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朱婷為什麼打球: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2020-10-04 牛爸兔娃

9月25日,電影《奪冠》公映。

迫不及待地帶孩子走進電影院,帶她了解中國女排

每一個年代的觀眾,都能在電影裡找回當年看女排的回憶。

7歲的娃哭得稀裡譁啦,而我也是慢慢的回憶,對三十多歲的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敵郎平執教的美國隊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奪冠兩場比賽了。

看完《奪冠》,除了情懷、追憶,最大的感覺就是朱婷不僅球打的好,演技也很到位。在《奪冠》裡,有一段對話讓我感觸特別深。

01 為什麼打球?

朱婷一開始就是一個"悶葫蘆",不管郎平怎樣調動她的情緒,她連一句象樣的吶喊都叫不出來。

郎平非常生氣地問:"為什麼打球?"

朱婷沒有回應,一遍兩遍三遍,郎平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態度越來越嚴肅。

朱婷見狀只能回答道:"為了我爹媽。"

郎平:"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再想"

這個回答沒有讓郎平滿意,她的依然一臉嚴肅地看著朱婷。

"成為你,這樣滿意了吧"

朱婷怒吼著說出這句話。

郎平卻對朱婷說:"你永遠成不了我。"

在後來的聊天中,朱婷跟郎平說了她的身世:她從河南農村走出來,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家裡條件不好,她過來打球就是為了父母,讓父母的生活改變一下。

郎平告訴她:"我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放開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一語驚醒夢中人。現在的朱婷不再是當年那個仰望郎平的小女孩,而是貨真價實的王者超級球星。

02 多少孩子正在為父母的夢想而努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中國家長的心願。

很多父母回想自己過去的經歷,總是很多遺憾:鋼琴沒有學成,大學沒有考上,畫家夢沒有實現等等。於是不少人就將這個未能實現的夢想"託付"給自己的下一代去實現。

很多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非常優秀,小小年紀鋼琴十級、舞蹈又獲獎了……於是讓自己的孩子也跟著學。

甚至,許多家長在尚未為人父母的時候就有了規劃,並在孩子出生後按著這些規劃,一步步地實現這些"夢想"。雖然理智上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但行動上總是有意無意地寄希望與孩子。

於是,你的孩子便在你的虎視眈眈下,學著你讓他(她)學的舞蹈、鋼琴、英語……

而你,則在一邊抱怨著自己的辛苦,對孩子的委屈視而不見。

03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李鎮西老師說:我們培養的多是"為別人而存在"的孩子,這個為別人而存在的孩子是這樣的一種狀態,為老師的表揚、為家長的獎勵、為成年人的種種期待與願望而"成為好人"。

爸爸媽媽們,考自己一個問題吧:我家孩子的夢想是什麼?

你能不能回答上來呢?

也許很多父母思考半天都沒有想出來,有的父母知道但對孩子的夢想嗤之以鼻,認為那太好笑。

 我們這一代人,自幼就是被父母嚴厲教育出來的,飽受過無助,甚至是傷害,必須成為父母心中的理想。等到我們自己教育孩子時,如果不改變就會自然地延續父輩的教育模式。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因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告訴孩子:你這一生中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正如郎平告訴朱婷的: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04 孩子只想成為自己

瑪利亞·蒙臺梭利有句經典語錄"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幫助我以自助),即源於對孩子"I want to do it by myself"(我想自己做事)的成全與尊重。

孩子只想成為他自己,這是有"信號"的,沒有誰強加給他!

"媽媽,讓我來"嗎?這是一句全世界孩子都會說的話。這是0~6歲孩子的標誌性語言,像空谷的回音一直縈繞在每個孩子的童年裡!

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自己的心聲,只是成人反而"聽不懂"如此直接的語言,還四處詢問"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正是這一句被成人忽視了的吶喊 "讓我來",道出了兒童深藏的秘密:他們只想成為自己! 什麼事都要自己來,為的就是建構自己,"創造自己",最終成為自己! 蒙臺梭利:當父母可以說服自己把孩子成長過程的主角位置還給兒童,心甘情願地當好配角,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教育,要做的不是"教",而是相信、激發、實現孩子的自助式成長,讓孩子有"自己做"和"做自己"的權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奪冠》熱映,郎平「你只要成為你自己」這句話刷爆朋友圈
    「為什麼打球?」郎平一遍一遍地質問著朱婷。每一顆鑽石打磨自己的經歷,就是一段尋找自己的旅程,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成就什麼樣的人生,而做自己,比什麼都重要。正如前文郎平對朱婷說的:「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而朱婷,其實早就已經憑藉自己的決心和堅持,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 《奪冠》:朱婷爸爸用突突突的三輪車,碾出了朱婷的奧運金牌路
    朱爸爸知道後也是焦急萬分,後來教練告訴朱爸爸說,朱婷訓練強度大,營養跟不上,最好給她多補充些蛋白質。隨後朱爸爸就將家裡新收的玉米賣了,買了4罐蛋白粉,朱媽媽積攢了200枚土雞蛋。準備好後,朱爸爸就趕去北京,把土雞蛋和蛋白粉給朱婷送去。父愛是什麼?朱爸爸為朱婷付出的點點滴滴就是最好的詮釋。
  • 奪冠破億,朱婷: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除了郎平教練,就是父親
    女排姑娘們奮勇奪冠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尤其是隊長朱婷,因其「演技」被網友誇上熱搜。「朱婷,你為什麼要打球?」「為我爸媽!」鐵榔頭顯然不滿意這個答案,又問了一遍同樣的問題。這一次,朱婷高高跳起,一記猛扣,擲地有聲地回答:「成為你!」
  • 父母這句話,多少人等了一輩子:你不必成為別人,做你自己就夠了!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教育最好的樣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馬雲曾經在公開演講《重回課堂》中表示,「真正的教育,是要想辦法讓每一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 《奪冠》票房破億,女排奪冠向教育扣出了什麼「球」?
    我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放開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句話也成為了朱婷努力向上的動力源泉。她要成為最好的朱婷而非另一個郎平。讓孩子做學習的主角,成長為真正的自己跳出電影,回到現實,當我們問孩子「為什麼學習時?」有些孩子是茫然的,有些孩子可能和朱婷的回答一樣:「為了爸媽」或「為了成為某個偉人」。但唯獨忘了自己才是主角。
  • 《奪冠》觀後感:你為什麼打球?
    今天看了電影《奪冠》,感覺很讓人感動,也很讓人激動,影片不僅描述了三連冠時期的女排的奪冠經歷,也描述了新時代的女排的奪冠的經歷,感覺拍得特別的真實。就像現在的孩子們不相信以前人們會吃不飽,會餓死人,不相信老人給他們講的那些艱苦歲月的生活,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需要經過親身的經歷,才能夠有深刻的印象,才會相信。
  • 《奪冠》觀後感:你為什麼打球?
    今天看了電影《奪冠》,感覺很讓人感動,也很讓人激動,影片不僅描述了三連冠時期的女排的奪冠經歷,也描述了新時代的女排的奪冠的經歷,感覺拍的特別的真實。因此當郎平以教練的身份,問他的小隊員「你為什麼打球?」的時候,她其實從心裡不希望她們的回答是為了父母,為了教練。因為她知道,如果因為這樣的原因,她們永遠都不可能打好球。
  • 《奪冠》:郎平最終沒有超越海曼,朱婷也不用成為郎平
    這是輔導員第467篇周記 2016年里約奧運會之前,在國家排球隊日常訓練的某一天,郎平嚴肅地問朱婷「為什麼打球?」 朱婷說她是為了她的爸媽。
  • 教育不單是補習班和做作業,看《奪冠》把中國女排故事講給孩子聽
    四十歲想看一部值得看的電影,盼啊盼,從去年盼到今年;受疫情影響,從春天盼到了秋天……今天想帶著孩子去看《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可是周末她已經被補習班和作業們安排滿。看完後,我決定國慶節帶孩子再看一次《奪冠》,因為通過這部電影受到的感染與啟發勝過那些上不完的補習班,做不完的課課練。
  • 觀影《奪冠》有感:人活著的意義在於拼搏進取,做最好的自己
    當中國女排奪冠載譽歸來,姑娘們不約而同地把正準備去洗衣服的陪打教練抬起來,拋向空中時,你能說他不成功嗎?做最好的自己,成就他人,甘當人梯,這就是成功,更是成就,同樣是冠軍。退位教練的自知之明,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實際上以退為進,他同樣是冠軍。 郎平出任美國女排教練,帶領美國女排對壘中國女排,其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一時間,罵她的人不少。但是體育精神無國界,是共同的。之所以開展國際排球比賽,就是弘揚拼搏進取精神。
  • 孩子,你不用成為別人,只要做好你自己
    9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從電影院出來,我拿出手機退掉了原來想給女兒一個驚喜的生日禮物。我本不是那種喜歡說教,愛給孩子灌雞湯、嘮叨的媽媽。為什麼會突然退掉女兒的生日禮物,也許以下的文字,能給你答案。女兒:生日快樂!十四年來,今年的生日禮物應該是最便宜的——一張《奪冠》的電影票。
  • 電影《奪冠》很燃!教會了我們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朱婷能夠成為那個大殺四方的MVP,其實源於郎平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郎平給女排隊員問卷裡的最後一道題:你喜歡排球嗎?這個問題她也不止一次的問過朱婷:你為什麼打球?這句話終於被郎平提了出來,雖然只有寥寥幾人選擇退出,但更多的人卻是迷茫的留下,電影裡,朱婷曾提到過自己為什麼打排球這件事:家裡人覺得從走出農村的最快方法就是體育,我去打籃球,人家教練嫌我太輕,經不起對抗。於是我去了皮划艇,皮划艇教練看了我一眼,說:「姑娘,你這個腿往哪擱啊?」然後我就來排球這兒了。
  • 「你永遠成不了我,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郎平的一句話刷屏朋友圈
    朱婷在18歲那年,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也正是她的恩師郎平。在郎平的精心栽培下,朱婷僅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成為了萬眾矚目的體壇明星,勢不可擋,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蟬聯世界盃MVP的第一人。正如郎平所說:「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朱婷也確實做到了,憑藉自己的毅力和決心,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 郎平:你不用成為別人,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你為什麼打球?」」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夢中的不只是朱婷,是一個個在歲月蹉跎中彷徨的我們以及萬千的孩子們:所謂不負此生,從來不是活成任何別人的樣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所謂的教育,從來不是只為了培養人才,而是要讓孩子有能力選擇成為她自己。
  • 《奪冠》中鞏俐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孩子的現狀「活著究竟為什麼」
    朱婷是很有天賦的一位運動員,但在場上的表現一直很差強人意,當郎平問她為什麼打排球時,她說:因為家裡貧困,打排球可以減輕父母經濟壓力。,孩子才能最終「奪冠」在電影中有這麼一個橋段,朱婷說:郎平是她的偶像,她要成為郎平。
  • 《奪冠》:與其說是郎平自傳,不如說寫的是我們自己
    抑或是為了成為偶像?郎平一遍又一遍問朱婷,你到底為了什麼打球?朱婷回答,為了父母!郎平說,不對,再想!朱婷被逼入困境,大吼,成為你,行了吧!郎平放下排球,讓朱婷好好想想。 說那麼多,其實歸結起來,都是因為自己,因為對排球的熱愛,對體育本身的熱愛,為了自己打一個明天,在這樣的精神條件下,才有了新一代的女排精神。 在2016年,中國對戰巴西的戰役前,郎平給朱婷發了一條簡訊,她這樣說,朱婷,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球員,你不用成為我,你要成為你自己。
  • 《奪冠》:與其說是郎平自傳,不如說寫的是我們自己
    新時代需要的是由內而外的熱情,一種無需別人提醒就有的內在力量,它是一種釋放,通過釋放,把自己的熱情和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從前的苦難教育,放在新時代,激不起隊員們的滿腔熱情,反而會讓隊員迷失,打球到底為了什麼?為了國家?為了父母?抑或是為了成為偶像?
  • 從《奪冠》看朱婷的職業動力,朱婷教你職業規劃
    我們自己,或者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注意去發現孩子的天賦,然後去做有效的引導,別讓自己或者孩子們的天賦被埋沒。再來說說「近內力 力系」中的「需求自我力 力素」:當郎導問朱婷「為什麼打排球?」時,她的回答是「為了父母」。
  • 《奪冠》講女排精神,我卻隱約發現一條農村孩子成才的路
    不僅如此,循著女排姑娘們的奪冠之路,我還看到了「成事」的某些關鍵點。尤其是朱婷的成長,可能同樣出身農村,來自河南,朱婷的故事帶給我很多共鳴。從她身上,我隱約看到了一條農村孩子成才的路。(不是都去打球哈,做什麼事都適合)這是意外的收穫,分享出來,大家品品看是不是這麼回事哈。
  • 《奪冠》:你不需要成為我,你應該成為你自己
    郎平問自己精心挑選的姑娘們,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到底為什麼打球?為什麼打球?想明白了才能打好。不知道大家和我有沒有同樣的感受,就是在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裡《奪冠》最後一部分的意義。「只能幹這個」,後來是「成為郎平」,最後是「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