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輩和父輩,解放前後曾經居住在程祖街,經歷過武穴的繁榮與昌盛,曾拍下過武穴老街許多照片,從圖片中看到武穴老街,當時一派熱鬧繁榮景象。
劉家巷街,是一條古老街道,南起上廟口,北至大橋邊,東南與劉八角連為一體,劉姓是最初落居此地的大戶之一。這裡在唐時已成街集,名為巷,實為武穴最古老街道。古街依傍東側河港順勢蜿蜒而建,不少房屋後面皆有石砌港岸,街道兩廂店鋪鱗次櫛比,路面擁擠彎曲。
此街是武穴最著名的米市,興盛時開辦糙米行多達90餘家,知名米行有「饒集楨」「和順」「廣成」「周德順」「郭怡順」等。同時,為米業服務的行業也應運而生,開有(線)車行15家,客棧15家,聚集礱穀碾米搬運散工千餘人,糴糶交易日以萬計,日輸出穀米逾千擔,銷往漢,潯、寧、滬等地。劉家巷百業俱興,是四鄉民眾樂於光顧、物美價廉的小商品理想購物地。
人們形容當年劉家巷「市場品類繁多,進出摩肩接踵,日暮喧囂不息」。走進劉家巷南端街口,當時左側有座廟稱為上廟。範耐生等人曾在上廟開辦「武穴電影院「,放映黑白無聲影片,上廟還設有縣文化館,很長時間成為武穴地區文化中心,經常主辦小型展覽或放電影。
廟的後面是舊時車站。舊時正街上與大壩上交口處有一門樓叫「魁星門」。從「魁星門」到上廟的一段街面叫「礓石察下」,曾是古時的內河航運碼頭。
劉家巷上廟街
劉八閣街,位於劉家巷南端東側,相傳古代一次中了八個秀才而得名。在何永昌籌資將正街鋪成紅麻石路面後,當時居住在劉家巷的八位劉姓秀才深受感動,也仿效此舉籌集資金,將劉家巷的街面鋪上黑點麻石街面。為感謝這八個秀才為劉家巷做出的貢獻,居民一直叫此地「劉八個」,後演變成「劉八閣」。現在改名劉家巷東居民區。
大橋邊街,走出劉家巷街北端的盡頭就是大橋邊,有座石墩條石橋面的石拱橋叫「北川橋」,是民國中期刊江八景之一。有詩曰:「北川橋畔接田疇,鵲噪蟬鳴幾樹秋;極目橫塘霞似錦,茫茫煙水映漁舟」。西港航道與武山湖和官橋大港相通,保持有大橋邊至鄭公塔的內湖航班。人來船往,帶來大橋邊街繁榮。
正街,上起上廟口,北穿永寧大道與劉家巷相通,南至江堤閘口。北連礓石察下內湖碼頭,「落霞門」屹立於街首,南端一直延伸到正碼頭,全街俗分為上街頭、正街上、下街頭三段。全街商鋪鱗次櫛比,行業包羅萬象,店鋪300多家,行人摩肩接踵,一派興旺景象。
後 壩 街
居仁街,舊時名曰街,實為巷,無商號。從正街穿過「居仁門」進入此街,中段建有安徽會館又稱新安書院。後借址開辦安徽小學。穿過後壩街到影劇院路口一段原名由義巷。「居仁」「由義」語出「孟子」《離婁》上篇。此處拓寬改造後統稱為居仁街,時有鄂東小商品集散中心市場。
居 仁 街
塘下街,上靠荷花塘,又名何家塘,東邊遙對月塘故名塘下街。街北首起於醫藥公司,昔為興通會館,舊址又稱「蘭石書院」。曾在此創辦「刊江中學」,解放初改辦「興通小學」,「塘下小學」亦為「東風小學」初期校址。南到江堤止。南端萬壽宮即為江西會館,民國末期在此開辦豫章小學。街中段昔有外國傳教士牧師公寓,俗稱洋人屋。全街與正街平行,其間有多條小巷連接,由北往南依次是:朱家巷、徐家巷、郵局巷、焚經爐巷、王家巷、鹽倉巷、永豐巷、火場巷。
塘 下 街
沿江街,其正街閘口往東連接塘下街口一段舊名當鋪巷,老公安局地段古名二府街,又稱二府場,為清乾隆二十六年武黃同知府府衙治所。
大壩上街,西連正街東至月塘北端,全街建在明永樂青林堤北堤壩大壩上面,依堤成街而名大壩上。曾是武穴市海拔最高處,一九五四年江堤潰缺,洪水泛濫時,全城僅此處一段未被淹沒。
古時大壩上處於武穴外江與內湖航運的銜接點上,壩外外江帆船碼頭分布在月塘麟趾橋兩側。壩內緊靠內湖大橋邊礓石察下碼頭,一壩之隔,內湖外江船桅相顧,搬運工人號唱聲聲相聞,顯現出一派繁華景象。
棲賢街,東起民主路影劇院南側,東西走向,西延至玉湖路交匯。原路南「連兒塘」武穴中學北門內有座棲賢寺,系康熙元年由仲果和尚主持修建。此寺歷有高僧主持,曾是清末民初武穴文人賢達聚會之所。
1929年湖北省立十三完小借棲賢寺、楊泗廟為校舍在武穴設立。1934年改稱省立武穴小學,此校為鄂東中心小學,負有鄂東黃梅至黃岡8縣小學教研和改進師資之責。
河街,位於武穴南部長江邊,正街閘口以西。原名上河街,以東稱為下河街,後統一命名為河街。原港務局客運碼頭坐落在此,東西走向。此街興於清末民初,上首上關處,昔曾設江漢關武穴分關和鄂東官鹽局及公和、復和鹽倉於此地,供應周邊十幾縣,銷量幾與漢口總局相等。原為合面街順江而下,沿江皆為深水良港。
昔曾設有太古、大阪、招商、怡和、江新輪躉公司等多處中外碼頭,沿江輪舶巡戈帆檣林立,周邊數縣麻鹽客商聚集長駐,沿街旅館飯店、戲院茶樓星羅棋布、商賈雲集、物流暢通。
還有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秘書長饒漢祥的別墅。天主教堂和石板長橋點綴其間,憑添沿江別樣景色。轄區內的著名寺廟龍隱寺,原名龍磯寺,俗名「龍王廟」,乃古刊江八景之「舟映斜陽」,現為武穴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位於上河街西端新河口處棲賢寺,原址在武穴中學園內;楊泗廟位於南洋賓館後;東嶽廟屬於道教寺院,約建於明萬曆年間,座落在武穴中學江堤內側。
饒漢祥故居建於1923年,座落在河街西端。堤外原還有女兒街、程祖街和武穴市最大的夜市廣場及著名竹器大師章水泉舊居。
河街依江而建,從東往西約有近兩公裡長,而連接長江幹堤武穴小城和河街的還有兩條小街,每條小街不到兩百米,雖然狹小,但仍不失為一條街,它也叫河街,它們共同構成了河街的全部。
在河街上,人們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和思戀。河街上全是店鋪,生意興隆,什麼副食店、布匹店、糧油店、竹器店、陶瓷店、理髮店、小吃店,小旅館……應有盡有,隨處可見,顧客取之所需,得之所得,舉手之勞,不費吹燈之力,給人一種小街上可以享受得到的完美無缺的感覺。
河街的建築十分有特色,沿街建造的店鋪都採用木板做門面,白天木板一塊塊的取下,便開店營業;晚上木板一塊塊的鑲上去,便關門睡覺。店鋪的房子都只有兩層,下層做門面,上層當住房,白天業主經商,晚上業主睡覺,開店、住店和守店都不耽誤。
河街上曾由郭鼎存發起,集股籌辦利濟躉船公司,先後由上海購回太古、招商、大阪三艘躉船。有米業廣成、協成、大成、聚禎等米店店主郭紉秋、陳興籍、饒仲孚等發起,集資辦起軋米加工廠,後來又有致中和、公和、公大、瑞豐、同和、長豐、義記等七家加入。
由於水陸交通便利,吸引著鄰近地區的土產、水產在河街集中,加工外運。外商在河街先後設立洋行的有:英商的亞細亞洋行,美商的美孚洋行,德商的德士古洋行、謙信洋行,日商的三井、三菱、巖井、大阪、吉田等洋行。旋續有「十小行幫」(字波、四川、鎮江、揚州、九江、天津、漢陽、黃岡、黃安、大冶)先後遷入河街經營,河街市場更加繁榮。
河 街
那時,武穴的河街、正街、居仁街,劉家巷等老街,清代修建的歐式建築很和諧地立於其間,清一色的長條青石鋪的路,光滑如竹青一般的顏色,下雨的時候可以照得見人,穿著龍坪產的木屐踏足其上,叩叩有聲,清脆入耳。街道兩旁的房子,都是青磚黑瓦,或一層或兩層,大多的板皮門面,卸下門板即為商鋪,當時不毀這些建築,今天往江西婺源、湖南鳳凰古城跑的旅遊者恐怕會首選武穴了。
作者 武穴市石佛寺鎮人民政府
武穴市檔案局組稿
《廣濟天下報》、《廣濟文化》創刊於2012年,報刊以文化宣傳為目的,以第一人稱視角,分享人物故事、人情百態,期刊內容既包含歷史人文,又涉及鄉村俚俗,在每一個小故事裡,感受大愛深情。
本刊以「傳承文化」、「記住鄉愁」為宗旨,結合「鄉情」與「人文」,服務地方文化發展,面向全國發行10000份,16個版面,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武穴人自己的媒體平臺。
投稿郵箱:gjtx2012@163.com
聯繫電話:13922544495;13476703284;18696078968
聯 系 QQ:493376976
Q Q 群:32751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