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天經地義,不孝的人失了做人的根本

2020-12-16 燈閱泰山

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六十八歲的教授陪同母親散步,在九十七歲的老母親面前跳舞,以博母親一笑,這份孝心讓人感動。人近古稀之年,母親健在,這是做兒女的福氣。作為近百歲的老人,有如此孝敬的兒子,是老人家的福氣。

百善孝為先,在很多的文藝作品中,都有對孝的讚頌。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令狐衝就是至孝之人,他自小被嶽不群夫婦收養。儘管嶽不群走上歧途,但自始至終令狐衝都對師傅十分孝敬,對師娘更是敬愛。

之所以要孝敬父母,答案顯而易見,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沒有了父母,一切都無從談起。教授與教授不同,最近看過另外一位教授的言論,這位教授說做父母的不應該要求兒女們孝敬,會影響兒女們的生活。他表示,父母老了之後就應該直接送到養老院去。

這種說法何等荒謬。

假如做兒女的有種種苦衷,或在國外,或在外地,實在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百般無奈之下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這尚可理解。但假若只是怕父母影響了自己的瀟灑,擔心給自己添負擔,就這樣將父母一丟了之,何等的禽獸不如?

看過一則新聞,一戶農家養了一隻狗,一頭牛。那隻狗很小就沒了母親,是喝牛奶長大的,整日和牛待在一起,視之為母。後來農戶將牛賣掉,狗失魂落魄不吃不喝。農戶沒有辦法,只能將牛買回來,小狗這才恢復如初。

還有一則新聞,是科學家想要救助受傷的犀牛,對犀牛發射了麻醉槍。小犀牛以為科學家們要害它媽媽,稚嫩的它不顧一切地向科學家們衝撞,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安危。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都有如此孝心,我們人類反倒不如嗎?那豈不是禽獸不如?

不要忽視了父母對兒女的愛。在金庸武俠中有很多惡人,比如歐陽鋒。萬惡的歐陽鋒自收楊過為義子後,對他百般疼愛。明知道桃花島危險重重,依然摸到桃花島上,探查義子楊過下落。為了找尋楊過吃盡苦頭,神智糊塗的他見人就問,有沒有見過他的孩子。

倚天屠龍記中,謝遜心脈受損,經常發癲發狂。冰火島上癲狂的謝遜想要殺掉張翠山夫婦,恰逢殷素素生孩子,張無忌的一聲啼哭,喚醒了謝遜良知。癲狂的他立刻清醒過來,認張無忌為義子,百般疼愛。

在動物世界中,母親為了孩子甘願拼命。冒險衝過鱷魚潭的角馬母親,發現小角馬沒有跟過來,馬上折返,險些被鱷魚咬死。一隻水鴨子為了救孩子,敢和老鷹搏鬥。為了掩護孩子,野豬將孩子藏起來,將狼群引開,最終喪命。

孝敬父母並不是誰要求的,這是天經地義,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連這一點都否定,那就是違背人倫天性,這樣的人即便做到了專家學者,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
    中國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們成長,教育我們做人,這種恩情應該永遠銘記在心。不過要同時保持與父母的牽掛,若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應義無反顧地放下手頭的事情,來照顧父母。父母不會對子過於苛求,也不願讓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兒女生活得好,是所有做父母的所希望的。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責任。孝順子孫被人尊敬,不孝子孫受人譴責。
  • 【敬老活動】百善孝為先 孝敬是根本!介休市敬老協會「孝善行...
    【敬老活動】百善孝為先 孝敬是根本!介休市敬老協會「孝善行」志願活動邀你來參加!️【活動主題】「孝善行」活動2【活動時間】12月19日上午8:003【活動地點】義安鎮北鹽場村4【活動內容】為義安鎮北鹽場
  • 百善孝為先,孝為心,順為行,無心便無行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他們用世上最無私的愛養育我們成長。每一個人都應該孝順和尊敬父母。小學一年級就有過一篇課文《陳毅探母》,寫的就是開國元勳陳毅元帥孝敬母親的故事。身為元帥,可他親自為自己體弱多病的母親洗髒衣褲,從來不要自己的下屬去做,他就是孝順父母的楷模。
  • 百善孝為先 誠信是根本 濟南高新區大張小學家教好故事
    家教「孝為先」  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孝順,孝敬長輩,就是什麼事兒儘量讓他們順心順意。一家子人開飯了,如果長輩們沒有動筷子,小孩子絕對不能先吃的。都要等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齊了,大家才開始一起吃飯。不知不覺中,這都成了一個習慣了。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家教「以誠為本」  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誠實。在生活中,有時候孩子會說謊。比如,考試成績不好了,他會說同學們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脫爸爸媽媽的訓導。殊不知,這樣只會害了自己。
  • 人孰能不老,百善孝為先
    古人曾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歷來把「孝」作為倫理道德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詩經》中就有人用「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表達了人子對父母的心聲。「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養老與育兒,百善孝為先
    經過這件事,我深切地感覺到:我們在孝敬老人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孝敬老人,不單止是偶爾回家看看,也不單止是給錢物老人,還有更重要的是順從老人,理解老人,傾聽老人嘮叨,經常陪伴老人,參與他們慢慢變老的過程。同時我也深刻的感悟到,人到中年,就必須是肩挑一擔,一邊是父母一邊是孩子,兩邊都是沉甸甸的。
  • 民間故事:百善孝為先
    民間故事:百善孝為先。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19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中國人講究孝道,從古至今,關於孝道的民間故事就有很多。比如古時候的「孔融讓梨」、「黃香扇枕溫席」,還有近代的「許世友五跪慈母」……關於這樣的孝子敬父敬母的故事還有很多,而這些故事,無不在向世人闡述「百善孝為先」、「贍養父母」的真理。但古今卻有很多人,將孝道拋於腦後,折磨、虐待自己的爹娘。如今社會中這樣的不盡孝道而讓老人寒心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以下4屬相出了名的孝順,註定能大富大貴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順是做人的基本前提,而這一點有助於一個人事業成功、人生成功。而且那些忘恩負義,不知孝道的人,往往人品也不怎麼樣,所以要有成就是很難的。那有哪些生肖的人,是最懂得孝敬父母長輩的,能夠因此而大富大貴呢?咱們一起看看吧。
  • 「百善孝為先」,下一句講的什麼?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
    中國社會有許多的優良傳統,它們就像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在仁義禮智信之上,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孝」,孝順父母和長輩是中國人最大的感情基調,更是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成為人們信奉的準則,那麼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呢?又為何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
  • 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原
    《關帝戒士子文》云:「夫四民之中,士子居首;百行之內,孝行為先」。關帝訓戒讀書人,開篇便將孝字拈出,作為全章的綱領,因為「孝為百行原」,只有孝順的人才能忠於國家,孝順的人才能信於朋友,孝順的人才能敬於崗位。《論語▪學而篇》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孝順」的意思是「孝則順」,並不是對父母長輩要又孝敬、又順從
    說到和父母相處,大家首先想到的,多是「孝順」二字。一般人認為「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合起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所以,各位看官,很多年青人心裡都有了這樣的問題:父母的一些想法、看法、做法真的是錯的,我無論如何不能認同、沒有辦法去順從!這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就是不孝嗎?!你要是這麼想,那就錯了。孝順,並不等於對父母百依百順。即便是在《孝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 佛菩薩會保佑哪些人,看看有你嗎?
    佛家有云: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世間,就算有人不燒香念佛,菩薩也會保佑,因為這些人種下的善因,碩果纍纍,待到花開時,善報就來了。 菩薩會保佑孝順的人,百善孝為先。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排在第一位的,其實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孝敬父母就是敬佛。
  • 什麼是百善孝為先,奮豆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同學們大家好,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孝其實是百善之首,孝為人之本分,做人不能忘本,要知道飲水思源,孝是整個人生中最大的事情,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孝順父母,孝順老人是作為一個人要明白的最基本的道理,奮豆就非常理解孝道應該如何做,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奮豆的做法吧。
  • 婚後給父母五千,丈夫孝敬公婆五千,拿出本子他:再給你父母五千
    這個男人,可以幫她遮風擋雨,可以和她一起孝敬父母。只有男人有擔當有責任感,女人才會有歸屬感。嫁給老公的時候,他真的算是一無所有。雖然公婆供他讀出了大學,但在老公畢業後,公婆就明確跟他說,讓他自力更生,不要再啃老。有骨氣的老公,愣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裡打出了一片天地。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就是父母對長輩的孝心,會言傳身教給下一代。老話說過:「房簷滴水輩輩照」、「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表達的也有這層意思。礙於家族長輩們的百行孝為先的威嚴,兒媳婦也不好明目張胆虐待老太太,怕「壞了名聲」不好在村裡做人。為此,兒媳婦想起來一種「歹毒」的招數。當時人們把麻山藥當做「藥」來用,兒媳婦一想「是藥三分毒」,就開始讓老太太吃這種麻山藥。這個時候,老太太的孫子也不小了,發現母親天天讓奶奶吃麻山藥,自己和父母卻吃別的,認為母親這樣做不好。
  • 百善孝為先——曾仕強
    懂得孝道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變成好事情,因為孝了,你就順了。孝,是中國人考核一個人的第一個關卡。因為父母照顧子女是費盡苦心的。大家去看看,自然中除了人類,很多動植物是沒有父母照顧的。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恭敬,那就是不孝了。子女長大以後,孝都來不及,還要讓父母感覺到很慚愧,感覺到他們很不如你,感覺到他們不長進,那要這種子女幹嗎?有的子女一有錢,就開始看不起父母:「你們怎麼總是這麼寒酸?給你們錢,缺什麼買什麼。」如果以這種態度對父母的話,就算你為他們提供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不孝。敬是孝的根本,如果不敬,就談不上孝。
  • 《論語》筆記|孝敬父母關鍵在於敬
    學習做人的根本在於修身養性,而德義的養成在於勤奮苦學。歲月向前推移,我們所需要的學問也不斷地更新。而學問的真諦就是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深切體悟。學貴在持久,人生的大學問也是在循序漸進中求得的。孔子很重視「孝道」,在他看來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從政的根本。孝道包含孝順和孝敬兩層意思,而孝順就是說要順從父母。
  • 不忠不孝,天地不容!
    不過,這個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不斷給人以警醒。據說,後來,這位倖存的老太太寄居在妹妹家,活到92歲才仙逝。我不知道如何給這個故事結尾,不過,也許這樣的故事根本不需要什麼結尾。因果報應自不必贅言。然而,孝道一直被很多人忽視,什麼親嘗湯藥、百裡負米、鹿乳奉親、埋兒奉母之類的孝道故事,大家看看《孝經》便可,只不過,這裡想講的,其實是不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