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是什麼?

2020-12-16 挖史人

周公是周朝的統治者,有的研究人員認為他是周朝的輔政,有的研究者認為他是周朝的國君。不管他在周朝是一種什麼職位,他都對周朝前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保民」思想作為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周公利用德治思想來進行加強統治,就必須要實現「敬德」,從而實現「保民」。

《尚書·五子之歌》是現存最早記錄有民本思想的著作,它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滅亡進行反思來寫的。這本著作主要的依據就是對夏朝走向滅亡的一種反思,對於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更深入認識。歌曰:「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在對商朝滅亡的原因分析基礎之上,周公提出了「保民」這一重要思想。周公認為要延續周朝的統治,不重蹈商朝的覆轍,就要「保民」。

周公認為統治者首先要「敬德」。《尚書·周書》中說,商代統治者殷由於不敬德導致早墜命,商朝跟著滅亡。與殷商的統治者不同的是,周的先王在崛起的道路上「敬德」、「明德」,所以就建立了統治地位。要保住統治地位,周朝就應該繼續像先王那樣「敬德」。「敬德」、「明德」是「德治」的內在修養,統治者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統治好國家。因此,周公屢屢要求成王修德。《詩經·周頌·噫嘻》就曾做了明確的記載。

「保民」是「德治」的外在體現。周公認為「保民」是天命之所在,周王朝要保住自己的統治就必須「保民」。「保民」的基本準則是上天及其代表著國君要順民之所欲,具體來說就是「急民」、「康民」、「裕民」等。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使天命不移,周朝的統治才不會滅亡。周公深知做到這些非常不容易,他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他告誡周朝的國君康叔說:威嚴的上天只輔助誠心的人,要盡心盡力,不能貪圖安逸享樂,這樣才能治理好臣民。要減少民怨,這樣才能使不順從的人順從,使不努力的人努力。君王的重大職責是受上天之命來保護臣民。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德治、民貴君輕、天命等思想與周公有著淵源關係。孟子民本思想主要是通過孔子繼承了周公的思想。因為孔子是周公思想的繼承者,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在周公和孟子之間,孔子起到了一個中介作用。 周公特別重視德治,孟子也反覆論述並具體分析了德治,並把德治看成是實行仁政或王政的保障。人之四端在《孟子》一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認為仁義禮智的基本內容在於人之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孟子認為,先王的主要功績是施行仁政的結果,實現了天下大治。孟子認為德治與仁政的內外關係,恰如「德治」與「保民」的內外關係,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或者說在理論體系上有較高的一致性。

周公和孟子都不是單獨地講德治,都是把德治放在一個論證體系中,周公由德治引出「保民」,孟子由德治引出仁政。 周公特別重視天命,認為統治者的統治權是上天賜予。孟子這方面的觀點與周公是相近的。《孟子·萬章上》記載,舜擁有天下獲得國君的地位是「天與之」的結果。周公還說「天命不常」,並認為天命不常的原因是統治者失德,激變民情。孟子繼承了周公的思路,把天命和人事結合在一起。《孟子·萬章上》說,天子(國君)可以把人推薦給天,卻不能保證讓天給他天下。前者是人事,後者就是天命。天接受了堯對舜的推薦,舜通過卓越才幹讓老百姓接受了他。前者是天命,後者是人事。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本思想史》讀書心得與得失
    民本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政治思想中佔據重要作用,曾直接在源頭塑造了中華文化。這一思想的產生是歷史進程中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必然。最後,儒家在構建文化目標和社會目標時也強調了民本的因素,從而促進了民本思想的傳播。金耀基先生《中國民本思想史》從民本思想的產生,歷史貢獻,及民本思想的內涵,歷史流變分期等幾個方面考察了民本思想的源流史,是近代民本思想研究的一個開創性著作。
  • 三代民本思想及其歷史影響
    關鍵詞:民本思想;夏商周;德政;天命觀;王道政治 儒家民本思想淵源於夏商周三代,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秦漢以降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社會上產生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孟子繼承西周民本思想,發揮孔子仁義政治,提出仁政學說,使民本主義在理論上趨於完善。《孟子·梁惠王上》指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顯然是對《尚書·梓材》「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直接繼承。《孟子·盡心下》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反之,「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並舉例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比較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首先,在教育作用問題上,孟子和荀子沒有什麼分歧,二者都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中的作用。孟子認為教育對個人的作用在於把人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擴充、發展,或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啟發人們恢復天賦的善良本性,使之成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會作用則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 從人本和民本思想入手,分析春秋戰國人學思想?天人合一與相分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人本思想與民本思想如何形成?本篇文章著重分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以人本思想、民本思想為主的人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在統治階層發揮著哪些作用?;其中有兩個最精華的思想,那就是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
  • 孟子民本思想的當代意義
    (《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只要統治者關心、愛護民眾,保護民眾的利益,國家就不可能被打敗。總起來說,孔子講的是「仁學」,孟子講的是「仁政」;孔子講的是「愛人」,孟子講的是「愛民」。由「仁學」到「仁政」、由「愛人」到「愛民」的轉變,就是孔孟思想的歷史演變。「仁政」、「愛民」是孟子思想學說的主體,是孟子思想最基本的內容,是孟子對孔子思想的重要發揮。
  • 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
    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朱振波範仲淹,北宋著名「慶曆新政」代表人物,一篇《嶽陽樓記》傳誦近千年。範仲淹「憂樂天下」,其「民本思想」何時形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其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山東故鄉長白山,究竟有沒有對他民本思想的形成產生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 文化看美國:動亂表象下,是西方文明所欠缺的中國的「民本思想」
    這篇文章我們將從孟子的「民本思想」來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看完後相信大家就會對美國目前的現象有一種更深入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世界輿論宣揚的是西方「民主」,凡是不同於西方選舉制的國家,都是不民主的國家,都不適應現代社會。
  • 《孟子》是一本什麼書
    孔子行仁,孟子取義。仁比大地,中華民族因此有品格:至靜而德方,溫文爾雅,厚德載物,從不粗暴幹涉別國內政;義薄雲天,中華民族因此有性格:浩然正氣至大至剛,自強不息敢作為,面對暴戾邪惡不知何為「怕」字。所以,確切地說,朱元璋讀《孟子》,不是被氣壞了,而是被嚇壞了。那麼,《孟子》一書到底講了些什麼?它反對什麼?倡導什麼?輸出的是怎樣的價值觀?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所以,我認為孟子思想一方面繼承自孔子的仁政學說,同時也是現實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的反動。思想家不滿意於現實,所以就製造種種學說來試圖改造它。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以復興周道為目標,提出了「仁」的學說。它繼承了西周時代「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倡德政。所謂德政,其實質是要求貴族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懷柔的政策,適當給以恩惠,並加強仁義道德的教化,反對濫用刑罰。
  • 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貫穿明代發展史的君臣之爭
    之所以說明代比較奇特,是因為縱觀歷朝歷代,幾乎沒有皇帝能夠用一兩百年的時間去和大臣「鬥智鬥勇」,而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卻在不停的產生衝突,從洪武年開始的「君強臣弱」到明英宗時代的「臣勢大張」,再從明憲宗到明神宗時期的大規模衝突,直至崇禎時期的「臣強君弱」,這些「奇葩」爭鬥的背後,有著政治見解的不同、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的衝突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這句話強調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前面我們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內容,《孟子》是儒家經典,是「四書」之一,那究竟《孟子》講了什麼內容呢?我今天為大家簡要回顧孟子一書的精華。《孟子》一共七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一共其實是十四篇。分別是孟子和各諸侯國國君,以及孟子的學生的對話整理集,在思想體系上其實並沒有什麼邏輯結構,如果真的要說的,《孟子》一書主要講述了兩個方面,一個是治國,一個是修身。當然孟子的人格特質在這本書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是一個有理想、講原子、有氣節,有情懷的思想家,我是這麼概況的。
  •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民主」&「民本」思想呂不韋提倡尊重民意,也就是回用孟子的"民本"說。雖然民本不是民主,但在專制體制下,對民本加以關注,也就是對民生加以關注,是極權者或者統治者,能夠穩坐天下的基礎。缺乏民本思想,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出現"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畏懼。法家對這些方面是缺乏視野。「本」在古代漢語中是根基的意思,民本思想就是注重國家根基的思想。愛護百姓、注重農耕就等於維護國之根本。古代統治者總是以「愛民如子」作為維護封建政權的準則。
  • 為什麼孟子不受後世帝王待見?他的這一思想才是根源所在
    時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稱儒家思想的源流。這一思想直接啟迪了孔、孟,進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導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決條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在執行德政的過程中缺一不可。
  •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古義」這兩個字所承載的民本思想,連同日本戰後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經大江本人豐富和完善過後的人文主義思想一道,形成大江健三郎獨具特色的文藝思想。為了更好地經營祖傳產業,大江的曾外祖父年輕時曾前往京都(或是大阪),在古學派大儒伊藤仁齋學系開辦的學堂裡研習儒學,更準確地說,是研習孟子的相關學說,尤其是其中的民本思想。大江健三郎曾這樣解釋曾外祖父專程學習儒學的原因:「當時的日本商人都認為,經商是為得利,而若想得利,首先便要有義。
  • 論民本與厚生
    民本也叫重民、愛民,今天叫以人民為中心。可以說唯有以民為本,要求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要求永遠要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貴族為中心,更不是以富人為中心,也不是以少數人為中心。所以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 「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吉朋曉 記者 江躍中)29日,上海中山學社、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事業管理中心共同主辦「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的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孫中山民本思想的歷史源流、核心內容及當代啟示作深入交流研討。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孟子之學是先秦諸多流派中儒家學說的第二大流派,孟子之學雖在儒學範圍之內,但是卻與孔子之儒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孔子以仁作為天下之道,孟子則主張提倡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核心政治理念,被很多人奉為圭臬。有的什麼地位都沒有,有的自身的自由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放,有待於進一步解放的奴隸新國人。究竟孟子之民所指為何?可以說,沒有人給出明確的界定和答案後是更是在毫無邏輯的前提之下,完成了自己政治理念的構建。在沒有邏輯泛泛而談之下,談何具體的施政方針與方法?第三個內涵邏輯便是君輕。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民本革命理論對中國民主建設的重大歷史價值,2020年11月29日,「不忘初心: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委統戰部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事業管理中心和上海中山學社聯合舉辦,來自上海和全國各地三十餘位孫中山研究專家與會並參加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