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覃義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的一名普通幹部,兼任鄉紀檢監察員,現年30歲,大家都叫我「老覃」。2017年3月,我來到河口鄉錦來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2019年擔任錦來村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
錦來,是一個美麗的名字,寓意「錦鳳來朝」,而多少年來卻有著偏遠、貧窮、落後的代名詞。該村轄錦來、烏沙、黨樣、烏什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計166戶704人,其中貧困戶101戶45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64.34%。全村以苗族為主,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養植和勞務輸出,屬於深度貧困村。
在我3年多的駐村工作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烏什自然寨整寨搬遷的事。這裡人居分散、土地稀少、生活困難,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由於沒通硬化路,步行到烏什碼頭2個多小時,到村裡辦事要步行1個多小時,可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難、辦事難成為制約此地發展的一大瓶頸,是典型「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自然寨。
覃義安入戶核查家庭信息
結合烏什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我們通過綜合研判,認為烏什符合整組搬遷的標準,上報戰區指揮部並獲批。
要整寨一下子搬出世代居住的故土,其難度可想而知。恰巧我的9戶幫扶對象都是在烏什,剛開始我們前沿指揮部去做思想工作,整個自然寨只有3戶願意搬遷。
「搬走了我的山林土地怎麼辦?」
「搬到城裡我們吃什麼?怎麼生活?」
「環境多變,城裡的生活我們怎麼適應?」
......
如此一大堆問題接踵而至,意見最大的是我的幫扶對象吳禮清,因為他剛起了新房,搬遷拆房划不來,一說到搬遷立馬拉著臉衝我吼道:「打死我也不會搬!」
覃義安入戶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工作
為此,我獨自一人三番五次步行前往村裡,不厭其煩挨家挨戶地擺事實、講道理,把「五個體系」建設、如何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等搬遷政策講明講透,一項項地細算交通帳、收支帳及發展帳。最終,烏什自然寨10戶42人帶著故土難離的不舍與牽絆,於2018年6月先後搬進了縣城的大公田移民安置點。
領到新房鑰匙的那一天,吳禮清在電話那頭激動不已:「老覃,我家6口人住進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這輩子知足了,謝謝你當時做通我的思想工作,否則我會後悔一輩子。」
後來,我每次打電話和入戶走訪,他很熱情和客氣,還經常給我打電話拉家常、談未來。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對於村裡沒有搬遷的自然寨,我們聚焦扶貧政策,努力爭取項目資金,大力實施「三改」「危房改造」及透風漏雨整治工程,補齊「兩不愁、三保障」民生短板,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截至2019年底,其他三個自然寨新建村級人飲工程正常投入使用,全面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結束群眾排隊挑水喝的歷史;開挖產業路2條2.5公裡,完成錦來黨樣至加池4組「組組通」公路0.8公裡;實施中仰至錦來通村公路安全防護欄建設;完成串戶步道硬化2350米;新建村級衛生室1棟;完成太陽能路燈安裝200盞;全村動力用電、4G網絡及電視網絡全覆蓋;建成寨門2個、風雨長廊1個、停車場2個、活動廣場2個、戲臺1個......一大批項目的推進使得村容寨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大增強。
覃義安入戶開展政策宣傳
同時,在產業發展方面,緊扣「一鄉一業」的戰略定位,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組織形式,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魔芋種植50畝、生薑種植10畝,覆蓋全村貧困戶。2020年發放勞務費4.3萬元,產出生薑0.4產業獲利1萬餘元,剩餘的0.4萬斤留當姜種。另外,以「三變」資金量化入股301萬入注縣級平臺公司,2020年分紅11.36萬元,戶均增收1119元,實現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分紅、年年有收益」。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好日子還在後頭!我的9戶扶貧對象都搬到了縣城安置點,實現了「住進新房子、搬出好日子」,而現在錦來水路電網訊一應俱全,實現了「邁步小康路、過上新生活」,「錦鳳來朝」指日可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