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翻「海上馬車夫」:1633年中國海商的料羅灣大捷

2020-12-12 世界一天世界

17世紀上半葉正是荷蘭歷史上「黃金時期如日中天的正午」。荷蘭商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上貿易。「荷蘭人從各國採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牙,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穀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荷蘭方面的材料則記載荷蘭人侵擾福建漳州時,焚燒中國帆船六七十艘,並搶劫、焚毀了許多村莊。此後,他們在福建沿海不斷地搶劫福建商人的船隻,擄賣中國人,人數達1400名之多。

福建商人集團面臨荷蘭殖民者的欺壓,卻很難得到來自明朝政府的支持。1625年4月,當荷蘭人與福建官府談判澎湖群島問題的時候,悄悄地派出艦隊去馬尼拉海面搶劫福建商船。他們很擔心這種做法得罪福建官府,所以,他們向一些的福建商人諮詢,荷蘭檔案中有如下記載:「因問該Wangsan以該戎克船中之數艘,如被我方船舶捕獲,則軍門對此將有何說?據言當不發生任何問題,不過為遭遇此劫者之不幸耳。……又言軍門及都督任職僅三年,故不欲與中國治外之人惹起爭端,一切儘量避免,蓋此舉並不受國王之感謝,且無所收益」。明代官府對海疆民眾利益的漠不關心,連海外國家也看得心寒。

因此,福建海商只有靠自己的奮鬥來解決問題。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把朝廷前來「清剿」的福建水師打得又一次「官兵船器,俱化為烏有」之後,鄭芝龍正式接受了明朝廷的招撫,就任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此時,他所擁有的海船竟然多達1000艘,部眾三萬餘人。與《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們一樣,接受招安後的鄭芝龍的任務就是清剿他過去的同行,幾年之內,他相繼消滅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採老、鍾斌等海上勢力,隨後,已經成為明朝官軍的鄭芝龍部眾,與荷蘭殖民者展開正面對決——勝利者將成為中國海的掌控者。

崇禎六年初(1633年),竊據臺灣的荷蘭殖民者荷繼續推行強買強賣、進而大規模襲掠的海盜政策。1633年7月,8艘荷蘭戰艦乘明軍毫無戒備之機,以突襲手段,向廈門港內的30艘福建水師戰船進行炮擊。這些中國戰船是鄭芝龍仿照荷蘭戰艦模式建造的,艦體龐大,裝備精良,船上還裝備了一部分能被拖動、帶有環栓,置於雙層甲板上的紅夷大炮。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25艘中國戰船被摧毀,死傷官兵數百名,廈門港亦被荷蘭軍艦封鎖。

鄭芝龍立即做出反應,集中了150艘戰船,其中有50艘大型帆船,向封鎖廈門的荷蘭軍艦發動進攻。荷蘭人被驅離了廈門灣,鄭芝龍乘勝追擊。九月二十日(1633年10月22日),在金門料羅灣,鄭芝龍將50艘鄭氏戰船分成兩支分艦隊,其中一支艦隊在下風處迂迴包抄荷蘭艦隊(9艘戰艦)退路,另一支分艦隊則在上風頭向荷蘭戰船直衝過來。當更近一些的時候,鄭芝龍命令將福建水師的100艘小船點著火,向荷蘭人發動火攻。鄭芝龍的戰船、火船乘東北風向九艘荷艦衝擊,炮火硝煙將寧靜的港灣燒成沸騰的地獄。恐怖難以想像。據一位荷蘭目擊者描述:「有三艘戰船包圍了Brouckerhaven號,其中有一條船的戰士不顧一切把自己的船點火焚燒向荷艦撞擊。他們的行為正如狂悍而決死之人那樣……完全不理會我們的槍炮和火焰。荷艦尾部起火,火藥庫爆炸,立即下沉。又一艘荷艦正在近岸處,被四艘兵船迫近,雖然在接舷戰中兩度打退了敵人,但終被俘獲。其餘荷艦狼狽逃入大海,借大炮和東北風之助,逃到臺灣」。

對於那些一個多世紀以來橫行在東方海域的暴徒來說,有恃無恐的日子突然結束了。災難降臨得令人難以置信。在他們的眼裡,灰濛濛、怪石嶙峋的中國海岸,只有好看熱鬧的百姓、索賄撒謊的官員與懦弱無能的士兵。而在這個早晨,一切都變了。明朝(鄭芝龍)水軍的英勇令他們吃驚。三艘船被焚毀,一艘被俘,84名荷蘭人被生擒,另有許多死傷。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大捷,正好為鄭和遠航突然中止獻上了最好的200周年紀念。

相關焦點

  • 料羅灣海戰:中國人第一次海上大敗西方海軍,荷蘭輸了但這波不虧
    荷蘭試了很多辦法都無法使明朝同意自由貿易,最終荷蘭決定用武力解決1633年荷蘭人終於失去了耐心,他在各方都投入了很多但是籤署的全是空頭支票,荷蘭本部已經不耐煩了終於在1633年和明朝打了一仗,當談不妥的時候就只有打了,誰的拳頭硬以後這裡誰就是老大,這很實用。荷蘭的作戰命令是:「對中國福建沿海進行掠劫活動逼使中國政府答應其貿易需求,並在掠劫途中儘量降低中國人民傷亡」。
  • 沒落的明朝完勝強勢的荷蘭,不知道料羅灣海戰,你敢說了解鄭芝龍
    料羅灣海戰,或許你沒聽過,但你一定對鄭芝龍有所耳聞。此人絕非常理認為的那樣,是個活躍於明朝晚期,盤踞東南沿海的海盜。由他領導的料羅灣海戰,是中國歷史上對抗列強入侵,為數不多的海戰大捷。海上馬車夫的崛起荷蘭素來有著「海上馬車夫」的稱謂,它的陸地面積不大,卻擁有廣闊的海洋面積。
  • 鄭芝龍與料羅灣海戰
    你唱罷來我登場,從澎湖列島之戰到料羅灣海戰,再到臺灣收復戰,中國海軍用重創荷蘭艦隊的戰績,打完了他們在走向近代化之前的最後絕唱。  1604年,荷蘭首次登陸臺灣。  1633年料羅灣海戰是中國古代是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荷蘭人方面印支殖民總部派遣了最強大的武力,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不但如此,荷蘭人還招來了鄭芝龍的對頭大海盜劉香為增援。劉香帶來了戰船五十餘只。
  • 鮮為人知的「料羅灣海戰」——晚明與荷蘭的戰爭
    自此之後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鄭芝龍)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戰役影響  「說者皆曰: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此捷創聞。」料羅灣大捷使荷蘭人不得不屈尊於中國海商集團的實力,從此荷蘭人每年向鄭芝龍商的船隊繳納1000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水域的安全,同時避免了荷蘭本土遭受明朝海軍的進攻。
  • 料羅灣海戰,看明朝海軍如何對荷蘭入侵者發起猛烈反擊
    萬曆年間,隨著海洋航路的不斷開闢,越來越多的歐洲船隊出現在了中國的沿海,他們有的打著自由貿易的名義,有的卻是抱著殖民的幻想來到這片新的沃土,他們的出現或多或少都會與明王朝產生摩擦,這期中與荷蘭之間爆發的料羅灣海戰就是明末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為何明朝會與荷蘭開戰?雙方交戰的原因又是什麼?
  • 試論1633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對明朝海商策略的變化
    1633年料羅灣海戰失敗後,荷方開始改變策略,轉而加強與普通海商之間的合作,讓後者在明荷交涉中扮演重要角色,並成功地說服明朝地方當局開放臺灣大員的自由貿易,兩岸貿易此後迅速發展起來,荷方也得以從中賺取巨額利潤。但荷蘭殖民者對明朝海商策略在根本上存在的局限性,決定了雙方之間的合作關係難以長期維持,最終必將走向對抗。
  • 大明朝後期跟荷蘭人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料羅灣海戰
    料羅灣海戰又稱崇禎明荷海戰、金門海戰、明朝荷蘭料羅灣大海戰,是即將滅亡的大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帝國的一場大海戰, 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 一場鮮為人知的對外戰爭—明末料羅灣海戰
    大家都知道,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實際上,明朝末年,我國就已經與歐洲殖民者打交道了。1633年,還未實質獨立但是實力處於上升態勢的荷蘭與即將滅亡的明王朝爆發了一場大海戰,史稱料羅灣海戰。
  • 倩女幽魂手遊料羅灣之戰玩法介紹 全新大型副本
    年末將至,隨著12月份的大更新,全新大型多人副本料羅灣之戰也將全面開啟,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
  • 明末一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徹底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當時的明朝經過鄭和下西洋的輝煌頂峰後,已經走上了下坡路,後期的工匠已經不能造出鄭和時代的大船,船舶向小型化演進。這雖然保證了速度,但是小船穩定性差,載重量小,特別是作為戰船可搭載火炮數量少。明軍參戰的150艘戰船中,只有鄧芝龍的50艘是炮艦,其餘100條明軍小船都是火船。進攻開始後,100條火船在大船火炮掩護下蜂擁而上搭鉤點火。
  • 料羅灣海戰,荷蘭雖然敗了,但他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書中記載著在中國遍地是黃金,這引起了西方開拓者的極大興趣。16世紀以來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1553年葡萄牙人終於到達了中國的澳門,從那以後,他們就在澳門長期定居著賴著不走了。葡萄牙的表兄弟西班牙看到葡萄牙在中國的成功也格外眼紅,於是開著他的艦隊來到了現在的菲律賓建立了一座港口,就是如今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 料羅灣海戰:明鄭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路徑依賴鎖定
    1633年10月22日的料羅灣之戰,是典型的明末式海上衝突。依靠明朝當局支持的鄭芝龍海盜集團,以體量優勢襲擊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也順便打擊了本土競爭對手。但無論注水的戰績如何吹捧,雙方的技術差距都難以在短期內被磨平。
  • 明朝末年的雷霆之怒,「料羅灣海戰」大敗荷蘭
    1633年(明朝崇禎六年),明朝與荷蘭殖民軍在 福建金門海岸 料羅灣一帶 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與劉香海盜聯軍。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
  • 解析料羅灣海戰爆發的原因!
    料羅灣海戰料羅灣海戰起因是福建政府未履行談判內容,中國與荷蘭之間的貿易關係被禁止,這嚴重影響了荷蘭人的利益。荷蘭人在不能進入中國港口的情況下,只能藉助別人把貨物帶到大陸進行交易,這在本質上屬於走私。雖然這種方式在一開始為荷蘭帶來了利益,但後期這種交易方式被鄭芝龍截獲,荷蘭人與鄭芝龍之間籤署協議,協議中並沒有寫明每年的供貨量,料羅灣海戰起因取決於鄭芝龍的私心引起了荷蘭人的不滿,於是荷蘭人不斷向鄭芝龍提議增加交易量,並且幫助鄭芝龍擊敗當時最強大的海賊李魁奇,希望換取在中國自由進行貿易的權利。但是鄭芝龍並沒有履行約定,因為鄭芝龍雖然掌握了海上的勢力,卻沒有決定貿易的權力。
  • 明朝末年,中國和海上霸主荷蘭三次交鋒,三戰皆勝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是17世紀的海上霸主,世界第一殖民強國。鼎盛時期的荷蘭,勢力遍及全球,擁有世界一半的軍艦和商船。荷蘭依仗國力強盛,軍事力量強大,在世界各地橫行無忌,沒人敢招惹它。但在古老的東方,荷蘭人卻遭遇了滑鐵盧,在和中國的交鋒中屢屢吃癟,大明朝曾和荷蘭爆發了三次戰爭,結果明朝三戰皆勝,「海上馬車夫」的臉都丟光了。1622 年,荷蘭依靠強大的艦隊佔據了澎湖,封鎖漳州海口,威逼明朝通商給予貿易特權。明廷得知荷蘭的囂張行徑後勃然大怒,大明中央政府下令福建巡撫嚴懲荷蘭人。
  • 料羅灣海戰:大明海軍爆錘世界頂級海軍,荷蘭從此納貢,不敢再犯
    但距離新航路開闢一個世紀之後,荷蘭成功的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大力發展海上貿易。漸漸地,荷蘭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擔任起了"海上馬車夫"。於是,盛怒之下,荷蘭與中國海島劉香狼狽為奸,發動了對中國的戰爭。三、命運多舛公元1633年7月7日,荷蘭臺灣長官普特斯曼斯率領十三艘荷蘭戰艦,以突襲的方式對明朝的南澳發起了進攻,雖取得小勝,但荷蘭軍也有相當傷亡,不得不解圍後北上。7日,荷蘭軍已經抵達了廈門,但此時南澳的消息還未傳來,明軍毫無防範。因此,荷蘭艦隊成功偷襲並擊沉此處停泊的鄭芝龍的15艘大型戰艦,並封鎖了廈門口岸。
  • 明朝和荷蘭的料羅灣海戰:充分暴露了中國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
    公元1633年,明朝和荷蘭在金門一帶海域爆發了海戰,史稱「料羅灣海戰」。這次海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之一。
  • 料羅灣海戰大明一次滅掉荷蘭50餘艘戰船,使西方200年內不敢來犯
    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在新航路開闢一個世紀之後,荷蘭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已成功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主。為獲得更多利益,荷蘭也將觸手伸向了遙遠的東方大陸。而此時正處於大明崇禎年間,王朝內憂外患,國內饑荒連年屍橫遍野,外圍又有海盜不斷侵擾,隨著西方殖民者到達遠東地區,值得沿海局勢更加複雜。為此,明朝政府頒布海禁政策,禁止一切貿易往來。
  • 中國史上最有尊嚴的王朝:亡國前,還能讓歐洲強國籤下不平等條約!
    如公元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太師也先擒獲,可是明朝沒有屈服,在于謙的帶領下,擊退了也先的騎兵。 又如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寧肯上吊,也不和闖王李自成苟合。即使面對令清朝籤訂下無數不平等條約的歐洲列強,明朝也能夠將其擊潰,把它打得「落荒而逃」、「抱頭鼠竄」。接下來,我們看看1633年料羅灣大海戰,明朝如何痛擊入侵的歐洲強國荷蘭的?
  • 即使內憂外患,可還是取得了料羅灣海戰的勝利
    都知道,中國明清兩代一直被後人視為無能政府。因為,他們最大的貢獻是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所以,皇帝的喜好決定了國家的政策,臣子無權監督。但是,這樣的王朝卻在虛幻的繁榮之後,迅速陷入了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