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帕提亞軍隊的弓箭猛攻和兩河平原的高溫讓羅馬人毫無招架之力,羅馬主將小克拉蘇最終身死,軍隊敗退。
亞美尼亞國王阿爾塔瓦茲德二世此時適時出現在克拉蘇面前,這位國王是提格累尼斯「大王」之子,滿心期望藉助羅馬力量削弱帕提亞,減輕東方威脅。阿爾塔瓦茲德帶來六千騎兵,並允諾將再派出一萬重裝騎兵(這個數字明顯過於誇張,應是出於鼓勵克拉蘇出徵的目的)和三萬步兵參戰,他建議克拉蘇沿亞美尼亞境內山地向帕提亞行軍,如此便可削弱帕提亞的騎兵優勢,克拉蘇對亞美尼亞國王頗為熱情,但最終還是決定直接向兩河流域進軍,等到擊敗帕提亞後再途徑亞美尼亞返回行省。後世頗有人指責克拉蘇不納忠告,但實際上亞美尼亞山地也絕非坦途,補給車隊和攻城器械行進較為困難,即使順利經過亞美尼亞,其後的米底山地不僅道路崎嶇而且極度缺乏飲水,河流多為鹹水,更有帕提亞國王的主力部隊抵抗,羅馬人在這些陌生區域的行軍並非易事。
▲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克拉蘇雖然在前三頭中軍事能力最為有限,卻也不是泛泛之輩,前53年春,他集結了七個軍團的重裝步兵、包括一千高盧精銳在內的四千騎兵和四千名輕裝步兵,總計兵力四萬人左右,計劃再次攻入兩河上遊,與羅馬守軍打通聯繫,而後順幼發拉底河而下攻取帕提亞首都泰西封。除去幾樁或許後人附會的災異之外,羅馬大軍順利在佐格瑪渡過幼發拉底河,這一次,克拉蘇在渡河地點上效仿了曾徵服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帕提亞遊騎立刻向東逃跑,很快不見蹤影。此時,曾向龐培發誓忠於羅馬的奧斯洛尼國王阿布伽盧斯主動為克拉蘇擔當嚮導,他報告帕提亞只有一支規模很小的野戰部隊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其統帥也並非國王,而是一個年紀輕輕的豪奢貴族,極有可能向北逃竄,阿布伽盧斯建議克拉蘇直接殲滅這支帕提亞部隊,而後直取帕提亞國王所在之處。克拉蘇採納了這一建議,改變了沿河南下的策略,轉向東北方向,進入兩河間的平原搜尋帕提亞軍隊。
▲羅馬軍團與帕提亞騎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長久以來,由於克拉蘇最終兵敗身死,許多人都順理成章地認為阿布伽盧斯的建議是暗藏陷阱,甚至指責這位奧斯洛尼國王暗中勾通帕提亞,誘使克拉蘇誤入荒野沙海。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繪聲繪色的描述便是這一派觀點的典型代表:「無邊無垠的荒原上既無樹木也無水源……他們(羅馬軍隊)不僅感到口渴難忍……更看不到一根樹枝、一條溪流、一座小山和一棵青草」。然而,假若根據當地實際地理狀況分析,則會發現情形遠非簡單的誤導或是欺騙。阿布伽盧斯所帶領羅馬軍隊行走的,是古典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志》中記載的「阿拉伯道」,這條道路是敘利亞與兩河乃至伊朗高原間的通商要道。雖然大約有一天半的路程需行經荒漠,但途中不乏綠洲,也設有不少蓄水池,對商隊而言並非畏途,與其他道路相比也可謂上上之選。
雖然如此,羅馬軍隊實在缺乏荒漠進軍經驗,而龐大的人員總數也令原本足夠使用的水源迅速消耗一空。面對羅馬人無盡的抱怨與指責,阿布伽盧斯作了不無道理的反駁:「難道你們認為這是在坎帕尼亞行軍,到處是奔流的泉水、陰涼的樹叢、休憩的浴場和客棧?要知道你們正在通過阿拉比亞與亞述的邊界!」的確,奧斯洛尼國王已經選擇了最好也是最為常用的東北方向道路,但羅馬人仍然對當地環境難以適應。
▲羅馬士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阿布伽盧斯所提供的消息大體而言並非虛妄,帕提亞國王奧羅德斯的確親率大軍徵討亞美尼亞,派往美索不達米亞的部隊也只有一萬餘人,但這批部隊的統帥蘇列那卻是帕提亞最為傑出的將才。蘇列那來自錫斯坦的蘇倫家族,他的本名到底是什麼已經不得而知,蘇列那這個名字則是希臘人和羅馬人對家族名「蘇倫」的訛讀,蘇倫家族在帕提亞地位僅次於王族,家族成員長期出任軍事統帥,每一位新任帕提亞王中之王都要經由蘇倫家族的族長加冕。
蘇列那在內戰中堅定支持奧羅德斯二世,曾帶頭攻入塞琉西亞城,並親手擊殺數名守軍攻取此城,為奧羅德斯的王位消除了最後威脅。據普魯塔克說,蘇列那在才幹、勇氣、體魄和容貌上都堪稱翹楚,他即使在戰場上也依舊略施脂粉,捲曲辮髮,容貌宛若女子,可又不失英俊。蘇列那此時還不到而立之年,卻已戰功顯赫,威望極高。他擅長利用地形,作戰計劃縝密,指揮合成部隊更是得心應手。
▲這尊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帕提亞青銅貴族雕像被認為是蘇列那將軍,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離開荒漠後,克拉蘇大軍來到平原和山地間的過渡地段——巴利索斯河谷。巴利索斯河自亞美尼亞山地奔騰而下哺育兩岸,在斯特拉波筆下,這片河谷地帶肥沃富饒,產生了Nicephorium, Chordiraza, Ichnae,卡萊等名城大邑。羅馬人在沿路上的這些重要城市都設兵駐守,尤其是位於東岸的交通要地卡萊城(卡萊的阿卡德語名稱「哈蘭」意為交匯的道路,由此可見其通衢地位)。前53年6月9日,羅馬偵察部隊在巴利索斯河以東遭遇帕提亞遊騎的突然襲擊,蘇列那本就佔有騎兵優勢,這番又是有心算無心,自然大獲全勝。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羅馬軍隊一時頗為驚慌,克拉蘇據此判斷敵軍主力就在附近,立即讓中軍列成方陣行進,以備非常。同時下令大軍在正午時分迅速渡河,順著帕提亞人的出現蹤跡繼續追擊,最終來到卡萊城以東一塊凹凸不平、植被蔥鬱、極利於部隊隱蔽的土地。
蘇列那擁有一千名重裝騎兵,加上輕裝騎射手約有一萬人,本來便已少於敵方,他又將部隊列成縱深隊形,命令重裝騎兵套上罩袍以遮蓋盔甲的反光,加之當地地貌遮蔽效果良好,這令羅馬人順理成章地低估了帕提亞軍隊數量。
突然,帕提亞軍猛烈敲擊所有的皮鼓,鼓聲陰沉而可怕,似野獸咆哮,又似悶雷轟鳴,羅馬軍向來使用號角與喇叭,未曾經歷如此規模的擂鼓場景,而此刻鼓音又如此低沉詭異,無疑令人倍感恐怖。羅馬人尚未從擊鼓中回過神來,帕提亞軍一側卻已發出如火焰般耀眼的甲光,原來帕提亞重裝騎兵忽然脫下罩袍,露出魚鱗般的甲冑,一時光芒閃耀,羅馬人這時才意識到對手裝備竟然如此精良。
▲帕提亞重裝騎兵模型,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蘇列那精心策劃了這場心理戰,有效影響了羅馬士氣。鐵塔般的帕提亞重裝騎兵開始手持長矛向羅馬軍隊正面緩步前進,在東方戰爭中,少有步兵能夠抵抗如此齊整而有力的衝擊。
然而克拉蘇早在渡過巴利索斯河前就將中軍列成空心大方陣,每邊十二個步兵大隊嚴陣以待,每個步兵大隊還配有三十名騎兵以備應急,中心部分則備有騎兵和輕裝步兵,兩翼則分別由財務官卡西烏斯和小克拉蘇指揮。觀察到帕提亞騎兵後,重裝步兵當即收縮防禦,盾牌連環重疊掩護。蘇列那見羅馬人並未望風潰逃,立刻下令重裝騎兵後撤,已經迅速展開的騎射手當即前進將大方陣包圍,克拉蘇命令數量不佔優勢的羅馬輕裝步兵走出方陣反擊騎射手,卻遭到帕提亞軍猛烈箭雨覆蓋,被迫放棄衝鋒,退回方陣,輕裝步兵的防護本來便十分有限,在殺傷力極強、射速奇快的帕提亞弓箭面前損失自然極為慘重,同伴的慘狀甚至令盾牌和甲冑保護下的重裝步兵都大為驚恐。這一輪交鋒令雙方都意識到眼下面對的是前所未見的勁敵,此戰將是少有的惡戰。
▲帕提亞騎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羅馬中軍原本投射部隊便不佔上風,輕裝步兵損失慘重後更無法壓制帕提亞人的射擊,帕提亞騎射手散開相當大的間距,揚起漫天塵土,竟將數倍於己的羅馬人圍住,密集的羅馬步兵陣列成為絕佳的射擊目標,射出的每支箭幾乎必定可以命中一人,但羅馬重裝步兵良好的甲冑和盾牌大大削弱了帕提亞弓箭的殺傷力,只有命中面部、手臂或腿部的箭頭才得以造成殺傷。但這是何等可怖的弓箭啊!一旦倒鉤狀的箭頭射入體內,便是撕心裂肺的摧殘,若是貿然拔出,傷口附近的血管與肌腱也將一併撕裂!
正在此時,羅馬人又發現帕提亞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駝隊運輸弓箭,令騎射手的箭囊永不匱乏,這也意味著短期內羅馬軍無法迫使帕提亞軍近戰。始終無法有效反擊的局面令克拉蘇憂心忡忡,他決心動用方陣以外的側翼部隊反擊,於是派人通知處於一翼的小克拉蘇立即驅散帕提亞騎射手。此時蘇列那正出動另一部分騎射手試圖包抄該側翼,但小克拉蘇信心十足,即便在這等危急時刻也對帕提亞人輕蔑異常,在愷撒麾下的赫赫戰功令這位羅馬青年將領心氣極高。小克拉蘇立即動用了包括一千名高盧精銳騎兵在內的一千三百名騎兵,五百名弓箭手和鄰近的八個大隊重裝步兵,展開猛烈反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