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演進圖——《槍炮、病菌與鋼鐵》

2021-02-15 明遠的路

01  一本知識融通的書

之所以選擇讀《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是因為高曉松一句很高的評價:「這本書是一種知識的融通,而知識融通是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幸福的事情「。讓我忍不住想去看看到底什麼是知識的融通。

當作者紐幾內亞進行生物演化的研究時,被一位當地的土著居民問及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白人發明了槍炮,並能遠渡重洋徵服紐幾內亞,而他們本地土著人卻什麼都沒有發明。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但卻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其實稍微深入思考一下,自然就會產生很多疑問。為什麼是現代西方的文化風靡全球?為什麼歐洲人佔領了美洲和澳洲?在大航海之前,為什麼各個獨立地區的人類社會差異這麼大?為什麼美洲印第安人還在用石器的時候,歐洲人已經可以縱橫大洋來屠殺他們?

難道是因為生物學上的差異才使得白人帶著槍炮、病菌和鋼鐵來徵服印第安人的嗎?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更是疑惑,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了西方,而不是已有數千年文化積累的中國?

膚淺的種族主義者肯定會認為是種族生物上的差異導致的。然而現代生物上的研究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種族在生物學存在的智力差距。

那麼是什麼導致這種差異呢?這本書系統性的解答了這個問題。本文就按我的理解,把這本書的脈絡串一下。

02  第一步差距的拉開

一言以蔽之,這種差異的根源是各個族群所處的地理環境,而不是種族本身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千年來的演化積累逐步拉開的。

拉開差距的第一步的,就是人類對動植物的馴化。對動植物的馴化,並不是人類的主觀選擇,是環境使然。野生動植物的生物特性決定了其是否可被馴化,而不是人類想馴化什麼就能馴化的。即使到科學知識如此豐富的現代,人們也沒有新馴化什麼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農業和畜牧業依然還是靠那些人類剛剛踏入農業社會時馴化的動植物。所以,周遭環境中生存的野生動植物決定了當地人是否能夠種植作物、馴化牲畜。歐亞大陸的原始居民較為幸運,周遭恰好有豐富的可被馴化的動植物。所以第一批農業文明就在新月沃地及中國的黃河流域誕生了。

農業讓人可以從自然界獲取更大的能量,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並產生了勞動剩餘。勞動剩餘養活了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從而催生了分工,分工又讓更多有利於生產的工具得以發明。為了管理不斷增長的剩餘可支配資源,文字產生了。為了管理不斷的增長人口,人類社會的組織架構也由原來的平等、扁平的結構發展成金字塔似的等級社會,宗教和政治系統隨之誕生。宗教和政治體制能夠將更多人的力量整合到一起,農業社會的人類自然就擁有了碾壓狩獵採集社會。

而美洲和澳洲大陸上,大型哺乳動物在人類剛剛踏入後不久就幾乎滅絕殆盡了,選擇範圍極少。美洲只在安第斯山脈馴化了羊駝,然而卻沒有用來拉犁,所以即使在美洲也獨立馴化了一些作物,但由於不能藉助家畜的力量,農業的發展非常緩慢。而澳洲壓根就沒有馴化任何大型哺乳動物,更沒有發展出農業。

而非洲雖然野生動植物眾多,但其天性決定無法被馴化。想像一下,如果非洲人可以馴化犀牛作為坐騎的話,非洲人可能早就徵服了世界。因此非洲的農業最開始僅僅局限於跟歐亞大陸很接近的北非,而且由於地理特徵向南傳播速度極其緩慢。

03  抄作業的重要性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進程,那就是地理傳播的便利性的差別。這個也很好理解,我自己沒能發明,但是我可以抄別人的。歐亞大陸的主軸線是東西向的,在緯度,氣候上的相似性,動植物向東西方遷徙都很容易適應,便於馴化動植物的廣泛傳播。

有時候不僅是作物的直接傳播,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蒙,當我們知道他人有了一些新發明後,即使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也會嘗試著按照思想去重新創造細節。因此,農業文明很快就從兩河流域向西傳播到歐洲,向東傳入中亞和印度。

東西方後續的長期交流也給雙方社會的發展帶了促進作用。比如希臘文化傳入了阿拉伯世界,而在歐洲失傳,十字軍東徵時又將包括希臘文化在內的大量知識傳回了歐洲,給歐洲帶來了文藝復興。

而美洲和非洲主軸線是南北向的。南北傳播就意味著要跨緯度傳播,而維度不同,同一季節溫度、日照長度都不同,這對作物的傳播是致命性的,所以在墨西哥馴化的玉米是無法在加拿大生長的。非洲中部的2000英裡的熱帶環境,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阻止了北非的農業向南傳播。中美洲炎熱的低地阻擋了安第斯山脈馴化的野生動植物向墨西哥傳播。

這種不利於傳播的地理環境,進一步拉開了美洲、非洲和澳洲跟歐亞大陸的差距。當歐洲人來到美洲時,當地只有兩個沒有文字的國家,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雖然相隔並不遠,但雙方互相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而澳洲因為長時間的與世隔絕,在歐洲人發現澳洲時,澳洲的土著居民還處於石器時代。

04  病菌的關鍵作用

然而,人類其實並不是農業社會的最大的獲益者。農業的發展,使得人們定居下來,而且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一起,給了人類看不見的敵人——病菌更大的生存和傳播空間。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菌幾乎都是來源於動物,這些原來寄宿在動物身上的微生物,在動物被馴化後,發現了動物旁邊的人類是更適於寄宿的宿主。然後通過自身的變異,就寄宿到人身上了。並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迅速的人類社會中傳播。並可以隨著貿易路線,跨地域的傳播。

病菌剛剛寄宿到人身上上,往往會對人有致病性,甚至可以殺死數以千萬計的人。而那些沒有被殺死的人,就擁有了抵抗這些病菌能力,並逐漸開始的與這些微生物共生。然而,那些以前從未接觸這些病菌的人就沒有任何抵抗性。所以當病菌隨殖民者一起到達新大陸時,這些病菌開始大肆屠殺印第安人,甚至在西方人還沒有踏入的地區就已經開始滅絕印第安人了。

雖然西方人通過槍炮和鋼鐵屠殺了大量的印地安人,但是病菌在西方人佔領新大陸中發揮了遠遠大得多的作用。不僅直接殺死了大量的人口,消滅土著人的抵抗力。而且因為殺死其社會領袖,對其社會組織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印加帝國的皇帝瓦伊納和他的指定繼承人均被天花殺死,並由此導致印加帝國的皇位中空,從而引發了印加帝國內部的一場分裂戰爭。

05  一些思考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西方人帶著槍炮、病菌和鋼鐵徵服了新大陸,很多人會誤以為槍炮、病菌和鋼鐵是西方強大的原因,而實質上這隻基於地理環境的一種演化導致的結果而已。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環境對人的塑造是有多麼的強,所以我們看一種文化時,要結合著其所處的環境來看,就更容易找到方向。包括我們看一個人時,去了解其所處的環境以及其生長環境,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行為,環境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無法磨滅的印記。

論點往往一兩句就可以說清楚,高曉松老師之所以說這本書是知識的融通,因為作者用了大量的論據支撐其論點,涉及到植物學、動物學、語言學、遺傳學、社會學等等各個不同領域的知識貫穿於中,而且非常謙遜嚴謹。關於人類演進的路線圖以及時間表,何種植物可以被人類種植,何種動物可以被人類馴化,動植物傳播的路線圖,人類社會從平等的結構如何演進為集權的結構等一系列的問題,作者都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構架了一幅描述人類祖先從非洲一步一步走向當今世界的各個角落的演進圖。深度廣度兼備,在擴展視野的同時又引人思考。這種知識的貫通確實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一種境界。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後就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統一的基因,也讓中國產生了統一的文化和統一的思想。統一就消滅了其他的選擇,雖然中國在明初就擁有了強大的船隊和先進的航海技術,但卻因為統治階級的偏好,就以驚人的速度開起了倒車。而歐洲又一直處於分裂狀態,使得各種嘗試成為可能,哥倫布可以幾易其主,去爭取不同統治者支持其航海計劃,從而發現了新大陸。以至於在全球交流開始時,面對西方,中國成了弱勢群體。雖然這一點只是拉開中西方差距的其中一個原因,但也足以促使我們去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社會結構更能適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節奏。

現代人出生的時候,接觸到的是一個已經搭建好的社會框架,這會讓人會誤以為這種結構就是世界註定的樣子,其實這種結構的建立其實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演化方向而已。主觀構建的世界可以有很多個,但客觀存在的世界只有一個。因此,要儘量跳出別人為你搭建好的框架去思考,去探究事物的本源。在變化萬千的表象中抓住本質。

如果你對人類演進史有興趣的話,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個不錯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槍炮、病菌與鋼鐵》
    有這麼一句話,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人類的歷史,是從蒙昧、野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過程。
  •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最近讀了一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主要介紹了為什麼不同地區的文明科技發展的速度不一樣。為什麼歐亞文明強大,北美印第安人落後,非洲、澳洲和東南亞的冶金技術比不上歐洲和東亞。槍炮和鋼鐵:槍炮的核心是火藥,火藥本是我們中華老祖宗為了博取帝王開心而發明的娛樂項目,後來隨著蒙古鐵騎西徵歐洲,把火炮帶到了那裡。
  • 讀書筆記 | 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雷德.戴蒙德》《人類簡史》VS《槍炮,病菌與鋼鐵》最初留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它頗有深意的書名——《槍炮、病菌與鋼鐵》,後來看完卻花了不少心力比起《人類簡史》的通俗易懂,《槍炮,病菌與鋼鐵》更像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結論清晰明了,論證抽絲剝繭。五百多頁的文字圖表只圍繞一件事展開闡述——歷史上各個民族之間的顯著差異是由自然環境導致的。這個結論乍看起來沒有絲毫新意,「地理決定論」也不止戴蒙德一個人提過。但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提出了怎樣驚世駭俗的觀點,而在於作者嚴謹而充分的論證方式。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讀後感
    《槍炮,病菌與鋼鐵》對此現象做了研究,從標題上來看,這三樣東西確實是滅亡這三樣東西的主要原因。但是細細想來,好像也不是全部,槍炮和鋼鐵指西班牙人武器先進,但歐洲當時的主要武器叫做火繩槍,在中國明朝就出現了,但是一直未普及。因為其不好用,一到下雨天沾水以後便無法使用,而且裝填時間特別長,容易被對方襲擊。
  • 【讀書】《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這是對人類發展的兩個連續實驗,實驗的環境相同,唯獨的變量是居住在這環境中的人。澳大利亞土著與歐洲人社會之間的差異是由民族本身的差異產生的,這一點難道還需要進一步來證明嗎?對這種種族主義解釋的反對意見,不僅僅是因為這種解釋令人生厭,而且也因為它們是錯誤的。人類在智力上存在著差異,但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足以證明這種差異是與技術上的差異平行發生的。
  • 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看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
    家裡有一本《槍炮、病菌與鋼鐵》,一直沒有看。近日防疫宅居,找了出來。全書實際上討論的是世界上各個文明為什麼發展如此有差異。在作者的書中,認為文明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書中提到了農業文明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農業社會給予了人類更多的裹腹的可能,讓更多的閒人出現,去進而從事上層建築的工作。
  • 讀《槍炮、細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找答案
    以上內容來源於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戴蒙德將這個點總結為「最優分裂原則」,為什麼中國較早統一,卻是劣勢;歐洲始終分裂,卻成優勢?答案就在這裡。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這本書實在是太有名了。第一次讀他的書,很難不興奮,他完全顛覆了我們認識世界的角度。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新著:我們為什麼要談危機?
    學人Scholar編者按:在個人與國家都對未來充滿迷茫,危機接踵而至的當下,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歸歷史,在他的新書《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中嘗試解答危機應對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的重要命題。
  • 《槍炮,病菌與鋼鐵》11:中國為何從一路領先!轉而落後於歐洲?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再次做客半畝塘讀書會,今天我們繼續來講這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01語言的不同說明什麼?昨天我們說到了澳大利亞,今天我們說說咱們中國。我們在公元前221年就已經政治上統一了,而且也只保留了一套書寫系統,統一程度要比歐洲高出許多。
  • 槍炮、病菌與鋼鐵-面對複雜問題,如何找到邊界去回答
    也就是說,白人為什麼在現代社會的生物鏈頂端,而黑人只能在底層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他決定去找尋答案。 為什麼西班牙人會來到秘魯?
  • 書單來了| 人類所有的秘密,都被這5本書劇透了
    01《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賈雷德·戴蒙德豆瓣評分:8.2(1798人評價)書單狗推薦過幾次《槍炮、病菌與鋼鐵》了。和《槍炮》一樣, 小狗再一次被作者跨學科的博學、嚴謹的邏輯表達和宏遠的洞見所折服!這本書給書單狗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了更深、更本質的理解。人類的任何所做作為,都會被環境反饋回來。
  • 【文學評論】看,這些書裡人類與病菌天荒地老的拉鋸戰
    1918年的大流感並不只是當年肆虐,那年的10月是大流感對人類襲擊最猛的階段,之後火力逐漸減弱,到1920年仍有局部爆發,1922年之後逐漸消失。人類在自然派來的殺手面前顯得無助,因為對於這次流感一直沒有專門的藥物和疫苗。病毒只是變得溫和了,或者與人類共存了。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抖音直播:想為人們提供有趣的預見
    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為人類歷史與未來建構了一套宏大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於宏偉歷史的久違渴望,這也是它們得以成為全球超級暢銷書的原因。  近日,赫拉利又一次與中國網友隔著屏幕相見。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他通過自己的抖音號@尤瓦爾·赫拉利直播,與網友分享了對未來世界的洞見。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三部曲」是一個文學用語,並不十分適宜用來描述人類社會演進過程的規律。尤其是,蘇先生在進行理論創新時,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科學程序。這類問題嚴重影響了蘇秉琦社會演進理論的準確表達和有效傳播,有必要加以辨析和澄清。蘇先生理論的創立處於中華文明探源工作開展的早期階段,受到當時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論等方面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