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解讀第3章第一段,施洗約翰傳道。
第2-6句說那時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在曠野裡,神的話臨到他。他就來到約旦河一帶地方,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所記的話,說,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
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為平坦。凡是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
馬可福音寫正如以賽亞書寫的話,其實裡面一句是引用瑪拉基書3:1,另一句是引用以賽亞書40:3。為什麼他要引用兩處,是因為他要用到瑪拉基書3:1說的那個意思:神先派一個使者來預備道路,然後再派立新約的使者來,這兩個使者在他的書裡分別說成是施洗約翰和耶穌。但是在介紹那裡,如果說「正如瑪拉基和以賽亞書中所記」就略顯得有點囉嗦,並且讓小先知排在大先知前面他可能覺得也有點不好,於是就乾脆簡而略之,說「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所記」。
可能馬太福音的作者發現了馬可福音這句話中的「錯誤」,在他的版本裡就把引用瑪拉基書的那一句給去掉,他估計沒有細想,他把瑪拉基書的那句話去掉,就把馬可福音中一個重大的用意給改沒掉了。
路加福音的作者雖然文採更好,也比前面兩人都更熟悉舊約,但是他好像也沒看出馬可福音引用兩句話的用意,他只是覺得馬太福音將瑪拉基書的話去掉之後有點單薄,於是就將引用以賽亞書的話由一句改成三句。另外他還將原話中「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改成「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正直」、「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改成「凡是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也許他看到的版本就是那樣的,也許他按自己的想法稍潤色一下。這幾句話是路加福音裡少數顯明的方式引用舊約的話,在大多數時候,作者都是賣弄文採,要不著痕跡地引用,而不屑於這種方式引用。
我們在解讀以賽亞書的時候說過,雖然新約引用這些話,歪曲成預言施洗約翰和耶穌,但是作者的原意根本不是這樣。
以賽亞書其實並不是一個作者所寫,而是由三個或以上不同年代的作者寫成。第一以賽亞應該是生活在巴比倫王的時候,他主要寫神對猶大及各國的懲罰,及對神拯救的幻想。第二以賽亞大約生活在居魯士的時候,那時巴比倫被滅亡,很多被擄的以色列人得到自由,可以選擇回到故土去,這個作者寫的作品主要是呼籲被擄的以色列人回去。第三以賽亞是波斯後期的人,他的祖宗多代之前已經在故土生活,但是他們以色列人並沒有像前面的作者寫的那樣得救,所以他到最後對故土已經失望,就幻想出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
以賽亞書第40章是第二以賽亞所寫,當時他主要的想法是告訴以色列人,爭戰已結束,他們的神揀選了居魯士,讓他統管列國,並且善待以色列人,他們的神要拯救以色列人,讓他們都響應神的號召,回到以色列去。以賽亞書40:1-2說神要安慰耶路撒冷,他爭戰的日子已滿了,意思就是說現在和平了,40:3-4說有人預備耶和華的路,大小山崗都削平等等,就是告訴以色列人,不要怕路途遙遠和艱難,神會把你們的道路都準備好,路好走得很。
這首詩一方面是作者忽悠以色列人回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自己美好願望和幻想的體現,總之不管怎麼樣,都不是預言幾百年後新約時期的施洗約翰和耶穌。再說我們也知道,實際上並沒有人真的可以依靠根本不存在的「神」預言將來之事。
第7-9句說約翰斥責那些出來受他洗的人,說他們是毒蛇的種類,不改改的話就結不出好果子,而結不出好果子,神就要把他們砍了丟在火裡。
這幾句話是抄自馬太福音3:7-10的,不過在馬太福音裡,這些話是對來施洗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說的,而不是對所有來受洗的眾人說的。路加福音這點改得看起來相當不合理,怎麼能說所有來找他施洗的人都是毒蛇的種類呢,不過這其實也深得舊約中先知書的傳統。我們知道,我們以前也經常說,在猶大滅亡的時候,「神」並不分好壞、善惡和是否公義,國被滅亡,傾巢之下,所有人都一起遭殃。所以先知書有時雖然痛罵權貴和富人欺壓凌掠窮人,但是說到那個大災難的時候,是所有猶大人都一起罵的,別的不能罵,就罵他們離棄耶和華移情別戀去崇拜各種外神偶像,說他們通通都是大壞蛋,所以他們被殺被擄都是罪有應得。
第10-14句是路加福音自己添加上去的,說各種人問約翰應該怎麼悔改,然後約翰教他們怎麼做。
首先是眾人問,也就是普羅大眾問的意思,包括窮人本身。約翰說如果有衣裳和食物「多餘」,要分給那些沒有衣裳和食物的人。其實這些也沒什麼新意,舊約裡也都是這麼寫的。
接著稅吏來問,約翰就說讓他們除了規定的稅之外不要多取。我們前面說過,稅吏當時被百姓形容為盜匪,他們來過之後,就像被盜匪搶劫過一樣,在可以多取的情況下,多取是一定的。另外,因為古代稅負重,就算不多取,對窮人來說,也相當於多取,只是我們從本句話可以看到,那時的窮人也不敢奢望減少稅負,只希望不要多取就好。另外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實並沒有神,要是有神的話,不是應該把不公平的稅全減去嗎,不多取,這個要求未免太低了。
最後說兵丁來問,約翰就說不要強暴和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這正是顯示當時的兵丁就是既會強暴人、又會訛詐人的。
作者寫的這些話當然不是施洗約翰真的這麼說過的。這些話只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心願編出來的,他知道這些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以色列人的心願,他寫出這些話,肯定容易引起以色列人的共鳴,說不定能給自己的書多拉一些讀者,另外也給自己的教派多拉一些信徒。
不過這些話實際上只是願望,說著好聽而已。窮人是希望別人能那麼做,希望有錢人和權貴能體諒和幫助他們窮人,但是在古代,真正能那麼做的人簡直就像鳳毛麟角那樣不可尋覓。有兩件衣服的人,覺得兩件衣服還是太少,肯分一件給別人的已經不多,要稅管和兵丁不貪汙不強暴,那幾乎是沒有。儘管古時候不管哪裡的人基本上都信神,每個「神」都說要給人公平和公義,都說要幫助窮苦人,但是實際上不管信耶穌的、信真主的、信佛的、信各種神仙的,沒有一個神做到這一點。只有近代科學發展起來之後,人們依靠自己積累起來的真正的知識,漸漸使糧食、衣物等各種物資豐富起來,然後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思想發展起來,窮人才脫離古代時做牛做馬還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
可惜的是,有很多人還想不明白,以為現在的好生活都是他們信仰的「神」賜給他們的,或者說,他們因為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在迷信之後,就以為古代窮人比他們的生活還好,其實古代人的困難和麻煩比現代的人多多少都不知道,信神除了心理安慰之外,對他們並沒有任何幫助。
第15-17句說百姓期盼彌賽亞,以為施洗約翰就是彌賽亞(中文版和部分英文版翻譯成基督),然後約翰說自己只是用水給大家施洗,後來的一位能力更大的,自己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和火給大家施洗,並用簸箕揚他們,麥子收進倉裡,糖就用火燒掉。
這幾句話基本上照抄自馬太福音3:11-12,只不過他把原話中說的「給他提鞋也不配」改成「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不過這個翻譯也許有點問題,作者的原意可能是想說「給他脫鞋子也不配」,很明顯解下鞋帶就是脫鞋子的意思。
第18-22句說約翰向百姓傳道,然後小希律因為娶兄弟之妻希羅底這件事把約翰收在監裡,相當於把馬太福音第14章第一段的故事簡略轉在這裡。我們在解讀馬太福音的時候說過,這其實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已,實際上小希律是因為約翰傳教有不少人跟從,小希律擔心他造反,先下手為強抓了他並將他處死。馬太福音的那一段從故事來講是一個挺好的故事,路加福音雖然在很多地方跟馬太福音反一下,但是也抄了不少其它的故事,為什麼這個故事他卻不抄呢,或許作者也知道這個故事其實不靠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