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極點比賽,比的是意志和毅力,同時也是比經驗和智慧。
當「前進」號在卸最後一批物資的時候,阿蒙森離開營地去設置第一個補給站。他計劃沿著東經163°線南下,從南緯80°開始,每一緯度設一個補給站。阿蒙森帶了4個人和3架雪橇,每架雪橇配備6條狗。愛斯基摩狗一天走28公裡很輕鬆。阿蒙森的計劃周詳,連午餐也作了特別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種新設計的保溫瓶,在每天啟程前早餐時,便把熱飯菜裝在保溫瓶裡。這樣午餐可以在任何時間吃,既節約燃料,又省時間。而由於需要紮營生火,斯科特吃頓午餐要多花1個小時。
阿蒙森探險隊在南極
1911年2月14 日,他們到達南緯80°,在這裡卸下雪橇上的東西,設置了第一個補給站。在入冬之前,他們一共進行了3 次設置補給站的行動。分別在南緯81°、82°設了站。每個站都是按同一標準建造的:高大的圓錐形雪堆,頂上插一面黑色的三角旗。整個行動一共死了3條狗,損失微乎其微,但他們卻已把3噸重的物資存放在去南極點的幾個補給站中,而這些補給站裡最遠的一個,離基地有384公裡。
阿蒙森知道,在下一個夏天,斯科特能到達南極點,但現在他更相信,自己能夠比斯科特更快。現在所需做的,僅是在南極的漫漫冬天裡養精蓄銳。
在羅斯海西部的斯科特探險隊裡,卻呈現著一派紛亂的景象。由於建基地,3個星期以來,隊員們每天工作17個小時,匆匆忙忙吃飯,迷迷糊糊打盹,每個人都被搞得精疲力盡。1月25日,斯科特開始實施設置補給站計劃。
29日,他們到達了羅斯冰架的邊緣,他們堆放了一些馬吃的飼料,這是第一個補給站。2月2日,斯科特帶領所剩的11個人繼續往南走。途中被暴風雪阻留了3天,到2月12日方才抵達離基地86公裡的地方,設置了第二個補給站。這時,所帶的8匹矮種馬已經羸弱不堪了。
斯科特小屋
斯科特原計劃把主要的補給站設在南緯80°的地方,但他發現他走不了那麼遠。養馬專家奧茨上尉建議, 把快病倒的馬殺掉當做狗食, 並把補給點向南推進,但斯科特拒絕了,他命令兩個隊員把3匹最弱的馬送回去,但只有一匹馬活了下來。2月16日他把補給站設在南緯79°27′處,在原目標以北67公裡。這67公裡的差距後來被證明也許是致命的。他把它命名為「一噸站」,名字取自該處儲存品的數量。
對斯科特來說,這次設置補給站之行,既不成功,也不愉快。雖然他們總算建了一個「一噸站」,但探險隊的運輸牲畜損失很大,差不多一半的矮種馬已經死去。
5個多月的南極冬天過去了,阿蒙森焦急地等待著春天的第一道陽光。10月19日,阿蒙森終於出發。這次他們5個人,帶了50條狗和4架雪橇。他們行進得相當順利,順著東經163°線南下,4 天后便到達南緯80°處的補給站。他們休假一天——這已經是阿蒙森的老習慣了。
11月2日,他們來到南緯82°的補給站。他們把雪橇上的東西裝載到最大限度,因為從這裡開始,今後的任何必需品都得靠雪橇隨帶,維持90天往返行程的消耗,全依仗於這些狗和雪橇。從南緯82°起,他們每隔5公裡便堆一座圓錐形的雪堆作為回程的路標。
由於天氣晴朗,幾乎無風,阿蒙森把速度提高到每天38公裡。選擇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的愛斯基摩狗確實是最明智的。阿蒙森的隊員時常坐在雪橇上,一邊欣賞極地的奇異風光,一邊嚼著暖瓶裡的熱飯,而且還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適於行路,阿蒙森也不肯改變習慣。
阿蒙森的探險隊在極點
阿蒙森計劃,為回程的需要,每隔一緯度設一個補給站。11月8日,在南緯83°設第一個補給站;11月11日,在南緯84°設了第二個;11月15日,他們爬上了一座92米高的冰崖,在頂上設了第三個補給站。現在他們站在陸地上了。在這之前,也就是自他們離開挪威的15個月以來,都是在海浪和冰雪世界中度過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紅褐色裸露的巖石。這裡海拔270米,前面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嶺,冰川滿山。
幾番努力,他們終於登上了3340米的極地高原頂部。從這裡開始,再沒有更多的高山,但也絕不是一馬平川。看似平坦的冰原崎嶇起伏,中間還暗藏著許多冰縫,稍不小心就會釀成滅頂之災。在這裡,阿蒙森和隊員們痛苦地選擇了宰狗。他們在狗群裡磨蹭了整整一天,才選出24條較弱的狗含淚殺掉——後來他們殺狗取食的行為還是遭到了很多非議。
阿蒙森
12月7日,阿蒙森到達南緯88°23′——這是沙克爾頓創造的南進記錄,從這裡往南,每一步留下的都是人類嶄新的腳印。
1911 年12 月14 日,走在前頭的阿蒙森從雪橇跳下來,大聲喊道:「停下,我們勝利了!」為以防萬一,他再次進行精確的測定,確認他們真正到達了南極極點!這裡是地球自轉軸的最南端,是南半球所有經線的匯聚之點,位於極地高原的中央,海拔3360米。他們欣喜若狂地支起了帳篷,在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和「前進」號的三角旗。
阿蒙森到達南極點
阿蒙森探險隊在南極點度過了3 天。他們堆了個圓錐體作為標記,頂上放著一架雪橇。在連續進行24小時的太陽運行觀察之後,於12月18日離開。
回程非常順利,1912年1月25日,阿蒙森等5人全都返回營地。這個日子和他3年前計劃的歸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蹟。後來有人評價阿蒙森的成功是因為好運,他的回答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險的準備如何,你必須要預見可能出現的困難,遇到了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避免。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條的人——人們管這個叫做好運氣。對於那些不能預見困難並做出及時應對的人來說,失敗是難以避免的——人們稱這個為壞運氣。」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險隊從營地出發。這支探險隊開始有30人,然後是20 人、10人,所有人都是為了支持最後的小組衝刺南極點。而誰也不知道最後哪幾個人會被選中加入這個小組。儘管計劃制訂得非常周密,甚至連可能發生的種種意外都考慮到了,但狀況還是出現了。
經過兩天的行程,機動雪橇全都出了毛病,變成一堆無用的累贅;西伯利亞矮種馬的狀況也不像預期的那麼好。不過,在這裡它們總算要比機械工具略勝一籌,因為,即使這些病馬不得不在中途被殺死,它們也還可以給狗留下幾頓熱乎的美餐,增加狗的體力。
每天冒著呼嘯的風雪,越過冰障,翻過冰川,登上冰原,艱苦跋涉。1912 年初,應該是南極夏季最暖和的時候,可是意外的壞天氣卻不斷困擾著斯科特一行,他們遇到了「平生見到的最大暴風雪」,風雪中舉步維艱的他們只得加長每天行軍的時間,全力以赴向終點突擊。
衝擊南極點的5名斯科特探險隊隊員
1912 年1 月4 日, 最後兩個4人小組來到南緯87°43′。在這裡,斯科特宣布了最後衝擊極點的小組成員。出乎意料的是,原計劃的4人組變成了5人組。1912年1月16 日, 斯科特等5人忍著暴風雪、飢餓和凍傷的折磨,以驚人的毅力終於逼近了南極點。
接近最後的徵服使斯科特一行心情焦急,突然間,潔白的雪地上,一個小小的黑點引起了他們的不安:已經有人來過了?沒走多久,雪地上插著一根滑雪杆,上面是一面黑旗,周圍都是紮營的殘跡和狗的足印。顯然,阿蒙森已經捷足先登。千萬年來人跡未至的地球南極點,竟在一個多月內兩次被人發現,而他們,恰恰是第二批到達的人。
斯科特探險隊
在那個年代,對人類來說,第一名到達者擁有榮譽、財富以及一切,而第二名到達者就什麼也不是。而他們正是人類到達極點的第二批人。
「歷盡千辛萬苦、風餐露宿、無窮的痛苦煩惱——這一切究竟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這些夢想?可現在,夢想就這樣破滅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斯科特留下的小屋
斯科特懷著不祥的預感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前往極點只要遵循羅盤的指引,而現在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絕不能偏離自己原來的腳印,以免錯過事先設置的貯藏點,只有在那裡才能補充食物、衣服和煤油。天氣突變,漫天狂風大雪令他們步履艱難,而且他們知道,在這樣的天氣下,一旦偏離方向錯過了貯藏點,那就將直接走向死亡。他們的腳早已凍得不行。食物定量愈來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頓熱餐,身體虛弱,飢餓,雪盲,疲憊不堪。
他們中最身強力壯的埃文斯第一個崩潰了,2月17日夜裡1 點鐘,這位不幸的英國海軍軍士死去了。下一個貯藏點帶來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儲存在這裡的煤油莫名地變少了,他們必須精打細算,儘量節省熱能。
奧茨已經凍掉了腳趾,在用腳板行走,他以前的老傷口也開始發作。風颳得比任何時候都厲害。3 月2 日,他們到了下一個貯藏點,但絕望再次襲來:那裡儲存的煤油也所剩無幾。中午的氣溫也達到零下40℃。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失去健康的奧茨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成為負擔。清早起來,奧茨突然站起來。斯科特在日記中記錄了奧茨的最後一句話:「我要到外邊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時候。」所有的人都明白,到外面怒號的暴風雪中去走一圈意味著什麼,但在這樣絕望的時候,大家也只能懷著敬畏的心情,看著這位英國皇家禁衛軍騎兵上尉走進風雪,擁抱死亡。
斯科特小屋
剩下的3個人又向前走了30多公裡,他們離「一噸站」只有17 公裡了。如果當時他們能按原計劃在南緯80°建補給點,那他們早已經得救了。3月20日,暴風雪讓他們不得不紮下最後一個營地。之後接連9天,暴風雪異常兇猛,他們無法離開帳篷。沒有食物,燃料已經耗盡,而溫度計卻指向零下40℃。在小小的帳篷裡同死亡進行了8 天的鬥爭,任何希望都破滅了,奇蹟已經遠離。
3月29日,3人決定不再邁步,而是在帳篷裡等待死神的來臨。3個人爬進各自的睡袋。斯科特海軍上校把日記寫到了生命的最後一息,直到手指完全凍住,筆從凍僵的手中滑落。他說:「我們是在冒險,我們知道我們在冒險。可惜天不如人意,因此我們將遵從上帝的意願,也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我們會堅持到最後。但我們越來越虛弱,結局已不遠了。說來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記日記了。」斯科特用僵硬不聽使喚的手籤了名,並作了最後一句補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務請照顧我們的家人。」
11月12日,後方搜索隊在斯科特蒙難處找到保存在睡袋中的3 具完好的屍體時,發現斯科特的旁邊是個罐頭盒,裡面有一根用鞋帶做成的燈芯,他用這根燈芯燃盡了最後一滴煤油來記他的日記。在另一邊放著一隻大袋子,裡面是企圖運回基地的15公斤重的巖石標本和資料。「特拉諾瓦」號的木匠們做了個大十字架,上面刻著5個人的名字和大詩人丁尼生在他的名篇《尤利西斯》裡的那句話:「去奮鬥,去追求,去發現,永不屈服。」
紀念斯科特的十字架在觀測山上俯瞰整個麥克默多基地
本文節選自《到南極》
德邁國際旅行機構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首家私人旅行定製服務專業機構。德邁是中國最大的南北極旅行服務商,截至2015年底,已成功組織1700人次到南極,600人次到北極,連續4年亞洲市場第一。2014-2015年,連續兩年獲「胡潤總統獎」——最受青睞奢華旅行機構Best of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