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位考古女傑,醉心文物一生不嫁,為何卻在事業巔峰時自殺?

2020-12-18 趣觀歷史

引言

我國當代文學家沈祖棻在自己暮年時曾經作詩《歲暮懷人四十二首》懷念故友,其中一首是為曾昭燏而作:「湖邊攜手詩成誦,座上論心酒滿觴。腸斷當年靈谷寺,崔巍孤塔對殘陽。」沈祖棻的這位好友曾昭燏,正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後代,她也是我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南京博物院是我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那裡收藏著無數國寶級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館長從創立者蔡元培開始,每一個都是在考古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曾任南京博物院館長的曾昭燏,不僅出身顯赫,身兼高才絕學,甚至為了保護祖國文物終身不嫁。然而,這樣一位對自己事業無比虔誠的考古學家,最終卻殞身於高塔之下。

▲南京博物館照片

01

曾昭燏出生名門,他的曾祖父曾國潢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弟弟。曾昭燏出生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當時曾家雖然已經沒落,但是相比普通家庭,條件依然優越不少,再加上曾昭燏的母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所以曾昭燏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昭燏曾經就讀於自己堂姐曾寶蓀所創辦的長沙一方女校,深受其自由思想的影響。

曾昭燏20歲開始,在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和國文系讀書,在這裡讀書期間,她曾經師從國學大師胡小石先生,此後曾昭燏在書法和文學上的造詣多有得益於胡小石先生。

▲南京中央大學舊址

曾昭燏從中央大學畢業後,想要繼續進修學習考古學。於是在兄長的支持下,26歲的曾昭燏到英國留學,其畢業論文便是《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從這篇文中,可以看出曾昭燏在文物研究上所下的功夫。

隨後,曾昭燏選擇到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在此期間,她還參加了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在參加考古工作時,曾昭燏雖然對自己國家漫長的歷史和文明感到自豪,也為當時考古學術研究落後的現狀感到焦急。而當時的中國,正是國難當頭之際,曾昭燏決定回國為祖國的考古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曾昭燏舊照(中)

02

1939年,曾昭攜同母親前往雲南昆明,在這裡擔任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前身)的設計委員。在此期間,曾昭燏和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共同工作。從1939年9月到1940年3月,曾昭燏和同事們共同挖掘了5處文化遺址,做出了大量考古工作。1939年底,曾昭燏的母親病逝,得知此消息,曾昭燏悲痛欲絕,立即返回昆明。在為母親辦完喪事後,曾昭燏又趕回考古現場繼續工作。這一系列考古行動發掘出不少文物,但是由於當時國內戰火紛飛,許多文物不能帶走,曾昭燏為此遺憾不已。

在1940年6月,曾昭燏又到達四川,與吳金鼎等人進行了四川彭山縣東漢崖墓的發掘工作。此後,曾昭燏就自己的工作寫出了多份研究報告以及論文。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曾昭燏返回南京,繼續從事文物清點管理等工作。在全國解放前,朋友力邀曾昭燏前往臺灣,但是她不但拒絕自己前往臺灣,還強烈反對國民政府將許多文物運走。

▲東漢崖墓群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南京博物院也正式成立。曾昭燏一直在這裡工作,潛心進行考古研究。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有不少人關心著曾昭燏的終身大事,但曾昭燏本人不以為然,在她年輕時,她便認為家庭會耽誤自己的事業,婚姻對女性的限制太多,所以並未打算結婚。

03

1955年曾昭燏成為了南京博物院的院長,第二年她加入了九三學社。此後曾昭燏就如同她自己所說,全心全意進行自己的考古研究和博物院工作。直到60年代,中國的政治風向開始悄然發生變化。曾昭燏的出生成為她政治上的汙點,她的兄長曾昭掄是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也難逃此難,曾家人隨時都在被人檢舉揭發。

▲曾昭燏舊照

曾昭燏此時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段時期本該是她任南京博物院院長後的事業巔峰時期,自解放後,她也竭盡所能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是身邊家人和朋友的遭遇,讓曾昭燏覺得自己恐怕是逃不過這場劫難。

1964年12月,曾昭燏病倒,入院治療。12月22日,她離開醫院回到家中。但是曾昭回到家中後卻沒有休息,而是請司機帶她到靈谷寺散心。到達靈谷寺後,曾昭燏請司機稍等,並拿出一袋蘋果請司機吃。曾昭燏在靈谷塔下的茶室中寫了一張字條放進衣服口袋,隨後便上靈谷塔。沒過多久,曾昭燏便從第七層塔縱身躍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55歲。

▲靈谷塔照片

結語

《衣珠記·贈劍》寫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是鬱郁無瑕,怎受青蠅玷!」對於曾昭燏而言,或許就是因為這份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剛烈品性,才會做出自殺身亡的舉動。

參考資料:

《歲暮懷人四十二首》

《衣珠記·贈劍》

相關焦點

  • 我國首位女考古學家:曾國藩後裔,為事業終生不嫁,55歲跳塔隕落
    家有小女初成長 1909年,我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曾昭燏出生了,她是我國近代偉大政治家曾國藩家族的後人,從小就有著不普通的出身 曾昭燏一生未嫁,她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放在了祖國的考古事業上,並為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國首位女考古學家,一生未嫁,卻在55歲的時候跳樓自殺
    說起曾昭燏,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她是曾國藩胞弟的長孫女,也是我國的第一位女考古學家,因為她當時所在的民國時期,正是一個新思想極度擴張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一些受了新思想啟發的女性,就敢於直面世俗的目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眾多女子中,曾昭燏也是其中一位。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著力建設,我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 風餐露宿、青燈黃卷 怎樣讓「冷門」的考古事業後繼有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著力建設,我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然而,「冷門」「小眾」仍是一些人對考古的印象。
  • 國家文物局: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 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施雨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裡,考古這個略顯高冷的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21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要突出考古和歷史研究,生發文物保護新氣象,推進中國文化基因理念研究。
  • 考古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不得不說,我國本身就帶有神秘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考古中,發現了很多不像是人類文明產物的遺蹟。 史書無記載的王國遺址 我國的賀蘭山巖畫,上邊記載的太空人飛船等圖案,本就帶有神秘的色彩;青藏高原北部的白公山,存在了十五萬年的鐵管,還有各種奇形怪狀擺放的石頭,又給外星人是否存在增加了謎團。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全所大會宣布人事變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2020年9月14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全所職工大會。大會宣讀中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任免通知:方向明同志主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免去劉斌同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總支部委員會書記、委員職務。劉斌同志在大會上發表感言,回顧在所工作的三十多年,見證了考古所的發展與壯大,在硬體設施、人才隊伍、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 古墓中挖出兩把千年寶劍,當場劃傷考古人員,後被定為一級文物
    很多文物在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之後會變得脆弱不堪、一碰即碎,儘管「弱不禁風」,但它們對研究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考古專家在出土這些文物時都是小心翼翼、倍加謹慎的。 有這麼一件文物是逆天的存在,不僅堅硬如鐵、還傷了人,這個出土就見血的文物是一級文物。
  • 秋瑾、唐群英、葛健豪,這「瀟湘三女傑」,一生都在為革命奔波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裡乘風獨向東!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這首詩寫自秋瑾去日本海外留學時所感所想。莫說女子不能幹成一番英雄事業,看我乘風破浪,隻身東渡到到日本。這三位多少沾點的親緣關係的女人被人們統稱為"瀟湘三女傑"。三位荷葉鎮的女性成為我國近代女性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也紛紛走上了支持革命的道路,她們都為我國革命事業與女性思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英勇就義三女中,秋瑾最先走上革命道路,也是最先走出荷葉鎮的女子。秋瑾家族世代為官,自小她就跟兄長讀書識字,尤其愛好文史。
  • 回眸2020 展望2021——開啟文物事業發展新徵程
    牢記囑託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有力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極大提升了文物工作社會地位,極大鼓舞了全國文物工作者幹事創業精氣神。
  • 用文物和遺蹟還原絲綢之路真實歷史——探秘西北大學考古專業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明確學術目標的指引下,西北大學在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絲路沿線省區持續開展了多項綜合研究,在史前考古、遊牧考古、佛教考古、城市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等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像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一樣,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及團隊也是以尋找大月氏為目標,從東天山到西天山開始跨越國界的考古工作。
  • 英國發現1600年前遺址,考古發現簡體漢字文物,上書:吉姆在這裡
    而考古,便成了人們撩開她神秘面紗,一探究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現代人們是如何進行考古?考古又為人們帶來了什麼?英國對1600年前的遺址進行考古又為何會在其中發現帶有中國簡體字的文物呢?我國是如今僅存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為此考古工作一直在進行著,目的是有朝一日可以將最完整最真實的歷史重現在世人面前,為我國為世界文物等作出貢獻。 同時,考古工作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著。
  • 大谷探險隊盜取多少我國文物?太多,數不清,晚年居住大連旅順
    這位日本僧人盜取我國數十萬古董文物,還是一位間諜,支持日本擴張,有著考古學家等多重身份,曾任民國最高顧問,在旅順辦過學堂和博物館,他叫做大谷光瑞。離開神戶時,大谷光瑞將古經書、十具木乃伊、雕刻等七千餘件文物及兩萬冊藏書帶到中國,還有一部分文物賣給古董商,賺取了大量不義之財,當然還有更多文物沒帶到中國。1915年大谷光瑞移居大連旅順,並將運回中國的文物,收藏於大連和旅順的「大谷文庫」。後因日本戰敗,這批文物僥倖留在旅順,這也是為何旅順博物館文物價值大,因為都是真品,包括那兩具珍貴的千年木乃伊。
  • 謝伏瞻:新時代我國考古事業發展的科學指南
    一、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對做好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更好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遵循。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2、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這一段摘自高蒙河先生博客文章《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高蒙河先生是古文物學研究方面的學者。請各位讀者參看原文全篇。可見,碳-14斷代技術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萬能法器,無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偽立馬就能見個分曉了。然而,這類相信科學技術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眾能知道這項技術已實屬不易,文物考古受人關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但不了解任何科技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的想法,卻是要糾偏的,更是要科普的。換言之,不能對陶瓷器、石質品等乏碳元素的文物進行斷代檢測,就是碳-14技術的局限性。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據了解,2019年滕州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已在滕州市高鐵新區黃金地段預留建設用地22畝(土地成本約500萬元/畝,總價值約1.1億元)用於建設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滕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局已委託山東省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限公司製作崗上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及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建設方案。
  • 三星堆出土文物令人驚訝,竟是這樣東西,考古學者為何不繼續挖掘
    眾所周知,北緯30°是一條看不見的曲線,是一條地理學家為方便研究地球而畫出的虛擬的線,在十九世紀初,我國在這個範圍附近發現了三星堆遺址,但是三星堆裡出土的文物卻令人驚訝,竟是這樣的東西,那麼考古學家為何不繼續挖掘呢?
  • 三星堆遺址為何被禁止挖掘?專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其規模非常宏大,其中出土的大量的文物與其它地方亦是略有不同,所以才獨自形成了一個三星堆文化。這一發現也將就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往前推了兩千多年,也為古老的蜀國存在提供了特別的證據。 然而,最終卻停止了對三星堆遺址的挖掘,又是為何呢?或許還得從挖出來的東西裡面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