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將藝術與技術磨合在一起,造就了今年最好看的戰爭電影

2020-12-14 防雷電影

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可謂是星雲璀璨、佳片不斷,與以往幾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歐美電影獨攬一切的景象不同,今年來自於亞洲韓國的《寄生蟲》賺足了風頭。奉俊昊導演在這次典禮上成為了人生的大贏家,僅僅用一部《寄生蟲》就打敗了《小丑》、《愛爾蘭人》、《婚姻故事》等那些炙膾人口的佳作,囊括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四個大獎,在當今的電影界颳起了一陣亞洲風暴。

對於這樣的頒獎結局,多少有點不盡人意,因為許多人都沒有預料到會是《寄生蟲》獲得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通過網絡上流出來的大眾評論,以及身邊圈子對於今年頒獎典禮的各種吐槽便可以看出,奧斯卡最佳影片沒有頒發給今年金球獎上的黑馬《1917》是使其不完美的重要緣由之一,顯然對於多數人來講,電影《1917》要好過《寄生蟲》。

然而頒獎這類事情不會出現意見的統一,就拿今年這幾部非常好看的《愛爾蘭人》、《小丑》、《婚姻故事》等電影來說,他們其中任何一部都有機會獲得奧斯卡最高獎項,其中的每一部都有著自己一大批忠實的喜愛觀眾。那麼《寄生蟲》能夠獲獎可能是一部分人覺得它是應該的,這個時候即便沒有獲得一致認可,甚至是出現一些反對聲音也不足奇怪,因為意見從來都不能統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如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的那句話一樣,一百個人眼中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不管怎麼說,奧斯卡頒獎典禮已經過去,那些風雲榜上出現的幾個佳片也在爭議不斷中漸漸平息,各種各樣的獎項都已經名花有主,而《1917》也當仁不讓的成為了今年最好看的一部戰爭電影。

今年的電影雖然是產出不斷,佳片頻繁,但是關於戰爭題材的電影僅有《1917》這一部。很多人會認為,正是因為只有這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沒有其他戰爭電影與其相抗爭,才使得它成為了今年最好看的戰爭電影。其實不然,即便拿它其他幾部非戰爭題材的電影相比較,它依然也算得上是不輸給任何一部的好電影。

戰爭題材的電影其實並不好拍,翻開以往電影史上出現過的戰爭電影來看,很少有能夠稱之為佳作的片子,往遠了看能夠數的得著的也就《拯救大兵瑞恩》算是經典,再往近了看也就《黑鷹墜落》比較不錯。再加上現代戰爭概念的提出,戰爭成為了先進武器之間的較量,也成為了無人戰爭,那麼曾經的一戰和二戰題材在這個時候顯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另外又有太空概念的出現,人們更傾向於太空之外的科幻戰爭片,那樣的片子更具有想像力、更能打動人,比如《阿凡達》、《世界大戰》等等。而《1917》取材於一戰,無疑是冷門題材,拍出來的作品也屬於冷門電影。

因此,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導演薩姆門德斯高超的拍攝技巧以及頗深的藝術造詣,他竟然能夠將取材於一戰的電影拍得那樣好看。薩姆門德斯也並非泛泛之輩,他是一位來自於英國的名導,人生當中拍攝的第一部作品《美國麗人》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獎項,緊接著拍攝的第一部驚悚片《毀滅之路》就獲得了金獅獎,更是在2015年的時候執導了特工007系列的電影。於2019年年底在北美公映的這部《1917》,在獲得了爆棚般的口碑之後又獨攬了金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音效獎以及最佳攝影獎。

通過《1917》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所獲得的這兩個獎項便可以看出,它們都是技術型,而完美的音效以及高超的攝影技術無疑讓這部電影錦上添花。《1917》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確實也與完美的技術密不可分,在鏡頭上面,門德斯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法,用兩個小時的長鏡頭打造出了戰爭場面的真實性與不可複製性。跟隨著門德斯導演的長鏡頭,坐在屏幕前的觀眾可以做到與電影當中的主演同呼吸、同腳步、甚至是同一個心情。

利用長鏡頭,完全不必在意紛亂的打鬥場面、也不需要炮火連天的戰爭景象就能夠刻畫出讓人膽戰心驚的戰爭現實,隨著長鏡頭的移動,站在主演的角度上我們可以看到那坎坷不平的溝溝壑壑、我們可以看到躺在地上已經發白了的屍體、我們可以看到如牛頭一樣大的耗子啃食著腐肉、我們甚至能夠看到當地雷在士兵思科菲爾德前爆炸後彈片亂放的景象。通過這樣的拍攝方法,門德斯導演做到了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性和非人性。

另外電影的音效也是超級的棒,緊湊密集的聲音連城一串,隨著士兵布雷克以及思科菲爾德的心境刻意地製造出緊張又刺激的背景音樂,帶動著觀眾的情緒,使得觀看這部電影的人都能夠融入電影,與電影合二為一。

當然,僅僅是高超的技術是救不了整部電影,要想讓這部《1917》變得更加完美,電影的藝術性也不可或缺。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兩位年輕的士兵接到一個任務,要穿越一片敵軍佔領地到達一個小樹林中找到一名上尉,然後把將軍的命令帶給上尉已停止軍事行動,並拯救上千人的性命。怎麼能夠讓藝術之美貫穿整部電影呢,電影的開頭頗有用意,鏡頭一開始出現在一片綠色的草地中,青翠的植物、鮮豔的花朵,讓人看後頗感心情上的愉悅。到了電影的結尾,也是以這樣的鏡頭收尾,當士兵斯科菲爾德完成任務後一個人走到一片草叢中,鏡頭又切入一片美麗的綠色景象,好像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一種大自然的美麗存在。

電影中一個鏡頭也蘊含著藝術之美,士兵科菲爾德斯進入一個小鎮子,當時正值黑夜,他從一個小巷子中竄了出來突然看到眼前不遠處騰空而起的火花。大火如火燒連天般湧向了浩瀚且烏黑的天空,就像是一朵火紅的鮮花在空中含怒綻放,美麗的景象與殘酷的戰爭顯得是那樣格格不入。

《1917》電影的藝術性除了凸顯在這些美麗的景象中,也凸顯在士兵科菲爾德斯與布萊克的情感上面。當布萊克為了救哥哥而執意的去完成這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科菲爾德斯選擇了義無反顧的相伴相隨;當科菲爾德斯被地雷埋進土堆時是布萊克奮不顧身的前去營救;當布萊克身亡本來可以放棄這次任務的科菲爾德斯卻選擇了承諾,獨自一人跨越大片敵佔區去完成任務。

電影的最後,任務完成,科菲爾德斯一個人來到一棵大樹底下拿出身上的照片,開始緬懷戰友、開始懷念家人。這一切的藝術處理顯然讓我們忘記了這是殘酷的戰爭,這是曾經犧牲掉了上千萬人性命的一戰。

長鏡頭拍攝方法讓我們看到了戰爭殘酷且猙獰的一面,而導演別有用心的藝術處理又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以外美好的存在。因此這既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又是一部反戰的電影,雖然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可實際上他們一點都不矛盾。因為拍攝戰爭電影的目的,也是為了牢記歷史,銘記教訓,反對戰爭。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哦!

相關焦點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獲獎情況的話,今年它拿了三項奧斯卡,主要是視覺效果方面,金球獎獲得了最佳劇情片。《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
  • 《1917》是最好看的戰爭片?
    憑藉《銀翼殺手2049》和《1917》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是當今最優秀、最勤奮的攝影師之一!《1917》在奧斯卡前哨戰中共拿下76個獎項,光是羅傑·狄金斯的最佳攝影就拿了20多個獎。一鏡到底是指拍攝中的鏡頭連續無間斷,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經典作品是希區柯克的《奪魂索》,「一鏡到底」的先驅。史詩級作品是《俄羅斯方舟》,被評價為影史技術難度最高的影片。
  • 《1917》:技術至上的命題作文
    ···············「1917,依舊一起」這是昨天上映的電影《1917》的中文宣傳語。儘管影片並不具有宣傳語一般的暖心效果,但在疫情之後的電影院可以看到它的IMAX版本還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可以說,《1917》就是一部為大銀幕而生的作品,該片集中體現了電影的工業之美。
  • 【福利】《1917》:戰爭,現場直播!
    【福利】《1917》:戰爭,現場直播! 自《1917》誕生之始,憑藉「奧斯卡夢之隊」的技術加持,其被烙下「視效巨製」的標籤。最終成片也不負眾望,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1917》斬獲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3項技術大獎,被譽為「近十年最震撼的戰爭片」。 「很負責任的說,沒在大銀幕看,就不叫看過《1917》!」 在首映禮結束後,不少媒體人熱議影片的觀看體驗,有人直言「電影是視聽藝術,這就是教科書」。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送信到目的地,距離並不算遠,也許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並沒有更多令人震撼的細節,如何把這個不具備戲劇衝突的故事拍得盪氣迴腸,《1917》最大膽的做法是採取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拍攝方式,這已經成為它被談論最多的話題。反覆的排練,高明的剪輯手段,後期特效,《1917》把技術與藝術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為戰爭片拍攝最新的教科書般精彩的一部。
  • 從《1917》到2020——電影造夢技術簡史
    這是電影《1917》的劇情,準備進電影院看這部影片的讀者,不用擔心以上劇透會影響觀影樂趣。因為這部影片最大的看點,是它「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 這種帶引號的「一鏡到底」,指的是利用巧妙的鏡頭安排、隱蔽的剪輯手法,以及後期特效等手段,將好幾個長鏡頭銜接處理成一個連貫鏡頭的高技術含量做法。
  • 《1917》從電影1917看一戰史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
    「主角被戰爭『摧殘』成英雄,你我亦是如此,在生活的磨難中勇敢成長。」只要堅持下來,迎接你的,都是美好的人生。《1917》正飽含著這樣的力量,激勵那些正在絕境中逆行的人,帶來希望。「《1917》是詩,也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恰如豆瓣上這條影評所說,這不是通俗意義上的戰爭片。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導演山姆門德斯又拍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電影,本文從兩名普通士兵的戰場經歷出發,回顧了戰爭的歷史。電影《1917》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大量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裡,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的任務,他們必須穿過封鎖公路,帶著屍體穿過交叉區域,隨時攻擊德軍,向前線發送信息。信息應在八小時內發出,否則,1600人將被摧毀。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而主角作為信使的任務就是在電話線被切斷的情況下將上級撤銷進攻的命令傳達給在戰線另外一頭準備進攻的德文郡二營,否則1600人將喪生於德軍的火炮之下。 我們耳熟能詳的戰爭電影大多是以二戰或越戰為背景(《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現代啟示錄》)。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電影1917可能是無聊君看過最棒的一部戰爭電影。充滿詩意的一鏡到底創造了一種超現實的鏡頭語言,將觀眾放置在兩位16歲的少年身後,跟隨他們爬過戰壕,越過交戰區,躲避敵機,交戰,死亡,渡河,逃跑,聆聽清晨的歌謠,躲避槍林彈雨……這場悲愴的長跑以寧靜的晨光結尾,留給觀眾巨大的情緒空間。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電影是科技和綜合藝術作品結果的結晶,技術若做到淋漓盡致當然就會增加得獎機率,像是史上首部「偽」一鏡到底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鳥人》。單就這技術而言,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1917》可謂青出於藍。
  • 奧斯卡大熱門《1917》,整部電影「一鏡到底」開始戰爭直播
    《1917》是一部2019年的英美戰爭片,由山姆執導。曼德斯,主演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由羅傑拍攝。迪金斯,由李編輯。史密斯。如果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1917》,我會選擇「傑作」這個詞。這是一部開始吃熱爆米花,甚至在進入競技場後也開始吃的電影。
  • 《1917》:這個電影以「一鏡到底」的方式有戰爭!
    與國內對抗日神劇的各種誇張相比,那些通過小人物的犧牲描寫戰爭殘酷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即使這些作品中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2020年初發布的戰爭電影《1917》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發起戰爭都不能原諒。什麼《1917》電影講述是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接受了一項看似不可能的艱巨任務。他們需要冒著穿越敵人領土的危險,向前方部隊傳送重要情報,這些情報可能導致士兵數千人在拯救前方喪生。
  • 《1917》是否能讓我們真正反思戰爭的本質呢?
    這種技巧嘗試,在上個世紀,有希區柯克的《奪魂鎖》(1948)為其拓荒,10個長鏡頭的無縫銜接將封閉空間的室內懸疑戲講得引人入勝。21世紀之後,也有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羅斯方舟》(2002)、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的《鳥人》(2014)、德國電影《維多利亞》(2015)等作品作出了不小規模的藝術探索。
  •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這也是繼《007:大破天幕殺機》之後門德斯第二部專門為IMAX製作的電影。電影技術的革新引領著電影的未來,也為電影的表達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1917在今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都是8.5,但也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全片最大的特色,不是它的故事本身,而是拍攝的手法,一鏡到底。電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送信。兩個士兵需要在一天內把信送到,阻止敵人的陰謀,拯救1600個士兵的生命。
  • 一部史詩級戰爭電影《1917》,口碑票房全豐收,拍攝手法震撼
    這裡是傷城影視,每天為大家分享一些好看的電影!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剛上映的戰爭電影《1917》,這部電影由薩姆.門德斯導演,由喬治.麥凱飾演史考菲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布雷克,馬可.斯特朗飾演史密斯上尉。本部影片評分高達8.4分,首周票房排行榜第2,收益3675萬!
  • 必看的一戰電影誕生了?今年最好的戰爭大片就是這部了
    二戰題材的影視劇大家應該都看過不少,遠的如永恆經典《拯救大兵瑞恩》,近的有奧斯卡提名大作《血戰鋼鋸嶺》,而一戰題材的經典戰爭大片反而少了許多,其中《西線無戰事》《光榮之路》這樣的電影又年代久遠,不過今年倒是出了一部場面宏大又非常特別的一戰題材電影(算是去年,影片2019年12月25號在北美上映),外媒的一個評價可以說明了這部電影的質量——這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這部電影就是《1917》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在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前,或許沒人能想到薩姆·門德斯的戰爭題材新作《1917》,竟然戰勝了廣受好評和矚目的老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和寡姐參演的《婚姻故事》,拿下電影類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兩個最具重量級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