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人生本來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欲望

2020-12-23 禪說國學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慾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有一群猴子喜歡偷吃農的玉米,糟蹋了很多糧食,而且它們又很難被捕捉到。多年來,人們想盡辦法,用弓箭去射或用陷阱去捕捉它們,但都無濟於事。因為它們是非常聰明的動物,不會輕易上當。

後來人們就去請教獵人。獵人交給農民一個捕捉猴子十分有效的方法:用竹子做一個窄口的竹簍,固定在一棵樹下,在裡面放入玉米、香蕉等食物。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就把爪子伸進竹簍去抓玉米。

這個竹簍的妙處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到一把玉米後,由於握著拳頭並緊抓著玉米,爪子怎麼也抽不出來,而那個裝玉米的竹簍又被牢牢地固定在樹下,因此猴子無法拖著竹簍走。

貪婪的猴子十分的頑固,它始終不願意放下已到手的玉米!第一天,當農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願放手。就這樣,農民很快就把猴子全都抓住了,玉米再也不會被猴子糟蹋了。

在生活中,是什麼讓我們不能心胸開闊,整日被憂鬱、煩惱、焦躁和痛苦所佔據?是人的貪慾。貪慾不僅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痛苦和失望而且它們本身還有極大的危險性。

佛家說:「人生本來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欲望。」很多時候,這種欲望過強則成了貪慾。我們的情緒很容易被這種貪慾左右。

在不知足的狀態下,錢多了還想再多,官大了還想更大,房子寬了還想更寬,出了名還想更出名……於是,對自我生存狀態的否定及盲目攀比的虛榮阻斷了快樂的根源。

貪慾如同一把乾草,點著之後,拿著這支火把逆風而行,火就會愈燒愈大,很快就會燒到手,再不放開就會禍及全身。所以人要學會看淡,超脫紅塵的誘惑,世俗的困擾,平淡地看待世間一人一事,豁達地面對人們的一得一失。

如果說貪慾是抓住別入的手,那麼淡泊則是守住自己的心。淡泊使人心平如鏡,縱使萬物入鏡,心依然不染塵埃。

東漢劉寵是齊悼惠王劉肥(漢高祖劉邦)的後人。劉寵任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市)太守時,政績卓著,操守廉政,朝廷調任他為將作大匠(主管工程建設的官)。在他離任前,會稽郡山陰縣幾位鬢髮斑白的老人各帶了一百文錢(即一百個銅板),執意送給他。

老人們流著淚對劉寵說:「我們是山谷小民。前任郡守屢屢擾民,夜晚也不放過,有時狗競然整夜狂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從您上任以來,夜晚狗都不吠了,官吏也不抓捕老百姓了。現在我們聽說您要離任了,沒有什麼可奉送,只有這點錢,聊表心意。」

劉寵說:「我的政績遠遠不及幾位老者說的那樣好,倒是辛苦父老了!」

老人們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難卻,劉寵只好收下幾位老人各一文錢。他出了山陰縣界,就把錢投到了江裡。後人便將該江改名為「錢清江」,還在錢清鎮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從此,「一錢太守」的美稱便在當地傳開了。

正是因為劉寵不受金錢的誘惑,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景仰。由此可見,擺脫貪慾的束縛,可以使自己獲得恬淡、從容。活得簡單一點,心理負荷就會減少一些。

眼前的繁華美景,不過過往雲煙。與其辛苦地追名逐利,不如放下心頭的貪慾,任世界物轉星移,滄海桑田,做一個安貧樂道、淡泊明志的人,這樣心胸自然開闊,生活也快樂很多。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世間八法」和「人生七苦」?
    可見,世間八風說起來都能看透看破,真正面對的時候,很少人能有定力。八風中的「苦」,實際上就是一種逼迫身心的感覺,佛家總結歸納為七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生命的過程除了是走向必然的死亡之外,還在於中間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力不存心。老:老之苦,在於對事物不能再掌控、把握時的無力感。孔子說人在老年要「戒之在得」,就是這個道理。對外界事物還好說,由於身體逐漸衰竭所造成的的種種不便和苦痛,才是老之苦最厲害的地方。
  •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人生八苦,就連東華帝君也參詳不透,佛家講透徹了這八苦的根源東華帝君要投身凡間,去參詳人生八苦,這在九重天,也是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帝君要去參詳的這人間八苦,到底都是什麼呢?
  • 佛家說人生有七苦,都被詩人寫在這7首詩裡了
    人生幾多風雨,都在詩人的筆尖緩緩流淌。佛家認為人生有7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這種種痛苦也在煎熬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他們把這些痛苦寫在紙上,於是一首首極盡絕望的詩詞就誕生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一首散曲。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力量。然而在史書中,我們讀到的卻是時代英雄的故事。
  • 淨空老法師:苦的根源從哪裡來?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六道眾生特別是欲界眾生,為什麼過得這麼苦?苦的根源從哪裡來的?真正的根源是迷失自性,這是真正的根源,九法界眾生共同的病根。欲界眾生除這個共同的病根,還有個特別的大病根,這是什麼?貪慾。對於你的欲望、貪念永無止境,那你就苦了。也許有人問:哪一個人不貪圖榮華富貴?哪一個人不貪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哪個不貪呢?
  • 佛教中談的「苦」,你真懂了嗎?懂的話,就恭喜了
    修行的僧人這種感受,佛家用「八苦」來具體說明,其中「生老病痛死」,是以生俱來,無法抵擋或拒絕的;而「求不得」,指的是喜歡的東西,卻追求不到而產生的苦;「怨憎會」,強調的是被動做不喜歡做的事佛寺按照佛家的理解,一切苦皆來自於「貪嗔痴」。
  •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01人生有「八苦」,每一苦都逃不掉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再等到年老體衰,不復壯年時候的精力,做事有心無力,老不中用,老既是苦。如此壽命將近之時,更是還有未盡的遺憾,更害怕不知死後如何,死也是苦。生老病死,都不在人的掌控之中,如此就有人覺得苦,這苦躲不開,也逃不掉。愛別離之苦,人生而有七情六慾,世間的感情如同一張大網,將人牢牢的綁縛在網中,脫不得身。
  • 對於世界和人生,叔本華與佛陀看法相同,但對於解脫苦難佛家更勝
    換佛家的說法就是:「萬法是我心的幻化」。叔本華與佛陀看人生也是一樣的叔本華說「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喝相比擬。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卻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從來就是痛苦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欲望得到了滿足,那麼人又會因為失去了意志的對象而痛苦。「人生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著」。這話與釋迦牟尼創立的「四諦」第一諦是一樣的「人生皆苦」。
  • 佛說:吃盡苦頭,認識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人生的路上,有潔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無比的刺。人生充滿了各種苦難,就如同尖利的刺,使人深受錐心之痛,但人生這枝花卻仍然充滿芬芳,盛然開放。人生是一條激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舵手。所以,英國詩人布菜克說:「手掌盛住無限,剎那便是永劫!」佛教中之所以說「苦」,並不是不承認生活中的一些快樂。但這些快樂往往稍縱即逝,只是偶爾的「點綴」,卻是人生的「底色」。佛法云:世界的本質是苦的,因為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而不斷變化的,有所得必然會導致因失去而帶來苦的結果。
  • 佛說:眾生皆苦,只可自渡!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生老病死乃宇宙之規律,概莫能外。其餘四苦皆是人七情六慾、因果業力所感召。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眾生皆苦,苦在心地。
  • 「人不自知,要遭苦吃」:落魄的人,根源就在這3件不自量力的事
    「人不自知,要遭苦吃」:你的落魄,根源就在這3件不自量力的事上,如果已經發生那就要杜絕,如果正在發生,請及時打住。1.過度自信,攀比心重看到別人住大房子,就看自己的小家哪裡都不舒服。看到別人買豪車,自己的二手破車連看都不想看一眼。
  • 聖嚴法師說人生八苦,從苦難中成長,才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怨憎會苦:和冤家、仇人無法避開,每次見面都會心生厭惡或者苦惱。愛別離苦:與至親至愛之人分離而產生的苦。求不得苦:用盡各種方法仍不能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理想而產生的苦。五蘊盛苦:對個人身心過於執著而產生的苦。
  • 人生很苦,現在不苦,以後更苦,你怎麼看?
    人生很長,要經歷各種酸甜苦辣鹹,因為沒有天上掉餡餅,沒有哪個企業家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成功的背後都要付出很多辛苦和汗水。年輕時吃苦是好事,因為年輕,身體好,腦子靈活,多吃點苦,經歷一些磨難,各方面才會得到成長,積累豐富的經驗,閱歷,人脈,以後做事才會利用各種各樣的資源,路走的更遠。
  • 心理學秘籍:大道至簡,知妄即真,識苦諦根本,萬法即能歸真
    所以,老祖宗們說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真實不虛。人生苦不苦?當然是苦的,明白苦就是認識了苦諦,但很少人認得苦諦根源,我能確信:苦之根源在於不明真心自性,不住真心,不知真心永恆可貴,真心可解脫,而是停留在各種虛妄相上做各種分別,他對我好,他對我不好,誰家富有,自己貧窮,他人都在搞時尚,自己卻這麼落伍……實際上,虛妄相沒完沒了,再大的欲望,再怎麼強烈的執著,都無法讓虛妄相滿足自身的胃口,因為虛妄相在本質上也是無限的,是不可能被一窩端拿下的
  • 咖啡是苦的,水甜有何用?
    我給咱家換了個牌子,人家說這水更甜,你沒嘗出來嗎?」 老婆把杯子放到老邢面前,「我衝的咖啡,咖啡是苦的,水再甜又有什麼用呢!」 其他幾個人心裡氣憤,不知何來排擠之說。室長冬姐聽不過,直接去問了傳小話的人,才知道是聰聰和對面寢室的人說,自己寢室的人都排擠她。幾個人聽了都很無語,她們不是沒有對聰聰熱情過,只是聰聰從來只懂得傾訴自己的苦。 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
  • 佛說:這4種人,活得最苦最累,希望沒有你!
    人生最大的苦,莫過於沒有福報。俗話說「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人生有了福氣,才能少遭些罪,多吉祥順遂;沒有福氣,人生到處是障礙苦惱。消極的人認為「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其實「命運由我不由天」,命運的好壞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果,都是自己的業力感召。
  • 人活一世,心裡再苦,也不要對別人說
    更何況,尋人訴苦,說的大都是消極的話,你總給別人帶去負能量,誰還願意搭理你?劉同說: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人生路上,唯自己才是自己的擺渡人。從今往後,心裡再苦,也不要隨便對別人說,要靠著自己慢慢挺過去。
  • 人生最精彩的部分不在於成功,而在於過程的磨練
    書中把幸福分四個象限,代表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從上面看,我是屬於第三種忍辱負重型的。內心的好奇心促使我繼續想探索下去,忍辱負重型的人未來會怎樣?書上給的答案是:忍辱負重型的人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人的欲望是無限的。
  • 不想苦一輩子,就拿起勇氣苦一陣子
    老翁選擇了磚頭並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稜沒角,要它何用?」人總要有目標有夢想,夢想就是努力奮鬥才可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你賦予你做的事情以意義。其實,人的本性都是懶惰的,都是追求安逸逃避痛苦的。
  • 《轉變逆境的故事》《苦才是人生》
    古人說,佔八九份。如古代先賢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佛陀也常常提醒我們:人生皆苦。且不論生、老、病、死都是苦,單單在日常生活中,就難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或許有人不以為然:「明明人生還有很多樂趣可言,又何必誇大痛苦,緊盯著痛苦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