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商貿繁華處必有晉商,有晉商居處,必有會館。」明清時期,晉商四海稱雄,富甲一方,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晉商所到之處,修建了一處處會館,輝煌之時,晉商曾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約400處山西會館,其中有三處就在天津。
「稱津地為幽燕沙漠之區,僻處荒涼,人煙絕少。自國朝定鼎以來,海宇永定昇平,居民漸臻繁茂,而遠方來貿易者,雲集其間,至今稱極盛焉。」從初建山西會館的碑記上可以看出,當時貿易繁榮的天津,吸引著來自各地的商賈。
山西商人是一支在天津近代城市經濟發展中有著重大影響的力量。山西會館也是當時天津眾多會館中規模最大、服務功能最全的。雄踞中國商界幾百年的山西商幫,對於舊時天津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晉商合影
山西會館在天津有三處之多,先是山西煙業商人在天津河東雜糧店街建立了第一處以山西煙商為主的會館,而後山西十三幫商人建起第二處山西會館,另有研究顯示在楊柳青鎮,山西商人還建了第三處山西會館
《津門雜記》中說:「山西會館有二。在河東雜糧店街者,為西客煙行聚議之所。一在鍋店街,凡山西鹽當雜貨等商,館內各有公所,棟宇巍煥,局面堂皇。內賜關聖帝君,無僧道住持,該館存項甚巨,皆本省人捐納。」
實際情況是山西煙業商人馮承凝、賈漢英等發起, 於乾隆廿六年,在天津河東雜糧店街建立第一處以山西煙商為主的會館。此後,以山西十三幫商人為代表,最晚於嘉慶十二年,在估衣街中間建立了保存至今的天津第二處山西會館。」
晉商大院
清代,在天津經營菸草的商人以山西人為主。隨著菸草的深入傳播,吸菸的人不斷增加,近代天津名人戴愚庵在《沽水舊聞》中云:「庚子先,天津吸紙菸者,稀於威鳳祥麟,而抽旱菸者,則觸目皆是。」隨著吸菸者的增多,天津菸草業逐漸形成,為了保護大家的利益,實現公平競爭,山西菸草商人成立了山西會館和天津煙業同業公會。
至於創建第二處山西會館的十三幫商人,則是鹽、布、鐵、銅、錫、茶、皮貨、顏料、煙、帳、當、銀號、雜貨等各業的在津經營者。鹽業是天津的主要經濟資源,山西商人以經營鹽業為主,鹽商居山西商人十三幫之首。
晉商大院
由於商業的發展,山西商人創建了專營匯兌業務的錢莊,解決了貨款長途運送的不安全和運送費用等問題,從而方便了客商的貿易活動,錢莊也因此獲利眾多。其後山西商人競相效仿,匯兌業在天津發展起來。
天津首先出現專營匯兌業務的錢莊,可以說是現在金融業的雛形,反映出它在天津近代城市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兩處山西會館的創辦可以看出,山西商人在天津的經營,對早期天津菸草、錢莊等行業的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
事實上,除了這兩處山西會館外,據研究顯示在楊柳青鎮,山西商人還建了第三處山西會館。
晉商大院
山西商人吃苦耐勞、重諾守信、精打細算,長年奔波於外而忠於職守,因此以忠義傳為世間楷模的關羽,成為山西商人的保護神。
所有山西會館有兩個共同特徵,一是都拜關公,有關帝廟或關公殿;二是都有戲樓。山西會館是明清商人會館的典型代表,其內在的商業議會、資本運作體制等對今天的商會等的運作具有相當的借鑑意義。
天津山西會館的建立和發展,主要表現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上。會館最初實行的是值年制,以資本雄厚的商人為總值年。值年首人秉公辦事,他們輪流換班,均須協力舉善,勿得徇情,又設有司事、館役等管理會館事務。
太原晉商博物館
會館的管理與運行機制一般都可從不斷完善的會館規約中反映出來,規範個體行為、進行內部整合是會館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