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思想周報|疫情中的打工人;泰國青年的街頭抗爭

2020-12-14 澎湃新聞

疫情次生災難調研

青年平臺「多數派」近日推出「疫情調研」系列,發布了2020年四、五月份有關疫情帶來的次生災害的訪談調研,《停工、房租與網貸:疫情中的打工人》一文指出雖然中國國內感染人數相較他國要少得多,但大規模停擺讓許多底層打工者及家庭處於停手停口的窘境。

調研寫到,在疫情期間,許多打工者所在的行業無法開工,很多人家庭收入來源徹底斷絕,但他們背負的房貸、租金卻無法不還。部分打工者考慮過回鄉以節約房租和其他開支,但對於人到中年的打工者,一方面他們在外漂泊數年,在老家已不具備能帶來就業機會的人際關係網絡;另一方面,如果賤賣家當離開打工的城市,他們在疫情後再回歸城市時,將面臨重新置辦家當的大筆支出。

疫情期間子女的教育也讓打工者憂慮,疫情期間民辦學校暴露出的資源匱乏、網課不正規狀況,讓他們非常擔心孩子的學業會受到耽誤。作者發現,作為退路的回鄉似乎並不能讓孩子的處境好轉,學校曾組織學生用寫作記錄回鄉的見聞感受,而孩子的文字彙集了他們面對的各種困境:父母長輩失業、好幾個家庭回鄉與爺爺奶奶同住、日常家庭糾紛和摩擦,還有寄人籬下被歧視的屈辱。

對於年輕一代,返鄉也並不有利。年輕的打工者大多沒有務農經歷,更有不少人家裡的土地已流傳出去,這意味著回到農村,他們就會面臨收入斷絕的困境。事實的另一個方面是,新一代打工者中相當多的人都已經買了車,或者在老家買了房,每個月都要還銀行的貸款月供。在入不敷出時,會有很多工友會在網上申請小額貸款,這導致各種詐騙性的網貸在工業區極度猖獗,也進一步惡化了工人的處境。作者說,債務纏身、現金流短缺是當下工人面臨的普遍困境,也是新一代打工者與其前輩最大的區別。

文章總結說,三十多年來大量農村勞動力持續進入城市,已經使得廣大鄉村處於事實上的空心化狀態。而打工者在城市也被排斥在社會福利和支持網絡的系統之外。當疫情使經濟大規模停擺的時候,「回不去的鄉村,呆不下的城市」讓打工者面臨的巨大困境格外凸顯了出來。同時作者也提到,那些更弱勢的打工者在疫情下的處境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艱難。

雖然自疫情爆發之後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保障民生。但就作者的觀察,這些措施並未能有效化解打工群體面臨的困境。例如疫情期間雖然政府號召減免房租,但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打工者是通過私人房東租房,這些私人房東並沒有減低房租的動力和壓力。而中介平臺如自如居、貝殼找房等,疫情期間欺壓租客的新聞也不時見諸媒體。

此外,政府保障民生的資金投入絕大多數都是以消費券的形式發放,而底層部分打工者的消費能力已經低到無法去超市購買日常必需品。消費券的發放固然提振了普通市民階級的消費熱情,卻忽略了社會當中那些處於最弱勢地位、最需要得到照顧的群體。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認為保障民生的投入不應以刺激消費為導向,而需要思考和借鑑全民基本收入保障制度。

文中還寫到了疫情對出口企業和打工者的影響而致使的戲劇性過程。這一過程中,世界工廠和第三產業間的打工者們分外的彷徨。武漢封城之後,海外訂單在當時尚未受到影響,但大量湖北、河南籍的工人被困在家鄉無法返工,工廠出現用工短缺,工價一度上漲,很多原本在家鄉本省就業的打工者也來到珠三角。然而短短幾周之後,疫情在歐美爆發,海外訂單銳減。工廠普遍開始減產,工人的收入也急劇下降。那些初來乍到的打工者更是處境尷尬,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境地。

作者士心寫到,工廠停工停產使得大量工人嘗試進入第三產業,然而第三產業恰恰在疫情中受到衝擊最為嚴重。大量勞動力湧入使得第三產業原有的勞動者的待遇和勞動保障大幅度降低,比如作者文中提到的跑美團做促銷之類的工作在珠三角都已經不再有底薪。雖然勞動者收入大幅度降低,但支出並沒有減少,相反物價有所上升,這使得勞動者普遍對自己當下的處境感到不安焦慮。

文中受訪的工友服務中心公益人士小X比較了面臨疫情危機的新一代打工者和2008金融危機時的打工者,認為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後者普遍沒有銀行債務,打工者頂多不消費,也就熬過來了。但當下不同,打工者往往債務包袱非常沉重。據小X估計,背著銀行貸款的打工者佔了打工者總數的40%左右,沒有現金收入只能斷供。

多數派譯者白雪翻譯的Veronica Gago的《「我們要取消房租」》則以阿根廷為例,進一步指出了當前危機狀態下,住房危機與私有財產的暴力如何使得負債成為底層渡過危機的不得已的選擇。

根據作者觀察,疫情期間,阿根廷雖然實行了「緊急家庭收入救濟法案」(Family Emergency Income Act),並頒布了法令禁止驅逐租客及禁止漲房租,但聯邦卻也同樣缺乏相應機制實施這項法令。

住房與債務危機並不僅是疫情促成的,文章寫道,過去四年裡飛速增長的公共債務,轉化成了緊縮政策(austerity measures)湧入家庭,變成了家庭負債(household debt)。隨著通貨膨脹和隨即而來購買力、福利和工資的下降,為獲得基礎物資,負債成了家庭必需的選擇。另一方面以債務推動秘密驅逐的機制已被納入城市再發展規劃中。此項被讚譽為社區現代化模版的發展規劃,是建立在強迫再遷離,產權貸款(titling through loans)及以劣質建材建房的基礎上。

疫情無疑加劇了底層在住房與債務方面面臨的困境,尤其對通常不提供合同與付款收據的非正式房地產市場,房租隨著通脹率水漲船高,甚至差不多相當或更高於租住一套小型公寓的價格。這些債務旨在吞沒住客未來的收入,而金融公司則不斷買入債務,以便將來執行負債人的房產。

沉重債務揭露出了私有財產的暴力,房東和房地產中介則直接實施和濫用著這類暴力,而女性與性少數群體更易成為職場到家庭的各類暴力的受害者。從隔離政策實施以來,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房地產市場裡,也都出現了房東把租客劫持為抵押品的性別暴力。為應對這一暴力,租客組織Inquilinos Agrupados與「一個都不能少」(NiUnaMenos)共同發聲,主張住房不應成為性別歧視暴力或房地產投機的領域。他們要求,住房必須是一項權利,而非生意。

文中全球範圍內債務纏身、現金流短缺成為了底層的普遍困境,在疫情期間各行各業的底層勞動者也正是感染風險最大的人群,一如《「我們要取消房租」》中所說的,在過度擁擠(overcrowding)的住宿條件下「保持社交距離」,在一個超過一周都沒有流動水的社區告訴居民勤洗手均明顯不可能。三十餘年來主導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的新自由主義,更把底層推向了毫無安全保障可言的處境。於此反思,士心同意諸多國外學者的判斷:新冠疫情標誌著新自由主義的終結。

在全球各個城市,作為對大型金融資本對土地和住房的殖民化引發的住房危機的反抗,作為集體行動的罷交租金(rent strike)正積累社會力量。而在中國的語境中,在打工者的日常已經被消費邏輯和金融投機深度捆綁的今天,士心指出想像一個逆城市化的田園烏託邦並不能應對危機,在社會矛盾和問題集中的三農領域基礎上著手探索、開創一種另類的社會模式,同時破除發展主義的迷思,讓整個社會尤其是底層社會獲得應有的生存保障,是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泰國青年的街頭抗爭

2020年8月16日,泰國國內爆發了自2014年軍方發動政變以來最大的政治集會,由學生主導的激進組織「自由人民」(Free People)在曼谷的民主紀念碑附近組織了一場示威活動,以抗議泰國軍方和君主制度。據《日經亞洲評論》的記者Masayuki Yuda報導,當地一名警察表示街上約有兩萬人參加了抗議。(注釋1)

「自由人民」組織於8月7日成立,其目的是促進更多公眾支持政治改革。該組織的三個主要訴求是:要求政府停止限制民眾的基本權利,改寫軍方起草的憲法中的爭議部分,以及解散議會。

該組織明確要求建立「憲法制度下的君主民主政府」。「自由人民」在周三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說,「一旦憲法被改寫,人民的每一個要求都將被討論以及承認。此外,根據憲法,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例外。」

失去希望的年輕人和運動的開始

公眾號一隻海獺的碎碎念的作者阿獺在文章《紅與黃之外的顏色——2020泰國學運始末》中寫道:「2014年巴育上臺後,泰國人民丟失了五年的選舉權。

從2016年開始,巴育政府將大選一拖再拖,經過五次拖延,一直拖到了2019年3月。準備了整整五年的選舉,是巴育政府打算轉正為民選政府以繼續執政的陰謀,巴育政府把選舉規則和公關口徑按照向自己有利的方向修改。」(注釋2)

事實上,許多年輕人對於巴育政府早已失去信心。因此,當2018年3月泰國重新開放政黨登記後,其中最備受矚目的、由泰國高峰集團前副執行長塔納通同許多法學背景人士共同創立、主打開創政治新氣象的「未來前進」黨立刻得到了年輕人的支持。作者阿獺表示:「該政黨在2019年的選舉中也得到了626萬張選票,位居第三。巴育政府感受到了來自新興政黨的威脅,2020年2月,法院裁定該黨從他那索恩(Thanathorn)收到一筆貸款,這筆貸款被視為捐款,因此被視為非法。該黨被迫解散。於是,憤怒的泰國學生們在大學發起了學運,反對政府的威權統治,呼籲民主和自由。」

而在6月,一位名叫Wanchalerm Satsakit的流亡柬埔寨的泰國著名民主以及LGBT運動人士,在失蹤兩個多月後仍下落不明。阿獺寫道:「人們認為泰國政府對調查該失蹤案的無所作為反映了對持不同政見者的持續鎮壓和對人權的無視。加上泰國國內對新冠肺炎的管控力度有所下調,堆積的越來越高的火藥終於被點燃了,號稱民主的獨裁政府積壓了太多民眾的不滿,泰國年輕人們決定從現任政府手裡搶回自由。」

微博網友月亮的臨空城,翻譯了thisRUPT 平臺對於一位泰國19歲學生的採訪。在採訪中,這位朱隆拉功大學、自稱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生表示:「在我們的文化裡,父母們只會教我們三件事,金錢、冷漠和恐懼。ta們承認政府有問題,但又覺得不要參與政治,覺得年輕人什麼都不懂,背後有人挑唆,參加抗議只會毀了自己的前途。但是,我想問我的父母,你們是否還記得,在教育我要好好學習多賺錢之前,你們最先教給我的是勇氣、誠實和正義。」(注釋3)許多參與這次運動的學生認為,當前泰國社會的等級制度和政治體制使得人們處於恐懼之下,進而失去了支持民主、反對獨裁的勇氣,而本次運動正是這些青年對於現有體制的一次鬥爭和反抗。

對於青年的抗爭,流亡日本的泰國學者、著名的君主制批評者帕文(Pavin Chachavalpongpun)評價道:「這一切都非常令人興奮,抗議者還年輕,他們精通社交媒體。他們在抗議中使用新的和創造性的策略。他們有很多不同的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明確的要求。這可能是泰國政治的一個新的轉折點。」(注釋4)

威斯康幸大學麥迪遜分校泰國研究學者泰瑞爾·哈伯科恩(Tyrell Haberkor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在一周的時間內,有關君主和君主制在泰國的公開討論範圍經歷了迅速擴大。目前看來,重要的是大學生和高中學生站在抗議活動的前列,而不是自2006年軍事政變以來一直率領爭取民主鬥爭的黨派政治老手。現在的問題是,當局是否允許這種擴張,或者是否會以鎮壓或暴力來回應。」(注釋5)

憤怒的當局,禁忌的君主制與強力鎮壓

雖然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著,但是許多評論家對於本次學生的大膽抗議還是表現出了擔憂。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Pavin Chachavalpongpun表示:「本次運動是非常激進的,而且可能是一個轉折點。泰國長期以來一直有著把君主制置於一切之上的傳統。君主制受到崇敬,你必須無條件地愛上它。」(注釋6)

資深的學生活動家Netiwit Chotiphatphaisal談到了運動觸及君主制這一敏感問題所帶來的隱患:「我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支持這次運動。但許多核心成員認為,他們應該在有了更多的支持者後再提出改革君主制,他們應該堅持三項要求,把君主制改革問題放到以後再討論,或者採取更溫和的語氣來討論它。」(注釋7)而根據南華早報的報導,有超過1000人聚集在曼谷體育館,捍衛泰國的君主制。該團體的成員認為,泰國的衝突源於政客,而君主制機構不參與管理國家,是將人民聯繫在一起的紐帶。這些團體同時表示:「(自由人民)正在批評和誹謗君主制,並以毫無根據的事實散布錯誤信息。」(注釋8)

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雖然泰國政府暗示可能會與抗議者就憲法改革等三項核心要求中的內容進行接觸。但是他們斷然拒絕任何要求君主制改革的呼籲。

泰國總理巴育警告說:「(抗議者)不應該觸及君主制問題,因為君主制受到了泰國全體人民的尊重。」強大的軍事首領阿皮拉特·孔松蓬將軍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更是直截了當地將抗議者與新冠病毒進行了比較,許多泰國人將其理解為孔松蓬建議將抗議者和抗議活動直接扼殺。孔松蓬表示:「新冠病毒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但是憎恨自己的國家,這是無法治癒的疾病。」(注釋9)

而半島電視臺8月20日的報導中表示,泰國一說唱組合成員(其創作的反軍政府歌曲的廣泛傳播)已被逮捕。而就在幾小時之前,著名活動家阿農·南帕(Arnon Nampa)才因在抗議中呼籲改革君主制而再次被捕。36歲的阿農,一直活躍於反抗運動的前線,幾乎每天都在泰國進行著抗議活動。同時,他打破了長久以來的禁忌,成為首個公開號召改變馬哈·瓦吉拉隆功國王的地位之人。對此,巴育表示:「我相信6700萬泰國人中的大多數人不同意抗議者。」而泰國王室目前則沒有作出表態(注釋10)。

另一方面,泰國總理巴育對於本次的抗議活動的態度也經歷了轉變。據CNN報導,7月,巴育表示他「對該運動感到擔憂和擔憂」,並警告抗議者不要違反君主制:「我對我們的孩子,青年和大學生有很深的感情,我也理解父母的擔心。但是必須對違規行為保持警惕,我認為人們不會容忍這種行為,也不會允許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注釋11)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在8月13日,巴育曾表示應徹查抗議活動的資金來源,並查明其幕後支持者是誰。然而,同一天,當巴育在國家電視臺上講話時,卻採取了更平和的態度。他說:「(應該)讓年輕人引導我們如何選擇與有分歧的人合作,特別在我們國家的困難時期。」政府副發言人稱,巴育已下令,如果同抗議者發生衝突,政府一定要保持耐心和克制。他說,要避免採取強有力的控制措施,但同時也要警告抗議者不要侵犯他人的權利。(注釋12)

許多評論家指出,由於國際社會的輿論監督,以及發生在1976年的泰國法政大屠殺(Thammasat Massacre),當局可能不會以強力手段壓制或傷害抗議者。但是,從逮住幾位運動主要人士的做法可以看出,泰國政府絕不會對本次運動「置之不理」。政府或許會將本次運動妖魔化、將學生描繪成無知的和被誤導的群體,以證明政府本身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而威斯康辛大學的歷史學家、1976年大屠殺的倖存者通猜·溫查庫爾教授表示:「社會不會停止,變革不會停止。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變革發生時,儘可能少地發生流血事件。多年來,泰國人一直在私下裡談論君主制,然後教導他們的孩子在公開場合大肆讚揚君主制,讓他們成為偽君子。所有這些年輕的抗議者所做的就是把這些八卦都公之於眾。」(注釋13)

引用資料:

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Turbulent-Thailand/Thailand-s-youth-demo-evolves-to-largest-protest-since-2014-coup

https://mp.weixin.qq.com/s/ukzlaojC49kE2w0wJC64EA

https://thisrupt.co/society/middle-class-trap-culture/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08/thai-students-protesting-king-vajiralongkorn-200826002738376.html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8/unprecedented-open-criticism-of-king-aired-at-thai-protest/

https://www.cnn.com/2020/08/17/asia/thailand-democracy-protests-monarchy-intl-hnk/index.html

https://www.ft.com/content/e2e921b6-ff7d-4432-b272-959bc4f9ecc5

https://www.scmp.com/news/asia/southeast-asia/article/3099479/royalists-gather-thailand-defend-monarchy-anti-government

https://www.ft.com/content/e2e921b6-ff7d-4432-b272-959bc4f9ecc5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08/dictatorship-artist-arrested-thailand-200820023116393.html

https://www.cnn.com/2020/08/17/asia/thailand-democracy-protests-monarchy-intl-hnk/index.html

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Turbulent-Thailand/Thailand-s-youth-demo-evolves-to-largest-protest-since-2014-coup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53770939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澎湃思想周報丨雙十一中的打工人;泰國軍政府與絕對君主制
    但是私有制經濟的公司和企業裡,「打工人」的確就是為了老闆生活得更好而打工,工作就是被剝削,雖然同時「打工人們」也獲得了微薄的報酬。另一方面,人們也對「打工人」傳遞的所謂「正能量」表示懷疑。公眾號「Jemesouviensd」指出:在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並經歷過疫情的今年,大部分人能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已實屬不易,更別說還有去抗爭996工作方式的力氣。
  • 澎湃思想周報|疫情下的飢餓危機;「黑命攸關」與日本社會
    本期周報我們關注新冠疫情可能引發的全球飢餓危機,日本街頭的「黑命攸關」抗議以及安倍晉三首相在接連不斷的政壇醜聞面前的「痛感責任」。4月初,德國《世界報》援引世界糧食計劃署柏林辦事處發言人魯埃舍的話報導稱,該組織擔心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將引發大規模饑荒。4月21日,世界糧食計劃署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中警告稱,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其中1.35億人正走向飢餓的邊緣。而新冠疫情將把額外1.3億人推向飢餓的境地。最壞的情況下可能會看到30多個國家出現饑荒。
  • 澎湃思想周報|社畜青年與三和青年;哈裡斯參選的意義與迷思
    但文中亦指出,首先並非人人都有離開的能力,對於更多的小鎮青年而言,「逃離」所需的經濟門票難以企及。其次「逃離」的人也要面對一系列問題:在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受挫的背景下,外國勞工還能順利找到工作嗎?那些開放給外國人的工作是不是也和給本國勞動者的一樣朝九晚五、薪資合理?
  • 「讓君主制再度正確」:泰國青年寄望於民主能否「破局」?
    「2020年2月,廣受泰國年輕人支持的新未來黨遭解散,這導致進步青年在議會中的聲音被削弱,因此『發聲』轉移至大街上。同樣,6月柬埔寨反君主制青年的失蹤事件也將抗議青年聚集在一起。最終,人們對軍方色彩的政府、經濟衰退以及宮廷醜聞感到厭倦。」泰國那黎宣大學東協研究學院講師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對澎湃新聞說。
  • 澎湃思想周報丨齊澤克聲討「砸雕像」,美國籤證禁令與反移民
    本周的思想周報,我們關注齊澤克對西方社會推倒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雕像的評論;美聯儲的疫情援助計劃如何只拯救了大企業卻忽略了普通人;以及美國的籤證禁令與反移民浪潮。截屏圖他首先將近日美國爆發的反種族歧視的運動與另外兩種「暴力」進行了比對:第一種是6月21日德國斯圖加特街頭爆發的400-500人參與的、以掠奪商店和襲警告終的騷亂;第二種是6月25日英國伯恩茅斯海灘上無視「社會距離」的日光浴聚集——現場發生了不少酗酒和鬥毆事件,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員也遭到了恐嚇。
  • 澎湃思想周報|《寄生蟲》與亞洲電影崛起;選電影還是選國籍
    澎湃思想周報|《寄生蟲》與亞洲電影崛起;選電影還是選國籍 龔思量 2020-02-17 09:34 來源:澎湃新聞
  • 疫論·社會|當智利抗爭遭遇疫情:從街頭到陽臺的尊嚴訴求
    智利的抗爭自去年10月爆發,已經持續了半年。疫情襲來,抗爭仍未停息,只是從街頭轉向了陽臺和網際網路。年輕一代憤怒於新自由主義與公權力交織之惡,而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積弊在疫情中更加暴露無遺。本文作者去年年末親歷了智利抗爭現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特以本文記錄智利為尊嚴而抗爭的半年。
  • 澎湃思想周報|伊朗疫情中的民間行動;西方人為何抗拒戴口罩
    在這個敏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關係,空間,時間和冬季都在被迫發生轉變——對於那些有幸閱讀到當代思想家合集的人而言,這種感知會更加明顯。正因如此,我們應該質疑這種殖民主義話語,而不是再生產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地緣政治地理上的病毒起源,並不能減輕任何其它地方的人的責任,因為我們都是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也許需要承認的是,我們的共同責任首先是真正的變革。
  • 疫情中,泰國民眾的堅守和希望
    婉斯卡一大早就駕著她的綠色小車,「暢行」在曾經擁堵的曼谷街頭,成為這座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的另類身影。2020年4月6日在泰國曼谷拍攝的一座連接商場的天橋。受疫情影響,外國赴泰國遊客數量銳減,部分當地企業也開始要求員工居家辦公,以前熙熙攘攘的曼谷街頭變得極為冷清。(新華社發)為控制疫情,曼谷的商場先後關閉。
  • 泰國青年喜歡的8位三國時期名人,誰最受歡迎?
    在泰國譯本及文學作品中,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完全拋棄了原著中「擁劉貶曹」的傾向,而是著重突出了「良禽擇木而棲」的思想內涵,從而使曹、劉兩家在作品中平分秋色。三國在泰國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傳播與發展,泰國民眾對東吳集團依舊非常模糊,而對曹操這個形象並沒有太多的憎恨與敵視,對曹魏集團著名人物的熱愛與崇拜之情,也絲毫不亞於蜀漢集團中的主要人物。
  • 街頭少年們怎麼老愛跟打工人搶衣服穿?
    可正如標題所提到的,怎麼這些街頭少年們卻老愛和打工人們搶衣服穿?究其原因,比起充滿叛逆的花哨設計,或許耐糙是街頭少年們更加在意的點,畢竟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間穿梭總會避免不了的對衣服造成 「傷害」。因此,耐穿實用又百搭的工裝便在潮流中漸漸坐擁了一席之地,在過去,我們不難看到街頭穿搭裡有工裝的影子。
  • 40年來,青年「打工人」癌症風險增加了30%
    文 | 學術頭條人們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對於近年來的 80 後、90 後「打工人」來說,可謂是各種打擊接踵而來,一波接一波。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來襲,許多中小企業扛不住疫情的打擊破產,導致失業率直線上升。而其中影響最大就是 80 後、90 後「打工人」。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受疫情影響,全球青年「打工人」中,每 6 人就有 1 人失業,同時有約 43% 的青年「打工人」工資減少了。而現在,悲催的「打工人」不僅面臨著經濟上的損失,還要面臨身體健康的雙重打擊。
  • 澎湃思想周報|脆弱的美國黑人社群;大衛·哈維談危機與解放
    本周思想周報,我們關注疫情下美國脆弱的黑人社群,前不久土耳其放開邊境後希臘難民危機如何被病毒席捲,以及大衛·哈維討論疫情的新文章《對於冠狀病毒的集體困境,我們需要一個集體回應》。據多家網絡媒體報導,隨著難民危機開始,從德國、奧地利、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的「身份認同主義」網絡中的極右翼人士都組織來到萊斯沃斯島,他們幾個月來陸續組織反難民的示威活動,並攻擊島上幫助難民的非政府組織。Versoblog本周刊出文章,介紹了新冠疫情危機下希臘難民營中的境況。在疫情下,難民營中的生活極為不適合防疫。
  • 澎湃思想周報丨玻利維亞「政變」;「喝風辟穀」生意經
    在卡馬喬的反女權、白人至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facho-macho-blanco)的街頭政治之外,另一個表現是,韓裔福音派醫生、牧師Chi Hyung Chang的得票率上升到接近10%——位居第三名,他不遺餘力地宣講撒旦在莫拉萊斯政府中的顯形,以及政府崇拜原住民「大地母親」(Pachamama)的觀念之罪惡性。這再一次讓人聯想到巴西。
  • 澎湃思想周報丨西雅圖抗議者建立「自治區」,推倒雕像的權利
    雖然弗洛伊德的死亡推動了街頭抗議的大部分精力朝向結束警察暴力和種族不公,但最近幾天國會山自治區的一些人在推動更廣泛議題得到關注。若干信息是2011年佔領運動的延續,旨在反對美國企業在社會不平等中的作用。但如何處理優先事項之間的關係成為一個問題。「我們越是鼓勵和關注種族的事情,我們的注意力就越是不關注這是階級戰爭的事實。」
  • 從社畜到打工人,青年亞文化不喪了?
    在1996年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裡,不滿經理鞏漢林投機取巧,「打工人」趙麗蓉憤怒辭職。老太太扛上自己的麻袋,唱起「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留下了瀟灑的打工人背影。對於如今的青年「打工人」,趙麗蓉的這份曠達,正成為他們的新精神。
  • 疫情與學校:教會努力讓青年不失去未來
    新冠疫情所造成的衛生危機迫使世界各地許多學校突然關門,青年因而失去安全成長的場所。但是,教會始終站在第一線保障受教育的權利。(梵蒂岡新聞網)為了防控新冠疫情,世界各地許多學校被迫關門防疫,造成十幾億的未成年人失去「安全成長及建設未來的場所」。
  • 泰國有意申辦2030年青年奧運會
    泰國頭條新聞社訊,據泰媒報導,中國即將舉行第六屆「三亞2020」亞洲沙灘運動會比賽,而在塞內加爾達喀爾舉辦的2022年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卻面臨不得不推遲舉辦的情況,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故將青年奧運會推遲到2026年舉行。
  • 五四青年節之際,品味《少年》為什麼能在疫情下走紅 深入人心
    說道五四青年節,不得不提到它的由來,相信在快時代的今天,很多人早已經把它忘記了。只知道這是個獨特的日子,殊不知在你輕鬆躺在床上刷著手機的背後,歷史上的這一天,是多少有志青年為了我們的祖國,不顧個人利益失走上街頭,為了祖國而吶喊,為了不再受到屈辱而抗爭。
  • 聯結全世界的青年,「疫情中的國際青年生活」短片雲展映活動閉幕
    今日,「疫情中的國際青年生活」短片雲展映活動閉幕。此次展映活動共收到120餘部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地區的短片,短片類型覆蓋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等多種類型,展映活動持續15天,累計覆蓋參與人數破萬。「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