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對於日本兵的態度都不陌生,受到狂熱軍國主義思想感染的他們,殘忍瘋狂而且偏執,那麼在現實中的日本俘虜,又是怎樣一回事情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數量,根據日軍侵華部隊最高長官岡村寧次的回憶錄顯示:「隨著遣返輸送的進展,中方移交的俘虜在1946年5月末期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
這個數字,並沒有統計當時隨同日軍作戰的偽軍、朝鮮人、臺灣以及琉球地區的群眾,和當時國民政府統計的報告基本符合,但是對比起數百萬的日本軍隊,還是太少了,總結起原因,和日軍狂熱的精神確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1937年的平型關大捷中,雖然我軍擊斃日軍1000餘人,卻竟然找不到一名日軍俘虜,後來八路軍部隊指揮官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的文章中做出過總結:「日兵之死不肯繳械,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
而對於日軍,在1937年10月25日,八路軍方面下達了處理俘虜的命令:「一、對於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並須優待之。二、對於自動過來者,務須確保其生命之安全。三、在火線上負傷者,應依階級友愛醫治之。四、願歸故鄉者,應給路費。」而給予日軍方面的夥食費,儘量供給大米或白面,同樣是比較優待的,在軍中,有技術的日軍俘虜也會被視為是寶貴的資源,比如日軍的醫生,都會安排進入醫院進行工作。
在大部分改造的日軍戰俘當中,有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日本人宮川英男,在41年被俘虜後,加入組織,並在1943年進入山東長清縣作敵偽工作,在被日軍包圍後為了不被俘虜舉槍自殺,從而犧牲。
相比八路軍對待日俘的態度,國軍方面有所不同,採取了收容所的形式集中管理,他們先後建立成為了第一、第二戰俘收容所。
上述的這張照片,正是截取自第一戰俘收容所的士兵,他們一律剃光頭,穿著灰粗布的外套。和抗戰劇完全不同的是,他們倒也沒有是體現出屈服的態度,大部分人成為了俘虜,依然是面露兇光,但是這些日俘的模樣,和當地的老百姓在外表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僅僅憑藉一種物品區分當地人,那就是他們腳上的木屐。
在1938年,設置的日軍第一戰俘營在日語教育家汪大捷的提議下,按照學校教育的方式管理戰俘,從此戰俘營的名字改為「大同學園」。校訓則是:「德法世仇,中日殷鑑;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到了後來,日本方面反戰派人士,還組織了當地的150多名日本戰俘成立「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和平村工作隊」,編印反戰刊物,並演出反戰劇目和歌曲。國際紅十字會曾經派中國考察日軍戰俘的情況,贊同了中方優待俘虜的政策。
而在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最終讓200多萬日本戰俘和僑民返回日本,從而也被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稱為「四大德政」。當然這些政策既有美國的影響,也有南京方面的政治鬥爭考慮的結果。
今天我們看待這些歷史,能做的無非也是牢記歷史教訓,警惕和避免悲劇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