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個頗為奇特的朝代,太祖皇帝朱元璋稱帝後對跟隨他南徵北戰的功臣絲毫沒有手軟,在「洪武四大案」中,他就除掉了丞相胡惟庸和大將軍藍玉,如此功勳卓著的人朱元璋都沒有放過,更不必提那些普通的大臣了。因為朱元璋的強勢和開國之君的威望,所以在洪武一朝很少有人敢對皇帝提出批評,一旦說錯了話,頃刻間就會人頭落地。有了朱元璋這樣的「榜樣」,之後的永樂皇帝和仁宗皇帝更加不把大臣放在眼裡,動輒打罵處死,明朝初年的君臣關係,呈現出「君強臣弱」的局面。之所以說明代比較奇特,是因為縱觀歷朝歷代,幾乎沒有皇帝能夠用一兩百年的時間去和大臣「鬥智鬥勇」,而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卻在不停的產生衝突,從洪武年開始的「君強臣弱」到明英宗時代的「臣勢大張」,再從明憲宗到明神宗時期的大規模衝突,直至崇禎時期的「臣強君弱」,這些「奇葩」爭鬥的背後,有著政治見解的不同、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的衝突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
一、明代君臣衝突的三個主要階段
(一)明初
明太祖朱元璋自詡「淮右布衣」,一介草民提三尺劍而得天下,自然認為自己是秦皇漢武一類的英雄人物,所以朱元璋認為靠自身努力打出來的天下,沒有必要和別人分享,即使是那些文臣武將出謀劃策,如果沒有他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僅僅依靠這些人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朱元璋稱帝後大殺四方,曾經輔佐他打天下的幾乎全部都被趕盡殺絕,一個「洪武四大案」,就讓朱元璋找到藉口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從此大權獨攬、說一不二,有膽敢批評皇帝者,很少有能活著走出皇宮的。可以說朱元璋對待大臣的強勢態度為後來的皇帝開了先河,決定了後來的幾位皇帝更加不把大臣們放在眼裡,從洪武年間到明英宗正統年間,大臣們都處在皇帝的「欺壓」當中,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觀念只能服從於皇帝的觀念,政治了解也必須與皇帝保持一致。直到正統年間的發生「土木堡之變」,使大臣們開始改變「臣以從君為是」的對君主絕對服從的觀念,他們開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明成祖朱棣
(二)明中期
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大臣們從前只能順從皇帝的政治見解的思想開始瓦解,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黨派,開始與皇帝不斷地發生衝突。在土木堡之變中,國家即將面臨瓦剌兵臨城下的困局,這時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表示堅決抵抗瓦剌,明朝就這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與瓦剌戰鬥,依靠的都是大臣們的出謀劃策,最終才成功地把瓦剌趕到了塞外。土木堡之變證實了大臣們正確的政治見解和明英宗為君的失敗之處,況且國家的危機都是依靠于謙這樣意志堅定的大臣們去解決的,所以大臣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聽命於一個失敗的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大臣們的力量開始增長。後來被大臣們擁立繼位的景泰皇帝,他本來就是藩王出身,又沒有嫡出的身份,所以在位時對大臣們還是非常倚重的,從景泰皇帝後來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從而去賄賂大臣們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大臣們的反抗和崛起,但是他們畢竟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完全抵禦皇權,他們只是形成了一種力量,無時無刻都在和君主產生衝突和矛盾。從景泰年間開始,皇帝和大臣們的衝突就已經很明顯了,他們之間不同的政治見解也引發了劇烈的衝突。景泰皇帝雖然為了換太子賄賂過大臣,但是他為了保證皇帝的威嚴也將不少反對他的大臣廷杖打死,後世的正德皇帝因為大臣們阻止他下江南遊玩也打死了不少大臣、明世宗更是因為「大禮儀」事件同時杖責一百多位大臣,當場就打死了數人、明神宗因為「國本之爭」和「礦稅之爭」索性幾十年不上朝。對於皇帝的「無賴」行為,大臣們也不示弱,他們經常跪在皇帝宮殿門前號啕大哭來表示抗議、或者聯合眾臣來為皇帝施加壓力、有些年紀大的人還用請求退休的方式來表達對於皇帝的不滿,讓皇帝左右為難。以上種種君臣之間的「鬥智鬥勇」更加激化了君臣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救時宰相于謙
(三)明晚期
明晚期是君臣衝突最為嚴重的時候,晚明的三位皇帝,除了崇禎皇帝比較有作為以外,其他的皇帝都是平庸無能之輩。泰昌皇帝登基僅僅三個月,就不明不白的暴斃了,這時的君臣衝突雖然不明顯,但是剛繼位就去世的皇帝明顯沒有太大的權力。天啟皇帝寵信魏忠賢,導致大臣們和魏忠賢都得你死我活,雖然魏忠賢沒有被扳倒,但是這些大臣們到處奔走活動,已經為自己累積了很大的聲望,以至於後來人們只知道國家有這些大臣,而不知道有皇帝,這樣大臣們就可以用自己的政治見解來掩蓋皇帝的政治見解。這種情況在崇禎時期非常明顯,大臣們經常在皇帝面前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看似義正言辭實則荒誕無稽,而且還經常進諫批評崇禎皇帝,惹得崇禎皇帝大怒,崇禎一朝被廷杖而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不同的是,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完全被大臣牽著鼻子走,在君臣鬥爭中處於下風,因為他本人能力的不足和對「君弱臣強」的局面的漠視,最終導致國家權力分配模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明末權臣溫體仁
二、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的衝突
(一)大臣們的民本思想
明代大臣和君主的衝突除了表現在政治見解方面的不同,還有當時已經在明朝流行的民本思想和君主之私的衝突。其實民本思想自古有之,從戰國時代,孟子就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中也寫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以後,儒家思想就成為了歷代的官方指導思想,於是孔孟之道中「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得以伸張,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們,他們的民本觀念也更加先進,並且隨著明代進步思想的誕生而與時俱進。所以明代很多大臣與皇帝不斷發生衝突,也是因為反對皇帝不夠重視民本,甚至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民眾利益的做法。
明武宗正德年間,正德皇帝想要去山東地區和南北直隸進香祈福,順便在這些地方吃喝玩樂一番,皇帝的這種想法固然不可阻擋,但是他如果出去遊玩就要花費大量的錢財,這些錢財當然都出在百姓身上,皇帝如此大張旗鼓地拿著百姓的錢去玩樂,卻要百姓卑躬屈膝,豈不是對於民本思想的玷汙?於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請求皇帝以民生社稷為重,給民眾樹立正確的榜樣,這件事最終以數十名大臣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告終,正德皇帝終於妥協,再不提此事。在明代這樣為民請願的案例不在少數,大臣們之所以與皇帝激烈抗爭,也是因為他們本身對於民本思想的崇拜,為民請願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
明武宗朱厚照
(二) 君主「私人觀」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非常厭惡,他甚至氣憤的說:「孟子如果生在明代,當誅」。後世的皇帝當然沒有朱元璋這樣明目張胆的抨擊民本思想,為了樹立自己「愛民如子」的仁愛形象,他們經常在公眾面前大談「養民之責」、「教化之責」,還指責大臣們沒有盡到對百姓的責任。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皇帝卻遠遠沒有做到他們口中的「養民教民」之責。在封建帝王的心裡,百姓始終沒有他們的利益重要,他們的「私天下觀」讓他們把天下看作自己一個人的,百姓與帝王只能是服從關係,以民為本的思想也必須建立在君王擁有絕對統治權的基礎上。但是這種私人觀念受到代表民本思想的官僚體系的制約,在皇帝「私人慾望」膨脹而要傷害百姓時,大臣們就會站出來維護百姓的利益,抵禦君主「以天下奉一人」的思想,從而和君主發生衝突,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據理力爭,君主「私天下」的觀念才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政治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貴君輕」這種理念被朱元璋深惡痛絕
結語
首先,明代君臣衝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洪武到正統年間的君臣衝突,此時「君強臣弱」,君臣鬥爭雖然偶有發生,但是都被強大的君權所壓制,矛盾衝突並不明顯;第二階段是明中期,自土木堡之變後明代大臣開始反抗,大規模的君權鬥爭集中爆發於明中期,皇帝和大臣們的鬥爭手段也是越來越高明,縱觀所有朝代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爭鬥,都沒有明代中期那般精彩和震撼;第三階段是在晚明時期,大臣們延續了數百年的政治鬥爭傳統,甚至達到了可以任意操縱皇帝的地步,這種權力分配模式的倒置,使皇帝不斷在國家大事和與大臣鬥爭中奔走徘徊,最終力不從心,直到明朝滅亡,這種「臣強君弱」的局面還沒有停息,甚至在之後的南明政權中依然延續。
明代君臣鬥爭的第一個根源在於政治理念的分歧,第二個根源則是民本觀念與君主「私天下」觀念的衝突。士大夫對於民本觀念的推崇,讓他們不斷與皇帝產生衝突,甚至為了民本問題付出生命都在所不辭。而君主卻仍然「唯我獨尊」,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上即刻彰顯出「君重民輕」的私天下本質,和大臣們的思想完全衝突,因此產生了一系列不可調和的矛盾。總體來說,明代的君臣衝突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大臣們可以發表自己正確的見解,減少皇帝的失誤,還可以用民本思想制約君主「私天下」觀念,保證民生安穩;壞處就是大臣們的逐漸強勢對於君主的權力威脅太大,封建時代的國家如果只有大臣而沒有君主,那麼也就離滅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