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吳勝男 一婦嬰中西醫結合科
編者按:中秋國慶8天長假轉眼已接近尾聲,上班族們是準備好迎接節後症候群呢?還是摩拳擦掌想要回去大幹一場呢?對於產後老母親來說節日這個東西是什麼?自從有了娃就沒過過!二十四小時在線伺候小主子,有的新媽媽還為此落下了一堆毛病。今天來聽聽我科吳勝男主治醫師對於產後汗多的治療建議。
小小是一位新手媽媽,從懷孕早期開始經歷過頻繁的噁心嘔吐,到孕中期感受到寶寶生長擠頂到胃腸,再到孕晚期時不時的尿頻、恥骨分離的疼痛,在整個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小小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變化。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直到懷抱粉嫩可愛的小寶寶,一切都覺得非常值得。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小小發現自己稍微動一動或者寶寶一吸奶就大汗淋漓,晚上醒來也是一身的汗,甚至會溼透衣服一件件,還會異常的怕風、怕冷,這到底是怎麼了???
小小也是個好學的媽媽,自己網上查資料了解到產後會有生理性的褥汗,表現也是在飯後、活動後、睡覺醒來發現一身汗,褥汗往往在產後1-3天比較明顯,產後一周左右可以自行消失。但是,現在小小已經出汗出了一個月了,看來並不是褥汗這麼簡單了。
俗話說「秋天留住汗,冬來不用炭」。意思是說秋天如果不怎麼出汗,到了冬天以後,身體會更溫暖,而不怎麼需要烤炭火。其實,這個說法也是有理論依據的。中醫四時養生提倡的就是「秋收、冬藏「,人體的經過炎夏的「燻烤」,秋涼之後,也應該開始靜養,收斂神志,使陽氣平復下來。這個「靜養」的過程,也就是較少出汗了。陽氣得到充分的靜養、恢復,更能耐受冬天的嚴寒,而不需要烤火。所以,像小小這種到了秋天仍然汗出不止,那當然要幹預了。
產後汗證其實是比較常見的產後病,早在漢代《金匱要略病脈證並治》中就有所論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唐代《經效產寶》治療產後汗出不止以玉屏風散加減,為後世奠定了治療產後汗證的方藥基礎,玉屏風散至今仍在沿用。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將產後汗出不止分為 「虛汗」和「盜汗」兩類。新媽媽白天出現涔涔汗出,持續不止者,稱為「產後自汗」;如果是睡夢中汗出溼衣,醒來汗就止住,稱為「產後盜汗」。
產後汗證主要是由於產後耗氣傷血,氣虛陽氣不固,陰虛內熱迫汗外出,主要分為兩種:
氣虛證
產後汗出過多,動動就加重,可能還會伴有怕風怕冷,自己覺得沒有力氣,容易疲乏勞累,面色也比較淡白。
陰虛證
產後睡著後汗出,甚至會溼透衣服,醒後就止住,同時可能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燥咽幹,或者手心、腳心熱,心煩。
飲食調理
氣虛型
芪術雞湯:黃芪20g、白朮10g燉雞。
陰虛型
地竹湯:生地10g、玉竹10g煲湯。
穴位按摩
氣虛型可以選用關元、氣海、足三裡、神闕、內關等穴;陰虛型在以上穴位基礎上加三陰交、太溪。
手指點穴,每日兩次,每次每穴2分鐘。
左右滑動查看
吳醫生說:
產後汗證是產後其他病產生的先決條件。汗出過多,導致機體正氣虛,容易被外邪趁虛而入甚至因此引發其他疾病。如果藥膳和穴位按摩還是不能緩解,那麼就要考慮來醫院就診口服中藥了,新媽媽肯定要問喝中藥還能不能餵奶,答案是可以的。醫生在開方時就會考慮到這點,哺乳期用藥都會儘量平和,所以這點不需要擔心~
另外,由於汗出多,大多數媽媽認為是產後體虛,因而常進補各種滋膩的食物,過多進食膏梁厚味,加上本身脾胃功能不好,這樣就不斷地助長溼濁,由虛產生實,蘊久而生熱,溼熱蒸騰,使汗證不斷加重,因此及早正確地治療產後汗證至關重要。
中醫有「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的說法,秋天是一個「收」的季節,調理好了汗證,身體的陽氣也會更充沛,為之後的冬天打好根基。
吳勝男 主治醫師
醫學博士(在讀),美國認證協會(AEI)國際註冊企業內訓師(CEIT)、上海市衛計委醫苑新星健康講師團講師、一婦嬰健康巡講團講師。
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治產後病、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症、圍絕經期症候群等婦科疾病。
門診時間
東院:周二下午、周三全天、周四下午、周五全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