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霸道?用老祖宗的智慧,看東、西方王道與霸道之爭

2020-12-17 西延關情

縱觀世界近代史,儘是西方霸權擴張的歷史。

西方以霸道之術,將全世界生生拉進工業時代。從英國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革命開始,至今世界共經歷三次工業革命。而在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的前夕,西方的霸權再難維持。

霸道之術共歷時300餘年,終不可持久!

而我們國家在2000多年前的百家爭鳴中,就已經誕生了一個著名辯題——「王道與霸道之爭」

後來的歷史表明,我們最終選擇了王道,並世代以王道為本。

為何西方走上了霸道之路,而我們卻選擇王道?

一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基因所決定的。

從周公制禮開始,我們的文化便拋棄了原始宗教的「神」,而轉向世俗社會,有了民本思想,最終在孟子筆下被總結出「民貴君輕」的理念。

而霸道從根本上是反民本思想的,即它與傳統的文化基因相違背。

二是與我們文化中追求「長久」理念相違背。

皇帝希望長生,國家希望萬世一系,家族希望永久榮華。這就是古人追尋的「長久」理念。

然而歷史告訴古人,從春秋的五霸,到戰國時的秦國,都是霸道的踐行者。但都無一例外在短暫的輝煌後迅速殞落,其國家不可能做到長治久安。如此短命,自然與「長久」理念相違背。

於是歷代的正統王朝都崇尚王道。

這也是儒家能成為主導思想的原因之一。因為儒家尚王道,它的「中庸」也最符合「長久」的理念。

這也是為何我們的文明能延綿5000年而不中斷的主要原因。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要問了,那麼「王道」與「霸道」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王道、霸道是兩種不同的模式。而此後歷代的政治哲學都沿用孟子的分法。

孟子認為,王者的制度建設和措施,目的都是為了老百姓,所以百姓都心生歡喜而服從他。

而霸主之所以叫霸,就是只用武力來徵服別人,強迫百姓順從自己。

這樣不同的行為模式造就了兩種結果。

王者為民,老百姓自然心悅誠服,行的是仁政。雖然最開始花費成本較高,中後期卻非常輕鬆。

而霸主以武力強迫,老百姓必定心中不服,長久的治理成本反而更高。也許霸主有時候也會利民,但那只不過是好名好利的手段罷了。

所以孟子說: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所以孟子非常看不起春秋五霸,他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也」

也就是說孔子的道統傳人都不推崇齊桓公、晉文公的霸主事業。

但其實孔子是非常推崇齊桓公和管仲的,「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

可見雖然稱是孔子的道統繼承者,但在「王霸之辯」上,與孔子的主張並不一樣。

反觀西方近代,以霸道橫行,專務掠奪。以強兵壓迫之,以力炮恫嚇之,天下無不順從。

然而西方不明白霸道不可久,所以中國能強大兩千年,而西方只短短200年便迅速衰落。甚至所過之處,戰亂頻仍,百姓困苦不可勝計。

所以,在王道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他最著名的觀點:

一切政治、經濟制度皆為民而設,君王也是為民而設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這是我國最早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民本思想。「民貴君輕」的理念雖然在古代君權制下不可能完全實現,但大一統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體現。

但凡大一統王朝只要在建立之初,均田免賦,平息掉上個朝代的土地矛盾,那麼新生王朝最起碼都能維持200年的王朝壽命。

但如果君王不為百姓呢,又怎麼辦?孟子也是非常的乾脆利落,說不為百姓的君王就是賊,是屠夫,這樣的人會人人得而誅之。雖然儒家講忠君,但孟子認為對於這樣的屠夫,殺他並不違背忠君思想。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牛吧?還有呢。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這便是君臣相互的作用,在要求君王必須行王道。

如果一旦臣下看待君主像仇人一樣,那就必然會發生像上一段說的「弒君」。

陳勝吳廣起義

所以我們古代農民起義不斷,就是在追求自己的生存權利。

哪像西方,一個法國大革命被吹得神乎其神,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成就了拿破崙。只因西方千年根本沒有過底層起義,而即便是法國大革命也只是資產階級起義而已。

陳勝吳廣打出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不更具實際的思想意義,更香嗎?

所以,別看西方整天鼓吹民主,他們從歷史上、文化上就壓根沒有過「為民作主」,沒有過「民本思想」。

看看現在的美國就知道了。

美國霸權的衰落,與中國的崛起,恰恰又證明了王道勝過霸道。

最後用嚴復的一段話來結尾:

上世紀初,已進入人生暮年的嚴復,回望一生。是他將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引入了中國,激活了中國的霸道政治。

而在晚年時,嚴復卻說,「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披寰宇。」

以上。

相關焦點

  • 中國和西方是王道與霸道的競爭
    中國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中國和西方對世界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影響中國對世界的雄心理解,中國的世界觀念是要求世界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而臣服中國,而西方的世界觀念是要徵服世界,所以中國實行的是王道讓各國都臣服中國,不向中國的中心地位發出挑戰,是一種內斂的文明
  • 孔孟行王道與諸侯行霸道的優劣(王道最符合宇宙法則)
    絕非當今之人認為是為了維護統治,禁錮思想,此真乃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足與論!先秦時期的儒學,漢唐時期的儒學都是極為發達的,而且正是因此才有了漢唐之盛世!萬國來朝,四夷稱臣!稱中原天子為所有國家共同的皇帝天可汗!接下來談談霸道,所謂霸道就是陰謀之學,也就是術,權變之術,詭詐之術,縱橫之術!
  • 王陽明:儒家「王道」與「霸道」的根本區別
    春秋時候,周王室日衰,天下禮崩樂壞,孔夫子起,其終生致力的最高目標,便是希望能夠在世間重現王道。當然,結果很明顯,這一願望並沒有實現,「王道」因其對治理者的要求很高而且慢成,愈發不被各國統治者所接受,並逐漸被相對速成的「霸道」、「霸術」所替代。
  • 其實是兄弟的「王道」「霸道」
    讀魯迅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之二《關於中國的王道》,真是茅塞頓開——原來隱喻地痛斥日本侵略者及其奴才們所吞吐的「王道」,是如此精闢而徹底,同時對魯迅先生的歷史思維與歷史理性讚嘆不已。魯迅先生說:「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
  • 「王道」和「霸道」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仁政的關鍵是什麼?
    「王道」表示君主以德服人,而「霸道」則表示君主屬以武力鎮壓人。「王道」與「霸道」的區別就在一個仁字。民生問題的解決,是君主施行仁政的關鍵。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與「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
  • 2020觀天下:霸道呈末路,王道有未來
    作者:方志剛當今世界有「兩道」,那就是「霸道」和「王道」。從目前來看情勢來看,霸道已經走在通向末路的道路上,遭人唾棄,眾叛親離。「王道」則冉冉升起,德行天下,一定是眾望所歸。霸權者的無奈和霸道勢力的退潮。面對危險,中國的白衣戰士義無反顧,踏上歐洲的土地剛剛脫下防護服走出病房,又冒著巨大風險踏上異國徵戰的旅程。他們代表人類出徵,去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開戰。沒有刀光劍影,卻能夠殺人於無形。看不見它的蹤影,它卻能讓人致命。
  • 孟子推行王道,反對霸道,緣木求魚、明察秋毫又是怎麼回事呢
    是孔子之孫 子思門人的弟子,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主張: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揚人性本善。提出「民貴君輕」說,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特點:有《孟子》七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文章,在《論語》基礎上發展為對話體。孟子知言善辯,援譬說理,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對後世散文影響很大。
  • 三皇論戰,金閃閃是王道,亞瑟王是仁道,徵服王是霸道
    亞瑟王的王道很簡單那便是挽救自己的國家,挽救自己的子民,因為她正是因為此而誕生,以國為本,以人為本,為此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乃是一位仁者之王。
  • 霸道政治的歷史終結與王道政治的揚帆啟航
    這些因素極大地促成了當今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態勢,它要求主權國家必須擺脫霸道政治的羈絆,通過樹立多極共治的政治倫理觀、互利共贏的經濟倫理觀、多元共存的文化倫理觀、風險共擔的責任倫理觀,逐步邁向王道政治的坦途。
  • 行王道的中國,正等待行霸道的美國,成為孤家寡人那一刻全面反擊
    中國人向來與人為善,行王道,奉行雙贏,屏棄贏者通知的霸道作為。對待侵犯中國利益行為,不論國之大小,素來先禮後兵。這不光是示弱行為或謀略,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而現在的美國卻與中國相反,赤裸裸地推行霸道。
  • IT教父,臺灣人物之商界精英施振榮的王道精神
    兩人聚首上海論道,不為IT,為的是「王道精神」。  什麼是「王道」?為什麼不是「霸道」?也不是「中庸之道」?  在施振榮看來,「王道與霸道的不同,不是不要霸氣,不競爭,而是從企業所要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甚至包括社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等方面,去思考如何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而中庸之道,似乎沒有主軸,容易模稜兩可。」  雖然坐而論道,但戰場上已經硝煙瀰漫。
  • 孔維勤心語:中美貿易戰,王道中國與霸道美國比的是底氣與福報
    我們所有祖先都在呢,眼睛看著,耳朵聽著,雙手觸摸著,千百萬的天地萬物與人間的溫暖與智慧。妳給了我珍惜,讓我在妳心跳停止那ㄧ刻,學會愛這個世界。畢竟兒子我也老了,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媽媽呀,我每天跟妳說說話。飛機落地,我們上了終南山,我們一起看秦嶺拔地而起,仿佛窮則變,變則通。終南七十二峪,都是一山一脈,遊龍戲鳳。不同的是,妳在天上看,我在人間看。
  • 論道丨從亂世梟雄曹操與織田信長,看「霸道總裁」如何煉成(六)
    ★「天道」: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萬物之道。天道常與人道對稱,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帝道」:古指理想的帝王治國之道,以上古聖王(堯舜禹湯)的方式治理天下,大抵有無為而治的味道。★「王道」:以仁義德政統治天下的政策。儒家提出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王道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保合諸夏,諧和萬邦,驅除韃虜。★「霸道」:君主借武力、刑法、權勢進行統治徵服。大體屬於法家思想。
  •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王道哲學的永續力量
    或許,正因為戰國時代與當代資本主義危機有其類似之處,施振榮因此近年深刻體悟後提出他的新學說——王道。「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這兩年,全球不斷反省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終於懂得回過頭來重新關注東方的管理哲學。」陳明哲評論。王道薪傳班定期對外開課,授課對象是在第一線經營的企業人士,目的就是建立起一個足以對抗西方管理思想的完整體系。
  • 霸道與強權之下,川普就好似鳳姐,與中國式的賈母風範天差地別
    同樣是躋身於上流社會,人和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差距是很大的,美國一向推行霸道治國,中國自古崇尚「王道」。何為王道?何為霸道?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東萊博議·葵邱之會》曰:「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
  • 車迷眼中,普拉多是霸道,大排量的世界裡,動力是王道。
    在普拉多車迷眼中霸道的魅力不需要證明,馬力提升到230匹,扭矩提升到318 NM,動力提升了40%扭矩提升30%。百公裡加速由原車15秒多減少到現在的不到11秒,(薇心 JSIM182)這些都是準確數據,在大排量越野的世界裡,強勁動力才是王道。
  • 中國哪個省的男人最霸道,不是東北,也不是山東!
    在古代,人們都喜歡統治者採用王道,教化眾人,而對採用霸道的帝王則嗤之以鼻,而歷史的經驗也一再證明了,堯舜禹採用王道,人們安居樂業,對其歌功頌德,讚賞有加。而戰國七雄採用霸道,統治時間不久,就分崩離析,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歷史學家認為,只有王道才是正途,霸道則是權術,往往不能長久。
  • 觀點-巴薩該放棄瓜氏王道!學拜仁利物浦的霸道,梅西竟是掣肘?
    而在巴爾韋德和塞蒂恩相繼失敗之後,紅藍軍團又找到了具有巴薩DNA、昔日克魯伊夫的手下愛將科曼,還是想找回「王道」。科曼更非瓜帥,事實上他離開巴薩20年之久,DNA無從談起,且從未執教過豪門,更不是公認的當世最佳主帥之一。所以,紅藍軍團已經失去了走傳控路線的基礎,考克斯諫言,是該徹底放棄「瓜迪奧拉之道」的時候。
  • 孔子治魯運用的既非仁義,也非王道
    孔子以推行仁義、禮制而聞名,那麼其在魯國執政時,用的是仁政嗎?有人說王道屬於儒家思想,那麼孔子執政時,用的是王道嗎?細分析《孔子世家》及相關記載,可以得出答案。「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定公十年,……會於夾谷」,「孔子攝相事」,斬「優倡侏儒」,「景公懼而動」,「齊侯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公元前500年,魯君與齊景公在夾谷會盟,孔子同行,代理宰相之職。會盟中齊景公的大臣提出以歌舞助興,事先排練好的「優倡侏儒」以文姜、齊襄公、魯桓公的汙穢之事為歌舞,被孔子下令當場處死。
  • 君子無所爭
    其目的如《禮記·射義》所說:「明君臣之義」及「長幼之序」。各種射禮所用的弓、箭、箭靶皆有不同,詳者可了解「大射」、「賓射」、「燕射」、「鄉射」。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