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抗戰中真正日俘,當了俘虜依然面露兇光,跟抗日劇完全不同

2020-12-23 文史怪

相信很多人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對於日本兵的態度都不陌生,受到狂熱軍國主義思想感染的他們,殘忍瘋狂而且偏執,那麼在現實中的日本俘虜,又是怎樣一回事情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數量,根據日軍侵華部隊最高長官岡村寧次的回憶錄顯示:「隨著遣返輸送的進展,中方移交的俘虜在1946年5月末期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

這個數字,並沒有統計當時隨同日軍作戰的偽軍、朝鮮人、臺灣以及琉球地區的群眾,和當時國民政府統計的報告基本符合,但是對比起數百萬的日本軍隊,還是太少了,總結起原因,和日軍狂熱的精神確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中,雖然我軍擊斃日軍1000餘人,卻竟然找不到一名日軍俘虜,後來八路軍部隊指揮官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的文章中做出過總結:「日兵之死不肯繳械,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

而對於日軍,在1937年10月25日,八路軍方面下達了處理俘虜的命令:「一、對於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並須優待之。二、對於自動過來者,務須確保其生命之安全。三、在火線上負傷者,應依階級友愛醫治之。四、願歸故鄉者,應給路費。」而給予日軍方面的夥食費,儘量供給大米或白面,同樣是比較優待的,在軍中,有技術的日軍俘虜也會被視為是寶貴的資源,比如日軍的醫生,都會安排進入醫院進行工作。

在大部分改造的日軍戰俘當中,有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日本人宮川英男,在41年被俘虜後,加入組織,並在1943年進入山東長清縣作敵偽工作,在被日軍包圍後為了不被俘虜舉槍自殺,從而犧牲。

相比八路軍對待日俘的態度,國軍方面有所不同,採取了收容所的形式集中管理,他們先後建立成為了第一、第二戰俘收容所。

上述的這張照片,正是截取自第一戰俘收容所的士兵,他們一律剃光頭,穿著灰粗布的外套。和抗戰劇完全不同的是,他們倒也沒有是體現出屈服的態度,大部分人成為了俘虜,依然是面露兇光,但是這些日俘的模樣,和當地的老百姓在外表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僅僅憑藉一種物品區分當地人,那就是他們腳上的木屐。

在1938年,設置的日軍第一戰俘營在日語教育家汪大捷的提議下,按照學校教育的方式管理戰俘,從此戰俘營的名字改為「大同學園」。校訓則是:「德法世仇,中日殷鑑;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到了後來,日本方面反戰派人士,還組織了當地的150多名日本戰俘成立「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和平村工作隊」,編印反戰刊物,並演出反戰劇目和歌曲。國際紅十字會曾經派中國考察日軍戰俘的情況,贊同了中方優待俘虜的政策。

而在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最終讓200多萬日本戰俘和僑民返回日本,從而也被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稱為「四大德政」。當然這些政策既有美國的影響,也有南京方面的政治鬥爭考慮的結果。

今天我們看待這些歷史,能做的無非也是牢記歷史教訓,警惕和避免悲劇的重演。

相關焦點

  • 這才是抗戰中真正日俘,跟抗戰劇截然不同,當了俘虜依舊面露兇光
    長久以來,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日軍都有一個誤解,認為日軍作戰雜亂無章,很容易被我軍打伏擊,然後將其俘虜。真實的歷史很殘酷,抗戰14年中我軍俘虜的日軍數量實在有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日軍視戰死戰場是效忠天皇的最高榮譽。
  • 真正的日本戰俘舊照,跟電視劇截然不同,當了俘虜依舊面露兇光
    《爾雅》:按,死者取左耳為聝,生者為俘。自古以來,戰爭就沒有停息,在戰場當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俘虜,雙方可以從這些俘虜身上逼問各種各樣的情報,同時也是出於人道主義,會留下俘虜的性命,以後好作為交換。1937年7月7日,日本又故技重施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正式打響,中國地大物博,戰線太長,日本本就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難以維持長時間的作戰,到了戰爭後期,我軍開始大反攻,1945年,面對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日本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 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俘獲6959名日俘,國民黨軍隊又俘獲多少?
    平型關大捷是一場有著重要意義勝利,在這場戰鬥中,原本八路軍戰士們也都預計能夠俘獲一批日軍,結果就真是硬生生的一個都沒俘虜到。 直到1937年的廣陽戰鬥,我們才真正的俘獲了第一個日本士兵。當時已經11月,距離全面抗戰已經過去了四個月的時間,這才抓到第一個戰俘,不得不感嘆日軍戰俘的難抓。
  • 抗戰中我軍抓個日俘為何這麼難?日軍:寧願自殺,也不能淪為俘虜
    如果大家對抗戰史有所了解,就會發現抗戰中我國軍民很少能抓到日俘。日軍很難俘虜,這是大家的共識。日俘有多難抓?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戰之初的首次大捷,八路軍消滅了1000多名日軍,結果一個俘虜也沒抓到。
  • 同樣是抗戰神劇,國產抗日神劇與獵殺《T-34》差在哪?
    同樣是「抗戰神片」,國產的抗日神劇比「抗德神劇」《獵殺T-34》相比,最明顯的差距就在於塑造的反派形象上。比起塑造出手撕鬼子、自行車飛火車頂、槍林彈雨中毫髮無損等充滿想像力的抗日英雄形象,國產抗日神劇幾乎將「日本軍人」塑造成了窮兇極惡、智商低下的刻板形象。
  • 抗日戰爭研究︱抗日神劇無法推動抗戰敘事,誤導受眾歷史觀
    同時,為紀念抗戰勝利與新中國成立,各大衛視頻道多在8-10月間集中播出愛國主義或反法西斯題材作品,良莠不齊的抗戰影視劇由此大量登上熒幕。顯然,寬鬆的政策環境無疑正面推動了抗戰劇的興盛,而各類產業資本的介入則是將這一「行業紅利」異化為「抗日神劇」的主要推手。此外,21世紀以來中國國力的上升和中日關係的變化,也使「抗日神劇」有了藉機風靡的機會。
  • 孟良崮戰役後,為何對整編74師俘虜一個不放,還全部提高一級待遇
    俘虜較多的戰役有:津浦路中段(徐州至濟南)反擊作戰,俘28037人;蘇中戰役(即七戰七捷)俘31200人;兩淮(淮安、淮陰)保衛戰,俘12200人;宿北戰役,俘13360人;魯南戰役,俘36030人;萊蕪戰役,俘46800人,泰蒙戰役,俘14000人;孟良崮戰役,俘19680人。
  • 廣電總局怒整抗日神劇:跟手撕鬼子說再見
    延伸閱讀:  盤點抗日神劇"手撕鬼子"瞬間  在電視劇《抗日奇俠》中,一位戰士將一名日軍不偏不倚撕成了兩半,「鬼子」血肉橫飛,英雄凜然一笑。「手撕「鬼子」」因此被網友惡搞地推選為「橫店名菜」。  網友紛紛吐槽,你以為是撕魷魚片嗎親?人體構造生命科學呢?
  • 抗日神劇動不動就衝鋒鎗掃射,其實真實抗戰,我們主要用這三種槍
    不過正是藉助大家對於抗日戰爭的在意,很多無良編劇無良導演創作了很多「抗日神劇」,劇中的中國將士們力拔山河手撕鬼子,一個人能打一個師,拍出來的效果相當震撼,但完全不尊重真正的歷史。偏偏很多老人愛看這樣的爽劇,其實他們只是單純想看日本軍隊吃癟,這樣的心情我們理解,但很多人會受到這一類電視劇的誤導,以為當年的戰爭真的贏得如此輕鬆,尤其是小孩子。
  • 一部被低估抗戰好劇,這才是國產劇的水平
    在介紹了幾部正在熱播和未播劇之後,今天給推薦一部國產抗戰好劇《鐵血徵途》又名:壯士出川 在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戰長沙、生死線、中國遠徵軍,這五部優秀的電視劇之後,似乎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就於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子彈拐彎等狗血劇情層出不窮,說實話看這些劇情的時候真的感覺被編劇和導演侮辱了智商
  • 扒了扒抗日神劇的導演和編劇後,才知道抗日神劇為什麼那麼多
    廣電:違背常理的「抗日神劇」不得播出。扒了扒那些抗日神劇的導演和編劇後才知道抗日神劇為什麼那麼多。 導演林建中,中國臺灣導演,在知名評分網上的簡介,非常貼切,抗日神劇導演,手撕鬼子專業戶。每年死在他的電視劇裡的日本人加起來可繞地球赤道三圈。他導的所有抗戰作品,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潮」字。
  • 抗日神劇都是騙人的,抗戰老兵告訴你,真實的鬼子有多可怕
    相信說到神劇沒有人不知道吧,上至七八十歲的大爺大媽,下至十幾歲的小朋友,大家基本上都看過神劇,近年來神劇在網絡上可謂是飽受吐槽爭議。那你們知道為什麼神劇會被推上風口浪尖上呢?主要原因和劇情有關,神劇的劇情完全偏離了歷史,劇情可以用科幻來形容。
  • 同為抗戰劇,《雷霆戰將》笑料百出,這部劇卻為了真實火燒群演
    因為劇情中的某些設定,該抗戰劇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網絡上現在關於此劇的段子層出不窮,甚至讓人看了開懷大笑,很多段子都圍繞著髮膠兩個字。 其實跟演員的髮型比起來,不願意承認歷史才是該劇製作方最大的錯誤。 02被下架後劇方辯解
  • 真正的鬼子進村是怎樣?不要再被抗日神劇騙了,其實很殘忍
    雖說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但為了現在的人民了解歷史,電視熒幕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抗日劇,可並不是所有的抗日劇都能切實際的展現出抗戰的殘酷,甚至還出現了很多搞笑的場面,完全扭曲了歷史的真實性,所以被我們稱之為抗日神劇。
  • 「真正的抗日劇」原著小說《我的特一營》出版
    王金全的長篇抗戰小說《我的特一營》,近日由灕江出版社傾情出版。這部小說作為「抗戰劇王」的原著小說,以其更勝於電視劇的詳盡筆觸,力逼歷史真實,還原徐州會戰的血腥和殘酷,從兄弟至情到民族豪情,細述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抗戰史。
  • 百年前日本武士的真實形象:身材很矮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卻很漂亮
    文/百年前日本武士的真實形象:身材很矮小,面露兇光,女武士卻很漂亮 日本武士是一個日本特有的概念,武士文化來源已久。在日本鎌倉幕府時期,日本武士不再是過去的低微身份,而成為權力的中心。武士群體經過歷史的發展形成的「武士道」精神,成為後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思想核心。
  • 別再被抗日神劇騙了:俘虜一個日本士兵已經很難了,更別說大佐了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深受武士精神影響的日本軍隊在戰場上很少被我軍大規模俘虜。雖然在戰爭後期日軍節節敗退,但被俘虜的人數仍較少的可憐,在整個抗日戰爭中被俘虜的日軍也不過6000人出頭,而且是多數是在戰場上負傷成為俘虜,那麼在抗日戰爭,我們俘虜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是多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