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錦鳳來朝」 指日可待|錦屏縣河口鄉錦來村前沿...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覃義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的一名普通幹部,兼任鄉紀檢監察員,現年30歲,大家都叫我「老覃」。2017年3月,我來到河口鄉錦來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2019年擔任錦來村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

錦來,是一個美麗的名字,寓意「錦鳳來朝」,而多少年來卻有著偏遠、貧窮、落後的代名詞。該村轄錦來、烏沙、黨樣、烏什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計166戶704人,其中貧困戶101戶45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64.34%。全村以苗族為主,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養植和勞務輸出,屬於深度貧困村。

在我3年多的駐村工作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烏什自然寨整寨搬遷的事。這裡人居分散、土地稀少、生活困難,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由於沒通硬化路,步行到烏什碼頭2個多小時,到村裡辦事要步行1個多小時,可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難、辦事難成為制約此地發展的一大瓶頸,是典型「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自然寨。

覃義安入戶核查家庭信息

結合烏什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我們通過綜合研判,認為烏什符合整組搬遷的標準,上報戰區指揮部並獲批。

要整寨一下子搬出世代居住的故土,其難度可想而知。恰巧我的9戶幫扶對象都是在烏什,剛開始我們前沿指揮部去做思想工作,整個自然寨只有3戶願意搬遷。

「搬走了我的山林土地怎麼辦?」

「搬到城裡我們吃什麼?怎麼生活?」

「環境多變,城裡的生活我們怎麼適應?」

......

如此一大堆問題接踵而至,意見最大的是我的幫扶對象吳禮清,因為他剛起了新房,搬遷拆房划不來,一說到搬遷立馬拉著臉衝我吼道:「打死我也不會搬!」

覃義安入戶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工作

為此,我獨自一人三番五次步行前往村裡,不厭其煩挨家挨戶地擺事實、講道理,把「五個體系」建設、如何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等搬遷政策講明講透,一項項地細算交通帳、收支帳及發展帳。最終,烏什自然寨10戶42人帶著故土難離的不舍與牽絆,於2018年6月先後搬進了縣城的大公田移民安置點。

領到新房鑰匙的那一天,吳禮清在電話那頭激動不已:「老覃,我家6口人住進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我這輩子知足了,謝謝你當時做通我的思想工作,否則我會後悔一輩子。」

後來,我每次打電話和入戶走訪,他很熱情和客氣,還經常給我打電話拉家常、談未來。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對於村裡沒有搬遷的自然寨,我們聚焦扶貧政策,努力爭取項目資金,大力實施「三改」「危房改造」及透風漏雨整治工程,補齊「兩不愁、三保障」民生短板,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截至2019年底,其他三個自然寨新建村級人飲工程正常投入使用,全面解決季節性缺水問題,結束群眾排隊挑水喝的歷史;開挖產業路2條2.5公裡,完成錦來黨樣至加池4組「組組通」公路0.8公裡;實施中仰至錦來通村公路安全防護欄建設;完成串戶步道硬化2350米;新建村級衛生室1棟;完成太陽能路燈安裝200盞;全村動力用電、4G網絡及電視網絡全覆蓋;建成寨門2個、風雨長廊1個、停車場2個、活動廣場2個、戲臺1個......一大批項目的推進使得村容寨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大增強。

覃義安入戶開展政策宣傳

同時,在產業發展方面,緊扣「一鄉一業」的戰略定位,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組織形式,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魔芋種植50畝、生薑種植10畝,覆蓋全村貧困戶。2020年發放勞務費4.3萬元,產出生薑0.4產業獲利1萬餘元,剩餘的0.4萬斤留當姜種。另外,以「三變」資金量化入股301萬入注縣級平臺公司,2020年分紅11.36萬元,戶均增收1119元,實現了「家家有項目、戶戶有分紅、年年有收益」。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好日子還在後頭!我的9戶扶貧對象都搬到了縣城安置點,實現了「住進新房子、搬出好日子」,而現在錦來水路電網訊一應俱全,實現了「邁步小康路、過上新生活」,「錦鳳來朝」指日可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我叫田浩呈,是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工作已四年有餘。文鬥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和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石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丨錦屏縣河口鄉...
    我叫朱亞,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審計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9月,我被組織安排到河口鄉河口村擔任第一書記。當時,河口村黨支部被列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督促整改。到崗後,我立即著手查找原因,並「對症下藥」。
  • 錦屏縣河口鄉百歲老人去世
    現住貴州省錦屏縣河口鄉文鬥下寨村。現已四代同堂,她的一生艱苦樸素,善良誠懇,民國出生的她十幾歲就嫁給了地主,後中國全面大解放帶著大兒子姜朝泮改嫁到文鬥村,去世那天全村人員以及親朋好友前來悲哀悼念,民國時期交通不便帶著大兒子走了三天三夜才到了文鬥村,後於文鬥村認識姜邦國太公情投意合才結為夫婦,然後在生下兩個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必須先讓腰包能鼓起來丨錦屏縣固本鄉九...
    作為鄉政府聯繫我村的鄉幹部,也作為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你來我村工作很久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年8月初,我收到了這樣一封由一位年近杖朝老人親手執筆的特殊來信。  2018年9月,我得益於組織的信任,有幸擔任了固本鄉九桃村尖刀班班長,從那時開始,便和九桃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村都有些像樣的產業,怎麼我們村什麼都沒有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生命的意義所在丨錦屏縣新化鄉歐陽村扶貧...
    我叫龍麗芝,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新化鄉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我也是新化鄉歐陽村的一名扶貧幹部、一名網格員。自2015年10月入職以來,我便開始了幫扶工作。2019年5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脫貧者也是幫扶人|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
    我叫肖池彬,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代理主任。我家曾經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能夠以脫貧者和扶貧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脫貧攻堅戰這場偉大的戰役中,用自己的力量來反哺家鄉,自己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2017年,我參加花橋村民委競選,並被任命為花橋村民委副主任、代理主任,成為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花橋萬畝大壩有豐富的耕地、林地資源,我認為只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果蔬等短平快優勢特色產業,才能持續的帶動全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於是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抓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上。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做更多有益於民的事丨錦屏縣銅鼓鎮高柳村幫扶...
    我叫龍見松,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銅鼓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7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被派駐到銅鼓鎮高柳村駐村,成為了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和結對幫扶幹部。龍見松(右一)到高柳村龍本興戶了解身體健康狀況記得剛到村裡時,雖說是土生土長的錦屏人,但面對蜿蜒崎嶇的山路、繁重而緊迫的扶貧工作、村民們一件件難解的困難訴求,曾有過不知所措,也曾膽怯退縮過,怕做不好「丟臉」,怕追責,更怕辜負了組織和群眾的信任,當使命感、責任感與現實困難糾纏在一起時,我還是毅然的選擇用行動來證明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忘哥」那些事兒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曾幾時,我在想低保作為脫貧攻堅兜底環節,真的能解決群眾真正的困難?享受或者不享受低保能產生多大的作用?不會滋生另外一種等靠要好吃懶做的思想?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著我。  我叫吳紅滿,就職於錦屏縣銅鼓鎮人民政府。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為貧困群眾辦好每一件事|錦屏縣偶裡鄉扶貧...
    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為助力脫貧攻堅,讓幹部、群眾能充分了解各項扶貧政策,作為扶貧工作站站長,我深知扶貧惠農政策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的知曉率不高,群眾就可能存在被動享受各類惠農政策,這樣就不利於貧困群眾主動致富脫貧。為及時宣傳普及扶貧惠農政策,我多次調整、更新戶外宣傳欄,組織同事利用趕集天或走村入戶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知道,「精準施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我必須對全鄉「家底」和貧困人口狀況做到如數家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否則,一切想法都是紙上談兵。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 「我的扶貧故事」踏實幫扶 用心用情用功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我叫文明偉,是錦屏縣銅鼓鎮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5月,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脫貧攻堅成效不僅體現在全村的變化上,更體現在每一戶網格群眾及貧困戶家中,每一個群眾的臉上。然而劉培權長期患重病,妻子患有慢性病,兩人已年邁,子女常年外出,醫療開支較大,經過我走訪調查,給該戶成功申請了低保,兩位老人感動不已。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老人的貼心人丨錦屏縣偶裡鄉皆陽村幫扶...
    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我微笑著告訴他們我是誰,我是來幹嘛的;一邊說話,一邊從包裡掏出紙和筆,記上自己姓名和號碼,並拿出膠水貼在了老人指定的地方,同時也在龍運槐老人的電話簿小冊子上記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與兩位老人隨時保持聯繫。  過後這兩位老人隨之也成了我最牽掛的人。
  • 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
    東臨平略鎮,南連黎平縣敖市鎮,西抵固本鄉,北接河口鄉與劍河縣南嘉鎮毗鄰,全鎮總面積 205 平方公裡。距錦屏縣城15公裡,由東至西分別與三江鎮、偶裡鄉、啟蒙鎮、河口鄉、平秋鎮接壤。>522628206126.2km2  一、人文地理河口鄉位於錦屏縣西南部,清水江畔,東鄰平略鎮,南抵啟蒙鎮、固本鄉,西與劍河縣南加鎮毗鄰,北與彥洞鄉接壤。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也脫單丨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村民吳聲奎
    我知道老媽急切抱孫子的願望,嘴裡咀嚼的一口米飯瞬間難以下咽,我哽咽了沒有回答。家裡這麼破舊即使帶回家也難免會跑掉,我心裡這麼想著,不敢與老媽的雙眼對視,望著窗外,淚水差點沒掉下來。我叫吳聲奎,是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嘛,家庭條件肯定不好,且家裡的房子是全村最破舊的,因此我心裡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感,到了35歲都一直不敢去談女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戰場上的老黨員丨錦屏縣鍾靈鄉貢村村八客...
    我叫胡萬明,是一位年近六旬的高級農藝師,在黔東南州錦屏縣鍾靈鄉政府工作近16年。言語不多,沉穩,幹練是同事們對我的評價。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我以一名老黨員的身份主動衝鋒一線。經組織委派,我來到了鍾靈鄉路最遠、貧困程度最深、群眾居住較為分散、思想意識相對落後的貢村村八客溪口萬隆平昌自然寨任網格員(共計54戶),我負責7戶幫扶對象。由於在家的基本上是婦女老幼,我與他們言語交流較為困難,可在我心中,他們都是親人,村民們也都親切地稱我為「老胡」。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溫暖留守老人丨錦屏縣偶裡鄉格溪村駐村...
    我叫龍銀靈,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偶裡鄉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幹部。2017年11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偶裡鄉格溪村駐村,負責格溪村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   在三年的駐村幫扶工作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楊本江這一戶。第一次走進楊本江家,我注意到她家是三間三層的磚木結構房屋,老人笑嘻嘻地看著我,旁邊還坐著一隻大白狗,看到老人慈祥的笑容,我緊張的情緒一下就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