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細心的朋友可以明顯發現,運20已經取代伊爾76成為我國空軍執行運輸任務的絕對主力,此前在武漢抗疫期、高原演習期間運20都展現了其優異的性能,而在近期運20再次起航,這次執行的任務更加「艱巨」,三架運-20遠程奔赴俄羅斯,除了攜帶軍事人員,此次運20還運載了步兵戰車和重型自動火炮,首次向外界展示了自己滿載運輸能力。
停在俄羅斯機場的運20
此前由於數量有限,使用經驗匱乏,在執行這種重要任務時大部分都是用進口的伊爾76,但近期三次重要任務全部由運20挑大梁,並且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執行這三次任務的運20編號完全不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運20已經完全具備了實戰能力,並且機隊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那麼現階段我國到底生產了多少架運20?
遠赴俄羅斯的運20
武漢抗疫期間的運20,後面還有伊爾76
自2016年正式服役以來,運20的建造速度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在運20服役之前我國空軍主要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22架二手伊爾76大型運輸機,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這樣的數量顯然根本無法滿足要求,為了儘快彌補我軍戰略運輸能力的缺口,西飛公司採用了先進的脈動生產線,通過自動化的應用大幅提高運20產量,有熱心網友通過編號統計出我國目前現役的運20已經量產了50架,這個數量已經超過的進口的伊爾76。
9月10日,某停機坪同時出現了17架運20
而在最新的西飛試飛基地停機坪上滿滿當當地停了17架運20,這些運20都是剛剛從脈動生產線上下線,其中甚至有幾架飛機連發動機還沒來得及裝。作為我國大型軍用飛機生產基地,西飛承擔了我國運輸機、轟炸機以及各種特種作戰飛機的生產製造任務,在停機坪上除了運20還停靠了大量剛剛下線的轟6,不得不說西飛真的是我國大飛機的搖籃。
17架運20排排坐
量產運20的同時轟6也在大批量下線
加上這17架建造完畢即將服役的運20,我國在短短四年內已經量產了70架,並且可以肯定在西飛的生產車間內還有大量運20等待下線,按照這樣的生產速度,預計再過五年我國戰略投送能力短板就將徹底被解決,而到那時運20也將騰出更多產能供應特種作戰飛機平臺。
能夠支撐運20如此大規模的量產除了西飛公司脈動生產線的功勞,國產WS-18發動機實現大規模量產也是關鍵因素之一,早前我國曾向俄羅斯購買了463臺D-30KP-2發動機,這批發動機主要用於轟6K和運20,按照目前運20超過70架的產量計算,即使這批發動機全部配發運20都不夠(每架戰機都需要配發備品發動機)更不用說我國目前還在大批量生產轟6K,這也從側面證實了我國國產WS-18發動機已經開始量產。
那麼未來我國總共會生產架運20?我們可以通過美俄兩大國大型運輸機的產量大致分析出來,俄羅斯的伊爾76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正式服役,截至目前俄羅斯依然在生產伊爾76最新改進型伊爾476,在這麼長的生產周期內伊爾76的總產量已經近1000架,而美國的C-17則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服役,隨後的二十幾年裡總產量達到280架,在美俄兩款大型運輸機中我們的運20產量應該會更接近伊爾76,因為我國和俄羅斯一樣,缺少大型民用飛機平臺,未來的加油機、預警機都要使用運20,並且我國缺少美俄(安124、C5)那樣的巨型戰略運輸機,因此在運20整個生產周期內總產量應該會接近800架!
遠赴俄羅斯的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