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為何煩惱不斷,痛苦連連,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衝突》

2020-12-27 筆尖兒愛寫作

回首往事,反思現在,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我們身處何地,年齡幾何,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伴隨,並常常感覺活著的痛苦。

比如,我們求學時目標雖然明確,但我們仍為成績擔憂,也常有感於周圍的同學關係融洽程度。

那時我們認為長大之後,考學成功之後就不會有諸多煩憂了,但當我們步入社會,新的煩惱也應運而生,職場,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無一不是煩惱的來源。

煩惱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必有煩憂伴隨。

想要知道我們內心為何如此糾結,《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可以為我們做一些解答。

01 我們內心衝突產生的根源

生活中,我們不自覺地給自己提出一個要求,比如有一個偶像或榜樣模仿,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目標,或者以是否成功作為做完事情的標準,這些要求就像一個期待,一個前方的燈塔,在激勵我們前行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與擔憂。

因為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理想化形象」,他是那麼完好,毫無瑕疵,他是一個「聖人」一樣的存在。

但我們生活的環境往往不如我們所願,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或者遭遇難以預料到的事情,可以說,在我們通往「完美」的道路上磕磕絆絆,有時措手不及,有時跌倒了,有時走著就迷失了方向。

諸如數不清的坎坷,難以預測的困難就是我們煩惱的來源。

有了煩惱,就會產生衝突。比如,面對多種選擇,我們遊移不定,左右搖擺,尤其關於職業選擇,方向選擇等大問題時,要左思右想,權衡利弊,此時衝突的產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推而廣之,凡是有煩惱的地方,就會有衝突。所以,衝突的根源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內心給自己設限,讓自己始終處在選擇之中,即處在衝突之中。

比如,對於讀書這件事,閱讀成長類、文學類,還是心理學類書籍,需要我們做選擇;買來幾本書,優先讀哪一本,需要我們做選擇。

再比如,衣食住用行,無一不是在做選擇題,在衝突中突圍,找到自己更喜歡,更適合自己的。

買衣服要選顏色,吃飯選擇吃什麼,出行選擇公共運輸還是自駕等等,做選擇,權衡利弊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

02 影響我們人生的三種衝突類型

每一件事都不是被規定好,只要我們執行就行了,而是每時每刻都需要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

當然,煩惱造就衝突,衝突也不只選擇這麼簡單,有時選擇做的多了,就會影響我們之後的生活和人生。

有的時候選擇錯了,心靈會受傷,比如選擇朋友,或選擇戀人,被知己或戀人傷害,可能之後的一生要選擇疏遠他人,不去選擇交心,而是遠離,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

有的選擇會給自己造成心理負擔。比如兒童時期要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發現刻意討好對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于是之後的人生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或目標,會去討好他人,雖然內心並不願意去這樣做,但為了得到也硬著頭皮去做。

有的選擇是為了個人利益,想要操控和控制他人。比如一生追求權力,因為權力能夠得到很高的地位,得到他人的認可,也更方便利用和算計,並有意想把別人變為對自己有用的人。

作者卡倫·霍妮從心理學角度將這三種衝突類型人群分別劃為:疏離型:疏遠他人;順從型:親近他人;對抗型:對抗他人。

其實這三種類型都是自身衝突解決的一種嘗試,只不過都以失敗告終,造成他們的人生畏懼、迷茫、絕望。

原因在於他們已經發現自身的煩惱與矛盾所在,所以他們的解決方式是「外化」自身,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理想化形象。當然,理想化形象是完美,毫無缺憾的,這是他們的目標。

但事實上,由於他們為了追求理想化形象所採取的措施是疏遠他人,討好他人,對抗他人,這無疑是不利於與他人合作。於是,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迷了路,並感受到生活越來越糟。

03 如何應對內心的衝突?

《致命疾病》作者索倫.克爾凱郭爾說,「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的根源」。

是的,我們之所以產生多種多樣的內心衝突,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總是覺得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

解決這個內心衝突,也就是成為我們自己,有兩個辦法:

一、面對煩惱與矛盾,歸因於事情本身,而不是歸因於自我或個人

生活中很多的自我設置障礙,導致心靈受阻,不暢快,從而做出於事無補的補償行為,比如以為利用躲避、疏遠、刻意討好、惡意對抗的方式就可以避免同類事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這都是處於從自我的防禦角度考慮,而沒有從事情本身上解決矛盾。

比如,對於失戀這個人生幾乎必經階段,有的人想不開,甚至心靈受到很大的傷害。對愛情絕望,對世事失望的態度,造成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變得消極,有的甚至走向人生的盡頭。

這個事情或許有一部分自身的原因,但不應全部歸因自我的失敗。針對這個事情分析而言,戀愛分手有其原因,事情的矛盾在哪裡,就在哪裡解決這個問題。失戀將成為找到更好的伴侶的經驗,而不是自暴自棄的理由。

二、實現內在的完整,卸下所有偽裝,為生活和人生傾注真情實感

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活得心累?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戴著面具在生活。

生活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的人在職場上偽裝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溫順的小羔羊」,對上司的話無論對錯言聽計從,其實他們回到家裡,就暴露出真實面目,比如大呼小叫,肆意發洩情緒,或者駕馭家裡其他人。

人的情感是一個「恆定」的東西,如果在一個地方感情被壓抑,就會在另一個地方抒發出來。所以,我們戴著面具生活,就會造成某一時刻,所壓抑的情緒會突然爆發。

此時,我們會發現找不到真實的自我,因為當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的,那確實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被壓抑的情感要找出口宣洩出來,否則人會憋出毛病來。

當我們內心產生衝突時,我們應該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而不是刻意隱藏在心底。

我們應卸下偽裝,無論在何種場合,何種環境,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抒發出來,就不會產生額外的心理負擔,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將「自我防禦」付諸實施。

實現內在的完整,活出真實的自己,不給自己留有缺憾,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解決不了的內心衝突。

綜上,我們通過分析內心衝突產生的根源在於日常的煩惱和矛盾,為了解決內心衝突,不是從事情本身,而是從自我出發刻意疏遠、討好和抗拒他人,造成心理問題。

應對和解決內心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摘下我們生活中偽裝的面具,以真情實意面對生活和人生,實現內在完整,活出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精神痛苦的根源,其實不是人與事,是內心設下的牽絆!
    痛苦是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它會在多種情景中萌生,通常會和受傷相連,與快樂相對。除去精神痛苦外,身體也會因為傷痛、疾病產生痛苦。後者一旦病灶根除,痛苦便會隨之消逝,而精神上的痛苦卻會呈現出其他的特質,似乎很難驅散,需要明白精神痛苦的根源,其實不是人與事,是內心設下的牽絆。
  • 《掌控自我》,找到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重新掌控自我
    在30多年的心理諮詢過程中,他不斷反思,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解決問題的萬物方法論 — — 找到自己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來掌控自我。本書的目的在於幫你掌控自我,為什麼你明明想學習卻刷了一個下午手機?為什麼你明明計劃好了早晨去跑步卻在被窩賴床?
  • 生活裡的累,一半源於生活本身,一半源於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1、生活的腳步不管是沉重,還是輕盈,我們從中不僅能品嘗失敗的痛苦與迷惘,同時,也享受著收穫與快樂。只要我們總結跌倒的原因,把孕育的勇氣樹起,告別迷惘的昨天,擁抱美好的今天,微笑面對明天,不管是從輝煌成功中走出,還是在失敗中奮起,漫漫遠方路,才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早上好!
  • 執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但命運沒有眷顧她,這個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名湖充滿期望,對愛情充滿眷戀的少女,雖然收穫了一份至誠的愛情,收穫了所有人的愛,但生命如曇花般短暫,令人痛惜!楚雁潮從小沒有父親,一直生活在政治陰影裡,雖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愛情,但他的愛情和新月一起埋進了墳墓。從此,這個男子與戀人隔世相守。
  • 你為何總是不開心?高僧:根源可能是你未悟透這三個真相
    一個人的內心如何決定了他人生的境遇如何。生活中,有些人樂觀積極,讓身邊的人時刻都能感覺到快樂,人緣越來越好。而有些人總是悶悶不樂,很難有開心的時候,這種負面的情緒也會影響到身邊的人,使得大家都遠離自己。曾經我的一位朋友就是一個總是開心不起來的人,在一次旅行途中,看到他還是苦著臉,我勸他,人生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何不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呢?
  • 佛家說:人生本來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欲望
    這個竹簍的妙處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到一把玉米後,由於握著拳頭並緊抓著玉米,爪子怎麼也抽不出來,而那個裝玉米的竹簍又被牢牢地固定在樹下,因此猴子無法拖著竹簍走。貪婪的猴子十分的頑固,它始終不願意放下已到手的玉米!第一天,當農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願放手。
  • 佛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
    佛曰: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切源於執著,執著於一念就會被困於一念,想要改變身邊的環境首先要改變自己,不如意的事情常常見,不如意的人也常常有,別因為別人擾亂了自己的心智,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源自我們的心中執念,執念什麼,必然受困什麼。心中有佛,則所見皆是佛。佛說:萬物由心造,控制好自己的心才會安心,內心自在才會真正的自在,心好則事事好,心惡則萬物皆是晦暗,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善則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控制好自己心念,不生噁心,不念過往,所得都是命運,做最好的自己。
  • 星雲大師: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貪嗔痴」,用這三個字可以化解
    雖然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是依舊煩惱和困惑不斷,精神壓力很大,身心傷害。如何消除煩惱,戒掉「煩惱障」呢?六祖慧能禪師和星雲大師都為人們開出了同樣的三字「妙方」。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曾經有人問星雲大師「如何消除煩惱」?大師回答:無窮無盡的煩惱,細思之,不外由於一個「我」字所造成。由於我執、我愛、我見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見,讓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由此可見,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貪嗔痴」這佛家所說的身心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 異化是矛盾痛苦的根源,我們即將走出困境!
    生存者:你指出我們人類是一種錯誤的存在,是存在的異動和異化,我們暫無反駁的理由,這讓我們內心五味雜陳,思想處處都在矛盾之中。我們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看來我們既不自知,更未自明,我們糊裡糊塗地將生存進行到如今,至今不明白為了什麼而生存。這已經不是笑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 瞬間讓你「淚崩」的英文籤名:生活枯燥無味,煩惱連連瑣碎
    瞬間讓你「淚崩」的英文籤名:生活枯燥無味,煩惱連連瑣碎 Do you think people are happy with money? You can't imagine their happiness. 你以為有錢人很快樂嗎?
  • 集諦:煩惱(三十種煩惱齊全解析)
    顯宗認為,輪迴的根源是無明,無明引起了十二緣起。密宗認為,當輪迴與涅槃、佛與眾生、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都不存在的時候,宇宙空間中沒有任何天體,只是一片虛空,唯有我們內心的本質,才是唯一存在的永恆,這是最原始的本來面目。第三轉法輪稱之為佛性、如來藏。
  • 內心主觀的患得患的煩惱鬱悶和痛苦,下面的方法能有效解決
    宜鷗:世上哪有那麼多為何?楊永龍:我們本來就生活在諸多的為何之中啊,所以要解決你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的就是知道為什麼,我想你來找我,肯定是想要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吧?宜鷗:或者是解脫。要知道,自殺也就是輕生,是指當個人的煩惱和苦悶發展到極點,對生活喪失信心,對現實感到絕望而採取毀滅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對困難的退縮以及不理解生命真諦的表現,而且也是對親戚、朋友,特別是對父母家人終身痛苦和折磨的表現。你要明白:「生命就是不斷受到傷害和不斷自我修復的過程。」
  • 心理學: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當時忍讓,後來又糾結痛苦,我怎麼了
    【讀者提問】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矛盾,比如被別人踩了一下,被插隊,被別人果汁撒在身上等等。一般我都會選擇當時忍讓,不出聲或者說沒事。但是事情過後很長時間都放不下,心裡還是充滿了怒火,一直在自己應該怎麼做之間反覆糾結,還會想像和別人衝突之後發生的爭吵,弄得焦慮不安又告訴自己要大度,不要和別人爭吵,反覆思量,痛苦不堪。【我的回答】「心理內耗」大概是最影響我們生活質量的內容之一了。在你的提問中,我看到了很深的內耗。
  • 只有通過打坐禪修 才能去除你內心痛苦的原因貪嗔痴慢疑
    我們經常聽說貪嗔痴三毒,很少聽說貪嗔痴慢疑五毒。不管是貪噌痴,還是貪噌痴慢疑,在佛教佛法裡面都稱為毒。是我們內心的毒瘤,是我們內心的毒素。必須把它們徹底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不是某些人才有,而是所有人都有,所有人都有貪嗔痴慢疑。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以後,得到的又一個真理。
  • 《解憂雜貨店》人生答疑指南:面臨兩難選擇的痛苦,不妨先寫封信
    那麼面臨人生兩難的痛苦,到底該如何是好?如果真的很難抉擇,不妨先將自己的苦惱,訴諸於紙筆,寫一封信吧……先不要考慮如何去解決,而是將自己煩惱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寫成信。然後,只管將信寄出。我們需正視自己、遵從內心,才不會留遺憾。你的心也會指引你,為你的人生抉擇出那條最正確的路。
  • 即刻忘記煩惱,一切都會變好
    我們為何會有煩惱,是內心的願望沒有實現還是我們想要的太多有時候會突然情緒低落,說是無緣無故,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哪有不明原因的心情不好,實際上是一些不如願的事情引起的可能是以前發生的事,也可能是當下正在面對的事,或者是將來要發生的事兒,不管是已經發生的還是即將發生的,帶來煩惱的肯定是沒有讓自己稱心如願的事情
  • 佛說:一個人煩惱的根源,其實就是一個字
    我們時常會感到煩惱,喜歡用「人生苦短」來表達自己煩惱的心情。 甚至很多人對於「生活」進行了另一種詮釋:生下來,活下去。 看似平淡的六個字,卻透露出無可奈何的煩惱。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煩惱,其實根源就是一個字:貪。 佛說:「欲不斷,難出婆娑。」——我們想要逃離婆娑世界,佛說需要斷欲。 尋常欲望比如衣食住行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欲望,其實就是「貪」。
  • 走出記憶的痛苦,迎接生活的挑戰
    只有當出現衝突的時候,當自我遭到阻礙的時候,否則,意識的運動就不是自覺知的。唯有當我們遭到幹擾、阻攔,當我們感到焦慮、恐懼等痛苦,當我們想要得到某個預見中的結果的時候,才會有自我意識。只要意識朝著渴望的方向前進,沒有衝突出現,就不會存在自我意識。意識的過程是一種識別的過程,是記憶對識別內容賦予名字的過程,因此,自我意識是由記憶構成的,是知識、經驗積累的時間的產物。
  • 煩惱需要訴說,痛苦需要流淚,憤怒需要吶喊
    在複雜紛繁,變幻莫測的現實世界,一切都在不斷地改變,事事都難以預料,人人都有不如意,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煩惱和脆弱的時候,煩惱需要訴說,痛苦需要流淚,憤怒需要吶喊,委屈需要傾訴,悲傷需要慰籍,這是人的本色。早上安康,我的朋友!2、朋友,幸福在於發現,睜開雙眼,不要讓憂傷煩惱遮擋住視線。只要心中有陽光,每天都是豔陽天。踏上快樂的航程,笑對美好一天。
  • 佛禪語錄:痛苦是一種習慣,讓我們脫離痛苦的舒適圈!
    雖然繼續痛苦比較不費力,可是你將因此失去生命,該有的可能性。你有沒有一種經驗,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一直處於「鬼打牆」的狀態,不斷惡性循環,不論你怎麼努力試著想要掙脫,都還是困在原地。例如:A總是碰到花心的對象,每次都被劈腿。B總是碰到脾氣很差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