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無疑是這兩年科技界的熱詞之一。前不久,我國首個5G微基站射頻晶片YD9601研發流片成功,進入封裝測試階段。有網友發問,到了5G時代,為什麼要建微基站?它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高高的信號塔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談談這個問題。
聊到基站,你腦海中最先浮現的畫面可能是布設在室外的大鐵塔。架設在這樣鐵塔上的基站叫作宏基站,是基站家族中的「老大哥」,有著大塊頭,可承載的用戶數量很多、覆蓋面積很廣。據了解,宏基站是如今應用較為廣泛的通信基站,然而在商場、機場、酒店等人群密集的區域,僅靠宏基站無法滿足5G時代大流量數據的傳輸需求。
根據3GPP(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組織的規則,無線基站依據功率和容量可劃分為4類,分別是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和飛基站。宏基站主要適用於廣域覆蓋,微基站偏向局域覆蓋,皮基站相當於企業級WiFi,而飛基站則相當於家庭路由器。後三種統稱為微小基站。
區別於架設在數十米鐵塔上的宏基站,微小基站就是一種可以安裝在商場、車站、辦公樓內體形小巧的基站。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微小基站正好能彌補宏基站的不足。這是因為,從2G到5G時代,無線信號的頻率越來越高,從而導致信號傳播距離變短,單個5G基站發出的信號覆蓋面積變小,因而需要部署更多的基站。同時,無線信號的傳輸速率與穿透性不可兼得。具體來講,隨著無線信號頻率的提高,其穿透性變得更弱,這使信號穿過建築物後衰減得更厲害,從而造成大量弱覆蓋區域或盲區,無法滿足用戶正常用網需求。然而,這些問題很難通過密集部署宏基站去解決,原因除了選址困難外成本也十分高昂。
此時,微小基站「身板」小、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被靈活地部署在人群或建築群密集的地方,解決宏基站信號覆蓋不足的問題。此外,在人群密集的熱點區域,由於功率小,微小基站能在更小範圍內提升頻譜利用效率,加快數據傳輸速率。它甚至可以藏身於路燈杆、公交站牌等不起眼的角落,根據需求在人群密集、信號較差的地方建設。
不過,微小基站由於其發射的信號是散射的,各微小基站之間的信號會相互幹擾,造成資源浪費。且微小基站尚不能穩定應對室外環境,因此目前主要用於解決室內覆蓋。
但總的來說,以宏基站為「面」,在其覆蓋範圍內的室內外熱點區域,密集部署低功率的微小基站,方能有效消除信號盲點、改善網絡覆蓋環境。正如業內專家調侃的那樣:「『宏微』搭配,5G『不累』。」只有微小基站與宏基站建設齊頭並進、搭配使用,才能「織」出一張立體化、全覆蓋、高功效的5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