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圍繞餐飲企業為什麼沒有出現巨無霸,未來的機會在哪裡,以及哪些東西是餐飲行業應該長期堅守等議題做了深度分享。和府撈麵創始人李學林坦言,這裡面需要短期的趨勢變化把控,更需要長期能力的深度耕耘。
01
為什麼還沒出現巨無霸的餐飲企業
疫情期間,整個餐飲行業在都不太好過。除了海底撈、九毛九等企業,和府撈麵是這個產業裡為數不多比較淡然淡定的品牌。
疫情期間,無數企業發聲只能堅持三個月,甚至只能堅持兩個月。但是,我冷靜的判斷過,只要疫情能夠在一年之內改善,和府依然能夠活的比較健康。
這背後來源於我們跟傳統餐飲企業完全不一樣的一套模式。這些年,和府一直保持著對中式標準模式的深度思考,及迅速迭代的創新能力與活力。
模式上來講:和府撈麵將中國傳統的書房文化融入麵館,書房面的形式抬高整體的價值感,提高客單,目前客單能達到40元。同時讓快餐具備了休閒屬性,除了剛需以外,店內還配備小吃和奶茶,滿足正餐時段以外的休閒場景,而製成起這一場景的則是和府撈麵的中國書房面模式。
02
要想做大做強
餐飲行業未來在哪裡
近十年,中國的餐飲可謂百花齊放,但是能夠生存下來、活得舒服的屈指可數。餐飲掌舵人不僅要對整個大趨勢要有足夠的了解,也要對短期誘惑有足夠定力。
那麼,餐飲長期的趨勢到底在哪裡?短期的機會又在哪裡?整個產業的深度矛盾在哪裡?自己組織的項目應該怎麼去做調整?這是這個行業一直要思考並解決的。
從日本和歐美這些成熟的市場體系來看,他們的產業集中度差不多在50%,比如說日本在48%、美國53%。
那中國呢?中國 Top 40 的餐飲企業只佔到整個市場規模的5個點,而美國的 Top 10 已經佔到28%了。
那中國的餐飲產業如果要做大、做快、做強,他的方法論是什麼?未來到底在哪裡?
一是標準化。
過去中國餐飲的標準化程度是非常低的。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標準化的問題,很多餐飲企業還是要依靠大量的人力,那我們就很難把品質掌控得好。現在,中國餐飲產業的標準化程度還是相對落後的。
二是資本。
為什麼在餐飲領域沒有特別大的企業?這是因為在很長時間內,資本市場對餐飲行業比較冷漠,沒有太多的信心把餐飲企業推出來。
三是信息化。
在中國,絕大部分的餐飲企業還處於一個非常原始的狀態,只用了一些非常簡單的信息化工具,甚至有些連財務系統都沒有。過去很多大型跨國企業的技術,以及信息化程度,今天很多中國民營企業仍然不具備。只有信息化之後,企業才具備融資的能力。
目前餐飲行業相對還是處於產業鏈底端,而人才大都湧向回報率比較高的產業集群。
當然,大家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過去的民營企業管理理念相對還是缺乏的,管100人、管3000人、跟管10000人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標準化、信息化、組織、資本、人才等等,都是制約了整個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03
市場千變萬化哪些是永遠不變的
那麼,如何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保持足夠的定力,看到未來的趨勢,看到事情的本質並且剖析明晰自己的優勢?行業不斷迭代變化是不可阻擋的,在動態的變化著又有哪些是不變的呢?
一是產品。
無論你是做餐飲的還是其他行業,產品都是一個非常核心的要素。
二是效率。
無論是信息化的改造,跟消費端的共連,還是對客人反饋響應的速度,對效率的追求都是沒有改變的。
比如和府撈麵的點餐流程。
當客人準備點餐的時候,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些能夠快速填飽肚子的小食,比如說手工香腸,燒餅和炸雞排等。
這些富含熱量的餐前小食,可以讓飢腸轆轆的顧客在撈麵端上桌之前先墊一下肚子。香腸在暖色燈光的照射下,散發出誘人的色香味兒。
這些小食的價格不高,香腸6元,南瓜餅只要3元,定價很接地氣。
第二個點餐區是一些涼菜,比如說滷蛋、滷雞爪和木耳等等。這些都是價格不貴的開胃小菜。
第三個點菜區是面,這才是真正的重點,與門口的大幅招牌一樣,和府用清晰的方塊化設計,把面的圖片和價格展示出來,其中最顯眼的是暢銷的經典款——草本湯豬軟骨面,同時還提供多種撈飯、拌麵、涼菜和小菜以供選擇。
在點餐區的下方還有一些健康型的飲料供選擇,這樣整個點餐的過程被精簡到只有三步。
如果只有一塊招牌的話,那麼客人的目光只會聚焦於面點主食上,而忽視了那些能夠提高客單價的小食和涼菜。當客人來點餐時,很有可能只點一份麵食,不點其他食物。
和府的設計精妙之處在於,客人必須要先通過前面兩個點餐區,如果沒有經得住誘惑,就會順手買一些小食和涼菜。
三是商業資源整合以及成本控制的能力。
在第一家門店開出之前,和府撈麵已經在江蘇如皋投資1000萬元建起了中央廚房;完工之後,又花重金在信息系統、高端人才引進、產品研發上,快遞建立了品牌的標準化。
在任何一個時代,這個行業的本質永遠不會變,對這些能力的需求都永遠不會變。每個人、每家企業,都無法做到在每一個階段裡都能夠抓住短期的趨勢。但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戰略和戰術還是需要思考的。
雖然我們無法每次都抓住短期趨勢所帶來的機會,但我們要有能夠洞察到長期趨勢和機會的能力,並且要確保我們能在長周期中,把握整個市場趨勢的變化,結合企業自身的基因及需求,變成自身組織的核心能力。
所以無論市場怎麼變,時代怎麼變,客群怎麼變,當我們有一個長期堅持的決心。
你要堅信,如果你所處的賽道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你只要能夠在短期內深刻的洞察市場,能夠批判地進行迭代,你肯定會跑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