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絲毫不舍,如何能得?

2020-12-26 歷史國學教堂

01開篇序

人生在世,什麼是舍?什麼是得?也許便是:沒有能力的人得不來,沒有感悟的人捨不得。舍與得之間蘊含了人生最高深奧妙,深諳其中奧妙的人便會知道,這舍中有得,得中亦有失。

生活在如今的時代,我們該做的就是跳出圈子看清舍與得的關係,再跳進圈內體悟舍與得的人生哲學。該得的時候不放棄,該舍的時候要摒棄,不要讓自己迷失方向,沉迷其中。須知: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絲毫不舍,如何能得。

02有舍才有得

很久以前,有一位信徒向無心禪師訴苦:「大師!我的孩子非常吝嗇,不但對善事漠不關心,甚至連家人遇到困難也不肯幫忙。所以請大師一定要去我家對他進行開導。」

無心禪師點頭答應,便和這位居士一起來到他的家中。他發現信徒的孩子果然十分吝嗇,僅給禪師倒了一杯白水,連一點點的茶葉也捨不得放。但無心禪師並不計較,只是不知道為何,他要用兩個拳頭夾著杯子來喝水。

信徒的孩子見狀突然笑了,無心禪師問他笑什麼,他說道:「大師,你的手是不是有舊疾呢?為何總是攥著拳頭?」

無心禪師聽見後反問道:「攥著拳頭不好嗎?我若是天天日此呢?」居士的孩子笑著說:「那就真是要趕緊醫治了,日日如此下去,豈不是要成畸形了?!」

無心禪師「哦」了一聲,如同聽懂一般,伸開手,卻又總是扎煞著五根手指,幹什麼也不肯合攏。信徒的孩子又被他的樣子逗樂了,笑著說:「大師啊,你的手總是這樣,還是不正常啊!」

無心聽見後又點了點頭,認真地說:「總是攥著拳頭或總是伸開巴掌都不正常。這就如同我們的錢財,若是只知死死地攥在手裡,總也不肯鬆開,年年歲歲,人的思想就會變成畸形;若是大撒手,只知道花用而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是流通的,只有流轉起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信徒的孩子聽到後羞愧的臉紅了,因為她明白了禪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變相勸說他的吝嗇慳貪。雖然道理他都懂,但總感覺得受到了挫折,想給禪師出個難題,挽回些面子。

這時,他家裡養的一隻小兔子跑了進來。他靈機一動,將小兔子抱了起來,對無心禪師說:「大師,您看這小兔子多可愛呀,跟我們人類的模樣差不多。」

無心禪師順著他的話開玩笑地說:「它比人多了一身毛,若肯能捨棄,就可以做人了。」信徒的孩子接著說道:「您法力無邊,請想方法把它變成人吧。」

信徒聽到孩子無理要求,一邊訓斥他年少的荒唐,一邊向禪師道歉。誰知無心禪師認認真真地說:「無妨!我可以試試看。不過,能不能變成人,主要看它自己。」於是禪師伸手拔了一根兔毛。

小兔子痛得吱吱亂叫,從女主人懷裡掙脫了出來,逃之天天,不見蹤影。無心禪師長嘆一聲,搖著頭說道:「唉,它如此的一毛不拔,怎麼能做人呢?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絲毫不舍,如何能得?」

03感悟

世上大多事其實確實如禪師所言,錢是流通的,只有花掉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會運用錢財的人才是懂得用財者。

財富可分有形和無形,一個笑容可以讓人歡喜,一句好話可以讓人開懷,錢不一定要留給子孫,貢獻國家、社會,幫助他人都是很好的用財之道,當舍時肯舍,才是用財之道,才能再有所得。

捨得給予,是一種心靈的富足。人世間的很多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歸屬。如果不懂得取捨,往往會失去的更多。

捨得,不是簡單地放下,而是在人生擇中的擔轉與突破。所謂捨得,有舍才會有得,舍在先,得在後。捨得之間,暗藏人生玄機,只能靠自己去把握。

相關焦點

  • 夜讀丨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目的是讓將來有更多的魚可以捕撈。這是一種「捨得」,捨棄一些眼前的小利,反而能在未來,收穫更大的魚。人生也是如此。世間萬物,皆在舍與得之間,舍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賈平凹說過:「會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那就是『捨得'。
  • 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舍」並不都是失去,終有一天,會以另外一種「得」。 賈平凹曾說過:「會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那就是'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凡事有舍才有得,不舍便不得。捨去一點欲望,得到的是快樂;捨去一點虛榮,得到的是健康;捨去一點執念,得到的是釋懷。
  • 捨得捨得,先舍才能得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收穫。這個道理很簡單,但落實起來卻很難,因為「欲得」要「先舍」,舍是一種主動的付出。有些招牌菜開始賣得非常好,可後來卻少有人問津,為什麼?就是因為廚師擔心把味道做得太鮮美,會消耗很多食材和原料,如果不能及時賣出去就糟蹋了,怕浪費。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捨不得」,覺得創品牌就是為了掙錢,如果做好了賣不出去,那代價太大了,所以還不如不做,或馬馬虎虎,偷工減料。可這樣算計,會有好結果嗎?
  • 一個人越缺錢,越要在這3個方面捨得,畢竟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能壓彎世人脊梁。每個人的掙錢能力和花錢能力都有不同,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輩子,結果卻沒能夠存下幾個錢來。人越窮的時候往往越捨不得花錢,因為貧窮者真的很缺錢,每花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他們一直信奉的都是錢要花在刀刃上。
  • 捨得,有舍才有得的人生智慧——《弟子規另解》63
    俗話講得好「親兄弟,明算帳」,有些人覺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是,若沒有分清楚,真要計較起來是說不清楚,我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時,是和幾個人合夥吃飯,大家的錢放在我這裡,由我付帳,每次我都是跑到櫃檯交錢。當時,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有個朋友就說到這個菜錢的事,旁邊的人說他沒事,我就看那個人在下面踢了他一下,我也沒說什麼。
  •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得失乃人生常事
    人的一生,總是這麼奇妙,讓人捉摸不透,越是捨不得的東西,就越是得不到,越是不在意的東西,反而能輕鬆擁有,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人要學會對舍與得,看得淡然和坦然。要懂得取捨,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一個人不可能佔盡所有的好,也不可能佔盡所有的不好,魚和熊掌,二者必不可兼得,只想得到,而不想舍,結局往往會是一無所獲。
  • 捨得與捨不得
    尺度會如何掌握?    祖國的文字,是感染人打動人的,是傳遞情緒和精神的,高考作文,本身就應該文採飛揚、觀點各異。而宿構作文、模板作文等多種高考作文得高分的技巧,將學生們的天才思緒五花大綁,逼得他們縮手縮腳才思枯萎,只求能多拿分。    本版特邀中國青年報6位優秀的編輯記者,同場競技寫下今年高考的全國大綱卷作文。
  • 會捨得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捨得,是一種領悟,是經歷生活積累的經驗;捨得,是一種抉擇,是人生給予的答案,活得無怨無悔。生活中,有些人,只想得到,卻不願意付出,人生有舍,才有得,你越捨不得,往往越得不到。做人,要捨得,只管付出,莫問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若無舍,怎有得
    作者 | 洪進 插圖 | 攝圖網 佛家有云: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賈平凹也說過:「會生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那就是『捨得』。
  • 【夜讀】若無舍,怎有得
    人生,註定是有舍有得,在舍與得之間,有小歡喜也有大智慧。  學會適時地捨去,能讓山重水複的人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2  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兩個人,一路跋涉,披荊斬棘,終於找到了傳說中寶藏所在之地。
  • 舍與得的人生領悟!
    人性是貪婪的,從來沒有盡頭,或者人越是擁有的多,需求反而會變得更為複雜多樣,不過稍微清醒的人就會懂得,捨得捨得,一些時候一些事情,有舍才會有得。取捨間是一種智慧「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捨得是因為捨不得,捨不得是因為捨得
    有朋友說,有次他們一家去旅遊,到了中午,一家人都又餓又累,山上只有一家餐廳,一碗大排面要三四十元錢,菜的價格幾乎是山下的兩倍。妻子只點了兩碗面,一碗是丈夫的,一碗是女兒的,她堅稱自己爬山累了,沒胃口。他知道妻子其實並不是沒胃口,也並非不餓,她只是捨不得。最後,在他的堅持下,她才和女兒分享了一碗麵。這樣一個「吝嗇」的女人,為丈夫、為女兒,卻什麼都捨得。
  • 捨得捨得,有舍方有得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
  • 捨得 捨不得是一生的功課(組圖)
    捨得與捨不得,早已被人論說過千百遍,那蔣勳的答案是什麼?大河報記者通過博集天卷專訪了蔣勳,來聽聽他的思考。  真正的美是人的生命狀態  寫這本書的初衷,蔣勳說是因為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常常在捨得與捨不得之間遊移。童年時可能捨不得一塊糖,少年時捨不得一件新衣服,成人後捨不得自己愛的人,最近的十年,捨不得母親,捨不得在她臨終時放手。
  • 舍與得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一花一世界人生就是一個舍與得的過程,人們常常面臨著舍與得的,考驗得是本事,舍是學問,正如一位高僧所說的,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關於捨得,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舌,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舍與得是一種哲學,更是一種處事的藝術,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鋼琴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錯,琴藝,方面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位大師求教,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大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當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裡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
  • 捨得 捨不得是一生的功課
    捨得與捨不得,早已被人論說過千百遍,那蔣勳的答案是什麼?大河報記者通過博集天卷專訪了蔣勳,來聽聽他的思考。    真正的美是人的生命狀態    寫這本書的初衷,蔣勳說是因為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常常在捨得與捨不得之間遊移。童年時可能捨不得一塊糖,少年時捨不得一件新衣服,成人後捨不得自己愛的人,最近的十年,捨不得母親,捨不得在她臨終時放手。
  • 舍與得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它出自於《易經》。捨得不是舍與得之間的日常計較,而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人生是一場的旅行。我們走過的城市,路過的風景,曾停留在心頭的人,始終是記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每天早晨都能看到生活賜予我們的那一米陽光,這才是生命最美的開始。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初中作文素材:《捨得》讀後感
    最近剛看完星雲大師的《捨得》,細細品味之餘,感慨良多。     手上的這本《捨得--星雲大師的人生經營課》,充分展示了大師的為人和處世的正確理念。在星雲大師的講述裡,我宛如看到了他一生行走於世間的身影,也耐心地體味到他行為背後的那顆心,不禁為之深深感佩。
  • 你捨得扔掉爛蘋果嗎?
    他很生氣,說爸媽亂撿便宜,而且帶點委屈,覺得爸媽不捨得給自己買好酒。我就忍不住想笑,人啊,自己對自己不好的時候沒事兒,別人對自己不好就接受不了。明明就是自己不珍惜自己,有好的東西不捨得用,留著存著 ,最後自己吃的用的好不好的就沒有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