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多個世居於此的苗族村寨連接而成,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苗族村寨,每天到此遊玩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西江有遠近聞明的銀匠村,苗族居民所有的銀飾全都是由這些匠師們手工製作,各種銀飾服和銀器都盡善盡美,工藝水平極高,而且用於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心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每到一定的時期都會發放國庫銀給少數民族製作服飾和銀器,所以他們自己的銀器純玩特別高。
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中國苗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在這裡都能得到很好提現,也是參觀的最佳之地,西江牯藏節、苗年聞名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的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首選之地。
"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戶民居中絕大多數修建在山的半山腰上,能工巧匠們用智慧的雙手在這雷公山麓深處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宏大磅礴,讓人驚嘆的天上樓閣,在當時交通不方面,科技不發達,但是卻能根據人為的判斷建造出以苗族圖騰牛角為形的整個苗寨合起來就是一個大大的牛角圖案,此等佳作令人讚嘆。
千戶苗寨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以二樓樓板處栽下,成懸在半空狀,這些房屋全以榫頭銜接,可歷百年風雨不傾斜,造就這些房屋均為無圖作業,全憑一把尺子,一根墨線,一把銼子,一把斧頭來完成,造型結構全在師傅的記憶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勢而定朝向,一般為坐西朝東,坐南朝北,層頂全蓋以小青瓦。戶與戶之間有小青石鋪砌的小道連接,整齊衛生、舒適清爽,吊腳木樓櫛比相連,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對偌大的鉚,為山區坡地房屋建築的典範,被建築界贊為"民族建築之瑰寶"。
刺繡是苗族婦女不可缺少的既能,西江的苗族刺繡工匠製作的刺繡品技藝精巧,飛針走線,把平時生產生活,人的歡歌笑語,圖騰崇拜融為一體,繡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繡,想像豐富,創作誇張,色彩鮮豔,繡制的珍禽走獸,奇花異草詡詡如生,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也因此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奇葩。
"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這是流傳於雷山的民謠,也是雷山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習俗的體現,西江這塊苗族聚集地'又是節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其中最莊嚴、最講規矩、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神秘的是13年一次的鼓藏節,也是祭祀祖宗的大典,過節時,三親六戚紛至沓來,苗寨同胞們抬著糯米飯、鮮魚、活鴨、滿載殷切情感來一同祭祖慶豐收,為準備這十三年一遇的節日,家家豬滿圈,糧滿倉,戶戶殺豬過節,每一個苗寨阿妹都盛裝出席,一個個能歌善舞,唱出的歌聲如天籟之音,響徹整個雷公山麓,每一天都是熱鬧歡快的,整個節日要持續許多天才結束,居住在其他的苗族同胞才漸漸散去,當地的居民也開始收拾,回歸到日常生活中。
作為世界上最苦難的民族之一,苗族人民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僅僅想著豐衣足食,每天都過好快樂的生活,傳宗接代,繁衍子孫後代,將苗族一脈文化永久的傳承下去,將自己的文化弘揚到全世界上去,而這也是我們去苗族的目的,被其悠久的文化深深吸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