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貫穿明代發展史的君臣之爭

2020-12-16 歷史中郎將

明朝是一個頗為奇特的朝代,太祖皇帝朱元璋稱帝後對跟隨他南徵北戰的功臣絲毫沒有手軟,在「洪武四大案」中,他就除掉了丞相胡惟庸和大將軍藍玉,如此功勳卓著的人朱元璋都沒有放過,更不必提那些普通的大臣了。因為朱元璋的強勢和開國之君的威望,所以在洪武一朝很少有人敢對皇帝提出批評,一旦說錯了話,頃刻間就會人頭落地。有了朱元璋這樣的「榜樣」,之後的永樂皇帝和仁宗皇帝更加不把大臣放在眼裡,動輒打罵處死,明朝初年的君臣關係,呈現出「君強臣弱」的局面。之所以說明代比較奇特,是因為縱觀歷朝歷代,幾乎沒有皇帝能夠用一兩百年的時間去和大臣「鬥智鬥勇」,而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卻在不停的產生衝突,從洪武年開始的「君強臣弱」到明英宗時代的「臣勢大張」,再從明憲宗到明神宗時期的大規模衝突,直至崇禎時期的「臣強君弱」,這些「奇葩」爭鬥的背後,有著政治見解的不同、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的衝突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

一、明代君臣衝突的三個主要階段

(一)明初

明太祖朱元璋自詡「淮右布衣」,一介草民提三尺劍而得天下,自然認為自己是秦皇漢武一類的英雄人物,所以朱元璋認為靠自身努力打出來的天下,沒有必要和別人分享,即使是那些文臣武將出謀劃策,如果沒有他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僅僅依靠這些人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朱元璋稱帝後大殺四方,曾經輔佐他打天下的幾乎全部都被趕盡殺絕,一個「洪武四大案」,就讓朱元璋找到藉口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從此大權獨攬、說一不二,有膽敢批評皇帝者,很少有能活著走出皇宮的。可以說朱元璋對待大臣的強勢態度為後來的皇帝開了先河,決定了後來的幾位皇帝更加不把大臣們放在眼裡,從洪武年間到明英宗正統年間,大臣們都處在皇帝的「欺壓」當中,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觀念只能服從於皇帝的觀念,政治了解也必須與皇帝保持一致。直到正統年間的發生「土木堡之變」,使大臣們開始改變「臣以從君為是」的對君主絕對服從的觀念,他們開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明成祖朱棣

(二)明中期

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大臣們從前只能順從皇帝的政治見解的思想開始瓦解,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黨派,開始與皇帝不斷地發生衝突。在土木堡之變中,國家即將面臨瓦剌兵臨城下的困局,這時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表示堅決抵抗瓦剌,明朝就這樣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與瓦剌戰鬥,依靠的都是大臣們的出謀劃策,最終才成功地把瓦剌趕到了塞外。土木堡之變證實了大臣們正確的政治見解和明英宗為君的失敗之處,況且國家的危機都是依靠于謙這樣意志堅定的大臣們去解決的,所以大臣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聽命於一個失敗的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大臣們的力量開始增長。後來被大臣們擁立繼位的景泰皇帝,他本來就是藩王出身,又沒有嫡出的身份,所以在位時對大臣們還是非常倚重的,從景泰皇帝後來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從而去賄賂大臣們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大臣們的反抗和崛起,但是他們畢竟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完全抵禦皇權,他們只是形成了一種力量,無時無刻都在和君主產生衝突和矛盾。從景泰年間開始,皇帝和大臣們的衝突就已經很明顯了,他們之間不同的政治見解也引發了劇烈的衝突。景泰皇帝雖然為了換太子賄賂過大臣,但是他為了保證皇帝的威嚴也將不少反對他的大臣廷杖打死,後世的正德皇帝因為大臣們阻止他下江南遊玩也打死了不少大臣、明世宗更是因為「大禮儀」事件同時杖責一百多位大臣,當場就打死了數人、明神宗因為「國本之爭」和「礦稅之爭」索性幾十年不上朝。對於皇帝的「無賴」行為,大臣們也不示弱,他們經常跪在皇帝宮殿門前號啕大哭來表示抗議、或者聯合眾臣來為皇帝施加壓力、有些年紀大的人還用請求退休的方式來表達對於皇帝的不滿,讓皇帝左右為難。以上種種君臣之間的「鬥智鬥勇」更加激化了君臣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救時宰相于謙

(三)明晚期

明晚期是君臣衝突最為嚴重的時候,晚明的三位皇帝,除了崇禎皇帝比較有作為以外,其他的皇帝都是平庸無能之輩。泰昌皇帝登基僅僅三個月,就不明不白的暴斃了,這時的君臣衝突雖然不明顯,但是剛繼位就去世的皇帝明顯沒有太大的權力。天啟皇帝寵信魏忠賢,導致大臣們和魏忠賢都得你死我活,雖然魏忠賢沒有被扳倒,但是這些大臣們到處奔走活動,已經為自己累積了很大的聲望,以至於後來人們只知道國家有這些大臣,而不知道有皇帝,這樣大臣們就可以用自己的政治見解來掩蓋皇帝的政治見解。這種情況在崇禎時期非常明顯,大臣們經常在皇帝面前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看似義正言辭實則荒誕無稽,而且還經常進諫批評崇禎皇帝,惹得崇禎皇帝大怒,崇禎一朝被廷杖而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不同的是,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完全被大臣牽著鼻子走,在君臣鬥爭中處於下風,因為他本人能力的不足和對「君弱臣強」的局面的漠視,最終導致國家權力分配模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明末權臣溫體仁

二、民本思想與君主之私的衝突

(一)大臣們的民本思想

明代大臣和君主的衝突除了表現在政治見解方面的不同,還有當時已經在明朝流行的民本思想和君主之私的衝突。其實民本思想自古有之,從戰國時代,孟子就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中也寫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以後,儒家思想就成為了歷代的官方指導思想,於是孔孟之道中「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得以伸張,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們,他們的民本觀念也更加先進,並且隨著明代進步思想的誕生而與時俱進。所以明代很多大臣與皇帝不斷發生衝突,也是因為反對皇帝不夠重視民本,甚至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民眾利益的做法。

明武宗正德年間,正德皇帝想要去山東地區和南北直隸進香祈福,順便在這些地方吃喝玩樂一番,皇帝的這種想法固然不可阻擋,但是他如果出去遊玩就要花費大量的錢財,這些錢財當然都出在百姓身上,皇帝如此大張旗鼓地拿著百姓的錢去玩樂,卻要百姓卑躬屈膝,豈不是對於民本思想的玷汙?於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請求皇帝以民生社稷為重,給民眾樹立正確的榜樣,這件事最終以數十名大臣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告終,正德皇帝終於妥協,再不提此事。在明代這樣為民請願的案例不在少數,大臣們之所以與皇帝激烈抗爭,也是因為他們本身對於民本思想的崇拜,為民請願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

明武宗朱厚照

(二) 君主「私人觀」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非常厭惡,他甚至氣憤的說:「孟子如果生在明代,當誅」。後世的皇帝當然沒有朱元璋這樣明目張胆的抨擊民本思想,為了樹立自己「愛民如子」的仁愛形象,他們經常在公眾面前大談「養民之責」、「教化之責」,還指責大臣們沒有盡到對百姓的責任。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皇帝卻遠遠沒有做到他們口中的「養民教民」之責。在封建帝王的心裡,百姓始終沒有他們的利益重要,他們的「私天下觀」讓他們把天下看作自己一個人的,百姓與帝王只能是服從關係,以民為本的思想也必須建立在君王擁有絕對統治權的基礎上。但是這種私人觀念受到代表民本思想的官僚體系的制約,在皇帝「私人慾望」膨脹而要傷害百姓時,大臣們就會站出來維護百姓的利益,抵禦君主「以天下奉一人」的思想,從而和君主發生衝突,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據理力爭,君主「私天下」的觀念才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政治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貴君輕」這種理念被朱元璋深惡痛絕

結語

首先,明代君臣衝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洪武到正統年間的君臣衝突,此時「君強臣弱」,君臣鬥爭雖然偶有發生,但是都被強大的君權所壓制,矛盾衝突並不明顯;第二階段是明中期,自土木堡之變後明代大臣開始反抗,大規模的君權鬥爭集中爆發於明中期,皇帝和大臣們的鬥爭手段也是越來越高明,縱觀所有朝代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爭鬥,都沒有明代中期那般精彩和震撼;第三階段是在晚明時期,大臣們延續了數百年的政治鬥爭傳統,甚至達到了可以任意操縱皇帝的地步,這種權力分配模式的倒置,使皇帝不斷在國家大事和與大臣鬥爭中奔走徘徊,最終力不從心,直到明朝滅亡,這種「臣強君弱」的局面還沒有停息,甚至在之後的南明政權中依然延續。

明代君臣鬥爭的第一個根源在於政治理念的分歧,第二個根源則是民本觀念與君主「私天下」觀念的衝突。士大夫對於民本觀念的推崇,讓他們不斷與皇帝產生衝突,甚至為了民本問題付出生命都在所不辭。而君主卻仍然「唯我獨尊」,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上即刻彰顯出「君重民輕」的私天下本質,和大臣們的思想完全衝突,因此產生了一系列不可調和的矛盾。總體來說,明代的君臣衝突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大臣們可以發表自己正確的見解,減少皇帝的失誤,還可以用民本思想制約君主「私天下」觀念,保證民生安穩;壞處就是大臣們的逐漸強勢對於君主的權力威脅太大,封建時代的國家如果只有大臣而沒有君主,那麼也就離滅國不遠了。

相關焦點

  • 君臣之辯,重民之初。韓琦與宋仁宗的共鳴,「以民為本」之路
    歷史上的韓琦作為三朝老臣,其實他一生的執政風格都是傾向於「優待平民」、尊重「民為萬本」的社會原則,所以也被稱為賢相。劇中正值青年的韓琦滿胸抱負,的確那種「以民為本」的理念貫穿了他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仁宗治盛」這個盛世,貢獻了巨大的「仁」和「善民」的力量。
  • 批判「君為臣綱」唯心主義理學,而導致的反對君主專制思想
    他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對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一定的積極的影響;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也利用了他這一思想,當時的維新派曾印刻《明夷待訪錄》,作為宣傳的工具。黃宗羲思想的傑出貢獻在於他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首先,他揭露和痛斥君主專制制度已成為「天下之大害」。他說:「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 三代民本思想及其歷史影響
    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是這種思想的進一步表達。荀子反對君主的暴斂和奢侈,提出節用裕民。《荀子·國富》篇指出: 「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聖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反之,「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歲則出實不半,上雖好侵奪,猶將寡獲也。」秦漢以降的中國政治思想以儒家為主體,基本上貫穿著西周以來的保民、民本思想傳統。
  • 《中國民本思想史》讀書心得與得失
    隨著私有制的發展,關於統治的政治思想也應運而生。孔子說 :「夏道尊命 , 事鬼敬神 。」 「殷人尊神 , 率民以事神」 (《禮記 ·表記》)。天命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夏商兩代,對鬼神之說崇信與宣揚,使得天命說即君主承天命來管理萬民的說法成為主流。
  • 從人本和民本思想入手,分析春秋戰國人學思想?天人合一與相分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人本思想與民本思想如何形成?;其中有兩個最精華的思想,那就是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治國理政的基礎思想民本,顧名思義就是以人民為治國之本,人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中國古代社會其實是「皇帝本位」、「官本位」,但春秋戰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民的作用日益凸顯,這種具有「官本位」色彩的民本思想得到充分發展。
  • 論民本與厚生
    民本也叫重民、愛民,今天叫以人民為中心。可以說唯有以民為本,要求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要求永遠要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貴族為中心,更不是以富人為中心,也不是以少數人為中心。所以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民本革命理論對中國民主建設的重大歷史價值,2020年11月29日,「不忘初心: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委統戰部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事業管理中心和上海中山學社聯合舉辦,來自上海和全國各地三十餘位孫中山研究專家與會並參加研討。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認為孟子最先提出民主體系,提倡民貴君輕。其本身便是反對君主專制的有力武器,同時壓制皇權,而可形成近代以來的君主立憲制,從而使君主專制體系轉變為民主政治,認為文化的復興必然要回到孔孟。其實這種毫無邏輯的臆想和主觀臆斷也不過是感染自己而已。我們先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孟子所生活的時代大致為戰國中期。
  •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先秦時期思想家們的民本思想,讓人稱羨,但是民本思想發展到最後卻成為了王權專制觀念的一個思想。在最初的時候,民本思想的出現只是一些說法,一些言語,是一些統治者為取得民心,說出的一些重民、愛民的話,實際上並沒有發展到所謂的「以民為本」。
  • 用老祖宗的智慧,看東、西方王道與霸道之爭
    而我們國家在2000多年前的百家爭鳴中,就已經誕生了一個著名辯題——「王道與霸道之爭」。後來的歷史表明,我們最終選擇了王道,並世代以王道為本。為何西方走上了霸道之路,而我們卻選擇王道?從周公制禮開始,我們的文化便拋棄了原始宗教的「神」,而轉向世俗社會,有了民本思想,最終在孟子筆下被總結出「民貴君輕」的理念。而霸道從根本上是反民本思想的,即它與傳統的文化基因相違背。
  • 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是什麼?
    周公的一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很深的影響,尤其是「保民」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來源之一。周公保民思想直接啟迪了後世的民本思想。「保民」思想作為周公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周公利用德治思想來進行加強統治,就必須要實現「敬德」,從而實現「保民」。 《尚書·五子之歌》是現存最早記錄有民本思想的著作,它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滅亡進行反思來寫的。
  •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反對家天下之權集於一身。法家主張集權,主張君主一人專制,雖然很有效率,但是,他也極端脆弱,如果碰到昏君就立即崩潰。一旦一個人,處在一種高權力的封閉之下,他特別容易出錯,因此集權的高效率,根本抵不住極權犯錯的可能。
  • 論明代民本思想下的荒政制度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時期,其間饑荒不斷導致根基不穩。災害有人為和自然之分。不可控的自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而中國的自然災害並不多。從古至今,各個時期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域廣,頻率高,損失相當嚴重。中華文明史,毋寧說是中國人民與自然災害鬥爭的歷史。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朱元璋稱帝至明末。
  • 從明代三楊對仁宣之治的貢獻,看明朝內閣制度的變遷
    三楊輔政對仁宣之治的貢獻,內閣的地位提升(一) 、"三楊"對仁宣之治的貢獻據王瓊《雙溪雜記》記載:正統初,三楊在內閣,楊士奇雖偏而少私,能持公論。楊榮寬恤休息小民。。。故曰:"國家大治體以未諳習者,豈敢誣哉?
  • 【儒道春秋】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著有《王陽明心學研究》、《荀子新論》、《將帥型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等專著。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設國學講座,並常年為高校、政府各部委、大中型企業開設中國文化講座。本欄目內容摘自他的著作《儒家思想講演錄》。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關於制度層次,儒家特別注重挖掘「禮」所蘊含的文化。《禮記·仲尼燕居》載:「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
  • 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
    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朱振波範仲淹,北宋著名「慶曆新政」代表人物,一篇《嶽陽樓記》傳誦近千年。範仲淹「憂樂天下」,其「民本思想」何時形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其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山東故鄉長白山,究竟有沒有對他民本思想的形成產生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 孟子民本思想的當代意義
    二、民本與民為邦本從政治學角度來講,「民本」的含義是「以民為本」,是說國家、社會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民眾的福祉,都是為民眾謀福利。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有這樣的思想嗎?孟子的思想如果被定義為「民本」,是「以民為本」,還是「民為邦本」?答案一定是:孟子所講的是「民為邦本」,而非「以民為本」。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在古代哲學中有兩個概念「本」和「末」。本,是指宇宙本源;末,是指天地萬物。本和末的概念之爭是魏晉文人很喜歡的談論話題。相關的探討爭論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探討的「道」就是「本」的意思。末就是「道」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 研究丨鄢一龍:「公天下」之治——中國傳統善治觀及其當代意義
    中國固為根本,而四海皆為枝葉,天下不平,國亦不治,需得中國為本,天下為懷,方可臻於「公天下」之治。二、天下為主,君為客「公天下」之治首要法則在於尊君與民本並舉,民貴君輕,天下為主,君為客。一方面是尊君,最高政治權力集中到君主,從而使得公意具有最高意義上的象徵。另一方面是民本,要求君主以民為本進行治理。
  • 經典有聲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淨,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崇尚道德和以民為本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