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在法國凡爾賽的大特裡亞農宮籤署的《特裡亞農和約》,界定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馬尼亞的國土邊界。這是布加勒斯特政府最近一次作為戰勝國獲得領土的高光時刻。但是百年後的這個國家,卻在1989年東歐劇變後一步一步地走向破產的邊緣。
東歐劇變,圖片來源:yandex
羅馬尼亞專欄作家馬裡烏斯·茲古雷亞努(Marius Zgureanu)在《Romania Military》雜誌上寫道:「沒有比薩拉比亞,沒有基礎設施的投入,沒有戰略夥伴的大量投資,人口下降迅速:在過去四年裡,在國外出生的羅馬尼亞人比國內出生的還要多。我們十多年前就已經加入了北約和歐盟,然而我們卻連申根籤的資格都沒有。」
在茲古雷亞努看來,試圖讓羅馬尼亞人返回家園的努力是徒勞的。這一點在「忘恩負義」的比薩拉比亞人(現在屬於摩爾多瓦)中尤為明顯,他們加入羅馬尼亞國籍只是為了逃往歐盟其他國家,或者繼續說俄語。這位作家對此很憤慨。
他不禁反問,這個國家今天的生活如何?有什麼計劃?每天為了生計奔波?依舊從工業化國家進口成品?這是在面對來自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威脅時必須確保區域安全的前提。
2000年至2020年間羅馬尼亞的GDP增長與債務曲線圖
儘管2000年至2020年間,羅馬尼亞的GDP在逐年增長,但其國家債務也隨之不斷攀升(詳見上圖)。
茲古雷亞努認為,這個國家已無力應對懸在其頭頂的危險。村莊失去了學校、醫院和公共設施。去工業化。包括橋梁、公路和鐵路在內的基礎設施老舊不堪。
「我們砍伐森林,荒漠取代了可播種的農田,現在我們只需要做的事是往水井中投毒。但是,我們必須進口我們已經不能再生產的毒藥.....」茲古雷亞努總結了後蘇聯時代羅馬尼亞的發展狀況。
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巨額的國家債務不允許這個國家將任何大量資金用於本國的經濟復甦。很快,所有財政收入都僅能用於償還當前的債務,不會留下任何投資儲備金。按照他的說法,在過去的30年裡,這個國家是混亂不堪的,然而政客們卻對此充耳不聞。
他說:「我們再也不能責怪共產主義和其沉重的遺產了!如果我們不想錯過最後一班火車,就不要再耽擱時間了。」
東歐劇變後,許多曾經華約陣營中的國家都面臨著與羅馬尼亞相同的境遇。大量人口前往更發達的西歐打工,人口流失嚴重。在大量歐美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後,本國的工業企業難以為繼,紛紛破產,被迫去工業化的結果是,淪為歐美的商品傾銷地。而債臺高築瀕臨破產的政府,羅馬尼亞絕非孤例。東歐和南歐的許多國家認為,加入歐盟和北約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實惠,反而被諸如德國和法國這樣的西歐國家橫加指責。這也是這些年來,歐盟內部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裡亞農和約肢解了匈牙利共和國
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在其原有領土上誕生了多個小國家,其中就包括羅馬尼亞。1920年6月4日,戰勝國對匈牙利的《特裡亞農和約》在法國凡爾賽的大特裡亞農宮籤署。該和約重新劃定匈牙利邊界,內容包括匈牙利割讓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
(2020年11月27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