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香文化的溯源及發展淺談|虛窗兩叢竹,靜室一爐香

2020-12-23 榆木齋

傳統香文化的溯源及發展淺談|虛窗兩叢竹,靜室一爐香

文:枯木

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合了哲學、醫藥學、養生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以及工藝製作等一體的系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在民間依然非常流行。

香文化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就其用途來說,分為祭祀用香,養生用香、計時用香和化妝用香等;就其原料來講,有植物香、動物香以及礦物香等,下級分類更是非常繁雜;就其形態而言,有線香、印香、盤香、塔香、香錐、刻香、香丸、籤香、香粉、香膏、香珠、香囊、特型香、原態香材、牙香等;就其氣味而言,有自然氣味和合成氣味等,更進一步還有各種香氣等;就其使用方法劃分,為自然揮發、薰燒散發、浸煮散發等等,因而是個龐雜的文化系統。

在其中,祭祀用香是歷史最為悠久傳承最為深遠的文化習俗,如今人們逢年過節,祭祀祖先,郊野掃墓,寺廟道觀,供拜神靈,首先要做的就是焚香祭拜;而針對名勝古蹟,比較通俗的評價話語就是「香火旺盛」;而在民間,「香火」就代表著指宗族延續和子嗣傳承,諸如「香火相傳」、「香火不斷」等;受我國影響,周邊國家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更是祭祀香文化盛行,尤其是去一些古蹟景點,到處可見香菸繚繞,香的品種更是琳琅滿目。

那麼,香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香文化雖然內容龐雜,究其根源,都是起源於古代神靈崇拜和祭祀文化,並且是我國特有的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我國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形式嚴謹、禮儀規範、等級森嚴的祭祀文化,這點在先秦諸多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

一、先秦:禋祀祭天帝,鬯香達幽泉

(新石器時代的鏤孔陶器香爐,屬於大汶口文化)

焚香是祭祀的形式之一,最早源自「禋祀」。先秦儒家經典《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中,有「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yīn)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yǒu)燎祀司中、司命、飌(風fēng)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pì gū)祭四方百物。」

《大宗伯》指出六種祭祀對象和方式:

祭祀天帝用「禋祀」,就是「煙祀」, 漢代鄭玄註:「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臭」不是臭味,而是氣味,如《周易繫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臭」。「禋」的意思是先燔柴升煙,再加牲體或玉帛於柴上焚燒;祭祀日月星辰用「實柴」,也是燔柴,只不過以火燒烤牲體為主;祭祀風雨等用「槱燎」,以牲體置柴堆上焚之,揚其光炎上達於天;祭祀社稷五嶽等用「血祭」,就是指宰殺牛、羊、馬等動物作為犧牲來祭祀;祭祀山川等則用「狸沈」,祭山林曰貍,川澤曰沈,將牲體掩埋或沉水;祭祀四方等用「疈辜」,「 疈」指「剖,破開」,就是指用部分牲體或者植物花果等祭祀。

在漢代成書的《禮記郊特牲》裡,有記載夏商周三代祭祀特點,「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血腥爓祭,用氣也。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大意為唐堯祭祀崇尚生腥氣味;殷商尚音,宰牲以前先奏樂;周朝崇尚酒的香氣,祭祀前酌酒獻神,請神靈受祭。

以上雖然比較佶屈聱牙,然而是古人祭祀禮法的最早記載,說明燔柴聚薪,用煙火和香氣與神靈交流,從而達到「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禮記郊特牲》),正如漢代《文選張衡》中張衡詠嘆:「揚槱燎之炎煬,致高煙乎太一。」,這是後來焚香祭祀的最早起源,以及後來形成香文化的主要原因。

通過燔柴祭祀,人們意識到這些動植物可以揮發出香氣,並且自然界很多植物也自然揮發著香味,因而先秦古人開始應用這些香料或者佩戴,或者用礦物質粉牆,或者用鼎鑊青銅器等燔燒,揮發香氣,以美化生活環境或者愉悅自身或他人,並且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賦予香料以文化屬性,於是香文化得到擴展。

(灰陶豆形鏤孔燻爐蓋,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出土,距今約5000多年)

從《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左傳》、《楚辭》及《山海經》等典籍的相關記述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不過也有不少,諸如蕑(春蘭)、蕙草(蕙蘭)、澤蘭(非春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鬱(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燻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鬯酒)等方法。

比如先秦時期《國風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蕑兮。」,「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椒其馨,胡考之寧。」等;屈原的《離騷》「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等等,可以看出有多種植物香料。南方地區的香草也被作為天子的貢品,齊桓公伐楚藉口就是香草,《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等等。

二、漢魏南北朝:西域南海貢奇珍,儒釋道家皆焚香

西漢錯金博山爐

在先秦時期,由於多用草本香料,雖然香氣馥鬱,但煙火氣很大因而人們使用焚香的器皿,大多為露天祭祀燔柴形式,或者用大型青銅鼎鑊,或者用陶製器皿。從現在發掘的考古資料來看,遠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陶製香爐,然而製作精良的青銅香爐,一直到了秦漢時期才開始出現。目前發現的最早青銅香薰爐,是鹹陽博物館館藏有的大致年代為秦代的一件銅燻爐,座上陰刻篆字「大吉」二字。

西漢時期,隨著陸海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和南海諸地的香料開始輸入中國。《史記貨殖列傳》云:「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果、布」據考證應為「龍腦香」。《後漢書李恂列傳》記載:「西域殷富,諸國侍子及督使賈胡數遺恂奴婢、宛馬、金、銀、香、罽之屬,一無所受。」,其中的「香」就是指香料,《後漢書賈琮傳》:「舊交趾土多珍產,明璣、翠羽、犀象、瑇瑁、異香、美木之屬,莫不自出。」從這些文獻史料的記述中,可以得到漢代異域香料大量傳入中土的信息。

木本香料傳入後,人們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從現在的考古資料來看,漢代香薰爐在宮廷和貴族中非常流行,並且形制非常精緻,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精美絕倫。

香料的引入,對宮廷禮儀造成了很大影響,據東漢應劭著的《漢官儀》記載:「尚書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女侍史挈被服,執香爐燒燻。」,可見焚香含香成為皇宮貴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此時的進口香料只是應用在生活當中,並未使用在祭祀上。

西漢 騎獸人物博山爐

而且因為香,還產生了一段風流韻事,那就是著名的「韓壽偷香」,《晉書賈謐傳》載,賈充是西晉政權建立的功臣,女兒賈南風是以嫉妒著稱的皇后,小女兒賈午看到賈充的幕僚韓壽美貌,便盜香私通,而西域香只有賈充和陳騫被皇帝賞賜,「時西域有貢奇香,一著人則經月不歇,帝甚貴之,惟以賜充及大司馬陳騫。」,「僚屬與壽燕處,聞其芬馥,稱之於充。」,於是被賈充知道女兒和韓壽有私情,不過也沒有聲張,成全了二人,讓女兒嫁給了韓壽。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而佛教中有傳說中的香神,即「乾闥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為食,以資陰身,又自其陰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後被引為佛教護法的八部眾之一。並且據傳說佛陀說「香為佛使」,東晉時期翻譯的《增一阿含經》中講到:「須摩提女手執香火上樓,向如來說偈日:『唯願尊屈神,爾時香如雲。在空中餐滿祗洹,住在如來前。」阿難白世尊言:『此是何等香?』尊曰:『此香是佛使』。」, 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

佛教以香禮佛,並且對香有很多分類,如南朝(梁)僧慧皎撰寫的《高僧傳》記載:「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隨著佛教徒增多,並且進口香料確實是香氣濃鬱,於是香料的需求量大增,進口香料源源不斷的被引入中國,據《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的香料有11種,分別是微木、蘇合香、狄提、迷迷(迭)、兜納、白附子、燻陸、鬱金、芸膠、燻草、木香等。

隨著的佛教文化的深入,加上原有的道教、儒家的祭祀文化,儒釋道三教相互借鑑相互融合,從而祭祀生活信仰等文化習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於是,香文化從最初的莊嚴肅穆的祭祀文化,演變成三種,一種是原有的祭祀香文化,一種是佛教禮佛的供香文化,一種是生活日用品的實用香文化,後一種初期則更多的是王公貴族才能擁有,因而體現在浮華奢侈上,成為當時奢靡風氣的代表。

三、唐宋時期:焚香文化縱橫,凸顯高雅之風

法門寺五足香爐

到了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國力大盛,經濟繁榮,佛教和道教相互競爭,從而對用香上也逐漸派生出多種方式,對用香和禮儀上有諸多講究。道教齋蘸用香頗為講究,蘸壇焚百合香、降真香等,不得燒檀香、安息香、乳香,道士使用的念珠也是用混合香料製成的。佛教則是更進一步,《舊唐書懿宗本紀》記載:「上幸安國寺,賜講經僧沉香高座。」,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了為數不少的香料和香器,其中香料有乳香、檀香、丁香、沉香等,香器有香囊、香爐、香盒、香案以及手爐等,看得出非常講究。

唐代的香文化,由於經濟強盛,因而逐漸從王公貴族向文人墨客轉移,南北朝時期奢靡攀比的用香文化逐漸削弱,逐步融合到祭祀用香和禮佛拜神用香上,香文化也變得比較高雅和富有內涵,轉變成精神追求。從此時的文人墨客筆下可以看到,如《敦煌曲子詞》「寂寞長垂珠淚。焚香禱盡靈神。」,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白居易《齋居偶作》「童子裝爐火,行添一炷香。」等等。

到了宋代,香料通過貿易傳入我國的頂峰時期。宋代進貢的外來香料規模十分龐大。《宋史》中有多處進貢香料的記載,如《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了泉州陳洪進貢「白金千兩,乳香、茶藥皆萬計」,「吳越國王進郊祀禮金銀、珠器、犀象、香藥皆萬計。」,等,《宋史食貨志下》云:「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惟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政府抽買香料以獲利,甚至以此充作軍餉。《宋史張運列傳》有記載:「戶部所儲三佛齊國所貢乳香九萬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餘萬緡,請分送江、浙、荊湖漕司賣之,以糴軍餉。」,可見宋代海上香料貿易達到鼎盛。

同時,宋代香文化的明顯特徵,就是香料進入民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南宋文人筆記《夢粱錄》中所述:「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末周密撰寫的《武林舊事》:「都人士女,駢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關撲香囊、畫扇、涎花、珠佩。」,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記載,臨安市民嫁娶迎親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中就有「香球」。這表明香文化已經非常大眾化。

四、元明時期:前期鼎盛,香品迭出;末期衰落,交易低迷

金元時期,社會動亂,不過焚香文化並沒有改變,而且還開發出多種制香工藝,出現了線香。元代熊夢祥著作的《析津志》「風俗」條有「湛露坊自南而轉北,多是雕刻、押字與造象牙匙箸者」,「並諸般線香」;李存《俟庵集》卷二十九《慰張主簿》,「謹具線香一炷,點心粗菜,為太夫人靈幾之獻」,這些都表明,在元代線香出現,更加方便人們焚香祭祀。

明代建立後,關乎香料的進貢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又到低谷的幾個過程。明初允許進貢香料,洪武三年,爪哇國王昔裡八達剌遣使來朝,貢物中的香料有16種;洪武六年,三佛齊遣使賀正旦並貢方物,其中有肉豆蔻、胡椒諸香;洪武十年,淡巴國貢沉香、速香、檀香、胡椒;洪武十一年,百花國貢胡椒,彭亨國貢乳香、片腦、檀香、速香、胡椒等,從洪武二十七年海禁,《明太祖實錄》載:「先是,上以海外諸夷多詐,絕其往來,唯琉球、真臘、暹羅許入貢。而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命禮部嚴禁絕之,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永宣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出去的貨物多為茶葉和陶瓷,回來的多為香料。雖然有海禁,可是私下貿易卻一直存在,明代中後期,海禁鬆動,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海上貿易迅速興盛。如天啟六年(1626),葡萄牙商人從印尼加錫港運來的檀香就價值六萬銀元。以致明後期朝廷不得不允許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進行小範圍香料貿易,只是朝廷採取抽取重稅的方式抑制它的發展,即「報官抽分」。

而就香的形態上來說,元明時期線香非常流行,出現機制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製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並且香品非常繁多,如塔香、籤香等,前朝所用的合香香品,如香丸、香餅、香粉,包括佩戴的香囊、香袋等均在使用。同時,民間用香非常普遍,其中文人墨客更是再窮都要焚香,《溉堂文集塒齋記》云:「時之名士,所謂貧而必焚香,必啜茗。」,關於香的詩詞文賦增多,以屠隆的《考槃餘事香箋》最為著名。

五、清朝:閉關鎖國,香風衰落,回歸祭祀供神

清代延續明代閉關鎖國政策,致使進口香料交易幾乎停頓,除了傳統的祭祀用香和生活用香,以往的文人清雅的香文化消失殆盡,僅僅是少部分人能夠享受「奢侈的香文化」,諸如皇家宮廷和少數達官貴人能夠買到進口香料,一般人也就剩下普通祭祀用香了。

民國以後,西風東漸,一切西化,向洋人學習,於是乎,傳統似乎成了阻礙民族進步的石頭,時不時被人罵上兩句,踢上兩腳,甚至某個時期,全盤否定,以至於出現了文化斷層。欣喜的是,現在出現國學回歸熱,雖然有很多華而不實的喧囂,不少缺乏內涵和真諦,畢竟,讓人看到了希望!

2020/5/29榆木齋

相關焦點

  • 桑浦美術館||黎雄才《蓊鬱叢竹》圖
    這幅畫於1992年的《蓊鬱叢竹》圖,題跋云:「壬申長夏酷暑逼人,戲作是幀,雄才於廣州,時年八十五。」原來黎雄才先生也耐不住暑熱,畫上一幅且來消夏。黎雄才(1910-2001)黎雄才(1910-2001),廣東省肇慶人,嶺南畫派第二代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
  • 意氣所在,呂太一《詠院中叢竹》: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冠
    《詠院中叢竹》[唐]呂太一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冠。詠物詩裡面,寫竹的詩人與詩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水平不論,光看數量都足夠嚇人。這與竹的品格(人賦予的)有著很大的關係。松竹長年青翠,梅亦耐寒吐蕊,所以人們敬其品格,尊稱它們為「歲寒三友」。可見,在人們的內心裡,對是非自有口碑,陽光向上的事物終究會得到相應的讚賞。
  • 淺談花果類與竹草類盆景的製作技藝
    1 花果類盆景花果類盆景是植物盆景中的分支,是植物在花色、花型或果型、果色、果量等方面具有較高觀賞性的盆景,與松柏類或雜木類盆景相比,更受人們的歡迎,更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典型的自然美與概括性的藝術造型相融合的產物,是盆景藝術的一大發展趨勢。它是果樹栽培技術與中國的傳統盆景藝術巧妙結合的產物。
  • 熊貓金林1號數字貨倉落成 加速竹產業供應鏈智能一體化發展
    其中,區塊鏈倉單服務管理是指「熊貓金林」平臺上產生的交易流,通過螞蟻區塊鏈聯盟鏈進行上鏈,對上下遊訂單信息進行驗證和溯源,並用智能設備對貨物的出入庫監管進行技術監控,從而使得倉內貨物轉化為可信資產。進一步可以將可信資產進行標準化的融通變現。簡而言之,「熊貓金林1號數字貨倉」的落成,將有利於促進竹產業供應鏈科技化、數位化之路。
  • 竹 · 盆景
    宋代蘇軾在《綠竹筠》中詠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表達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脫俗的雅趣。▲《家園》鄭永泰作品竹文化也是我們國人的傳統文化,竹子虛心、有節、挺拔凌雲的形態特徵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相契合,成為「清高、氣節、堅貞」的象徵。
  • 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竹鈴球
    竹鈴球是我國武陵山區土家山寨的一項民間體育健身項目,歷史悠久,簡單易行。   竹鈴球場地為一塊長30米(邊線)、寬15米(端線)的長方形平地,場地線條均為0.05米寬的實線。以端線的中心點為圓心,分別以1.5米為半徑各畫一個圓圈。再分別以兩端的中心點為圓心,以6米、7.5米為半徑,分別各畫兩弧線,弧線兩端與端線相接。
  • 《竹取物語》與《斑竹姑娘》比較分析—2019年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斑竹姑娘》吸引了日本文藝界的關注並引發了大量討論,伊藤青司於1973年出版了《輝夜姬的誕生》一書,他認為《竹取物語》有可能是從中國大陸口承傳說中翻譯過來的作品,而非日本文藝界原先普遍公認的是由一位精通漢學與佛教文化的作者所創作的「日本第一部物語」。此書出版即引起震動,由此也衍生了接下來一系列關於《竹取物語》溯源的考證。
  • 崇義:工業經濟發展勢如破「竹」
    3月23日,在位於崇義縣關田工業園的江西中竹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公司綜合部經理李陽對記者說。通過自主研發的超聲波微氣流綠色分離技術,該公司成功填補了我市鋰電新能源高端負極材料的空白。  作為崇義縣重要的生態工業項目之一,中竹科技石墨烯新材料生產項目以崇義豐富的竹木資源為碳源,生產高品質石墨烯、碳納米管、3D列印材料等新材料,實現全縣70萬畝毛竹資源高效利用、100多萬噸竹屑資源「吃幹榨盡」。項目達標達產後,可年消耗毛竹90萬噸,帶動5萬多戶竹農增收致富,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將一舉改變困擾當地多年的「有資源沒產業」困局。
  • 飛花令--竹
    —— 吳曼雲 《 壓歲錢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 《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 吳均 《 山中雜詩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 李嶠 《 風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白居易 《 夜雪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 竹木牙角,竹在先——慈竹
    慈竹與我們前文提及的竹木牙角,竹在先——孝順竹比較相似但其實不同,孝順竹屬於叢生竹,植株比較矮,一般在2~7米的高度,和一般的竹子比起來顯得袖珍許多,但它卻有明顯的叢生現象,很多棵竹子會生長在一起,就像是山間常見的灌木叢一樣。
  • 桐梓方竹發展記
    他們把大婁山方竹當作寶貝一樣,政府和企業,幹部和群眾,眾口一詞誇方竹。在那片深山老林裡,方竹發展氣勢如虹。中國是竹子的原產國。全世界共有竹子1200多種,中國就有500多種。中國對竹子的利用,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竹簡,兵器的竹弩,音樂的竹笛,生活的竹篦,等等。但大力開發竹子的商品價值,還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傳統土家體育項目竹鈴球煥發新活力
    新華網重慶8月23日電(劉磊)竹鈴球是土家山寨的一項民間體育項目,相傳土家先民們為了勞動果實的歸屬而發生爭執,誰都想把最先發現的果實裝進自己的背簍裡,為了和平生息,解決爭端,每到豐收的季節裡,就有了背著背簍爭搶麥球的場景,這就是土家竹鈴球的前身。
  • 趙樹叢:桐梓方竹發展記
    桐梓方竹發展記 近些年來,曾經紅紅火火的竹產品市場冷下來了,原竹價格下跌,老化竹園增多,竹子加工企業舉步維艱。在一些竹產業大省,人們形象地說竹子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我最近到貴州遵義的桐梓縣,參加一個關於竹子的學術會議,卻欣喜地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
  • 蘭竹馨香|郭青蘭竹水墨作品賞析
    繼承而創新——淺談郭青蘭竹水墨畫郭青,字青青,號蘭竹堂主,蘇州人氏。認識郭老師是先從認識他的水墨蘭竹開始的,印象中是在哪位好友的朋友圈發布了郭老師作品,是一幅長題跋的水墨蘭竹,用筆剛柔相濟,水墨酣暢淋漓,頗有鄭板橋的勁健和潘天壽的張力在裡面。
  • 飛花令:竹
    0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02、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紀念《清史論叢》創刊40周年學術座談會召開
    為紀念《清史論叢》創刊40周年,由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編輯部主辦的「砥礪四十年 奮進新時代——紀念《清史論叢》創刊40周年學術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朱誠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趙軼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仲偉民等來自清史學界、期刊界的五十餘位專家學者就《清史論叢》的發展歷程與特點、清史學科的傳承與發展、清史研究的前沿問題等進行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