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線》等一些罪案類的美劇中有時會出現「釣魚執法」的情節,就是聯邦調查局(FBI)等機構的執法人員製造條件主動誘使有犯罪傾向或潛在威脅人員做出犯罪行為,以便以名正言順、證據確鑿地將其繩子以法。
「釣魚執法」其實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有,《春秋》的開篇之文《鄭伯克段於鄢》就是一個領導釣魚執法的故事,而且這一招後來還被很多領導運用得駕輕就熟、爐火純青。
在上一節說過,鄭莊公的母親武姜不喜歡他而偏愛小兒子共叔段,在鄭莊公即位之初,武姜就請求將制邑封給她的小兒子共叔段,制邑就是後來的虎牢關,三國時期三英戰呂布的地方,以地勢險要著稱,制邑原本是虢國的城邑,在虢國被鄭國吞併後就變成了鄭國領土。鄭莊公以當年虢國國君就是死在制邑為理由拒絕了武姜的要求,言外之意就是把弟弟共叔段封在制邑可別像當年虢國國君一樣因為驕侈貪婪而自取滅亡,估計這句話把武姜膈應到了,武姜又請求把京邑封給共叔段,這裡的「京」不是首都的意思,鄭國的都城是新鄭,「京」在古文裡有大的意思,如果把鄭國比作同樣是一級行政區的遼寧的話,那鄭國都城新鄭就是瀋陽,制邑就是戰略要地錦州,京邑就是相對繁華、人口密集的大連。
就像現在領導幹部的辦公場所面積、公務用車排量都不能超過一定標準,春秋時期諸侯國裡的卿大夫的封地面積也受到限制。共叔段被封到京邑之後,鄭國的正卿祭仲對鄭莊公說,京邑的面積已經嚴重超標了,違反了祖制,這會讓你忍受不了的。諸侯國的正卿就相當於一個國家的總理或者一個公司的總經理。鄭莊公說,這是我媽姜氏要求的。其實祭仲已經看出了武姜想讓小兒子上位的意圖,他說姜氏的欲望怎麼能得到滿足,最好對姜氏以及共叔段早做安排,否則讓他們的勢力做大做強,就會像野草滋生蔓延一樣難以控制。鄭莊公回答他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咱們等著瞧吧。這就是成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出處,意思是壞事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過了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鄭國西部邊境和北部邊境的城邑既要聽從鄭莊公的命令又要聽從他的命令。鄭莊公的叔叔公子呂就對鄭莊公說,國家忍受不了這種兩面聽命的情況,你打算怎麼辦吧,你要是把位置讓給共叔段,那麼請你讓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則請你讓我去除掉他,不要讓民眾有了異心。春秋時期一般稱諸侯國君的家族為公族或公室,諸侯國君的兒子中除了太子,其他都被稱為「公子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某」。聽公子呂的口氣就像是個長輩,鄭莊公當然不會把位置讓給共叔段,但也沒有同意公子呂此時就除掉共叔段的請求,只是對公子呂說,不用擔心,他會自食其果的。
後來共叔段又將兩面聽命的城邑徹底變成了他自己的地盤,並將勢力範圍擴展至廩延這個地方,這就相當於大連市長不僅把周邊的丹東、營口兩個小城劃拉進來,又接著把鞍山納入自己的管轄,小半個遼寧省都是你的了。公子呂於是又對鄭莊公說,現在可以動手了吧,否則共叔段的實力增強之後將會得到民眾的擁護,鄭莊公說,做不符合道義的事情,又對自己的兄弟不親近,實力增強了反而會加速滅亡。
共叔段隨後又修繕城池、招兵買馬、聚草屯糧,並在其母親武姜的接應下起兵攻取新鄭。鄭莊公了解了共叔段的具體計劃後只說了兩個字「可矣」,意思就是終於可以動手了。於是他派公子呂率兵車二百乘攻打共叔段兵力空虛的老巢京邑,「乘」是當時的軍事單位和作戰單位,春秋時期以車戰為主,一乘包括一輛兵車,上面有一名駕駛員、一名弓箭手負責遠程攻擊、一名持長戈武士負責近戰,以及72名步兵,共75名作戰人員,「乘」在當時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誌,所以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公子呂沒費太多力氣,京邑的人就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到鄢邑,鄭莊公又親自率軍在鄢邑打敗了他,共叔段徹底失敗,流亡到了共國,這個帥哥就此退出了春秋的歷史舞臺。
回顧從鄭莊公最初即位到共叔段叛亂失敗的整個過程,看似共叔段步步為營、日益強大,但實際上鄭莊公一直在以退為進,誘敵深入,小說家馮夢龍評論鄭莊公故意「養段成惡」,說他是千古奸雄,因為在長達二十二年的時間裡,鄭莊公的實力一直佔據絕對優勢,而且也能準確掌握共叔段和武姜的動向。在共叔段起兵叛亂之前,鄭莊公可以對其規勸,不聽規勸還可以制裁,不服制裁甚至可以將其軟禁,但那個時候就動手恐怕有損於鄭莊公的政治形象,也難以徹底清除武姜和共叔段的政治勢力和政治影響,鄭莊公與他的弟弟相比有一項短板就是形象不如共叔段。而從共叔段真正起兵謀反的那一刻起,鄭莊公才有了名正言順地消滅共叔段的機會和藉口,沒有人能指責他什麼,包括武姜也無話可說,從表面上看他已經一讓再讓、一忍再忍、可謂仁至義盡了,而且從京邑很快背叛共叔段可以看出,鄭莊公已經佔據了社會輿論的優勢。總之,是鄭莊公設局一步步引誘共叔段走向滅亡的陷阱,事實上,他不怕共叔段謀反,就怕共叔段不謀反。
《左氏春秋》將這段歷史記載為「鄭伯克段於鄢」,將鄭莊公稱為「鄭伯」也是譏諷他沒有盡到教誨弟弟的責任,整件事其實都是他的蓄意安排。
在春秋之後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中,不止一次地出現國君通過這種釣魚執法來誅滅手下權臣,根除其政治勢力的情況,例如漢宣帝劉病已剷除霍氏集團,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在西方有著「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的諺語,在中國也有著「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的古訓,難道是上帝或上天讓他們瘋狂的嗎?
身為一個職場中人,如果屢屢違規、任性用權卻一直未受到警告和處罰,請先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得寸進尺,最好冷靜思索、理性分析一下,是不是上級領導在釣魚執法,等你犯更大的錯誤或者犯原則性的錯誤,或者等你到了形象盡毀、名譽掃地的那一天,就會老帳新帳一起算。所以,源自《詩經·小雅·小旻》裡的兩個成語才是最應該有的職場生存狀態,那就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