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周朝的統治者,有的研究人員認為他是周朝的輔政,有的研究者認為他是周朝的國君。不管他在周朝是一種什麼職位,他都對周朝前期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保民」思想作為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周公利用德治思想來進行加強統治,就必須要實現「敬德」,從而實現「保民」。
《尚書·五子之歌》是現存最早記錄有民本思想的著作,它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滅亡進行反思來寫的。這本著作主要的依據就是對夏朝走向滅亡的一種反思,對於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更深入認識。歌曰:「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在對商朝滅亡的原因分析基礎之上,周公提出了「保民」這一重要思想。周公認為要延續周朝的統治,不重蹈商朝的覆轍,就要「保民」。
周公認為統治者首先要「敬德」。《尚書·周書》中說,商代統治者殷由於不敬德導致早墜命,商朝跟著滅亡。與殷商的統治者不同的是,周的先王在崛起的道路上「敬德」、「明德」,所以就建立了統治地位。要保住統治地位,周朝就應該繼續像先王那樣「敬德」。「敬德」、「明德」是「德治」的內在修養,統治者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統治好國家。因此,周公屢屢要求成王修德。《詩經·周頌·噫嘻》就曾做了明確的記載。
「保民」是「德治」的外在體現。周公認為「保民」是天命之所在,周王朝要保住自己的統治就必須「保民」。「保民」的基本準則是上天及其代表著國君要順民之所欲,具體來說就是「急民」、「康民」、「裕民」等。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使天命不移,周朝的統治才不會滅亡。周公深知做到這些非常不容易,他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他告誡周朝的國君康叔說:威嚴的上天只輔助誠心的人,要盡心盡力,不能貪圖安逸享樂,這樣才能治理好臣民。要減少民怨,這樣才能使不順從的人順從,使不努力的人努力。君王的重大職責是受上天之命來保護臣民。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德治、民貴君輕、天命等思想與周公有著淵源關係。孟子民本思想主要是通過孔子繼承了周公的思想。因為孔子是周公思想的繼承者,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在周公和孟子之間,孔子起到了一個中介作用。 周公特別重視德治,孟子也反覆論述並具體分析了德治,並把德治看成是實行仁政或王政的保障。人之四端在《孟子》一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認為仁義禮智的基本內容在於人之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孟子認為,先王的主要功績是施行仁政的結果,實現了天下大治。孟子認為德治與仁政的內外關係,恰如「德治」與「保民」的內外關係,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或者說在理論體系上有較高的一致性。
周公和孟子都不是單獨地講德治,都是把德治放在一個論證體系中,周公由德治引出「保民」,孟子由德治引出仁政。 周公特別重視天命,認為統治者的統治權是上天賜予。孟子這方面的觀點與周公是相近的。《孟子·萬章上》記載,舜擁有天下獲得國君的地位是「天與之」的結果。周公還說「天命不常」,並認為天命不常的原因是統治者失德,激變民情。孟子繼承了周公的思路,把天命和人事結合在一起。《孟子·萬章上》說,天子(國君)可以把人推薦給天,卻不能保證讓天給他天下。前者是人事,後者就是天命。天接受了堯對舜的推薦,舜通過卓越才幹讓老百姓接受了他。前者是天命,後者是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