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是影響人群健康的最普遍問題之一,中國慢性疼痛人數約1 億。
國際疼痛學會定義慢性疼痛為「超過正常的組織癒合時間(一般為3個月)的疼痛」,或超過正常組織癒合後仍然存在的疼痛。
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為一種「不死的癌症」。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疼痛。
導致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原因有骨關節炎、骨壞死、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腰痛、手術後的疼痛等。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慢性疼痛的整體患病率為24.9%,中國城市(北京為例)為8.91%。
近期發表的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管理專家共識指出,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的發病機制乃至治療包涵了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層面。
共識指出,慢性疼痛在骨科手術患者中的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乃至治療包涵了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層面。
治療原則包括:明確診斷,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病理治療和心理調節同步進行;多種方法綜合治療。
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可能的發生機制包括炎性反應、纖維化、外周敏化和中樞敏化。
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的發生與生活習慣、職業因素及慢性疾病史相關。
農民、工人、與電腦操作相關的職業人群易患慢性疼痛。
女性、吸菸者、已婚常預示更高的腰痛患病率,吸菸、飲酒則能增加患纖維肌痛的可能,肥胖患者有更高的慢性膝痛患病率,糖尿病、高血壓病等慢性病則與非神經性慢性疼痛相關。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抑鬱,應對此類患者進行心理及精神狀態評估。
對於疼痛的診斷,應重點了解疼痛部位(局限性或廣泛性)、突發因素、緩解因素等。疼痛圖由患者完成,是目前國際上採用的能確定疼痛部位的最佳方法(圖1)。
共識指出,需要特別關注可促使發展成慢性疼痛的急性疼痛史的特徵:①背痛伴腰部前屈受限;②神經系統檢查異常;③非局限性疼痛;④隱匿性起病;⑤放射至下肢的背痛。
此外,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除需要排除器質性病變外,還需與精神、心理性疾病相鑑別。
基於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共識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治療模式。
持續慢性疼痛常伴隨睡眠紊亂、情緒障礙,甚至行為障礙等,因此心理幹預成為一種必要的治療手段。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慢性疼痛的一線心理治療手段。
對乙醯氨基酚的抗炎鎮痛稍弱於非甾體抗炎藥(NSAID),主要用於輕中度疼痛,是國外指南推薦用於治療骨關節炎、腰背痛的一線藥。
類風溼性關節炎所導致的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需加用抗類風溼類藥物。
神經根性疼痛往往會促使患者求助於外科醫師或者疼痛專科醫師進行幹預。常用措施包括硬膜外類固醇注射或其他藥物注射,或手術幹預。
手術治療包括截骨術、關節鏡與椎間盤鏡技術、關節置換術、脊柱翻修術及關節翻修術、經皮椎體成形術及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
關節外科領域,髖、膝關節置換術已經成為治療各類終末期非感染性關節病導致的慢性疼痛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來源:康鵬德,黃澤宇,李庭,等. 肌肉骨骼系統慢性疼痛管理專家共識.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誌, 2020, 13: 8-16.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