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反思現在,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我們身處何地,年齡幾何,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伴隨,並常常感覺活著的痛苦。
比如,我們求學時目標雖然明確,但我們仍為成績擔憂,也常有感於周圍的同學關係融洽程度。
那時我們認為長大之後,考學成功之後就不會有諸多煩憂了,但當我們步入社會,新的煩惱也應運而生,職場,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無一不是煩惱的來源。
煩惱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必有煩憂伴隨。
想要知道我們內心為何如此糾結,《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可以為我們做一些解答。
01 我們內心衝突產生的根源
生活中,我們不自覺地給自己提出一個要求,比如有一個偶像或榜樣模仿,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目標,或者以是否成功作為做完事情的標準,這些要求就像一個期待,一個前方的燈塔,在激勵我們前行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與擔憂。
因為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理想化形象」,他是那麼完好,毫無瑕疵,他是一個「聖人」一樣的存在。
但我們生活的環境往往不如我們所願,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或者遭遇難以預料到的事情,可以說,在我們通往「完美」的道路上磕磕絆絆,有時措手不及,有時跌倒了,有時走著就迷失了方向。
諸如數不清的坎坷,難以預測的困難就是我們煩惱的來源。
有了煩惱,就會產生衝突。比如,面對多種選擇,我們遊移不定,左右搖擺,尤其關於職業選擇,方向選擇等大問題時,要左思右想,權衡利弊,此時衝突的產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推而廣之,凡是有煩惱的地方,就會有衝突。所以,衝突的根源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內心給自己設限,讓自己始終處在選擇之中,即處在衝突之中。
比如,對於讀書這件事,閱讀成長類、文學類,還是心理學類書籍,需要我們做選擇;買來幾本書,優先讀哪一本,需要我們做選擇。
再比如,衣食住用行,無一不是在做選擇題,在衝突中突圍,找到自己更喜歡,更適合自己的。
買衣服要選顏色,吃飯選擇吃什麼,出行選擇公共運輸還是自駕等等,做選擇,權衡利弊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
02 影響我們人生的三種衝突類型
每一件事都不是被規定好,只要我們執行就行了,而是每時每刻都需要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
當然,煩惱造就衝突,衝突也不只選擇這麼簡單,有時選擇做的多了,就會影響我們之後的生活和人生。
有的時候選擇錯了,心靈會受傷,比如選擇朋友,或選擇戀人,被知己或戀人傷害,可能之後的一生要選擇疏遠他人,不去選擇交心,而是遠離,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
有的選擇會給自己造成心理負擔。比如兒童時期要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發現刻意討好對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于是之後的人生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或目標,會去討好他人,雖然內心並不願意去這樣做,但為了得到也硬著頭皮去做。
有的選擇是為了個人利益,想要操控和控制他人。比如一生追求權力,因為權力能夠得到很高的地位,得到他人的認可,也更方便利用和算計,並有意想把別人變為對自己有用的人。
作者卡倫·霍妮從心理學角度將這三種衝突類型人群分別劃為:疏離型:疏遠他人;順從型:親近他人;對抗型:對抗他人。
其實這三種類型都是自身衝突解決的一種嘗試,只不過都以失敗告終,造成他們的人生畏懼、迷茫、絕望。
原因在於他們已經發現自身的煩惱與矛盾所在,所以他們的解決方式是「外化」自身,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理想化形象。當然,理想化形象是完美,毫無缺憾的,這是他們的目標。
但事實上,由於他們為了追求理想化形象所採取的措施是疏遠他人,討好他人,對抗他人,這無疑是不利於與他人合作。於是,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迷了路,並感受到生活越來越糟。
03 如何應對內心的衝突?
《致命疾病》作者索倫.克爾凱郭爾說,「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是的,我們之所以產生多種多樣的內心衝突,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總是覺得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
解決這個內心衝突,也就是成為我們自己,有兩個辦法:
一、面對煩惱與矛盾,歸因於事情本身,而不是歸因於自我或個人
生活中很多的自我設置障礙,導致心靈受阻,不暢快,從而做出於事無補的補償行為,比如以為利用躲避、疏遠、刻意討好、惡意對抗的方式就可以避免同類事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這都是處於從自我的防禦角度考慮,而沒有從事情本身上解決矛盾。
比如,對於失戀這個人生幾乎必經階段,有的人想不開,甚至心靈受到很大的傷害。對愛情絕望,對世事失望的態度,造成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變得消極,有的甚至走向人生的盡頭。
這個事情或許有一部分自身的原因,但不應全部歸因自我的失敗。針對這個事情分析而言,戀愛分手有其原因,事情的矛盾在哪裡,就在哪裡解決這個問題。失戀將成為找到更好的伴侶的經驗,而不是自暴自棄的理由。
二、實現內在的完整,卸下所有偽裝,為生活和人生傾注真情實感
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活得心累?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戴著面具在生活。
生活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的人在職場上偽裝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溫順的小羔羊」,對上司的話無論對錯言聽計從,其實他們回到家裡,就暴露出真實面目,比如大呼小叫,肆意發洩情緒,或者駕馭家裡其他人。
人的情感是一個「恆定」的東西,如果在一個地方感情被壓抑,就會在另一個地方抒發出來。所以,我們戴著面具生活,就會造成某一時刻,所壓抑的情緒會突然爆發。
此時,我們會發現找不到真實的自我,因為當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的,那確實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被壓抑的情感要找出口宣洩出來,否則人會憋出毛病來。
當我們內心產生衝突時,我們應該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而不是刻意隱藏在心底。
我們應卸下偽裝,無論在何種場合,何種環境,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抒發出來,就不會產生額外的心理負擔,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將「自我防禦」付諸實施。
實現內在的完整,活出真實的自己,不給自己留有缺憾,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解決不了的內心衝突。
綜上,我們通過分析內心衝突產生的根源在於日常的煩惱和矛盾,為了解決內心衝突,不是從事情本身,而是從自我出發刻意疏遠、討好和抗拒他人,造成心理問題。
應對和解決內心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摘下我們生活中偽裝的面具,以真情實意面對生活和人生,實現內在完整,活出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