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山水間,智慧敬自然。
在南陽西三十裡的杏花山下,有座萬畝太公湖,湖叉縱橫、深不可測,煙波浩渺、遙望無邊,儘管這裡落霞孤鶩天水一色,風清水碧魚鳥相戲,大家卻一向只是僅把它作為一項造福鄉民的水利工程設施,養育著一方百姓,至於形成一地小氣候澤被蒼生,又是厚重文旅資源常為考古探訪,卻又小眾的如同長在深閨人未識黃毛丫頭一樣,不為人知,不被關注,不受重視。
直到近些年綠色生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期待、所接受,姜子牙這個名字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南陽姜子牙的故裡也開始慢慢被喚醒,這一座萬畝湖泊溼地才終於映入遊客的眼帘裡,驚嘆在中原的腹地,竟然還有這樣一方宛若仙境的可靜思、可闊談、可獨釣、可共生的悟道、修行天地。
這裡就是姜子牙故裡的杏花山太公湖洞天福地。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出生在宛地申呂之國的呂國,以七十二歲拜相,主持興周滅商大計,護佑周王朝八百年福祚江山而享譽萬世。據傳說姜子牙作為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歲壽139歲,是九合諸侯齊桓公的齊國祖先。
在一本講名叫《封神演義》的故事中書,姜子牙作為道門代表、替天封神,將神人雜居的時代推向神管神世界,人管人世界的人類新紀元的時代,因此也可以說姜子牙就是人本主義事業的奠基人。
雖然後世還有視姜尚為百家之師的盛譽,但在今天,我們主要從歷史角度把他作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來學習,以及稍微探討一下以他在民俗文化中的影響力,如何來融合進旅遊產業的項目設計。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除了五經四書、諸子百家與黃帝內經方面的典籍之外,還有一系經典很多人可能都不是十分了解,那就是武經七書,但是要要說到另外四個字——「文韜武略」——的話,又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其實這個文韜武略就是武經七書裡的第一部書《六韜》俗稱太公兵法,也就是在這部書裡,太公提出一個飽含政治智慧、治國理念的哲學思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太公的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之生為務的愛民貴民、順民、富民思想,以及以大農大工大商為核心的三寶思想,與宋代範仲淹的「憂樂」思想,今天的生態文明思想在內核方面一脈承傳一樣,至今仍然能夠引領潮流。
在這樣的基礎上,杏花山、太公湖旅遊與民生突然就變得生動起來,更何況,在這樣靜美的湖畔,還有近萬畝的櫻桃園,每年春夏,到這裡採摘一番之後,攜一枝釣竿,泛舟湖上,就著鮮豔櫻桃,小酌幾杯綠蟻新酒,融化在碧波上、清風裡、白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