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電影《奪冠》公映。
迫不及待地帶孩子走進電影院,帶她了解中國女排。
每一個年代的觀眾,都能在電影裡找回當年看女排的回憶。
7歲的娃哭得稀裡譁啦,而我也是慢慢的回憶,對三十多歲的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敵郎平執教的美國隊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奪冠兩場比賽了。
看完《奪冠》,除了情懷、追憶,最大的感覺就是朱婷不僅球打的好,演技也很到位。在《奪冠》裡,有一段對話讓我感觸特別深。
朱婷一開始就是一個"悶葫蘆",不管郎平怎樣調動她的情緒,她連一句象樣的吶喊都叫不出來。
郎平非常生氣地問:"為什麼打球?"
朱婷沒有回應,一遍兩遍三遍,郎平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態度越來越嚴肅。
朱婷見狀只能回答道:"為了我爹媽。"
郎平:"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再想"
這個回答沒有讓郎平滿意,她的依然一臉嚴肅地看著朱婷。
"成為你,這樣滿意了吧"
朱婷怒吼著說出這句話。
郎平卻對朱婷說:"你永遠成不了我。"
在後來的聊天中,朱婷跟郎平說了她的身世:她從河南農村走出來,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家裡條件不好,她過來打球就是為了父母,讓父母的生活改變一下。
郎平告訴她:"我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放開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一語驚醒夢中人。現在的朱婷不再是當年那個仰望郎平的小女孩,而是貨真價實的王者超級球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中國家長的心願。
很多父母回想自己過去的經歷,總是很多遺憾:鋼琴沒有學成,大學沒有考上,畫家夢沒有實現等等。於是不少人就將這個未能實現的夢想"託付"給自己的下一代去實現。
很多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非常優秀,小小年紀鋼琴十級、舞蹈又獲獎了……於是讓自己的孩子也跟著學。
甚至,許多家長在尚未為人父母的時候就有了規劃,並在孩子出生後按著這些規劃,一步步地實現這些"夢想"。雖然理智上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但行動上總是有意無意地寄希望與孩子。
於是,你的孩子便在你的虎視眈眈下,學著你讓他(她)學的舞蹈、鋼琴、英語……
而你,則在一邊抱怨著自己的辛苦,對孩子的委屈視而不見。
李鎮西老師說:我們培養的多是"為別人而存在"的孩子,這個為別人而存在的孩子是這樣的一種狀態,為老師的表揚、為家長的獎勵、為成年人的種種期待與願望而"成為好人"。
爸爸媽媽們,考自己一個問題吧:我家孩子的夢想是什麼?
你能不能回答上來呢?
也許很多父母思考半天都沒有想出來,有的父母知道但對孩子的夢想嗤之以鼻,認為那太好笑。
我們這一代人,自幼就是被父母嚴厲教育出來的,飽受過無助,甚至是傷害,必須成為父母心中的理想。等到我們自己教育孩子時,如果不改變就會自然地延續父輩的教育模式。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因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告訴孩子:你這一生中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正如郎平告訴朱婷的: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瑪利亞·蒙臺梭利有句經典語錄"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幫助我以自助),即源於對孩子"I want to do it by myself"(我想自己做事)的成全與尊重。
孩子只想成為他自己,這是有"信號"的,沒有誰強加給他!
"媽媽,讓我來"嗎?這是一句全世界孩子都會說的話。這是0~6歲孩子的標誌性語言,像空谷的回音一直縈繞在每個孩子的童年裡!
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自己的心聲,只是成人反而"聽不懂"如此直接的語言,還四處詢問"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正是這一句被成人忽視了的吶喊 "讓我來",道出了兒童深藏的秘密:他們只想成為自己! 什麼事都要自己來,為的就是建構自己,"創造自己",最終成為自己! 蒙臺梭利:當父母可以說服自己把孩子成長過程的主角位置還給兒童,心甘情願地當好配角,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教育,要做的不是"教",而是相信、激發、實現孩子的自助式成長,讓孩子有"自己做"和"做自己"的權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