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以菲律賓民族英雄何塞·黎剎命名的菲首艘飛彈護衛艦在蘇比克港正式入列海軍。這艘艦船入役比較有歷史性意味,因為它是菲律賓歷史上第一艘飛彈護衛艦,表明原先只擁有陳舊落後艦艇的菲律賓海軍邁入現代化。
說到這艘艦船的名字——何塞·黎剎,何許人也?這個人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在菲律賓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孫中山先生在中國的地位一樣。菲律賓的貨幣上面就是他的頭像。漢姓為柯,祖籍福建晉江,說到底還是咱們中國人。1861年6月19日,黎剎出生於菲律賓內湖省卡蘭巴鎮。他的高祖父名叫「柯儀南」,本是中國福建晉江市的一個貧苦農民,迫於生計來到了菲律賓,後代定居於此。
1879年,18歲的黎剎發表愛國詩篇《給菲律賓青年》,獲全國詩歌比賽一等獎,黎剎名聲大噪,被譽為「菲律賓青年詩人」。188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社會毒瘤》一書,揭露了西班牙殖民統治者的罪惡。1889年,出版《貪婪的統治》,對西班牙人的橫徵暴斂進行控訴。
1892年,黎剎返回菲律賓,參加了「菲律賓同盟」成立大會。1892年7月7日,黎剎被逮捕並流放到達皮丹島。1896年12月30日,殖民者忌憚其革命勇氣與精神,決定將黎剎處死,罪名是「通過寫作煽動人民叛亂」。黎剎昂首闊步地走向了刑場,臨刑前,他與一位美麗的愛爾蘭女孩約瑟芬 布蕾肯舉行了刑場上的婚禮。之後慷慨就義,年僅35歲。黎剎雖然逝去,他的精神卻鼓舞著菲律賓人繼續為自由而奮鬥。1946年7月4日,黎剎犧牲50年後,菲律賓終於贏得了真正的獨立,黎剎被尊為「國父」。
一艘以「國父」名字命名的艦船,可見這艘飛彈護衛艦在菲律賓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過,這艘艦船並不是菲律賓本國製造的,它源自於韓國思密達。
2016年,菲律賓政府與韓國造船廠現代重工籤署了一項協議,斥資160億菲律賓比索(約23億人民幣)建造兩艘護衛艦。其中,「何塞·黎剎」號護衛艦原定於4月下旬交付,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推遲到5月份在菲律賓蘇比克灣交付。
菲律賓原定於6月19日投入使用並舉行儀式,以紀念菲律賓民族英雄何塞·黎剎誕辰159周年。但是由於艦上一名船員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護衛艦的調試及投入使用日期因此被迫推遲到7月10日舉行。菲律賓國防部長洛倫扎納當天出席「何塞·黎剎」號護衛艦入列儀式時表示,韓國有望在半年之後將第二艘飛彈護衛艦「安東尼奧·盧納」號交付菲方。
「何塞·黎剎」號護衛艦艦長107米,舷寬13.8米,吃水3.65米,標準排水量2600噸。採用複合柴燃推進動力,最大航速25節,最大續航力4500海裡。艦上綜合管理系統由英國某電氣自動化公司提供,能集中監控船艦的推進系統、發電系統、輔助支持設施等,並包含戰鬥損管系統以及船艦內設訓練系統。
武器系統包括:一門韓華集團授權生產的奧託76毫米艦炮、八單元垂直發射裝置、2座4聯裝韓國SSM-700K「海星」反艦飛彈裝置、一座「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兩座法國「西北風」Simbad-RC雙聯裝短程防空飛彈發射裝置、一座土耳其軍用電子工業公司生產的SMASH 30毫米自動武器站,還可搭載一架多用途直升機。
「何塞·黎剎」號護衛艦的艦載電子系統屬於「多國造」:主雷達為德國造的TRS-3D型C波段單面旋轉陣列多功能雷達,軍民兩用型空中管制/敵我識別系統為德國造的MSSR 2000 E/F波段系統,火控雷達是義大利的Selex ES NA-25X型I/J/K波段多功能火控系統,數據鏈系統為韓國的「LINK-P」,電子對抗/支援系統為以色列的「NS9300A」,光電監視預警系統為法國的「PASEO NS」,誘餌彈系統為丹麥的「C-Guard」六管130毫米海軍自衛系統,聲吶系統為美國的「Model 997」中頻主被動艦殼聲吶。算來算去,韓國現代重工似乎只造了一個艦殼,其它內置系統則全部來自於西方軍火商。
該艦的垂髮防空系統之前還是備而不裝,菲方要花費1000多萬歐元引進法國CAMM防空飛彈;還有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短程防空飛彈發射架、艦載直升機以及自動武器站等等裝置也是備而不裝,菲律賓需要分別從美國、法國、義大利和土耳其引進這些武器系統。
對菲律賓來說,「何塞·黎剎」號護衛艦是前所未有的。自獨立以來,菲律賓嚴重依賴主要來自美國的二手軍艦,以保護其龐大的群島陸地、水域和其他海上權利。但是,這些老化的戰艦應付不了來自空中、水面或水下的現代軍事威脅。
從戰略上講,由於幾十年來在安全上依賴美國,菲律賓在打造自己的海軍能力方面一直落後。這些護衛艦比之前的漢密爾頓級巡邏艦能力更強,可執行海外任務。從戰術上說,強大的護衛艦可以提供作戰靈活性,可以提高態勢感知能力,特別是反潛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