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制約中國戰爭片的除了導演個人的藝術傾向,很大程度上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基於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
文 | 劉夢龍
八佰終究是上映了,不管我們怎麼看待這段歷史,賺錢的事情,不寒磣。雖然這麼說,片方恐怕也在感慨社會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於讓老套路撞上了鐵板,平白多花了許多宣發費用。借著八佰,今天,我們不如就來談談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不讓人喜歡的戰爭電影。
當代的戰爭電影,給人一種衰退的感覺。一方面新片層出不窮,另一方面膾炙人口的大作卻久已不見。直到今天,美國人仍然是這個領域的領導者,包括中國導演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電影人往往都是在追隨美國人的腳步。
但在這種追隨中,問題也接踵而來,那就是當美國戰爭片製作者們的個人風格變成普遍風氣後,就給戰爭片這一類型的電影帶來了愈加明顯的問題。這問題不是緣於資金或拍攝技術,而是緣於其立意。
具體的說,就是戰爭電影越來越晦澀,導演把重心放在塑造人物的複雜而非戰爭本身上,不缺相互理解的好人和壞人,卻少了鮮明的正邪對立和報應,有意無意間削弱了戰爭的正義性。這是主旋律的衰退,反應在觀眾的體驗上,就是複雜的敘事讓人厭煩,來自正義戰勝邪惡的代入感和暢快體驗被打斷了。
當然,一個更廣泛的問題,二戰的正義性等在被人消解,這個過程是和二戰後國際秩序走向末路相關聯的。國與國的對立加劇,各國站隊在所難免。這就讓不同國家的觀眾越來越難以接受異國的英雄形象,就像中國的觀眾越來越不買美國主旋律的帳。
美國直到今天,還是一個自信心很強的霸權,但這種自信在衰退。這可以從他們的影視作品裡看出來,就算是美式主旋律也透著迷茫。最近十多年來,遲遲不能取勝的在阿富汗等地的治安戰已經讓美國人對自己強大的戰爭機器產生了疑惑,也讓一般人對戰爭產生了厭惡。
這種情形和越戰類似,又和美國在國際國內的困境相呼應。它反映在歐美主旋律的戰爭片上就是歐美觀眾對戰爭題材的熱情在下降,而有追求有水平的導演普遍也對本國戰爭的正義性也產生了困惑,進而把重心放在勝負之外。這是典型的當代現實影響了過去的歷史。
這種情形的另一個根源還是美國人自己,為了全球統治的需要,二戰後對戰敗者進行了模糊化處理,把毒牙和重心放在了原來盟友的一邊。以前,因為美國獨霸的強大物質力量,沒有人會質疑誰是救世主,這叫以力服人。但這種做法推行了幾十年後,美國人自己不會不受到影響。那麼,現在報應就來了。正義性已經被他們自己所毀滅了,在很多人的認識裡,二戰已經和一戰的列強爭霸沒有太大區別了。而在美國衰退的當下,物力既然不再值得炫耀,精神上的危機就凸顯出來了。
當代歐美戰爭題材電影的疲弱和衰退實際上是西方社會精神危機的體現。這也和多元化社會下,社會思潮的混亂,共識的解體有直接關係。這屬於自作自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隨著中美對立,抗中大概會成為美國人的另一個共識吧。殘陽夕照下,帝國越是臨近毀滅和物質力量的衰退,越會在意識形態上掙扎。說不定,要是帝國真的不行了,好萊塢反而能咬著牙,含著淚,在抗中神劇和往日榮光的追憶裡打造出一兩部經典出來,那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了。
當然,這是歐美的情況,後發國家特別是中印這樣的國家和他們的情形截然不同。比如印度,至少在精神上沒有這種迷茫,它的問題出在技術上,出在自欺欺人上,但也能自娛自樂了。而中國問題就複雜的多,歐美仍然在中國文化領域有很大影響力,但事到如今,肯定會使得跟風的作品水土不服,這不用多說。更重要的是整個中國社會轉型和快速變化帶來的不合時宜與不同世代的意識形態衝突。
我們首先應該肯定,中國在過去百餘年的歷史上不存在戰爭正義性的問題。中國打的都是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因此中國的戰爭電影可以說根正苗紅,問題是出在人身上。
中國觀眾也沒有問題,作為上升期大國和歐美觀眾對戰爭的態度是不同的。中國觀眾仍然相信自己代表正義並渴望正義得到伸張,即使面對強敵也不忌憚去戰鬥。或者說上升期的國家普遍有這種自信,這和中國百多年來的苦難歷程結合在一起,無足為奇,這為戰爭片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說的直接點,中國觀眾就希望看到打敗可恨的外國侵略者,揚我國威,製作要精良,場面要宏大,結果要讓人滿意而劇情要讓人暢快。
但問題在於,影視界給不出太多觀眾想要的作品,明明有巨大的內部市場,卻連自娛自樂都成問題。這種現象與影視界對市場的誤判和部分影視界人士同普通人的思想分歧是有關係的。
制約中國戰爭片的除了導演個人的藝術傾向,很大程度上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基於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沒什麼好避諱的,近代史,特別是戰爭史是不少人用來對抗當代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工具。而這種對抗當代統治的做法背後有西方的影子,也有他們自己的目的,但這些人的話語權已經搖搖欲墜了。他們近代以來一貫的媚外立場和狐假虎威的作派也越來越為中國人民所不齒。
更重要的是像這次的八佰一樣,無論用什麼角度都沒辦法讓人忽視中國近代的屈辱,尤其是對一個上升期國家的國民來說,這是一種揭家醜似的痛苦。無論影視界的一些人是出於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將一段原本因為國民黨的無能無恥而導致的憋屈歷史進行包裝拔高,而另外一些人藉此鼓譟。可以明確的說,那面狗牙旗已經爛透了,腐敗無能,內殘外忍的國民政府始終是和近代屈辱牢牢捆綁在一起的。任何這個時期的英雄敘事,也只是激起人們對更多前朝無能和由此所帶來屈辱的不快記憶。
●抗戰時期蔣介石集團強徵壯丁並將其用鎖鏈捆綁防止逃跑
這是八佰陷入輿論風暴的關鍵所在,當代國人已經不願意接受國民黨統治下的舊中國屎裡淘金的所謂亮點,而它的任何亮點都只是更顯出它的可恥可恨。
●抗戰時期蔣介石集團苛扣軍餉導致基層士兵身體羸弱
我們強調這一點,大眾情緒和社會整體意識是決絕而武斷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剛剛經歷了意識形態嚴重對立的國家,不會給作品多少分說的機會。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所謂「說幾句公道話」的偽理中客立場,任何涉及舊中國的題材在這方面都應該是態度鮮明的,容不得模稜兩可地玩擦邊球。
所以我們看到了八佰所陷入的困境,抗戰這個題材本身就是一種限制,更不用說它的視角。當然這不代表它就沒有市場,足夠的聲光電刺激在廣闊市場裡是能夠撈到一筆的,只是它要想借著意識形態爆火是不太可能。事實上,中國雖然還深陷於意識形態的撕裂和對立,但網絡為代表的年輕人更敏感,而普通大眾並不太敏感。這使得無論什麼意識形態的戰爭片,只要打的火爆,宣傳做得好,它就存在市場,前提是片子的意識形態爭議能控制住一定範圍內。但這種情形也不會太長久,尤其是隨著中國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激發的國民情緒高潮。
正因為國民心態的變化,市場就不可能不作出呼應。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談過了。那就是抗戰敘事不可避免的會淡出,這是二戰當事國共同的選擇。美國的重心將回到冷戰和反共反華,這將使二戰的同盟與敵人顛倒,而中國人需要的是勝利輝煌,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
當然,這不意味著中國的戰爭題材就會馬上轉向。人的變化需要時間,不僅僅是作品的製造者,也包括觀眾。中國過去在宣傳領域長期處於自縛手腳的狀態,形成了一種自我壓抑的本能。這種本能對社會的影響還很強大,很多人普遍還存在著友邦驚詫的本能。過去是禁區的對外戰爭,如今才逐漸被打開。這類題材也要隨整個社會對待外部世界平等心態的普及和國民在外部壓力面前的同仇敵愾,逐步發光發熱。它的本質是從過去的記憶裡重塑共和國的新正統,外抗強敵,一雪國恥,這是新中國和舊中國的根本性變化之一。
更重要的是,不久以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傳統抗戰題材勢必面臨著很多全新的問題。比如中日關係可能發生變化,中美關係則必然會發生變化,過去的敵人和盟友也可能面臨顛倒。尤其是中國在亞洲取得優勢地位之後,中日敘事會有一個團結的新基調。
●日劇《紅十字》片段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強國的心態還不夠穩定,更不用說從容。這就像一個剛剛成功的強者往往對自己卑微的過去十分忌諱。這必然使得抗戰敘事在中國社會的潛意識裡將被避諱。相應的,短期內,解放戰爭,也包括敵後抗戰反而能迎來一輪喚醒,這是另一種加強正統性的需要,尤其是面臨著統一戰爭的需要。但這種喚醒隨著統一的完成,勢必也將集中到維護統一,抵禦外敵,甚至是以亞洲人民為代表的聯合抵禦西方侵略的敘事上來。
說到底,八佰也好,戰爭電影也罷,不過是時代的一片落葉。但一葉可以知秋,我們站在一個變革時代之中,中國的復興也會成為西方困境的另一種鮮明對比,就像今年的抗疫一樣,它在塑造我們的精神。我們必然要締造獨立且自信的文化,尤其是在面臨美國越來越極化的打壓,中國需要爭奪全球話語權的新時代。那麼,中國需要的是關於勝利的宏大史詩與光榮記憶,就像我們的立國之戰一樣,而非舊時代的哀歌,更不是失敗者的無能抱怨和變天帳。
擴展閱讀:
臺積電在美國建廠,我們的先進工廠在哪?| 新潮沉思錄
瑞德西韋到底有沒有用?| 新潮沉思錄
確診超100萬後,我終於明白美國最大的優勢在哪了 | 新潮沉思錄
美國的復工計劃有點不靠譜 | 新潮沉思錄
頂替別人上大學的基層豪強們 | 新潮沉思錄
背景簡介:本文2020年8月19日年發表於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為什麼現在的戰爭電影不好看了?),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陳昕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