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總體營造在軟體上提升了各縣市文化中心的規劃與執行能力,在硬體上帶動傳統建築物的保存和利用,強化了鄉鎮的表演設施。
文/陳曉彥(新聞學教授)
TW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一為對傳統產業,如製造業、農業、工藝等產業的轉型,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類別的創意生活產業和工藝產業。
第二種模式為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創意加值,使之成為現代的文化創意產業。
第三種模式是通過節慶等活動帶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乃至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四種模式是文創園區和創意街區的模式,主要以廢舊工業遺址、廠房等閒置空間或者歷史街區為場域建立,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消費的聚集。
第一種模式本研究選擇TW埔裡鎮的廣興紙寮為例。廣興紙寮最初是一個傳統的手工造紙廠,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除了保留部分造紙業務,工廠開放觀光、體驗,並開發新型產品如可以吃的紙等,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創意生活產業。TW的中小型傳統企業,包括曾經輝煌的酒廠、糖廠、礦場等,通過體驗營銷和與在地物產結合等方式活化原有生產方式或生產場所,成就了TW獨具特色的創意生活產業,也提供了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案例。
第二種模式選擇霹靂布袋戲。不少傳統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眾群慢慢老化,產業價值也逐漸消減。如何使傳統文化再生,吸引年輕的受眾並創造產業活力,是各國和地區在傳統文化保護中面臨的難題。以霹靂布袋戲為代表的TW傳統文化產業的文化創意轉型,為這道難題的求解提供了一定的啟發。
第三種模式以大甲媽祖國際文化節和客家桐花祭為例說明,指出特色的節慶活動對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和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
第四種模式以臺北的松山文創園區為例,研究發現園區可以起到一定的文化生產、參與和消費的集聚作用,並能夠活化原廢棄的工業遺址,起到文化資產保護和再利用的目的。不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中也可能面臨文化、創意與商業的矛盾,以及土地使用中各方利益的衝突。
陳曉彥博士: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媒體法律、制度與倫理;創意產業;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