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別墅裡,如畫詩句中,看王維如何找到他的「瓦爾登湖」

2020-12-22 南嘉疏影
有山有水,有詩有朋

有事上朝,無事便流連於一片山水間。春酒相攜,臥談竹叢,足底生風,談笑間,一杯敬日月山川,一杯敬紅塵佛心。

放眼這一派晴嵐,想到這一方山水,都是自己的,搖一搖手中的午盞,瞬間感覺,雪沫乳花中,都是人間清歡的味道。

你是不是也無數次遐想,何時能過上這樣的日子?

生活的重壓下,不如意十之八九,如能逃離,恐怕無人會抗議。有山有水,有詩有朋,這樣的田園牧歌,每天都在多少人的心中,循環響起啊!

所以你看,節假日各大自然風景區,都是人頭攢動,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有一個「瓦爾登湖」夢。

一千二百多年以前,著名田園詩人王維,也是如此。最可貴的是,他完美地實現了這個夢!他的「瓦爾登湖」,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叫做輞川別墅。

輞川別墅如今風貌

綿延十公裡的輞川別墅,在剛剛到王維手裡時,可沒有多少詩情畫意。最開初,王維想為母親找一處寧靜的禮佛之地,也為安放自己的歸隱之心,便斥巨資買下了這處莊園。

《藍田縣誌》卷六云:

「輞川口即山之口,去縣南八裡,兩山對峙,川水從此流入霸,其路則隨山麓鑿石為之,約五裡,甚險狹,即所謂扁路也。過此則豁然開朗,此第一區也,團轉而南凡十三區,其勝漸加,約三十裡至鹿苑寺,則王維別墅。」

初初遇見,眼前尚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殘垣斷壁,水流不通,毫無生機。

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摩詰的佛心中,自有詩意,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他因地制宜,「宜得者得之、宜屏者屏之、宜借者借之、宜棄者棄之」,前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輞川別墅,在他的手中,漸漸成為了一座大型複合莊園。

在這裡,你可以溪邊垂釣,可以牧場縱馬,可以翻土種麥,可以進山砍柴,對了,你還可以在湖畔小亭子裡,和好友對酌三杯,聊聊山水,興賦新詞。

輞川別墅

相較於這一方美景,其實我更喜歡摩詰心中的詩意。在水墨風景裡,款款走出來的詩意,是最打動人心的,更何況這詩意裡,還有濃濃禪意?因此,《輞川集》裡,王維為輞川別墅所作的那20首五言絕句,才能久經品讀,長盛不衰。

不信,我們摘取數篇,領略領略。

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孟城口上,我安了新家,但此刻這裡只有參參古木,稀疏幾棵殘柳。我接替宋之問,買下來這座莊園,來日又會有誰,接替我呢?

我最愛這最後一句,空悲昔人有,短短五字,禪意盡顯。悲喜相隨,不必太過起心動念,因為到最後,總是一切成空。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

別墅裡的一梁一宇,都來自於山中。這些樹草,在房子裡,是不會知道,外面雲朵的心情的,倒不如那人間飄灑的小雨滴,自然有煙火氣。

去與留,取捨只在一念之間。王維的別墅裡,沒有雕梁畫棟,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極其簡單的,他的眼裡,總有無盡的哲思。

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檀欒,通常用來代指竹子。

幽幽山風一吹,竹林奏響空靈的曲子,青翠枝條在水中漾開圈圈漣漪。多美的畫面,砍柴的人兒,進了商山路,流連於這般美景,只怕都會要迷路了。

王維手植的千年杏樹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別墅很大,大得常常是走上好幾裡路,都無人煙。但是山谷空幽,一絲人聲,都能遠遠的迴響開來。

陽光穿過雲彩,反射開,重又覆於青苔,鹿柴(zhài)美景,真真是一幅水墨畫!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小舟迎客,湖上悠然而行,軒中對飲,靜賞芙蓉花開。不多言語,友人的相惜相敬,已經都如芙蓉香氣,四下飄散於湖面上。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篁,是指大型竹園。

明月清風,竹林深幽,獨自一人,彈琴高歌。此刻,你腦海裡的畫面是什麼?

即便渺無人煙,我自喜悅,我自磊落坦然,這份「空」意,明月可鑑。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花開花落,在這寂靜山谷,無人欣賞,可是那又如何?生命的循環,其首要意義,本來也不在於外界,一切自在我心,一切自在空。

颯颯秋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一片白石一灘水,一陣秋波一雙鷺,水波跳躍,白鷺驚飛,我覺得這樣的畫面,非得用現代的動圖,加上精妙絕倫的剪輯手法,才能呈現其神韻。

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

我想,莊子一定是活在王維心中的偶像,身形不過寄身於微微「漆園吏」,靈魂已經,扶搖直上九萬裡。

看似在評論莊子,何嘗又不是說自己呢?

這才是詩意棲居的精髓,任何詩意,都離不開身心相離,不,應該說,是心無所住。

王維用他的絕句和畫作,為輞川別墅作了最詩意的介紹。

《輞川集》中他的20首絕句,我總是讀著讀著,就分不清是山水禪意了他的詩,還是他的詩意溫柔了這一方山水。

詩意棲居,王維做到了。

這種詩意,還不同於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者心境是不一樣的。陶公的每一次「帶月荷鋤歸「,多少總有些顧影自憐,但王摩詰不一樣,他可進可退,可鹽可甜,沒有期待,只有隨緣,他明白,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

現如今,再如此大手筆買下綿延十公裡的宅基地,再花個一二十年,將其打造成私人別墅,怕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然而,詩意棲居,依然是可以實現的夢。

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棲居於天地方寸間,心不附著於任何執念,便會真正的自由,心自由了,詩意就有了。

不在於居所有多大,有多美,只要我們心中有詩意,那麼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

相關焦點

  • 王維和他的《輞川圖》
    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輞川,在《新唐書·王維傳》中對其有記載:「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遊、辛夷塢,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可見這裡是一處難得的世外桃源。
  • 此地最相思,王維生命中的輞川
    在輞川別墅,與友人彈琴作畫,遊樂往來,是他心靈的歸宿。 輞川這個地方,有山、有水、有森林、亭臺館舍,王維和朋友們在這裡參禪悟道、吃齋念佛、修身養性,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輞川的華子崗、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等地方,王維和朋友裴迪,乘舟往來遊樂其中,常常彈琴賦詩,長嘯整天。還把所做的詩歌整理成詩集《輞川集》。詩歌《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 走進藍田系列篇「25」大唐王維,輞川別墅
    他就隱居在藍田的輞川。古人這樣描述輞川:「谷口乃驪山和藍田山相接處,山峽險隘,鑿石為途約三裡許,商嶺水自藍橋伏流至此,有千聖洞、錫水洞諸水會焉。如車輞環輳,自南而北。周轉廿裡過此,則豁然開朗,林水相望。其水又西北注入灞河,謂之輞川」。輞川自嶢山口到飛雲山下的鹿苑寺15公裡,沿途山水相依,懸崖峭壁又山迴路轉,風光格外明媚。
  • 輞川別業與王維
    魏晉時期莊園經濟成熟,物質文明不高,人口密度低下,充滿自然美的幽靜的「世外桃源」比比皆是,為士人「歸田園居」的隱逸生活提供了優越條件,出現了大量的隱士及莊園別墅,這些莊園別墅的山居風光及田園風光,經過文人的詩文詠頌,漸漸地在文人圈裡形成一種包含隱逸情調的美學氛圍。
  • 【文化】王維和他的輞川別業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 王維的生死之交!王維寫他的詩很多,他從王維輞川別業回家作此詩
    《輞川圖》清 沈源、曹夔音▲在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詩中,多稱迪為「秀才」。他何嘗不想致身青雲,但又潔身自好,不妄與燕雀同群,這或許是他仕途失志、只得歸隱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在隱居中,他逐漸接受佛教思想,從中獲得精神安慰。裴迪今存詩二十八首,都是同王維的贈答、同詠之作及輞川20景他也全寫了。
  • 「陝西文物探探探」: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在藍田輞川他居住在哪裡?他和裴迪的《輞川集》裡寫的20處「遊止」會是什麼地方?「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到底是怎麼回事?10月21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奔赴藍田輞川,實地探尋王維隱居地,尋找唐詩發生的地方。在藍田王維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效東、西北大學古代文學教研室講師陶成濤的帶領下,近150萬網友通過視頻直播觀看了這次實地探訪。
  • 王維的隱秘角落:輞川究竟是什麼?
    1300多年前,王維從長安一路策馬翻山至輞谷後,換水路逆流而上回到他在輞川的別墅,走的就是這條輞水。輞水潺湲,波紋旋轉如輞 (車輪的邊框) 。即使是逆行,也能保持優雅,不費太多力氣。南宋 佚名 遠水揚帆圖四年考滿,王維從濟州放還,改官淇上。自以為看破紅塵的他辭去官職,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隱居。然而年少的他耐不住性子。
  • 王維輞川別業 最美鄉村民宿!
    人常說,國外的民宿看英法,國內的民宿看臺灣。近幾年,大陸民宿也越來越火,國人卻以為民宿是一個舶來品,其實在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就做過民宿,這家民宿叫輞川別業:輞 川 別 業唐 王維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 詩中有畫更有情,一字一句解讀王維代表作《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後人評價他寫的詩精妙絕倫,詩中有畫。顧名思義,王維在詩中常常描寫山水田園之美,讀他的詩,眼前似乎能夠浮現出畫面,聞到清新的空氣,聽到鳥兒的鳴叫聲和瀑布流水的潺潺聲。在王維的詩中,有一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帶給世人特別美好的感受。
  • 王維最治癒的一首詩,讀懂了最後10個字,再也不怕孤獨
    看遍世間繁華後,死裡逃生的王維,在終南山的輞川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歸處。晚年後的王維隱居輞川別墅,正如他詩中所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在這裡,王維訪景寫詩,留下許多佳作。這首《竹裡館》就是其中之一。
  • 詩佛王維的藍田別墅:全長10餘公裡,20來個景觀,太羨慕了
    作為唐代才名極大的詩人,王維歷代備受世人推崇,他從容優雅、與世無爭,精通詩、書、畫,且參禪悟理,被稱為「詩佛」。王維對山水田園的喜愛和在此之上的詩詞成就備受矚目,四十四歲左右時,王維為供「志求寂靜」的母親修行靜養,在藍田縣的輞川山谷建了一座別墅,即輞川別業。
  • 王維筆下的輞川,竟如此不堪
    輞川在藍田境內終南山北麓,距長安城僅百十裡。許多介紹王維的傳記上都說他晚年隱居於此,而有學者研究認為,早在王維28歲時因失職獲罪後遂生隱居之心,其後即置別業於輞川,居此有8年之久。隱居者必然是孤獨者,但這種孤獨卻成就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 高師讀史【50】|歷代大師筆下的王維《輞川圖》(值得收藏!)
    唐 王維 輞川圖 絹木設色 日本聖福寺 輞川,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安史之亂,被安祿山所捕,拘禁於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安史亂平,以接受偽職而論罪,因為曾作詩寄慨,而受到降官的處分。唐開元二十九年,王維在買下宋之問的別墅之後到天寶十四年,前後有十四年之多的時間就半官半隱在這個輞川。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幸運的並不是他縱情山水,免禍全身,重要的是,藍田的山水成就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境界,從此積累了中國人審美的創造和經驗。
  • 解讀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老朋友喝醉了,也是這樣灑脫
    #難道是你在仕途中誤入安祿山手下任過偽職,徹底對官場失去了興趣?總之,自比陶淵明的王維,在自我逃避中走完60年的生命歷程,給後人留下400首詩和畫論而去。陶淵明有世外桃源,留下《歸園田居》,而王維則有輞川別墅,留下《輞川集》,都成為後人隱世的追求目標。裴迪在唐朝歷史上,因王維而留名。
  • 朋友是皇族人員,家中三處別墅,大唐第一佛系富豪——王維
    他就是沒事了從自己別墅出來,悠哉悠哉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佛系富豪王維!唐朝的傳奇小說中還有他搶佔王維勸諫他搶佔餅師妻子的故事。雖然不能辨別真假,卻也能從中看出兩個人的交往,絕不是泛泛之交。在王維交往的皇族之中,對王維影響最大的當屬岐王。杜甫「岐王宅裡尋常見」也是這個岐王,可見岐王是文藝圈的大紅人!王維跟岐王相差15歲,但是兩人交往卻亦師亦友。岐王雅愛文學,長於音樂,又非常器重和賞識有才能的人。
  • 王維是怎樣做到「詩中有畫」的
    而王維的詩又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故能快速get到五律的精髓。今天重讀了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對「詩中有畫」有了更深的認識。輞川閒居贈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經常在一起。
  • 另一個輞川別業——嵩山別業:真正的隱士園林
    唐代田園詩的發展,受文人園林的影響,而當時除了最著名的王維的輞川別業外,還有一處非常典型的莊園別墅——嵩山別業。嵩山別業的主人盧鴻一是真正的隱士,和王維同一時代,他一生不做官,卻頗有名氣。他歸隱嵩山後,刻意經營莊園別墅,像王維一樣,盧鴻一既是詩人,也是造詣頗高的山水畫家,並且對園林藝術和風景審美,也有獨到的見解。他選擇嵩山別業內及其附近比較有特色的景觀10處:草堂、倒景臺、樾館、枕煙庭、雲錦淙、期仙磴、滌煩磯、冪翠庭、洞元室、金碧潭,各賦詩一首,並按序遍成卷——《嵩山十志十首》。
  • 19.王維《終南別業》
    終南別業,這個「別業"呢,是唐代的一種稱謂,實際上就相當於在山間所修築的小型的別墅,但它跟我們現在別墅的概念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指的是一些小型的茅屋草屋或者是房舍。特別是像王維這樣官職不高,經濟實力並不雄厚的官員,他們所修築的別業估計不會太大太奢華。在這首詩中所提到的"終南別業」,有必要解釋下。
  • 王維是如何成為佛系藝術男神的?
    藍田煙雨圖入輞川開創山水田園詩王維被認為文人畫鼻祖,禪意繪畫是如何形成了,這和他的命運息息相關對此,王維依然不介意,他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買下了前朝官員詩人宋之問的別墅,重新加以翻修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主人宋之問備受爭議,別墅一直空閒無人敢買,但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不介意,劇目皆空的人介意什麼?在此,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半官半隱的生活。寫下大量田園山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