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當代文學家沈祖棻在自己暮年時曾經作詩《歲暮懷人四十二首》懷念故友,其中一首是為曾昭燏而作:「湖邊攜手詩成誦,座上論心酒滿觴。腸斷當年靈谷寺,崔巍孤塔對殘陽。」沈祖棻的這位好友曾昭燏,正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後代,她也是我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南京博物院是我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那裡收藏著無數國寶級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館長從創立者蔡元培開始,每一個都是在考古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曾任南京博物院館長的曾昭燏,不僅出身顯赫,身兼高才絕學,甚至為了保護祖國文物終身不嫁。然而,這樣一位對自己事業無比虔誠的考古學家,最終卻殞身於高塔之下。
01
曾昭燏出生名門,他的曾祖父曾國潢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弟弟。曾昭燏出生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當時曾家雖然已經沒落,但是相比普通家庭,條件依然優越不少,再加上曾昭燏的母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所以曾昭燏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昭燏曾經就讀於自己堂姐曾寶蓀所創辦的長沙一方女校,深受其自由思想的影響。
曾昭燏20歲開始,在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和國文系讀書,在這裡讀書期間,她曾經師從國學大師胡小石先生,此後曾昭燏在書法和文學上的造詣多有得益於胡小石先生。
曾昭燏從中央大學畢業後,想要繼續進修學習考古學。於是在兄長的支持下,26歲的曾昭燏到英國留學,其畢業論文便是《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從這篇文中,可以看出曾昭燏在文物研究上所下的功夫。
隨後,曾昭燏選擇到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在此期間,她還參加了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在參加考古工作時,曾昭燏雖然對自己國家漫長的歷史和文明感到自豪,也為當時考古學術研究落後的現狀感到焦急。而當時的中國,正是國難當頭之際,曾昭燏決定回國為祖國的考古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02
1939年,曾昭燏攜同母親前往雲南昆明,在這裡擔任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前身)的設計委員。在此期間,曾昭燏和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共同工作。從1939年9月到1940年3月,曾昭燏和同事們共同挖掘了5處文化遺址,做出了大量考古工作。1939年底,曾昭燏的母親病逝,得知此消息,曾昭燏悲痛欲絕,立即返回昆明。在為母親辦完喪事後,曾昭燏又趕回考古現場繼續工作。這一系列考古行動發掘出不少文物,但是由於當時國內戰火紛飛,許多文物不能帶走,曾昭燏為此遺憾不已。
在1940年6月,曾昭燏又到達四川,與吳金鼎等人進行了四川彭山縣東漢崖墓的發掘工作。此後,曾昭燏就自己的工作寫出了多份研究報告以及論文。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曾昭燏返回南京,繼續從事文物清點管理等工作。在全國解放前,朋友力邀曾昭燏前往臺灣,但是她不但拒絕自己前往臺灣,還強烈反對國民政府將許多文物運走。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南京博物院也正式成立。曾昭燏一直在這裡工作,潛心進行考古研究。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有不少人關心著曾昭燏的終身大事,但曾昭燏本人不以為然,在她年輕時,她便認為家庭會耽誤自己的事業,婚姻對女性的限制太多,所以並未打算結婚。
03
1955年曾昭燏成為了南京博物院的院長,第二年她加入了九三學社。此後曾昭燏就如同她自己所說,全心全意進行自己的考古研究和博物院工作。直到60年代,中國的政治風向開始悄然發生變化。曾昭燏的出生成為她政治上的汙點,她的兄長曾昭掄是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也難逃此難,曾家人隨時都在被人檢舉揭發。
曾昭燏此時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段時期本該是她任南京博物院院長後的事業巔峰時期,自解放後,她也竭盡所能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是身邊家人和朋友的遭遇,讓曾昭燏覺得自己恐怕是逃不過這場劫難。
1964年12月,曾昭燏病倒,入院治療。12月22日,她離開醫院回到家中。但是曾昭燏回到家中後卻沒有休息,而是請司機帶她到靈谷寺散心。到達靈谷寺後,曾昭燏請司機稍等,並拿出一袋蘋果請司機吃。曾昭燏在靈谷塔下的茶室中寫了一張字條放進衣服口袋,隨後便上靈谷塔。沒過多久,曾昭燏便從第七層塔縱身躍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55歲。
結語
《衣珠記·贈劍》寫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是鬱郁無瑕,怎受青蠅玷!」對於曾昭燏而言,或許就是因為這份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剛烈品性,才會做出自殺身亡的舉動。
參考資料:
《歲暮懷人四十二首》
《衣珠記·贈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