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儒家「王道」與「霸道」的根本區別

2020-12-17 凌崖的江湖

王道,是儒家士子畢生追求的夢想與目標。

《尚書·洪範》中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記載的,便是聖王治國時天下太平晏樂的景象。

在儒家看來,上古羲黃時代(伏羲黃帝)、堯舜禹及周文王、武王、周公治世時,天下便達到了「王道」的程度。

春秋時候,周王室日衰,天下禮崩樂壞,孔夫子起,其終生致力的最高目標,便是希望能夠在世間重現王道。

當然,結果很明顯,這一願望並沒有實現,「王道」因其對治理者的要求很高而且慢成,愈發不被各國統治者所接受,並逐漸被相對速成的「霸道」、「霸術」所替代。

如春秋時候齊桓公、晉文公及後面戰國各國的爭雄,所用的皆是霸術,當然不只是春秋戰國時代,歷史再往後推,「霸道」之學與用始終長盛不衰。

而透過歷史的軌跡看,「王道」就好像似正派的內功心法,修煉保養起來很慢,可一旦完成了,就會連綿不絕、威力巨大,而且端正醇和,令人如沐春風,保持的時間也較長;「霸道」則似邪派的功夫,練成較快,但副作用與反作用力也大,使用者往往自身也會被反噬——天下人心逐漸被霸道思想陵替,今日之霸凌別人者,明日因失去力量往往又會被他人所霸凌,而為了維持力量,那麼擁有霸權者就會不擇手段。

那麼二者更根本的區別在那裡呢?

在陽明先生看來,所謂「王道」與「霸道」之分野,其最大區別其實是在於各自發心的起始如何。

「王道」的起始點是「仁心」;而「霸道」的起始點,則是功利之心。

為什麼這樣說?

如堯舜禹等聖王的治理,為什麼可以達到王道的程度?其實是因為他們自身的「仁心」已修養體悟到位,其心境,已然便是百姓之心、是天下人之心。所以,他們在對任何事情做出決定的時候,如選才用人、各項制度的設立施行等,都會首先以天下及天下人為念,不會摻雜絲毫的個人私心在裡面。

這樣的成果就是所有事情處理起來都會非常得宜,很是恰到好處,那麼自然人心悅服,百姓感嘆。而且上行下效,流風所及,天下就是一片廓然大公、正氣浩然的社會風尚,而人民,亦得以安居樂業,民風,則端正樸素。

而到了後世各國君主爭天下的時候呢?出發點還是首先以百姓為念麼?不是了,更多的是為了君主自身的權勢、疆土與其功名欲,有時出於被動地報國恨家仇,但終究不再是為了什麼天下人的幸福安樂。

其實就算是在本國內政治理的時候,能多為百姓惦念一些,已經算是當時的好君主了。

那麼受風氣影響,百姓之間也就會多狡詐且崇尚名利,為了名利則可以使用各種手段,機巧便日出。

王道霸道之別,就此分野,其實就是從那一顆初心的差異為起始點的。而由這個點為起始,日後的分野,其實也已然註定。

那麼儒家最重要的任務,自然就是要正人心!在君主身上,則就是「格君心之非」。

如孟子見梁惠王,所以不厭其煩地為其巧說雄辯、循循善誘加以啟發,目的無非是希望梁惠王能夠保有住那一顆仁心並以此去治理國家,進而有可能的話,他還可以平治天下。

可梁惠王,終究如絕大多數君主一般,不願意去踐行這種「苦了」自己幸福天下人的「苦差事」。

孔夫子沒後,後世儒家弟子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王道」的使命與理想,可王道終究沒有再回來。說起來,是「王道」真的實現不了麼?還是士子們本身沒有再達到能夠有力量推進王道的水平呢?

畢竟王道事業,首先誠非一時一代之功,它需要可能好幾代人的前赴後繼,連續傳承推動才有可能實現;再次,推動必需要人,如果推動者本身的心尚未澄澈透明的話,那麼王道又怎能指望著實現得了呢?

相關焦點

  • 王道?霸道?用老祖宗的智慧,看東、西方王道與霸道之爭
    而我們國家在2000多年前的百家爭鳴中,就已經誕生了一個著名辯題——「王道與霸道之爭」。後來的歷史表明,我們最終選擇了王道,並世代以王道為本。為何西方走上了霸道之路,而我們卻選擇王道?而霸道從根本上是反民本思想的,即它與傳統的文化基因相違背。二是與我們文化中追求「長久」理念相違背。皇帝希望長生,國家希望萬世一系,家族希望永久榮華。這就是古人追尋的「長久」理念。
  • 孟子推行王道,反對霸道,緣木求魚、明察秋毫又是怎麼回事呢
    是孔子之孫 子思門人的弟子,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主張: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揚人性本善。提出「民貴君輕」說,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特點:有《孟子》七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文章,在《論語》基礎上發展為對話體。孟子知言善辯,援譬說理,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對後世散文影響很大。
  • 中國和西方是王道與霸道的競爭
    中國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中國和西方對世界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影響中國對世界的雄心理解,中國的世界觀念是要求世界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而臣服中國,而西方的世界觀念是要徵服世界,所以中國實行的是王道讓各國都臣服中國,不向中國的中心地位發出挑戰,是一種內斂的文明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而商湯、文王和武王再次之,總之他們都是孔子所推崇的,所以那是早期儒家的嚮往,但道家沒有這樣的階梯。道家是看不上儒家的,因為儒家的復古始終沒有脫離聖人的範疇,始終是在強調聖人「德」的作用。
  • 其實是兄弟的「王道」「霸道」
    記得少年時看《紅燈記》,日本鬼子是以「王道樂土」而欺騙中國人的。——明明是燒殺搶掠的侵略者,卻滿口「王道樂土」,誰人會真信呢?事實勝於雄辯。讀魯迅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之二《關於中國的王道》,真是茅塞頓開——原來隱喻地痛斥日本侵略者及其奴才們所吞吐的「王道」,是如此精闢而徹底,同時對魯迅先生的歷史思維與歷史理性讚嘆不已。魯迅先生說:「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
  • 孔孟行王道與諸侯行霸道的優劣(王道最符合宇宙法則)
    孔子周遊列國,廣布仁義,欲行王道於天下,可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最終並未完成聖王之業!孟子亦是如此!楚人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所謂王道,乃正大光明之道,以仁義為本,以天下蒼生為念,協和萬邦,兼善天下!隨機應變,懷柔四海,海納百川,大包容,順應自然之理,遵循宇宙法則,以上種種是我所定義的王道!
  • 「王道」和「霸道」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仁政的關鍵是什麼?
    「王道」表示君主以德服人,而「霸道」則表示君主屬以武力鎮壓人。「王道」與「霸道」的區別就在一個仁字。民生問題的解決,是君主施行仁政的關鍵。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與「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
  • 中國上下五千年,儒家出了兩個半聖人,王陽明是一個
    但是有人說中國上下下五千年,儒家僅有兩個半真正的聖人,其中聖人孔子是不必說了,這第二個聖人就是王陽明,還有半個聖人是曾國藩。可以說在一些人的認識中,王陽明在儒家的地位甚至比亞聖孟子還要高。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 孔維勤心語:中美貿易戰,王道中國與霸道美國比的是底氣與福報
    像我昨晚深夜寄給中南大學金融哲學總裁班的講王陽明心學的課件。妳一定跟我一起讀書了:我心光明與致良知。王陽明又變成我們的好朋友了。在歲月窗前,光明如日月,眼淚與微笑,還必須有我在,人間捻花,再眷戀一下。離開長沙,回家了。告別王陽明,告別石林山,告別朋友農村的家。拎一包朋友家自己種的茶葉,我滿載自給自足之樂。一杯特濃咖啡,一個美麗的清晨開始了。
  • 《如何契會儒家之學》:做第一等人,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
    三、王陽明與羅近溪王陽明: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唯成聖賢耳」。羅近溪:那我們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九、德福一致儒家歷來所關懷的就是人的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一體圓滿與富足,所謂德福一致。儒家所重視的是人的道德人格,所謂富而好禮,貧而樂,這才是人間至美。
  • 漢元帝時期,徹底實現了儒家的文治理念,為何大漢帝國卻走向衰落
    換言之,宣帝既用霸道治理國家,亦用王道治理國家。何為霸道?何為王道?所謂「王道任德,霸道任刑,王指儒,霸指法」。一句話概括,用王道就是用儒家治理國家,用霸道就是用法家治理國家。而漢宣帝治理國家,則是刑德兼備,儒法並重,並沒有特意依靠某一家學派,也是因此漢朝在其手上實現了中興。
  • 漢元帝時期,儒家徹底實現了其文治理想,為何大漢帝國卻走向衰落
    換言之,宣帝既用霸道治理國家,亦用王道治理國家。何為霸道?何為王道?所謂「王道任德,霸道任刑,王指儒,霸指法」。一句話概括,用王道就是用儒家治理國家,用霸道就是用法家治理國家。而漢宣帝治理國家,則是刑德兼備,儒法並重,並沒有特意依靠某一家學派,也是因此漢朝在其手上實現了中興。
  • 2020觀天下:霸道呈末路,王道有未來
    作者:方志剛當今世界有「兩道」,那就是「霸道」和「王道」。從目前來看情勢來看,霸道已經走在通向末路的道路上,遭人唾棄,眾叛親離。「王道」則冉冉升起,德行天下,一定是眾望所歸。霸權者的無奈和霸道勢力的退潮。面對危險,中國的白衣戰士義無反顧,踏上歐洲的土地剛剛脫下防護服走出病房,又冒著巨大風險踏上異國徵戰的旅程。他們代表人類出徵,去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開戰。沒有刀光劍影,卻能夠殺人於無形。看不見它的蹤影,它卻能讓人致命。
  • 【書香北京】太廟國學講壇——韓田鹿:四大名著中的儒家文化
    本期《太廟國學講壇》的主題是四大名著中的儒家文化。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說到中國文學,我們不能不提到《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與《三國演義》這「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嘉靖六年 (1528) 9月8日, 王陽明被任命赴廣西平定暴亂。臨行前一晚, 他在會稽天泉橋上應弟子錢德洪、王畿之請詳細闡發了四句教宗旨, 史稱「天泉證道」。王畿認為, 心體既是無善無惡, 意亦是無善無惡, 知亦是無善無惡, 物亦是無善無惡。此稱之為「四無」說。而依錢德洪看來, 意有善有惡, 所以才需為善去惡, 否定意有善有惡, 就根本否定了功夫, 心體也應是至善無惡。此稱之為「四有」說。
  • 王陽明:真正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金錢人脈,是謹記這3條天規
    在王陽明的總結看來,真正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金錢人脈,是謹記這3條天規!立志: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是王陽明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麼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於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
  • 三皇論戰,金閃閃是王道,亞瑟王是仁道,徵服王是霸道
    而在動漫fate zero中我最喜歡的一幕場景便是由徵服王伊斯坎達爾,英雄王吉爾伽美什,亞瑟王阿爾託利亞三方會談中關於王道的論述,他們每一個都是傳說中戰功顯赫的王者,有著屬於自己的王道辯論精彩
  • 儒家思想開始讓老外頂禮膜拜:國人不清楚的看這三點秒懂
    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逐漸被西方稱為「孔子學派」。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會受到西方各國的如此推崇,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更該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寶貴遺產,充分利用好這份寶貴的財富,弄清楚儒家思想的寶貴价值呢?剛好最近在讀馮友蘭大師的《中國哲學簡史》。
  • 論道丨從亂世梟雄曹操與織田信長,看「霸道總裁」如何煉成(六)
    ★「天道」: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萬物之道。天道常與人道對稱,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王道」:以仁義德政統治天下的政策。儒家提出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王道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保合諸夏,諧和萬邦,驅除韃虜。★「霸道」:君主借武力、刑法、權勢進行統治徵服。大體屬於法家思想。
  • 龍場悟道對王陽明的影響
    王陽明同樣吸收了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最終則以儒家為本位建立起自己的心學體系,不僅是對官方化的朱學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且也是儒學內部的一場自我革新。王陽明曾修過天台的上觀法,也熟悉禪宗的公案,他並不諱言自己受過佛教的影響,也有人批評他是禪學。他的學問高明而灑脫,能夠直指人的本心,的確與禪宗有類似的特點,但根本的立足點仍為儒家,直接傳承了孔孟的心性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