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孟子不受後世帝王待見?他的這一思想才是根源所在

2020-12-15 指點江山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開國元勳。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言論見於《尚書》之《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

有史學家研究稱周公是周朝最早的輔政大臣,亦有學者分析周公亦擔任過周朝的國君。不論如何,周公處於西周的統治階層,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為周朝的前期穩定做出的突出貢獻也是值得肯定的。時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

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稱儒家思想的源流。這一思想直接啟迪了孔、孟,進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導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決條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在執行德政的過程中缺一不可。

《尚書·五子之歌》是歷史上第一部敘述了民本思想的作品,作者從前朝滅亡的歷史反思入手,闡述民本的重要性: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其五曰:「嗚乎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眾所周知,夏亡於桀,這個歷史上最早的王朝,因無德而失國統。夏朝為後世帶來的歷史教訓便是:「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探討商朝滅亡原因時,周公首次提出了「保民」這一治國理念。周公認為,周朝想要將國祚延續下去,就必須汲取前朝的前車之鑑,不能重蹈商朝不重視民本的覆轍,力行「保民」。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敬德」的基礎上的。《尚書·周書》的部分提到,殷商之所以走向滅亡,就是因為不敬德而招致天譴。之所以周能代商,亦是因為先王(文王)曾在發展過程中「敬德」且「明德」,所以才能確立統治地位,取代無德的商朝。想要讓周朝的統治地位持續下去,就必須效仿先王,進行「敬德」。

隨著時代的發展,周公所提出的治國理念已逐漸不適用於周朝的發展趨勢。因此,孟子在「保民」的基礎上,突出了仁政、王道的理論。所謂仁政的政治體現,就是與民休息,「省刑罰,薄稅斂」。與周公相同,孟子亦在前朝的滅亡教訓中汲取到經驗,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

除此之外,孟子還總結了夏商周三代得天下的原因,認為:大禹、成湯、文王都是因為仁政而取得天下,而桀紂皆是因為不仁而失天下。在孟子的論述中我們能夠看到,「仁政」的概念比「德政」更加寬泛,但是,其本質仍是「保民」。

《寡人之於國也》裡明確提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眼中,那些能夠取得天下的統治者,所施行的王道皆是仁政。不同於周公的德政,孟子的仁政中還帶有民貴君輕的主張,這是孟子思想中較有特色的地方。

孟子表示:

身為君主的統治者必須重視百姓,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君主治國的「三寶」。倘若,君主犯了大過錯,臣子可以諫言,倘若,君主不聽諫言則臣子有權力逼其易位。至於像桀紂一樣的無道昏君,普天之下人人得而誅之。

同時,孟子還認為:

以暴力手段兼併土地是下下之策,應該在自己的統治區域施行仁政,爭取民心皈依,不戰而勝。只要足夠仁義,既能「仁者無敵」。

在價值觀方面,孟子的思想亦十分獨特。

孟子主張「捨生取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認為:

禮義是約束人類行為的根本,絕不可因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背棄做人之本。在面臨生命與禮義的抉擇時,亦要選擇後者。所以「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那麼,為什麼孟子思想不受後世統治者待見呢?

關鍵就在於孟子提倡民本的同時,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二位,九五之尊反而屈居二者之後。

在現代人看來,孟子的主張無疑是正確的,領導人應該以愛護人民為根本,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這種思想無疑有僭越之嫌,且頗為僭越。

封建統治者往往以王權神授的旗號統治萬民,進行集權統治。既是集權,自然不會容忍人民擁有推翻政權的權力。

正因如此,《漢書》才將《孟子》放在諸子略中,將其當做子書,並未將《孟子》提高到足以與《論語》等名著對等的高度上。

據說,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孟子》還被朱元璋進行了大量刪減,想來多半是「民本思想」觸了專制者的黴頭所致。

參考資料:

【《尚書·五子之歌》、《孟子》】

相關焦點

  • 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是什麼?
    周公是周朝的統治者,有的研究人員認為他是周朝的輔政,有的研究者認為他是周朝的國君。不管他在周朝是一種什麼職位,他都對周朝前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
  • 狂想:「孟子思想指導的士紳階級對華夏文明各朝代帝王的影響」
    這為孟子思想地位的提升和文化的興盛提供了動力,也為士紳階級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士紳的崛起為孟子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生存土壤,孟子思想的發展也為士紳的崛起提供了思想理論和道德方面的方面的自我諒解。可以說宋朝建立之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是士紳階級影響華夏文明的走向。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周朝的政權建立了一百年以後,前朝的遺民、殷商的擁護者仍然不肯接受周朝王道德政的感化。由此可見教化社會人心的困難,這是我們讀歷史必須注意的一個關鍵。以文、武、周公之德、之才、之能,「治世百年」尚且「殷之頑民未化」,便知天下事實在不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這也就難怪公孫丑「惑滋甚」,對他老師孟子「以齊王,由反手也」的話想不通了。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但是他也真的成為了儒家思想的傳承人,後世與孔子並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其實與莊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不管是孟子,還是莊子的著作中,幾乎都很少提到對方。莊子的道家思想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自由寫意,生動形象,當然也非常發人深省,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經典,而相比於《莊子》,《孟子》一書就要嚴肅認真很多。
  • 南懷瑾先生:歷代帝王把孟子的「定於一」,硬生生地拉到定於我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問他的父親,我掙的財產比哥哥多吧?李世民要起義,他的父親李淵對他說,希望你這一舉,便能「化家為國」。這些觀念,也都是由一個「定天下」的觀念而來。孟子深深知道這種心理的錯誤,所以他不從如何「定天下」的霸業思想上去答覆梁襄王的問題。他要從王道的思想上去誘導梁襄王行仁政開始。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那麼我們很好奇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男女授受不親」最早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全文一共二十八章,為此孟子還和一名叫淳于髡(kūn)的思想家激烈的爭論了起來。淳于髡率先發難,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 孟子思想有何獨到之處?
    ,作為明清時期和孔子並列的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在某些時候他的理念和哲學思想比起孔子更加貼近於當時的邏輯。可是孟子在早先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受到文人所待見,甚至也有文人做出了一首打油詩來諷刺他。「鄰家焉有許多雞?乞丐何曾有二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說這句詩是黃藥師所著,實則卻是馮夢龍所寫的。前半句指的是孟子所說的一些話中的漏洞,後半句則是指出周天子當時仍然健在為何孟子要去輔佐諸侯國?這和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不是並不相符嗎?
  • 孟子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就憑這15句話
    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也是其所有學說的基礎所在。孟子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前段時間有個人問我,「孟子為什麼這麼喜歡罵人?」我有些不解,他又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不是罵人是什麼!」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探討孟子修身觀念的形上學基礎,考察孟子修身觀念的理論淵源,亦有助於深化對孟子整體思想的理解與體悟。
  • 儒家的反擊——孟子「闢墨」,孟子對墨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文/惜吾關於儒墨之間的爭端,最為人所知的是墨子"批孔",而事實上,墨子思想一出來,儒家學者也紛紛著書立言,對其思想主張大加鞭撻,這其中尤以孟子為最。春秋戰國之際,天下無道。而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認為儒家之禮勞民傷財、奢侈浪費不實用,力求以簡單的方式來替代它們。墨子以大禹為榜樣厲行實踐精神,提出兼愛學說。雖然孔子思想和墨子思想都來源於儀禮之學,但孔子不反對周代的典制、禮儀、音樂、文學等,他抱支持的態度,而且經過他的"損益"使得周代的典章制度更加理性與合理,明確 地闡明了"仁"的理念是講究"推己及人"。
  • 《孟子》教育思想,感悟孟子的「獨立思考法」,盡信書不如無書!
    文/惜吾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孟子的讀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孟子說:如果無條件相信《尚書》上說的每句話,那還不如不看《尚書》。比如《武成》一篇,我就只認可其中兩三部分的記載。他梳理了從古至今的聖人,尤其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偉大人物的譜系。這既是一個學術體系,也是一個關於明君賢臣的政治體系。《孟子》全書的最後寫道:從堯舜到商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像大禹、皋陶,是親眼見到並學習了堯舜的聖人之道的,商湯,則只是聽說了堯舜之道而學習。從商湯到周文王,有五百多年。
  • 3.荀子:孟子之後儒家思想的發展者、辭賦之祖
    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這一規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於人間的好惡而發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一規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為什麼他們不受人待見?
    為什麼在副本中這種玩家不受人待見?魔獸懷舊服因為副本難度太過便當和玩家心態的變化,導致現在金團分配裝備成為主流。而也因為金團的泛濫,誕生了不少新的名詞,如"獸醫"和"食人魔法師"。而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相關"食人魔法師"的一些問題。何謂"食人魔法師"呢?
  • 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日:『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而孟子的這一理論在於現實做結合之時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分歧。所有的人都效仿,並希望孔子的理論能在自己所統治的王國裡成為獲得民眾支持的絕佳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是當涉及到具體的治國方法的時候,普通民眾通常意義的理解其實與帝王並不相同。往往普通民眾更多存在意淫的想法和部分,而帝王則更注重實際的利益分配和社會調節。
  • 朱元璋和孟子死磕,要拆其牌位,為什麼最後他又慫了?
    人不在了,但不能留著他的思想荼毒那些不安分的書生。於是乎,朱元璋下令刪除《孟子》中不利統治的章節,同時下令把孟子牌位請出孔廟。此舉對天下讀書人來說,比遭遇背叛更痛心,比八級地震更震撼,因為,這無疑是精神謀殺!
  • 孟子義這麼豪橫有資本?身後背景被扒!
    最近,因為《演員請就位2》郭敬明評孟子義為「網紅臉」一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孟子義也頻頻上熱搜可怕是網友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孟子義不敬業要身材有身材,要長相有長相的孟子義,為何這麼不受觀眾待見呢事情的起因是《演員請就位2》預告中,孟子義擅自修改自己角色的妝發,導致郭敬明大發雷霆,直懟孟子義:「他們跟我說你用的自己的妝發,為什麼要這樣?我拍戲不要拍孟子義,而你那個美,就是一個網紅臉,你要再敢自己亂改一個妝,就別拍了。」說完,郭敬明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何種比例的稅收才是合理的呢?孟子還是選擇了古法古制為標準。「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意思是取古法的十一稅。在現實的政治下,當時已有多種形式的賦稅,孟子主張薄稅斂。他說:「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 比較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這一點,與荀子的要求教育培養推行理法的「賢能之士」的教育目標是不衝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經」為教育內容,與孟子「孝悌」的教育內容更是一脈相承。(2)不同之處【教綜易錯1000題】領取注意事項!首先,在人性論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區別:孟子肯定「性善論」,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