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在實踐中彰顯民法典精神

2020-12-26 天津日報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決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編纂一部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不僅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國法律人的共同夢想。對於人民法院而言,首要的任務是在適用法律過程中落實民法典草案。

  適用民法典

  要把握住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

  近年來,人民法院每年審結的民事案件數量佔全部案件總數的60%以上,民事審判在人民法院工作全局中居於重要地位。民法典草案包括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以及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等民事法律規範,是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基本依據。

  首先,適用民法典要準確把握中國特色。從《民法通則》到民法典草案,經過三十年的時間,以私法理念為基礎的民法學體系逐步構築起來,這個歷程自然脫離不開對其他國家民法制度的移植與借鑑。一項法律制度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相融合,以適應自身的需求。法律制度移植與借鑑的過程也即對「既有」改造的過程,這就是法律本土化的問題。民法典草案的制定過程中,由《民法通則》生成的特有的民法制度因紮根太深而得以保留,「民法傳統」得以延續,這就是民法的「中國特色」。例如民事責任制度,我國民事立法沒有採取責任與債相結合的模式,而是創立了責任與債相分離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民事責任是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屬於民法整體性問題,而不再作為債的組成部分。民事責任不局限於債的範疇,各種法律關係中都存在義務,而違反這種義務,就是責任的問題。民事責任強調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在責任人拒絕自動承擔責任的情況下,經權利人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其履行義務、承擔責任,這更有利於當事人權利的救濟。民法典草案繼續使用「民事責任」概念,即是對我國自有「民法傳統」的繼承。適用民法典時,需要法官準確理解有中國特色的各項民事法律制度。

  其次,適用民法典要準確把握時代精神。法律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必然會反映時代特徵。在21世紀編纂民法典,必然要回應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民法典草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立法宗旨,從人格權獨立成編,到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制度,再到應對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發展的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規則等等,都是為回應時代需要、面對人類共同挑戰所提供的中國方案。適用民法典時,需要法官不斷積累相關的社會學知識,關注新出現的熱點法律問題,防止就案辦案、機械司法,確保民法典時代精神在司法中充分體現。

  此外,民法典的頒布,必然給民法學研究帶來一種變化,即從注重製度性研究到認真對待現行實在法的解釋。唯有在解釋論上不斷前行,才可能建構起強大解釋力的學術體系。這其中,人民法院在適用民法典過程中發現的司法實踐問題、總結的司法實踐經驗,也為民法學研究提供了基礎素材和實證根據。

  法官的任務

  從「紙面上的法律」到「實踐中的法律」

  法官的主要工作是裁判,而裁判的過程即是法律解釋的過程。民法解釋是民事法官以法律本身的價值標準作為依據所做的一種價值判斷。在民法典實施的過程中,法官的任務正是使「紙面上的法律」變成「實踐中的法律」,讓「冷冰冰的法律文字」通過司法實踐來彰顯民法典固有的正義精神。

  首先,民法解釋不能脫離開民法精神。法律適用過程中要調整的社會關係比立法機關立法時預設的模式要複雜得多,新的矛盾會不斷出現,已有的各種社會關係在新的條件下的衝突與碰撞中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在抽象的邏輯世界裡,法律規範的涵義是完整和確定的,但在具體的司法適用的語境下,一個法律規範並沒有完全確定的法律意義,僅僅是提供了解釋的起點和依據。無論是法律原則還是法律規則,都蘊含著適用的彈性。要擴張民法典適用的張力,法官必須對法律規範進行解釋和界定。具體到個案,法官要對法律規範中的某一意旨,通過一定的解釋方法進行確定。於此過程中,法官基於法律素養、生活經驗、習慣以及道德傳統等引領法益衡量,通過理解、解釋積極地建構、發現、修正或補充法律,使民事主體各方利益以具體化個案的路徑得以公平、公正地分配。最終形成的民事裁判規則,當然不能游離於法律規範之外,必須符合民法精神。

  其次,民法解釋需要在民法典確立的概念體系下進行。民法是一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其基礎是一整套有嚴密邏輯關係的概念,掌握了這套概念,就掌握了民法的思維框架。民法中的概念,許多為域外移植而來,不了解其起源自然難以把握其真意;相類似的概念之間的聯繫需要結合立法的意圖來把握;概念中多義詞不在少數,法律適用過程中須對概念實際所起的機能作精細化分析。民法概念是民法問題的基本標識,不同概念所衍生的法律效果迥異,透徹理解概念本身是對此問題與彼問題能否給出清晰邊界的關鍵。這些都是法官在解釋法律時所要面對的艱巨任務。法官要準確掌握民法典的立法本意和條文含義,總結審判經驗,提煉裁判規則,確保準確的適用法律。

  (作者為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四級高級法官)

相關焦點

  • 王利明丨彰顯時代性:中國民法典的鮮明特色
    作為世界上最新的民法典,我國民法典固然借鑑了其他民法典的成功經驗,但更注重回應社會現實需求和體現時代發展特色,具有許多亮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彰顯了鮮明的時代性。一、彰顯時代性是民法典的優秀品格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更是時代的產物,不可能脫離一定時間和空間而存在。
  •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㉚:審判實踐中如何依據《民法典...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㉚:審判實踐中如何依據《民法典》審查共有人對共有物處分、重大修繕和變更性… 2020-10-10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②:司法實踐中,對於《民法典》有限...
    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②:司法實踐中,對於《民法典》有限承認流質契約的新規則適用應注意哪些問題?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民法典理解適用學習答疑系列第2期問題司法實踐中,對於《民法典》有限承認流質契約的新規則適用應注意哪些問題?
  • 紮實推動民法典落地生根——全國律師行業掀起學習宣傳民法典熱潮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推進民法典實施工作,按照司法部統一部署,全國律協積極組織引導全國律師行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職能作用,並印發《關於充分發揮律師職能作用 推進民法典實施工作的通知》,對律師行業學習宣傳民法典,推進民法典實施工作做出安排。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民法典的實在意義並不限於彰顯改革開放以來民事立法之蔚然大觀,當然,以1260個條文、10萬餘言有機組成的文本也確屬偉大的法律作品;民法典的實在意義根本上在於以此塑化社會成員的民法生活體驗,以及在此生活體驗中通過將民法典規範外現於行、內化於心來形塑國民精神。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兩會·看典)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該編含6章、51條、近5000字,詳細規定了一系列人格權保護制度,成為中國民法典編纂中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2018年8月,人格權編草案首次亮相。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纂」是在總結現行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和創新。因為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要求完整性、系統性、協調性都要非常好。
  • 學好民法典提高維護人民權益水平
    原標題:學好民法典提高維護人民權益水平   11月4日,市委政法委、市法學會舉辦2020年「雙百」法治宣講
  • 民法典是經世濟民、治國安邦之重器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民法典》,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反映人民意願、體現時代精神、彰顯華夏氣派的《民法典》,是一部能夠屹立於世界法典之林、為人類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的21世紀《民法典》。這部《民法典》蘊含了國家治理的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是經世濟民、治國安邦的大法,是推進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器,為市場監管執法帶來了新理念、新要求。
  • 《民法典》時代的讓與擔保:概觀
    《民法典》第388條第1款規定「設立擔保物權,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訂立擔保合同。擔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此處「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即包括讓與擔保合同等(《民法典物權編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415頁)。 在《民法典》出臺之前,讓與擔保曾經歷坎坷的立法和尺度不一的裁判狀況。
  • 民法典人格權編:強化對人格利益的全面保護
    編者按: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的精神靈魂,推動民事主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開宗明義確立了立法目的之一,正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民法典》學習】第十一講丨陳凌雲:《民法典》對「家」的保護
    【《民法典》學習】第十一講丨陳凌云:《民法典》對「家」的保護 2020-06-17 0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羽毛球案看民法典精神
    王梓佩新年伊始,民法典正式施行。它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實際執行效果如何?但在民法典施行前,法院審理缺乏明確規範,容易導致同案不同判。新增「自甘冒險」條款,印證了民法典不僅承載著法律制度建構的使命,更是貼近每個人生活的「百科全書」,在細節處關照到民事主體權利義務的方方面面,讓化解矛盾更加有法可依,讓司法活動更加有據可循。此外,「自甘冒險」呼應了「自甘風險者自食其果」,本質上是對公平正義的弘揚。同時該條款受到適用條件限制,突出了對權責界定的嚴格把控。
  • 【遼寧日報】東北大學張振芝、張瑩惠:同心協力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
    民法典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新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時代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民法典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民法典教育的重要場所和主陣地,也是青少年可以系統、完整接受民法典教育的地方,學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才能提升青少年對民法典的認知、認同。基於此,優化大中小學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一體化建設極為關鍵。
  •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是什麼?
    民法典是保護私權利的法律匯總,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也是公民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的編纂與出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 【民法「典」讀】《民法典》調整了保證人的保證責任,你知道嗎?
    【民法「典」讀】《民法典》調整了保證人的保證責任,你知道嗎?相比於《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中關於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在新頒布的《民法典》中有所調整,這些你都知道嗎?(一)法條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六條 保證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 河南內黃法院《民法典》專題講座開講啦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民法典的重要講話精神,提高廣大幹警對民法典的準確把握和理解適用能力。1月12日,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法院在大會議室舉辦了《民法典》專題講座,該講座由內黃縣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四級高級法官馬國付擔任主講人,該院政治部主任武軍強主持。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員額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共40餘名幹警參加學習。
  • 【東方公證】《民法典》學習講座(2):《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
    《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若干新領域的思考上海市東方公證處金融二部副部長 朱沛冉人身安全、財產保障和契約精神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基石。《民法典》關乎國計民生,《民法典》物權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係,通過確認和保護物權彰顯法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維護和落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民法典》物權編在對《物權法》進行適度修訂的基礎上編纂完成,並延續了《物權法》「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的立法目的和功能。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魔法冰雪(天津)體育俱樂部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巖
    版權說明: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所屬10報2刊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所有關於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及其子報子刊內容產品的數位化應用,包括但不限於稿件籤約、網絡發布、轉稿等業務,均需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商談,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有互換稿件協議的網站,在轉載數字報紙稿件時註明「來源-天津日報報業集團-XX報」和作者姓名,未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有協議的網站,謝絕轉稿,違者必究。 天津日報報業集團法律事務部
  • 《民法典》之動產擔保物權新規解讀
    一直以來,我國的擔保法領域的法律法規較為分散,且規則不統一,經常出現「打架」的現象,實踐中各種爭議和問題也是不斷。《民法典》的頒布,統一了擔保領域的法律適用問題。其中《民法典》對於金融行業和企業融資等方面做出了變革性的新規定,在不斷的比較新規與舊規的區別以及立法背景後,筆者擬對動產擔保物權的幾點新規做一梳理,力求簡潔明了,以期能夠在實務操作層面給到大家些許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