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這個國家能有如今地位,可謂是歷經磨難,曾被四次瓜分國家,後兩次更是處於滅國之中,好在正義的盟友最終幫他把國家搶回來了,不然,地圖上就沒有波蘭這個名字了。
1918年,一戰結束的時候,波蘭才從滅亡123年的時間裡再次恢復國家,宣布獨立,一個被屢次蹂躪的國家,好不容易復國了,應該崇尚和平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才對。
但是波蘭卻並不這麼想,復國後的波蘭並沒有看清自己的處境,想著曾經統治自己的大國(俄羅斯帝國、奧地利大公國、普魯士王國)都已經分崩離析,一時間名族自信心高漲。
對於復國時與周邊國家的邊界劃分有了不同想法,波蘭率先向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發動攻擊,擴張領土,由於蘇聯沒有防備,使得波蘭軍隊一開始取得很大勝利,甚至攻克了烏克蘭首都。
但回過神來的蘇聯迅速組織反攻,對於蘇聯的反攻,波蘭軍隊卻無法抵擋,只能節節敗退,但是波蘭之所以敢向蘇聯動手,也不全是一時衝動,主要底氣是因為背後有法國支持,再加上蘇維埃政權剛剛誕生,於是想趁機佔便宜。
從結果上看,這個便宜波蘭還是佔到了,有了法國的大力支持,波蘭軍隊最終擋住了蘇聯紅軍的進攻,並且還將俄國人擊退400裡。
這個時候,雙方陷入焦灼戰,於是開始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新生的蘇聯決定以空間換時間,爭取國家安穩發展,於是同意讓步,最終,西烏克蘭地區和西白俄羅斯納入了波蘭的版圖,此時的波蘭不會想到,這將為他第四次瓜分埋下惡果。
如果說蘇聯參與瓜分波蘭,是因為之前結下的梁子,那麼德國進攻波蘭理由似乎更正當一些。
一戰結束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為了遏制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主張建立「大波蘭」。法國相信強大的波蘭能夠有效地制衡德國。
於是,德國被迫向波蘭割讓了「波蘭走廊」等片領土,最終使這個新興國家擁有了出海口。但是這樣一來,德國的領土被分成了兩部分。主體位于波蘭走廊的西部,而東普魯士地區則離本土相隔甚遠處于波蘭走廊的東部。
德國人雖對和約不滿,但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只能暫時忍讓,這為之後希特勒組建「完整」普魯士民族埋下了戰爭的種子。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此同時,蘇聯也從西線進入波蘭,將波蘭三分之一領土納入版圖,自此,波蘭第四次被瓜分,此時,波蘭距上一次復國僅過去了21年。
波蘭再次滅亡了,但是因為當時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波蘭政府並不沒有就此解散,而是組建了「流亡政府」,流亡政府最初在法國組建。
在法國組建的流亡政府,打算組建一支軍隊來對抗蘇德,波蘭總理西科爾斯基表示要招募18萬人。最初本打算取道法國,從被佔領的波蘭招募大批軍人,後來證明是不現實的。
接下來在北美的波蘭人中徵召活動的後續計劃也沒有成功。美國政府拒絕允許徵召波蘭裔美國公民加入波蘭軍隊,而從加拿大徵召到的新兵太少了,根本無法建立一個軍隊。
大體上說,北美波蘭人加入法國分隊成本太高,降低了建議的可行性。最終,在法國的波蘭部隊建立起來,它有兩個主要來源:法國礦區僱傭的軍官,波蘭流動勞動人口。
雖然法國政府允許波蘭政府徵召其公民,卻也保留了重要工業區僱員的否決權。
因此,在法國創建波蘭軍隊充滿了困難。實際上,在法國陷落的時候,只有8萬3千人加入到了波蘭戰鬥編隊中。
波蘭政府希望法國的軍事策略提供一個機會,讓波蘭人最快並以最短路線進行反擊蘇聯,但是法國最高統帥不願意進攻德國,並且要求波蘭軍隊雖然從屬于波蘭流亡政府,但實際指揮權在法國。
對于波蘭流亡政府的目標或者說執念——反攻蘇聯,英法兩國是絕對不同意的,對兩國來說,蘇聯是抵抗德國的主要支柱,維護還來不及,怎麼可能因為一個失去國家的政府而去得罪他?
就這樣,波蘭的反蘇計劃就這樣失敗了,法國投降後,流亡政府又來到了英國,並在這裡波蘭軍隊加入了盟軍陣營。
自此,從1940年的挪威戰役、不列顛戰役,到後來的北非、中東、義大利、諾曼第等各個戰場,都能看到波蘭軍人奮戰的身影。
(參考資料:《蘇聯對波蘭政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