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中國棋壇湧現出了位傑出的天才圍棋國手王積新,
他的高超棋藝是和他虛心向民間棋手學習、不斷提高技戰術水平分不開的。
王積薪成名後,從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遊玩,身邊總帶著一個竹筒,裡面放著棋子和紙畫的棋盤。他經常把竹筒系在馬車的轅上,途中不管遇見誰,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會下棋,都要下馬來對弈一盤。只要贏了他,還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頓佳餚。
有一次,王積薪在相張說家遇到著名科學家僧一行。一行精通天文曆法算術,悟性極高,他雖然並不很精通圍棋,但當王積薪與張說對弈時,他在一旁觀戰,竟然很快就領悟了圍棋精義,並且當場就敢和王積薪對弈。這對王積薪的啟發很大。
王積薪曾任朝散大夫、右領軍衛長史、慶王(玄宗長子李琮,諡奉天皇帝)友等職務,後來成為翰林棋待詔,經常陪玄宗下棋。據說他和玄宗每下完一盤棋,棋局很快就傳出宮中,在社會上流行開來。
王積薪雖然已經是國手級棋手,但他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刻意求精,勤勉好學。在唐代廣為流傳著一則「 王積薪深山學圍棋」的故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政府各部門大多數都沒有來得及通知,只帶了些親信大臣和隨從,其中就有王積薪。
在過蜀道時,由於扈從眾多,道路狹窄,一次休息時,附近不多的幾間驛館旅舍,甚至是民房,都被那些達官貴人們所搶佔。像王積薪這樣一個小小的棋待詔,自然就找不到一處可以歇腳的地方,只好獨自一個人沿著一條小河,向荒山野嶺深處走去,希望找到一處可以寄宿的地方。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走出去有多遠,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戶人家。但這戶人家只有一個孤老太太,帶著一個媳婦。男人大概都被徵發到前線打仗去了。兩個女人胡亂給王積新燒了一些熱水,同意讓他借宿。但是這戶人家只有東西兩間屋子,婆婆和媳婦各住一間,孤男寡女實在是不太方便。天黑以後,兩個女人各自關門歌息,王積薪只好抱了些柴禾,鋪在屋簷下,權當床鋪。仰望天空,滿天星鬥,倒也別有情趣。
王積薪躺下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聽見屋子裡傳來說話聲。他側耳細聽,原來是婆媳倆躺在床上也睡不著,便在黑暗中下起了圍棋。王積薪非常納悶,屋子裡既無燈燭,兩人又各住一室,她們用什麼辦法來下圍棋呢?這時,聽到媳婦在她的屋子裡說:「起東五南九置子。」然後睡在另一間屋子裡的婆婆應道:「東五南十二置子。」媳婦又說:「起西八南十置子。」婆婆又應道:「西九南十置子。」每下一子,都要思考很長時間。這樣慢慢地走下來,兩人一直下到了四更天,才下了三十六著棋。這時候就聽見婆婆說:「你已經輸了,我贏了你九枰。」媳婦在另一間屋子裡也沒有表示什麼異議,坦然認輸。原來婆媳二人下的是盲棋。王積薪只聽說過象棋有下盲棋的,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圍棋也能下盲棋,就知道自己遇到了高手,於是將二人對弈的步驟全都密記在心中。
天亮以後,王積薪整理衣冠,向婆媳二人說明了自己的身份,恭恭敬敬地向她們請教。老太太讓他隨便擺幾步棋看看,王積薪不敢含糊,就掏出隨身攜帶的棋具,把平生最得意的布局擺給她們看。老太太只看了十幾步,就對媳婦說:「這個人下得還算湊合,可以教給他一些平常的下法。」那位媳婦就大致指點了王積薪一些攻守 、殺奪、救應、拒防等棋法。王積薪全部牢記在心,還想多學一些招數。 老太太說:「就憑這此,你就已經可以無敵於人間啦。」王積薪特別感謝她們的指教,辭別走出段路之後,又返身回去,卻怎麼也找不到那戶人家了。
據說,王積薪後來曾將婆媳兩人對弈的過程在棋盤上復原,費盡心思也弄不明白,為什麼在三十六著之後婆婆就會取勝,而且是勝出九坪。王積薪還將這盤棋命名為「鄧艾開蜀勢」。從現代下圍棋的角度來看,三十六著才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布局,通常情況下正式廝殺還沒有完全展開。這時就能精確地計算出勝負,只有神仙才能做到。
從此以後,王積薪的棋藝獨步天下,無人能敵。最能體現王積薪傳奇枝藝的著名妙招「一子解兩徵」,這是圍棋實戰中種十分罕見的棋形,即在兩塊棋子都將被對方徵子時,在棋盤上落下一子,起到對對兩處徵子引徵的作用。王積薪還著有一本實戰棋譜《金谷園九局圖》卷,記錄了唐玄宗開元年間,他與棋手馮汪在太原尉陳九言家裡下的九局棋,因陳九言家又稱金谷園,所以得名。可惜棋譜早已失傳,已經無從知曉這九盤對局中,雙方精妙的棋藝與風格。但從晚唐詩人韓喔「眼病休看九局棋」詩句中,仍然可以想像出九局棋激烈廝殺的情景。
王積薪的圍棋著述中 ,最有名的是他的《圍棋十訣》:「不得貪勝,人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這十條棋訣,用簡練的語言,準確而通俗地概括了圍棋實戰中的戰略戰術,總結了全局和局部、進攻和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對後世影響很大。著名詩人劉禹錫在《觀棋歌送儇師西遊》詩中說:「自從仙人遇樵子,直到開元王長史。前身後身付餘習,百變千化無窮已。」王長史,即指王積薪,可見當時學弈者,都以王積薪為法。即使是放到今天,這些要訣仍舊是必須遵循的取勝之道。
圍棋至晚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傳入日本,在奈良、平安時代盛極一時。日本天皇經常在宮中與群臣對弈,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保存下來的唐代紫檀圍棋盤和玉石棋子,可能是遣唐使和留學生帶回日本的。棋盤狀如炕桌,盤面上鑲嵌入象牙以成方格,四周則畫有人物及駱駝、獅子、象等動物,是一件非常精緻的工藝品。在來唐的學問僧和留學生中,也有不少精於國棋者。大約在8世紀初來華的第七次遣唐使中,就有一名善弈的學問僧辨正,俗娃秦氏,據說他曾和當時還在藩邸的李隆基下過圍棋。辯正天性詼諧,善言談,頗得玄宗喜愛。後來他在唐還俗成家,生有二子,終老中國。隨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學習的留學生吉備真備,非常聰明博學,相傳他一夜弄通了《文選》,一夜學會了圍棋。到晚唐時代,日本的圍棋水平已經與中國接近,並開始派人同中國正式舉行比賽。日本延曆年間(782-805年)派來的遣唐使中,有個名叫伴宿稱少勝雄的人,入選似乎別無理由,只因善弈。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三月,日本派遣一位精於圍棋的王子來訪,宣宗派大唐第一國手棋待詔顧師言與日本王子對局。王子棋藝在日本號稱第一,他自備玉制棋盤和冷暖玉棋子。因為是頂級高手之間的對決,雙方自然十分用心。顧師言奉旨下棋,不敢有半點疏忽,至於每下一子,都要凝神思考好久,才敢落子,以至於手心緊張得都出了汗。下到三十三手時,還沒有分出勝負,顧師言害怕再拖下去,會輸掉棋局,有辱大唐君命,就使出了「鎮神頭"(圍棋術語)的絕招,下出了「一子解兩徵」妙手,才贏了這盤棋。日本王子一看此招,一下子就心服口服,投子認輸。事後,王子心有不甘地問禮官。」」王子說:「這位棋待詔算是大唐第幾名?」禮賓官虛張聲勢地說:『「他也只能算是第三名吧。」王子說「希望能會一會第一名手」禮賓官搖搖頭說。」您只有勝了第三名,才能會第二名:,勝了第二名,才能會第一名。」王子嘆息說。「沒想到,小國的第一名竟然下不過大國的第三名!」後人將這盤拱命名為(雨師吉三十三鎮神頭圖》。這場比賽是有確切記載的最早的中日圍模賽,一千多年來,這個故事在中日兩國人民之間一直傳為佳話。
圍棋也很早就傳入朝鮮半島的新羅,受到新羅人民的普遍喜愛。在來華的新羅人中,有不少是圍棋高手。許渾在《送友人罷舉歸東海)詩中就說:「滄波天塹外,何島是新羅。舶主辭番遠.棋僧入漢多。」這說明在來華的新羅學問僧中,有許多是精於棋道的棋僧。在來華的新羅留學生中,還湧現出一位棋技特別高超的人,他就是棋待詔樸球。唐代的棋待詔只有圍棋國手方可勝任,樸球作為一名留學生,在唐末(約為唐懿宗鹹通年間)官至棋待詔,並且與當時的士人結下了很深的友誼。後來他辭官歸國時,詩人張喬滿懷激情地寫下一首送別詩《送棋待詔樸球歸新羅》說:「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闕下傳新勢,船中覆舊圖。」詩中盛讚這位著名的新羅圍棋國手,已經達到了「海東無敵手」的水平,他的許多著法還成為無人能夠企及的新局。中韓之間也經常互派棋手進行交流比賽。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羅王逝世,唐政府決定派遣弔祭使邢瑞率團前往弔唁。唐玄宗聽說新羅人愛好圍棋,特地增派了國棋高手楊季鷹為副使同去。他們到達之後,受到了新羅國隆重而熱烈的歡迎,並且同新羅的許多圍棋國手進行了友好比賽,獲得了不少金銀珠寶以及貴重藥材等獎品,載譽而歸。這表明中韓之間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進行過圍棋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