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零時,浦東醫院解除閉環管理,患者及家屬有序出院。
昨天上午,浦東醫院開始拆除門前的障礙,為患者及家屬離院作準備。
核酸檢測報告第一時間送到被檢測人手中。
今天零時,浦東醫院解除閉環管理,醫護人員難掩興奮之情。蔣迪雯 攝
緊急閉門、全院排查、連夜消殺,仿佛電視劇裡的劇情成真。面對疫情,政府部門當機立斷,浦東醫院實施14天閉環管理,歷經5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全員陰性後,今天零時順利解除閉環管理。作為上海首家實行閉環管理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浦東醫院一系列舉措有效控制了可能的疫情蔓延,書寫了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應急響應的真實案例。
銀色無影燈
後來湯敬東才得知,他做完了浦東醫院閉環管理前的最後一臺手術
11月20日12時,「啪」,無影燈打開,照亮手術臺。對浦東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湯敬東來說,這似乎是普通的一天,排了3臺並不複雜的手術。他並不知道,當他沉浸在手術中時,浦東醫院的24小時疫情防控指揮部,接到了1例本院護士核酸檢測陽性報告。半小時內,院方就封閉了這名護士所在的病區,院內領導正在緊急商議閉環管理範圍。
14時,湯敬東完成兩臺小手術,接下來是他的「拿手絕活」腔內雷射修復術,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這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肢端潰爛症狀,過去只能選擇截肢保命,一年之內的二次截肢率超過七成。所以得這種病的患者死亡率雖不高,但自殺率卻奇高。5年前,湯敬東率先將腔內雷射技術應用於這一疾病,通過射頻管放電消除血栓、解除血管痙攣,使得病人免受截肢之苦。
手術臺上的病人26歲,從雲南慕名遠道而來。手術進行到15時,一位護士問道:「我晚上有約會,不會耽誤吧?」湯敬東笑答:「我做手術你還不放心?肯定耽誤不了!」沒想到過了10分鐘,這位護士走進來說:「別著急,慢慢來,要不咱們把周一的手術也做了吧。」原來院方經過研判,決定於15時封閉整棟病房大樓,進入閉環式管理狀態。
16時30分,手術順利完成,原本痛得抱著腿、整夜無法入眠的病人,今夜終於可以做個好夢。湯敬東尋思,既然出不去,不如別浪費時間,便請求追加一臺手術。這項請求很快被駁回,因為手術室要進行徹底消毒。後來湯敬東才得知,他做完了浦東醫院閉環管理前的最後一臺手術。
粉紅嬰兒被
父母不在身邊,醫護照顧這些小寶寶格外謹慎。孩子們緊緊裹著醫院特有的粉紅色嬰兒被,仿佛被柔軟的雲朵簇擁
離11月20日17時還有幾分鐘,沈怡(化名)和家人已辦好出院手續,滿懷憧憬地等在浦東醫院門口,準備接新生女兒回家。沈怡患有妊娠高血壓,分娩剛結束就住進重症監護室,還沒有見上孩子一面。護士正推著寶寶走向院門,然而就在快要出院門的一剎那,全院實行閉環管理的通知廣播傳來,大門隨即關閉。
眼看著外面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沈怡依依不捨地離開,將出生僅6天的女兒託付給護士。新生兒科6位護士兩人一組,24小時看護3名新生兒。沈怡的女兒成為護士們的「團寵」,被暱稱為「小美女」。護士黃惠琴是惠南鎮本地人,她形容寶寶的哭聲像音樂一樣動聽:「我覺得抱著她很解壓,她瞅著我,我就覺得心裡特別溫柔。」
父母不在身邊,醫護照顧這些小寶寶格外謹慎。孩子們緊緊裹著醫院特有的粉紅色嬰兒被,仿佛被柔軟的雲朵簇擁。這邊「小美女」睡得正香,白白淨淨的小臉不時泛起笑容;那邊另一名男嬰「小捲毛」咿咿呀呀哭起來,黃惠琴打開他的襁褓更換尿布,熟練地擦淨嬰兒臀部後,用棉籤蘸取護臀霜抹勻,口中還輕聲哄他:「不哭了啊,你的奶已經在溫了。」
繁忙工作之餘,護士們每天都拍小視頻發給孩子父母,因為「他們肯定很想念孩子」。照顧「小美女」幾天後,新生兒科收到了沈怡送來的感謝信,以及一大包黃澄澄的橘子。信中寫道:「這幾天讓你們費心了。寶寶在裡面我們也挺放心的,有你們的專業照顧,接下來的幾天還要繼續麻煩你們照顧寶寶。你們辛苦了,對你們表示感謝……橘子是自己家裡種的,放心吃。」
天藍隔離衣
醫院就是我的家,家裡出了事情,我自然要站出來承擔
11月20日19時,天已黑透,寒風來襲,小雨淅淅瀝瀝。浦東醫院緊急召回所有在外職工,院內原有的醫護、學生、病人、家屬、第三方員工、臨時逗留人員本已構成複雜,再加上回院職工,人員陡增,清點工作難度極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次全員核酸檢測採樣工作有序展開。浦東醫院急診科緊急成立六人小組,全是女性。她們負責安置急診大廳的病人,完成4000多人的核酸檢測採樣,一直堅持到翌日清晨,凍僵的手指甚至抓不住筷子。急診科護師祝曉清介紹,當晚前來排隊的同事們還不忘堅守1米距離,隊伍特別長,一眼望不到盡頭,「援軍來的時候我們真是熱淚盈眶。」緊接著幾天,西門堆滿病人家屬送來的物品,經過消殺,六名女生幫忙連拖帶拽搬到急診大廳。
此外,六人小組還要承擔院內日常醫療活動,她們穿上天藍色隔離衣坐鎮急診大廳,12小時一個班次,休息12小時再繼續工作。11月29日下午,院內廣播突然響起「藍色事件警報」,一位保安大叔在搬運物資時昏厥。彼時祝曉清正在換班,隔離服的褲子剛褪下一半,一聽到廣播,本能地將褲子拉回,立即復位。其他人也瞬間扣上解開的紐扣,推著搶救用品、除顫儀,3分鐘之內就將這位保安大叔運回急診科。經過診療,這位保安是一次性昏厥,暫無大礙。
記者見到祝曉清時,她剛下夜班,左眼充血明顯,但說話語速極快,透著活潑爽利。祝曉清的丈夫在海外援建,他們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還沒有斷奶。浦東醫院閉環管理9天之後,祝曉清下了晚班,才第一次有時間和孩子視頻。小兒子已經認不出媽媽,怎麼逗他都沒反應,而且小臉明顯瘦了,「以前臉是圓溜溜的。」堅強的祝曉清見狀忍不住落淚,但她毫無怨言:「醫院就是我的家,家裡出了事情,我自然要站出來承擔。」
綠色軍大衣
管理調配如此大量的物資,離不開政府和各方支持,沈滔連連讚嘆:「幸虧外部援助給力!」
11月20日夜間,溫度只有13℃左右,浦東醫院內大多數員工穿著白天的單薄衣衫,但是出於防疫要求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中央空調和取暖器都不能開啟。醫院後勤保障部緊急採購500件軍大衣,優先發放給值班醫護、保安、運送等一線工作人員;不久後,架子床、床褥、帳篷等大批政府採購物資到達,1800件軍大衣迅速分發到院內人員手中。綠色軍大衣厚實得像一床棉被,裹在身上令人安心。
飲食也是一大挑戰。為了讓院內4000多人吃飽,20日當晚,食堂員工打開所有冰箱,將儲存的冷凍食品悉數取出烹飪,原先為第二天準備的蔬菜也統統下鍋。21日一早,經多方聯動,浦東商業發展集團送來充足的食材。扣除部分人員在隔離點用餐,閉環管理期間,浦東醫院每天要製作早餐約3300份,午飯晚飯約3800份,食堂工作人員凌晨3時就要起床做點心,非常辛苦。
後勤保障工作主要難在病人多且複雜,不同病人的營養餐、月子餐、流食餐,都由營養科每天開出詳細菜單,供應商據此提供食材。有一天,後勤按照菜單訂購2000條小鯽魚,供應商連忙調集一排人站在長桌前,一條一條殺魚,加班加點及時交出了處理好的魚。事後,後勤保障部主任沈滔與營養科溝通:「今天的鯽魚很好吃,不過以後能不能儘可能要大魚,不要小魚?」
浦東醫院每天的採購項目十分龐雜,例如11月29日,僅生鮮訂單表裡就有整整100項物資,各類魚肉蔬菜品種多貨量大,連香醋、蠔油這樣的調味品,都是以箱為單位進貨。管理調配如此大量的物資,對浦東醫院後勤保障部並不犯難,因為之前不少人參與過隔離點管理,胸有成竹。當然,院內物資保障離不開政府和各方支持,沈滔連連讚嘆:「幸虧外部援助給力!」
白色大巴車
劉建民的母親年近百歲,老人一字不識,卻很理解兒子因工作不能來看望自己,視頻通話時鼓勵兒子:「你要衝在前面。」
實施閉環管理當晚,浦東醫院內沒有足夠的房間可供住宿,許多人和衣而睡,不少人一夜無眠。第二天,浦東新區政府為醫院職工和第三方員工安排了入住隔離點。但他們還要到醫院各司其職,於是,浦東公交公司專門提供大巴車,早晚往返於浦東醫院和各個隔離點之間,解決了每天1000多人的通勤問題。
每個隔離點有兩名點位長,每輛大巴也設有一名車長。乘客上車前,志願者拿著表格挨個登記房間號,上車之後,乘客還要再掃碼,填寫個人信息,兩相查對,確保無虞。在一群院內志願者中,出入院負責人劉建民引人注目。他已59歲,即將退休,因為熱情和善,同事稱他「小劉叔叔」。每天21時30分左右,最後一輛車開走,劉建民要去疫情防控指揮部一一核對乘客信息,如有不匹配的必須查清原因。工作到凌晨,劉建民躺在辦公室外的臨時床鋪休息,次日5時50分就得起床。因為,7時不到就會有第一輛大巴到達。
登記完早晨最後一輛大巴,劉建民困得眼睛一直在眨,有點睜不開。談及家人,他說妻子女兒都很支持自己。談笑之間,劉建民忽然就哭了。他起身去抽面巾紙,抹去滾落的淚珠,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我對不起家裡人。」原來,劉建民常年在家買菜做飯,他突然離家,難免擔心妻子。如今妻子也開始學做菜,還每天拍照讓他放心。
劉建民的母親年近百歲,精神矍鑠,劉建民是她最小的孩子,最得疼愛。平時每個周五晚上和周六,劉建民都要去陪母親。老人一字不識,卻很理解兒子因工作不能來看望自己,視頻通話時鼓勵兒子:「你要衝在前面。乖一點,聽醫院領導的話,我會照顧自己的。」頭髮已經花白的劉建民柔聲回答:「我很乖,媽媽保重身體,不要擔心。」
紅色採樣管
這次我們希望3日晚上,所有病人和家屬都能拿著列印好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進入夢鄉
經歷了四次核酸檢測全員陰性後,12月2日7時,浦東醫院第五次全員核酸檢測啟動。再沒有第一次檢測時排長隊的景象,所有人提前在線登記個人信息,獲取具有唯一性的二維碼,讓採樣人員掃碼即可,方便快捷。門診大廳裡的採樣點井然有序,只有寥寥數人等候,數十隻採樣管擺在採樣人員手邊的盒子裡,螺口蓋是鮮亮的紅色。
一整天的分批採樣結束,最後一批採樣管於3日凌晨送達院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閉環管理的浦東醫院,夜晚靜悄悄的,但核酸檢測實驗室所在樓層燈火通明。透過標本傳遞窗的雙層玻璃,可以看到實驗室裡人頭攢動,常東主任團隊裹成「大白」,以流水線操作的方式,完成提取、逆轉錄、擴增等檢測步驟,將效率提升到最高。
原本,浦東醫院平均每天的核酸檢測數量在500份左右,閉環管理後,通過增加儀器、培訓人員、採用健康雲登記等措施,第四次核酸檢測在18小時內就檢測完近5000份樣本,一律單管單檢,速度大幅提升。「這次我們希望3日晚上,所有病人和家屬都能拿著列印好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進入夢鄉。」瑞金醫院駐點專家孟俊笑道。12月3日8時,第五次全員核酸檢測結果出爐,均為陰性,具備結束閉環管理的條件。
「經此一役,不只是核酸檢測能力,浦東醫院醫護人員的防疫意識、院內感染管理流程、消毒能力和方法,都大有長進。」駐守在浦東醫院的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趙丹丹表示,作為滬上首家閉環管理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浦東醫院14天內積累的經驗值得好好總結,對浦東新區、對上海乃至對全國都有借鑑意義。
黃色計程車
不僅僅是醫護人員在奮戰,也不僅僅是一家醫院在奮戰。眾志成城方能順利渡過難關
12月3日15時起,院內800多名病人陸續辦理出院手續。不少病人說,院內職工都很負責,相處出感情了,臨走還有些不舍,「不過他們也辛苦了,需要和家人團聚。」
接近12月5日零時,第一位出院的病人楊先生坐在輪椅上,由兒子小楊推到住院部大廳。大廳裡一對一護送病人的醫護人員排成整齊的隊伍,小楊對記者說:「你看,有護士專門護送我們出去,我們特別開心。」「再會!」大家向楊先生一家道別,楊先生的妻子揮手致意,還拽起丈夫的胳膊讓他也同大家告別。專送護士再三仔細核對病人信息,將一家人送上私家車,準備開往南門,等候零時的到來。
隨著零時的鐘聲敲響,浦東醫院院長餘波站在醫院西門口,通過對講機向全院下達指令:「東大門打開,西大門打開,南大門打開!」病人開始有條不紊地分批出院。提前聯繫好的80輛計程車排成長龍,早已靜靜等候在西門外。打頭的一列都是嶄新的黃色強生計程車,第一輛牌照尾號是8881,暗含「一路順風」之意。
謝飛是成功申請到第一位乘坐計程車出院的「幸運兒」,他原本11月21日早晨就應該出院,卻不巧整整多住了14天,且沒有陪護。但他說:「抗疫最重要,而且病房裡有四個人,很熱鬧。」不過家中還有掛念的親人和熟悉的溫馨,現在他「只想回家洗個澡,美美地睡一覺」。院方為每一位出院病人準備了「小禮包」,有麵包、餅乾、牛奶、果汁等暖心小零食。謝飛接過禮包,一路走一路道謝。
14天的閉環管理正式結束了。儘管困難重重,但在市、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醫院內應急管理有序,醫護與病人齊心協力,相處融洽;院外物資供應、定點隔離、通勤支持、病人分流、醫療援助十分得力,也為院內生活增添一抹亮色。餘波認為,這14天彰顯了聯防聯控建設的成效,下一步,浦東醫院將於12月8日恢復正常醫療秩序。
「不僅僅是醫護人員在奮戰,也不僅僅是一家醫院在奮戰。單打獨鬥行不通,眾志成城方能順利渡過難關。」浦東新區衛生工作黨委副書記陳英,結合自己在浦東醫院駐守兩周的見聞感慨,「這體現了整個上海的抗疫精神。」(侍佳妮)
原標題:緊急閉門之後,全院排查連夜消殺,每天龐雜的保障物資進出,千餘人通勤……這不是一家醫院的孤軍奮戰
浦東醫院:「閉環」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