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球友都讀過這樣一則報導,在常見的網球、羽毛球、足球、慢跑、騎自行車、體操、遊泳和健身等八種運動項目中,網球是最健康、最延壽的運動,打網球以延壽9.7年位列八項運動項目之首。
追根溯源,這則報導來源於丹麥「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項目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分校研究人員的研究結論。據稱該研究結論發表在國際期刊《梅奧臨床進展》(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在這家網站上,我確確實實找到了這份研究報告。
其後,福布斯、BBC、紐約時報等媒體轉載了上述研究結論。經過多次輾轉,這則消息又傳到了中國,在國內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影響深遠。相信有不少喜歡打網球的球友都曾在朋友圈轉發過這則消息。
為了弄清楚這個報告的詳細內容,我從網絡上查找並下載了這份報告原文,經過仔細研讀後,我發現這則報告的內容和結論遠不像幾百字新聞說的那樣簡單,其背後還有很多東西易被讀者忽略。
第一,延壽9.7年的參照人群是什麼?這則報告原文顯示,此項研究的參照人群是「久坐不動、幾乎從不運動」的人群。也就是說,所謂打網球能延壽9.7年是相對於那些幾乎沒有任何運動健身習慣的人群而言。而我們很多人看到這則新聞的標題就想當然地理解為,打網球的人要比普通人多活9.7年,或者說打網球的人比不打網球的人要多活9.7年。如果這樣理解的話,無疑是大大曲解了這則報告的核心結論。
第二,延壽9.7年是怎麼算出來的?根據報告內容,9.7年是基於8557名受訪對象生活習慣、健康數據的統計計算結果。這份報告聲稱,調查的主要方法是隨訪,調查人群的年齡分布是20~93歲,調查的時間跨度為25年。至於9.7年的計算,則是將受訪人群按是否運動以及運動習慣進行分組,再通過構建數學模型計算出打網球人群的壽命,減去「久坐不動、幾乎從不運動」人群的壽命,最終得到了9.7年的結論。
這裡面就牽扯到兩個問題:其一,8557名受訪者中已經去世的人,在生前表述自己有打網球的習慣是否可信?其二,對於8557名受訪者(含打網球的人和「久坐不動、幾乎從不運動」的人)中仍健在的人,預測其壽命是否可靠?
第三,調查樣本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非普查性質的抽樣調查,其最大的問題就是以局部或部分來推斷全體,這種方法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調查的樣本數量不充分,樣本的選取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那麼無論其後的計算方法如何,其結論都是值得商榷的。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丹麥居民,而丹麥是北歐發達國家,其氣候、飲食、生活習慣與中國有非常大的差別,而這些差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壽命。
因此,拿丹麥的調查結論來推斷與丹麥迥異的中國,無疑是不太恰當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白了就是,即便這項研究結論是正確的,那也僅僅是在丹麥,而在中國則另當別論。
在這篇研究報告的後半部分,研究人員對為什麼網球的延年益壽功能居八項運動之首作出了可能的解釋。其核心觀點如下:
第一,網球的運動模式比其他項目要好。研究人員認為,網球可以運動到全身的肌肉,打球過程是一種間歇性的劇烈運動,而這種模式是優於單一節奏、持續性的運動模式(比如,慢跑、遊泳、自行車等)。
第二,網球的社交功能可以有利於調節情緒,提高社會適應性。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慢跑、遊泳、自行車、健身可以獨自進行,而網球作為對打類球拍運動,需要有球伴,大多數打網球的人還會加入俱樂部,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打球帶來的快樂。
細細分析起來,以上兩點解釋帶有明顯的套路痕跡,顯然是從運動生理和運動心理兩方面,或者說是從運動的自然屬性和運動的社會屬性來解釋的。而這樣的解釋顯然是經不住推敲的。
從運動生理方面來說,網球能運動到所有肌肉的屬性並不具有排他性或唯一性,在納入研究的另外七項運動項目中,羽毛球、足球、遊泳等很多運動都是全身運動。我們知道,人體共有639塊肌肉,如果如研究人員解釋的那樣,網球可以運動到全部639塊肌肉,那其它運動項目只能運用到500多塊,甚至400多塊肌肉?這顯然不太科學。
另外,網球是間歇性的劇烈運動,而慢跑、遊泳、自行車等就一定是單一節奏、持續性的運動嗎?事實上也並非如此,比如遊泳、自行車等運動項目就有急有緩,中間也有休息停頓,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單一節奏、持續性運動。
從運動的社會屬性來說,現代社會很多的運動項目並不是孤立的,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已經讓人們越來越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就拿我身邊看到的情況來說,幾乎任何一項運動都有一群愛好者組成的團體,他們因為鍾愛同一項體育運動項目而結識,也像網球俱樂部那樣結成了各種不同的俱樂部或協會,定期開展團隊活動,相互交流。就比如,即便是很少人玩的石鎖,在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一幫愛好者們聚在一起組成了「石鎖協會」,定期交流切磋技藝。
所以,儘管說網球具有社交功能,球友們通過定期交流可以讓人收穫安全感、歸屬感和社會支持感,形成良好的社交關係。但是,網球在這方面其實並沒有突出的優勢,其他運動項目也都有類似的功能,這並不是網球獨有的。
綜合以上分析,說網球是最健康的運動,這一說法本身就不靠譜,至於能延壽9.7年的結論就更經不住推敲了。事實上,所有的運動項目,並沒有誰最健康誰不夠健康之分。
運動項目本身沒有標籤,是從事這項運動的人給自己貼上了各種標籤。我們平常經常聽到網球、斯諾克、高爾夫是優雅的紳士運動,一些喜歡或從事這項運動的人也就自覺高人一等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見,明明自己素質一般,打球水平又Low動作又難看,可到了網球場上立馬自我感覺良好,處處顯擺自己是個有素質的、有高雅愛好的人。與不熟悉的人交流時,有人就常常自詡自己平常就喜歡打打網球、聽聽音樂會、看看歌劇等,以此來彰顯自己高雅的愛好、與眾不同的生活情趣等。
在這些人眼裡,網球就成了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工具了。與其說他們真心熱愛網球、享受網球,倒不如說他們更在乎網球帶給自己的高雅感覺,通過打網球來提升自己的素質和社會層次,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說某一項運動高貴,則意味著另外一種運動可能低賤。這自然就牽扯到了體育運動圈子裡的鄙視鏈問題。由高到低排序,我們最常見的鄙視鏈條就是:馬術>高爾夫>網球>羽毛球>桌球。
生活中,類似上面的鄙視鏈幾乎無處不在。70多年前,錢鍾書在《圍城》中寫道:「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類似地,還有上海的地段鄙視鏈:靜安>黃浦>徐匯>長寧>浦東>虹口>楊浦>閘北>普陀>閔行>寶山>嘉定>青浦>奉賢>崇明>金山。再比如,微信朋友圈鄙視鏈:看戲/音樂會>曬書>秀恩愛/曬娃>美顏自拍>曬包曬吃>微商代購>謠言/雞湯/震驚。
生活中的很多鄙視鏈真的既好玩又好笑,有的鄙視鏈聽起來簡直能讓人「氣笑了」。就我們談到的體育運動來說,所有的體育運動代表著人類跳出舒適圈,挑戰自我、提升自我的勇氣,不管是哪種運動都應該受到尊重。我們不能因為各種運動的技巧不同、裝備不同,就簡單地將其劃分為三六九等,被人為抬高或被鄙視。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你會發現每一項有人在堅持的運動,都有它神奇的魅力。
運動無貴賤之分,健康快樂就好! (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