺的時候進行了一番「海選」,「每隻鳥都會進行稱重,體重合乎標準才能進入下一輪『面試』。」
下一輪「面試」指的是體格,「候鳥遷徙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有趣,它們在遷徙途中要遇到許多想像不到的困難,飛過大洋、翻越高山、穿越雲層、迎接暴雨、遭遇天敵,還有被人類捕食的危險,所以必須擁有一副『強壯的體魄』。」
3隻白鷺中,有一隻白鷺看上去特別出挑,通體一身白色亮羽,體形纖瘦,眼神機敏。「給它取名字的時候,孩子們說一看到它就聯想到銀河系外的星系很神秘,所以給它取名叫『小星雲』。」
「小星雲」還在菲律賓「度假」
「小星雲」是去年4月跟著白鷺遷徙大部隊走的。而自從給「小星雲」裝上追蹤器的那一刻起,焦盛武就與它建立了情感上的聯繫。「每天追蹤它的行蹤,在很多人看來,它像是被我牽掛著的孩子。它飛過的路線,我都會在地圖上進行定位,並通過網際網路去了解當天的氣候、風向等。跟著它,我好像也成了白鷺遷徙大部隊中的一員。」
按此前焦盛武的推測,「小星雲」大概率在今年夏季再回杭州灣溼地度夏。但6月4日早晨,「小星雲」的實時定位還位於菲律賓馬尼拉。也就是說,它橫跨東海飛行了1800多公裡,順利完成了這次「最勇敢的遷徙」之後,「樂不思蜀」不想回來了。焦盛武表示,「『小星雲』沒有回到杭州灣繁殖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它還沒有達到繁殖的年齡,所以會留在越冬地度夏,等它到了繁殖的年齡,或許是明年,它就會回到這裡繁殖後代。」
遺憾的是,其餘白鷺卻未能像「小星雲」一樣幸運,如期向「博士爸爸」傳回數據,並相繼在這次遷徙途中失去聯繫。焦盛武表示,就目前情況看,它們生還的可能性低於1%,因為畢竟遷徙之路危機四伏。
雖然目前通過「小星雲」一個個體獲取的數據和信息並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但焦盛武認為,「根據『小星雲』傳回的遷徙路線,我們至少能知道它遷徙的目的地、路線、停歇地等最關鍵的信息,甚至包括它遷徙的『策略』,比如:速度快慢、停留時間長短等,這些都是比較有意思的。其次,大眾普遍認為白鷺並不遷徙,但這次『小星雲』的遷徙軌跡很好的向大眾證明了自己。」
當然,對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小星雲」它到底什麼時候才回家呀?焦盛武笑著表示,「我會隨時關注,及時向晚報讀者報告『小星雲』的動態。」記者 吳丹娜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