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教育學院院長周峰教授《從「有效教學」到「高效教學」》有感
2013至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第9周星期二下午,我有幸全程聆聽了周峰教授的報告,感觸頗多。最能引發我思考的一個命題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永遠無法彌合。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聽到大人們講的一句話就是:理論與實踐是有差距的。因此,每當自己所講的道理無法付諸實踐時,我都會頑皮地用這句話作擋箭牌。因此,打我記事起,我就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光聽一個人說什麼,關鍵要看他做什麼。
天下人都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我從初中語文老師那裡又學到了另外一句更為經典的說教:不要做語言的偉人,行動的矮子!打那以後,我就更加注重一個人的行為了,因為這個社會充滿了浮燥,埋頭做實事的人少了,喜歡唱歌的人多了。
單從理論上講,跟周教授還確實學到了一些東西。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那次別有意味的教學實驗。他說自己曾經利用一次被別人請去做講座的機會,分別把聽講座的老師分為A、B、C三個班。其中,他採用了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給A班「學生」上課,上完課之後隨即測試表明,該班學員的平均成績不及格。他採用了有目的滿堂灌的方式給B班「學生」上課,上完課之後,當即測試的成績表明,該班學員的平均成績為70多。他又採用了有目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對C班「學生」授課,而隨後的測試成績表明,該班學員的測試成績最好,平均分達到了80分。
通過周教授的親自實驗,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傳達了一種重要的教學理論:即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儘量讓學生採取有目的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有可能從「有效教學」提高到「高效教學」。說實話,這種理論我以前也不是沒有聽說過,只是這麼近距離地觀察並且聆聽一位曾經親自做過這方面的教學實驗的教育專家給我們現身說法,對我來說,還是新媳婦上轎—頭一遭!
當時,我還確實被這種先進的教學理論感動了一陣子,心中暗暗下定決心,要向周教授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讓自己的教學也變得高效起來。
隨著周教授的講座漸入佳境,我卻開始疑竇叢生。周教授不是親自做過實驗,證明了採用「讓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比採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要更有效率嗎?那麼他為什麼不採用自己親自用實踐證明了的更為有效的方式來給我們授課呢?難道說「聽講座」不是一種學習而是別的娛樂或者消遣?難道說我們老師的自學能力比不上學生的自學能力?或者說周教授的講課內容有些晦澀難懂的地方,需要他親自點撥一番?
將近三個小時的講座聽下來,我還真的沒有感覺到這一點,我只是覺得,如果周教授採用了他自己曾經給C班上課的方式來給我們做講座,那麼我們收穫到的一定會更多,對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當然,我這麼說,絕沒有對周教授的半點不敬之意,我只是想證明自己文章的標題。至於一個人的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這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宣傳中的領袖還是我自己身邊的凡人,要從他們身上找出一些理論與實踐有差距的例子,我閉著眼睛都可以信手拈來。
我只想再重複一遍,說得漂亮不算什麼,能堅持做得到,那才是真漢子!
我還想將上述現象再引申一下,以小人之心度之,周教授之所以最終還是採用了他親自用實踐證明了的效率最為低下的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給我們授課,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都有表現欲。
讓一個滿腹才華、口才好、表現欲強的人靜下心來觀察學員們學習,是一件不太可能實現的事情。通過聽講座,我不僅學到了一些教育教理論,還欣賞到了周教授的口才和肢體語言,那才是全方位的立體式的學習呀。所以,我個人對周教授的表現是相當滿意的,人嘛,誰還沒有表現欲呢?話又說回來,在一線教師中間,應該也有不少滿腹經綸、口若懸河之輩呀。
要知道,三尺講臺就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全部舞臺,三尺講臺濃縮了我們人生的全部精華呀,讓我們在講臺上閉住嘴巴,就為了學生的考試成績?那麼學生們的口才如何培養?
難道學生們就只是一部部考試機器,他們沒有聆聽的欲望?他們就沒有看表演的欲望?
現在的教育偏離育人的正常軌道已經越來越遠了,當代中國教育的功利性及工具化特徵太過明顯了。我還清楚記得並且非常認同我們初中語文老師對優秀教師的看法,他曾說,一個優秀的老師要具備「演說家的演說才能、藝術家的表演才能及政治家的組織才能」。
如何組織課堂,如何有效實施課堂教學行為,那不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還需要一線教師慢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和感悟才行,別人再精闢的教育教學理論都無法直接內化成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在周峰教授的啟發下,我倒是產生了一種新的觀點。其實,無論是有效教學還是高效教學都是教師實施的一種教學行為,我們沒必要迴避這一行為的主體—教師,應該提倡讓教師成長為「積極型教師」。
每位在一線教學的教師,無論他或她的教學效率處於百分比的哪一個階段,我們都有提高的餘地,畢竟,敢說自己的教學效率有100%的人估計還沒有出生呢。那麼,我們應該立足自己的教學現狀,努力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一名具備陽光心態的積極型教師,這才是切實可行的管理之道。
教師與教師之間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用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來管理教師們的教學行為,恐怕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理想效果的。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不想過多涉獵教育管理的問題,我還是來談談如何提高有效教學的問題。前段時間我也在猶豫,究竟要不要給學生布置課件作業。課後作業對於學生掌握知識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大家都知道「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的道理。
無奈,學生的課餘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我們作為老師,確實應該在提前自己的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方面下一番功夫。聽完周教授對一所教改名校的教改經驗分析之後,我下定了決心,從今往後不再給學生布置課後的書面作業了,轉而引導他們做好課前預習。
以前,我之所以沒有重視課前預習這一教學環節,是因為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讓學生提前預習新課的內容,往往會變成一句空話。現在條件不同了,學生們都有人手一冊的《新課程學習輔導》,這本複習資料裡面每一節課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知識導航》。它主要是把每節課的一些重要知識點,轉化成填空題的形式給學生羅列了出來,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我一直都知道這一項內容設計得不錯,但是在課堂上實在擠不出時間來處理。
現在好了,我今後就會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新課,之後再完成《知識導航》中的內容,在課前要求科代表巡視一圈,幫我檢查一下。這樣,這一環節就不會落空了,既提高了新課的教學效率,又減輕了學生課後做作業的負擔。
最後,我還想說的一點是,通過學習,我還從周教授那裡學習到了心態的重要性,知道了心態不僅影響人的行為能力,還會影響人的生理反應。我以前當然也知道心態的重要性,但是從周教授的講座中我聽到了一個比較生動的例子,今後教育學生的時候可以拿來講一講啊。
此外,我個人覺得,一個人的心態主要是由他對這個世界以及對自己的認知所決定的。在我看來,陽光的心態應該具備「自信而不張揚,好學而不迷信,尊重但不盲從,求真但不鑽牛角尖」等特點。
雖然這些都是我自己對於良好心態的理論,但是我個人目前的實踐絕對做不到這些,因為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永遠無法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