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通訊員 甘素凡 朱小芳
地理學教育本科92級在新安江
「在教學中對學生負責,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中。」 在「校友雲中對」活動上,郭劍峰分享師範生專業素養提升四大理念時說。近日,郭劍峰、王海斌、王衛興三位浙江省特級教師以「雲端」形式重聚浙江師範大學,就地理學生專業素養養成、今年就業形勢、地理教師求職技巧等方面對學弟學妹們進行指導。
巧的是,他們三人都來自地理環境學院地理學教育本科92級,92年是地理專業式微時,地理不在高考科目裡,當時師大地理系也處於創建初期。那個夏天,為了招生,時任班主任的吳樟華,親自跑到杭州,用了半個月時間才完成了30位學生的招生指標,加上另外3位直接保送的學生,地理學教育本科92級就這樣「湊齊」。
一開學,吳樟華就強調,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懂得管理學生是作為一名老師的兩大法寶,所以他鼓勵學生多「泡」圖書館,夯實專業基礎,又主動放權,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發展所長。
「畢業後大家在教育、科研、管理等不同領域施展拳腳,打出一片天地,我很欣慰。」吳樟華說。
三人也確實牢記師長教誨,在「授人以漁」教育的理念下,一代代薪火相傳,25年踐行師者使命,用「使命與擔當」守護師者初心。
郭劍峰在上公開課
「教學是一門藝術」
求學無他,唯有一心向前,但愛與榜樣的力量始終「在線支援」。
在浙師大的日子,郭劍峰遇到了許多堪稱榜樣的老師。地質學的呂惠進老師帶著他們去三清山研究地質,費心費力,不辭辛苦;章明卓、馬永俊老師亦師亦友,平日裡一同吃飯,暢聊生活趣事,是知識和品德上的引路人。
從教25年,郭劍峰一直遵循著「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的道理。
剛任教時,他便自製「透明幻燈片」來教學,到2000年電腦熱興起時,他耗費1個多月的時間精力自行摸索Authorware、flash等軟體製作課件。「地理是一門十分注重演變規律的學科,只有不斷『創作』教材,才能更好彌補利用板書、掛圖方式教學的不足。」
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少數民族郵票來探討服飾和自然地理環境關係,通過美國總統出生地來講述人口遷徙,郭劍峰總能用新穎有趣的主題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他將課堂讓步學生,給予學生更多自我展示和闡述機會的做法,與當下的教育發展目標不謀而合。
求知毅行、熱愛鑽研的性格,讓郭劍峰在2014年成為「千裡挑一」的地理特級教師,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地理特級教師,再到現在的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高中地理教研員。
郭劍峰名師工作室部分成員
他還成立了郭劍峰名師工作室,其中成員裡有不少直系的學弟學妹,疫情期間,郭劍峰帶領工作室成員特別圍繞抗疫主題,設計和製作了微課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的地理》,為各地中學師生提供最新的學習課程。僅是課程所在的騰訊新聞平臺瀏覽量超過100萬次,課程評論全是清一色的好評。
「緊跟熱點,製作精良,知識點覆蓋全面,一堂課下來受益匪淺。」一位讀者評論。
郭劍峰積極參與與地理卓越教師班學生的結對交流活動。2013級卓越地理教師班成員朱晨思在與郭劍峰一對一的結對中獲益匪淺,「郭老師憑藉著他對地理的熱愛,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優秀老師。倘若有幸我也能站上講臺,我必定會牢記熱愛地理的初衷,盡情分享地理的魅力。」
談及如今的地理師範生,郭劍峰很慶幸他們有著很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很全面的社會能力,但是針對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反而有些「鬆懈」。他建議,新老師進入教學一線後,務必要加深對現行的教材的解讀,不能將地理問題置於模式化、單一化的僵局中。
課堂上,讓老師開心,學生愉快
「回想當年為了備戰考研,和郭劍峰白日在十四幢一樓的階梯教室學習,晚上借用老師的宿舍繼續夜間衝刺。」提及往昔與同學相處的時光,王海斌感慨萬分,再到後來外出實習時互相幫助,畢業後密切聯繫,大學的友情深厚而綿長。
三清山實習
二十多年來,王海斌把當年的地理系主任陳立人對他的教導熟稔於心。大學時,陳立人經常在論文寫作與發表等方面,給王海斌諸多指導建議,畢業後,陳立人還為王海斌提供了就業方面的幫助,並且鼓勵他邊工作邊考研。王海斌激動地說:「我永遠都忘不了陳老師這份知遇之恩。」
現任武義一中校長的王海斌始終強調「一技之長」的重要性。憑著對學科論文的創作熱情和一股子鑽研的勁兒,王海斌寫了不少好文章。教師生涯初期,每逢參加地理教研會,他如同小學生一般認真端坐在前排,聽著臺上特級教師的發言,回到學校後,他直奔宿舍,將研會所得所感用在自己研究觀點的細化深化中。
那個年代電腦還沒普及,王海斌總是手寫文章後再交給學校的電腦打字員。因為他總是出入打字室,電腦打字員有時會打趣自己是專職替他打字的。為了寫好學術文章,王海斌常把暑假也「拋」在研究裡。
那時,不滿30歲的王海斌在3年內就發表了100多篇文章。而王海斌對「寫文章」的興趣,始於大學時在系刊《子母線》上發表的兩篇小論文。
「如果沒有那兩篇小文章,恐怕我不會在寫文章這事兒上能有這般始終如一的熱愛。」王海斌說。
在教學中,王海斌注重地理知識的生活化和啟發性,努力做到知識點的「深入淺出」,給學生營造充滿吸引力、有收穫的課堂。他說:「課堂上,老師要上得高興,更要讓學生們聽得愉快。」一堂中國石油安全及戰略走向的課中,王海斌講出石油進口暗藏的危機、馬六甲困境的驚險,還將石油爭奪中各國家間關係比作人際關係,做到了課堂的情景化和故事化。至今,許多學生畢業多年後依舊還會跑來與他說到這節課的精彩之處。
地理教師的人才培養,教學和科研是兩個基本點,王海斌用自己的經歷為後輩們做了極好的榜樣。在「校友雲中對」活動中,王海斌剖析了當下的就業形勢,並有針對性地為後輩們提供了一些建議。
「讓課堂吹進『自然之風』」
地理學院在14幢,大家都愛叫它「老地理樓」。
王衛興回憶老地理樓的考研時光,當年備戰考研班裡的2位女同學直接住在一樓的雜物房裡,自己則白天在教室看書,晚上直接在衛生間搭幾塊木板,倒頭就睡。「為了一個目標日夜奮戰、勇敢無畏的那個人啊,直到現在,我還總拿來激勵自己。」他說。
野外地質考察是地理專業的特有課程,王衛興回憶起很多外出考察的趣事。當年坐著綠皮車到江西玉山,吃了一碗5角錢的面,便頂著6月的梅雨天在三清山進行了3天的地貌景觀考察;沿著蘭江北上,伴著教地質學老師呂惠進嘴裡不斷湧現出來的「新鮮事兒」,他們一路「漂流」到杭州建德。
王衛興現任臨海市回浦中學常務副校長。25年如一日在教育一線的堅守,王衛興的課堂以「自然味」著稱。即使教學任務繁重,可王衛興一有點空閒時間,雙肩包一背就紮根自然去了,這在旁人看來似乎有點不務正業,可他坦言每次一回來,總能有新的收穫。他琢磨出通過對自然信息有效採集,整理、編織形成課堂教學中有效邏輯思維的一套經驗,讓課堂吹進儘可能多的「自然之風」。
王衛興在上公開課
王衛興認為,地理教師應不斷夯實學科與教育知識,增強班級管理、溝通合作、教學設計與實施等專業能力,深化對職業、自我與師德的認識,牢牢把握住「知道教什麼、懂得怎麼教、怎樣教得好」三個核心問題,提高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