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姬姓,名旦,西周開國元勳。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言論見於《尚書》之《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
有史學家研究稱周公是周朝最早的輔政大臣,亦有學者分析周公亦擔任過周朝的國君。不論如何,周公處於西周的統治階層,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為周朝的前期穩定做出的突出貢獻也是值得肯定的。時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
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稱儒家思想的源流。這一思想直接啟迪了孔、孟,進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導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決條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在執行德政的過程中缺一不可。
《尚書·五子之歌》是歷史上第一部敘述了民本思想的作品,作者從前朝滅亡的歷史反思入手,闡述民本的重要性: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其五曰:「嗚乎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眾所周知,夏亡於桀,這個歷史上最早的王朝,因無德而失國統。夏朝為後世帶來的歷史教訓便是:「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探討商朝滅亡原因時,周公首次提出了「保民」這一治國理念。周公認為,周朝想要將國祚延續下去,就必須汲取前朝的前車之鑑,不能重蹈商朝不重視民本的覆轍,力行「保民」。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敬德」的基礎上的。《尚書·周書》的部分提到,殷商之所以走向滅亡,就是因為不敬德而招致天譴。之所以周能代商,亦是因為先王(文王)曾在發展過程中「敬德」且「明德」,所以才能確立統治地位,取代無德的商朝。想要讓周朝的統治地位持續下去,就必須效仿先王,進行「敬德」。
隨著時代的發展,周公所提出的治國理念已逐漸不適用於周朝的發展趨勢。因此,孟子在「保民」的基礎上,突出了仁政、王道的理論。所謂仁政的政治體現,就是與民休息,「省刑罰,薄稅斂」。與周公相同,孟子亦在前朝的滅亡教訓中汲取到經驗,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
除此之外,孟子還總結了夏商周三代得天下的原因,認為:大禹、成湯、文王都是因為仁政而取得天下,而桀紂皆是因為不仁而失天下。在孟子的論述中我們能夠看到,「仁政」的概念比「德政」更加寬泛,但是,其本質仍是「保民」。
《寡人之於國也》裡明確提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眼中,那些能夠取得天下的統治者,所施行的王道皆是仁政。不同於周公的德政,孟子的仁政中還帶有民貴君輕的主張,這是孟子思想中較有特色的地方。
孟子表示:
身為君主的統治者必須重視百姓,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君主治國的「三寶」。倘若,君主犯了大過錯,臣子可以諫言,倘若,君主不聽諫言則臣子有權力逼其易位。至於像桀紂一樣的無道昏君,普天之下人人得而誅之。
同時,孟子還認為:
以暴力手段兼併土地是下下之策,應該在自己的統治區域施行仁政,爭取民心皈依,不戰而勝。只要足夠仁義,既能「仁者無敵」。
在價值觀方面,孟子的思想亦十分獨特。
孟子主張「捨生取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認為:
禮義是約束人類行為的根本,絕不可因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背棄做人之本。在面臨生命與禮義的抉擇時,亦要選擇後者。所以「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那麼,為什麼孟子思想不受後世統治者待見呢?
關鍵就在於孟子提倡民本的同時,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二位,九五之尊反而屈居二者之後。
在現代人看來,孟子的主張無疑是正確的,領導人應該以愛護人民為根本,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這種思想無疑有僭越之嫌,且頗為僭越。
封建統治者往往以王權神授的旗號統治萬民,進行集權統治。既是集權,自然不會容忍人民擁有推翻政權的權力。
正因如此,《漢書》才將《孟子》放在諸子略中,將其當做子書,並未將《孟子》提高到足以與《論語》等名著對等的高度上。
據說,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孟子》還被朱元璋進行了大量刪減,想來多半是「民本思想」觸了專制者的黴頭所致。
參考資料:
【《尚書·五子之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