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都市白領來說,「美團APP」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了。美團在過去的十年中,從一個「團購網站」變成了「外賣平臺」,最後又一步步發展成為現在的「生活服務平臺」。
2018年9月20日,美團以69港元的發行價在香港成功上市。作為美團創始人的王興自然受到了廣泛關注。
今天,我把王興在美團上市前的八次內部講話(2011-2017)讀了一遍,很有啟發。在2012年的講話中,他講了一則關於「人類首次探險南極點」的故事,讓我印象頗深。這個故事,即便放在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依然能給予我們很多啟示。
人類首次到達南極點,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那是1911年的年末,也就是中國爆發辛亥革命之後的兩個月,人類的探險隊第一次到達了南極點,並留下了標記。南極這塊冰封的大陸終於被人類所徵服。
當時參與探險的隊伍有兩支。一支由挪威人阿蒙森率領,總共5人。另一支由英國海軍上尉斯科特領隊,共計17人。斯科特是資深的探險者。早在1900年,他就開始在南極探險,並於1904年發現並命名了愛德華七世半島。
兩支探險隊出發的時間相差12天。阿蒙森的隊伍於10月19日出發,而斯科特的隊伍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徵程。雖然斯科特出發時間稍晚了幾天,但當時他的位置更靠近南極點。
兩支隊伍拖運物資的工具完全不同。阿蒙森選擇的是傳統的雪橇犬,而斯科特的隊伍不僅有強壯耐寒的西伯利亞矮種馬,還有新式的雪地摩託。
基於上面這些先決條件,你猜哪支隊伍最後贏得了「率先到達南極點」的殊榮?
答案是阿蒙森那支僅有5人的探險隊。
他們出發之後不久,拖運物資的工具就表現出了差距。儘管斯科特的馬匹和雪地摩託看似比雪橇犬更有力量,但它們都無法適應南極的極端環境。馬匹的力量大,但是很容易出汗,一出汗很快就凍死了;而一百多年前的雪地摩託也是才研發出來不久,在技術和硬體方面還不成熟,使用沒多久就壞了。最後,斯科特他們只能靠人力拖運著給養前進。
而另一邊,阿蒙森的雪橇犬們發揮穩定,成為探險隊的得力幫手。
當然,第一支隊伍率先到達南極點還不只是因為他們選對了助手。除此之外,他們至少還做對了另外三件事。
第一,攜帶了遠遠超乎所需的物資。
阿蒙森團隊的物資足足有3噸。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探險南極的物資保障沒有什麼概念,但對比一下斯科特的物資儲備就能看出差距了。斯科特團隊的人數比阿蒙森多兩倍,但物資卻是後者的三分之一。斯科特團隊的物資水平是剛好夠用,也就是說,在整個探險過程中,團隊不能出現任何路線偏差,或者耽擱時間,否則物資短缺就會發生。
在一片人類尚未開發過的大陸上,探險隊員時時刻刻都處在極端的天氣環境裡,要確保不出現任何差錯是一件不可能也不可控的事。阿蒙森團隊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如果錯過補給站,或者某一天的行程稍有偏差都不至於對整個任務造成威脅。
第二,提前一年做準備,做路線研究,做模擬環境訓練。
阿蒙森在1911年1月就到達了自己在南極洲的大本營——鯨灣,並為接下來的徵程準備了十個月之久。此外,為了熟悉極地環境,他還跑到北極和愛斯基摩人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向他們學習在極地中生存的技巧。在北極,阿蒙森學會了如何駕馭雪橇犬,這在後來的探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無論天氣條件如何,每天堅持前進30公裡。
最後這一點是最難做到的,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做到這點不僅要克服惡劣的天氣,而且還要克服人性。遇到壞天氣,躲在帳篷裡睡覺,保存實力;遇到好天氣,再加快趕路,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這是最符合人性的選擇,斯科特的隊伍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前進的。
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也同樣明顯。一旦出現不可預測的惡劣天氣,耽擱的時間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體力才能彌補回來。而且,對於補給並不富餘的斯科特團隊來說,每耽擱一天,就要白白消耗一天的物資。這些都會增加失敗的風險。
最後,斯科特不僅晚於阿蒙森到達南極點。而且,他的隊員相繼遇難,他自己也在距離補給站20公裡的地方倒下了。全隊,無人生還。至今,還有一名隊員的遺體未被發現。
去奮鬥,去追尋,去探索,永不屈服(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這個故事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三點啟示:
第一,留足安全儲備,時刻準備過冬。
前兩天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的一番表態引起廣泛熱議。他說西貝的現金儲備再加上銀行貸款,也只能維持到今年三月份。像西貝這種大型連鎖餐飲企業尚且如此,眾多中小企業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所以,要留足安全儲備,時刻準備著過冬。
現代商業競爭,有時候比的不是誰更好,而是誰家底厚,誰更能撐。
第二,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點很好理解,像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文明為文化基底的國家,「勤奮、刻苦、不打無準備之仗」等智慧早已寫進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三,「可持續的小步快跑」勝過「一次性的大步前進」。
我們做企業,環境隨時在變,消費者的喜好隨時在變,競爭格局和對手隨時在變。所以,「小步快跑」不僅可以積累階段性的「勝利果實」,而且即便出現錯誤,也能夠迅速調整。而「大步前進」,看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旦出現方向性的錯誤,那後果將是毀滅性的。
2012年,美團全年的交易額是55億人民幣。第二年,王興說,到2015年美團要把交易額做到1,000億。如果直接看這兩個數字,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王興給團隊算了一筆帳。
如果2013年美團可以完成188億的目標,那麼2014年、2015年,平均每年只要增長140%,到2015年就能順利完成1,000億的目標。每年增長140%,這在美團的過往的發展史中已經是最慢的速度了。這就是美團的「小步快跑」。
所以,只要把任務合理地拆解,看似不可能到達的目標也會變成有把握完成的任務。
今天,美團已經是一家市值接近6,000億港幣的企業了。但作為「舵手」的王興依然保持著危機感。他說,美團離破產永遠只有6個月時間。
確實,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灰犀牛、黑天鵝」事件的時候,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倒閉終結可能就是幾個月的事。如果我們能做到「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讓企業的發展不失速」,那麼在特殊時期對抗風險的能力就會增強,存活的概率就會提高。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企業競爭就像「阿蒙森和斯科特角逐誰先到達南極點」一樣,是時時刻刻存在的。但落敗一方的下場已經不是「慢一點,少一點」了,而是「一切歸零,直接退場」。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我們最該做的就是「走好眼前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